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锁芯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4: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锁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锁芯。


背景技术:

2.锁芯是控制锁开启的主要零件,是锁具的心脏,通过使用配套的钥匙能够转动锁芯并带动锁体的锁舌运动来实现开锁。
3.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然智能锁大部分时间使用指纹识别或密码识别的电子开锁方式,但同时也内置了机械锁芯,用于在发生意外情况而无法开锁时,作为备用的应急开门方式。
4.市面上现有的锁芯大部分是采用单排、双排弹子或者叶片组合的结构,弹子沿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弹子越多,锁芯越长。因此,锁芯核心长度决定了安全性,但是长度又很影响锁具特别是智能锁的外形和结构,锁芯越长,智能锁就需要对应设计得越厚,极大的限制了智能锁的外形和结构。
5.此外,对于智能锁来说,锁芯只是备用的应急开门方式,使用频率不高,也就导致了长期不使用的钥匙很容易被用户遗忘遗失,使得锁芯在关键时候也无法发挥作用。
6.因此,设计一种不需要钥匙,长度较短,能够安全开锁并且方便使用的锁芯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锁芯,其长度较短,能够灵活应用于智能锁中。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9.一种新型锁芯,包括外壳、前锁壳、后锁壳、前弹子、后弹子、弹簧、连接轴和锁芯拨片;
10.所述前锁壳和后锁壳呈圆柱形,前锁壳和后锁壳的轴心处中空,前锁壳的后端面与后锁壳的前端面相贴合;所述连接轴的前端依次从后锁壳和前锁壳的轴心处穿过,连接轴的前端设有用于对连接轴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结构,连接轴的后端固定连接锁芯拨片;
11.所述外壳套设于前锁壳和后锁壳外部;前锁壳和后锁壳的其中一个与连接轴固定连接,另一个与外壳固定连接;
12.所述后锁壳上设有若干后锁孔,所述后锁孔为沿轴向延伸的盲孔,后锁孔的开口位于后锁壳的前端面;每个后锁孔内设置一弹簧和一后弹子,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后锁孔的底面和后弹子的后端相抵,使后弹子的前端可弹性伸缩地设置于后锁孔的开口处;
13.所述前锁壳上设有若干前锁孔,前锁孔与后锁孔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前锁孔为沿轴向贯通的通孔,每个前锁孔中设置一个前弹子;所述前弹子通过轴向位移调节结构,可轴向移动地安装于前锁孔内;前弹子的后端与后弹子的前端相抵,每个前弹子的长
度各不相同。
14.进一步地,所述轴向位移调节结构包括设置于前锁孔内壁的内螺纹、设置于前弹子侧面的外螺纹以及设置于前弹子前端的旋转操作结构;前弹子螺纹连接于前锁孔内,并通过旋转操作结构进行旋转,以在前锁孔内轴向移动。
15.进一步地,所述后锁孔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用于在前弹子的后端移动到后锁孔内时,与前弹子的后端螺纹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轴和前弹子上的旋转操作结构为设置于连接轴和前弹子的前端面的六角螺丝槽。
17.进一步地,所述前锁壳与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后锁壳与外壳固定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后锁壳与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前锁壳与外壳固定连接。
19.进一步地,所述前锁孔有6个,所述后锁孔也有6个;6个前锁孔以前锁壳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6个后锁孔以后锁壳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
20.进一步地,还包括限位面板,所述限位面板固定于前锁壳的前端面,限位面板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数量和位置与前锁孔一一对应,所述限位孔的直径小于前锁孔。
21.进一步地,所述前弹子的前端面设有内指示刻度线,所述限位面板的限位孔上设有对应的外指示刻度线。
22.进一步地,所述前弹子的轴心处中空。
2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锁芯,通过改变弹子的排列方式,大幅缩小了锁芯的长度;解放了智能锁设计时的长度限制,使得智能锁的款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灵活。本发明的新型锁芯,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就可以进行开锁,避免了忘带钥匙的尴尬;同时,可以通过改变锁孔的数量和弹子的长度,使开锁组合变得无限多,具备较高的安全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锁芯,具备结构小巧、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特点,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锁具的改进。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新型锁芯的整体外观图。
25.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新型锁芯的爆炸图。
26.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新型锁芯的侧面爆炸图。
27.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新型锁芯的整体外观图。
28.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新型锁芯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30.实施例一
3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锁芯包括外壳1、前锁壳2、后锁壳3、前弹子21、后弹子31、弹簧32、连接轴4和锁芯拨片5。
32.其中,所述前锁壳2和后锁壳3呈圆柱形,前锁壳2和后锁壳3的轴心处中空,前锁壳2的后端面与后锁壳3的前端面相贴合;所述连接轴4的前端依次从后锁壳3和前锁壳2的轴
心处穿过,连接轴4的前端设有用于对连接轴4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结构,连接轴4的后端固定连接锁芯拨片5。通过旋转操作结构对连接轴4进行旋转操作,即可控制锁芯拨片5进行开锁。
33.进一步地,所述外壳1套设于前锁壳2和后锁壳3外部,用于使前锁壳2和后锁壳3轴向固定。前锁壳2和后锁壳3的其中一个与连接轴4固定连接,另一个与外壳1固定连接;这就使得只有在前锁壳2和后锁壳3能够相对转动的情况下,连接轴4才能够转动进而通过锁芯拨片5开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锁壳2与连接轴4固定连接,所述后锁壳3与外壳1固定连接。
34.进一步地,所述后锁壳3上设有6个后锁孔30,所述6个后锁孔30以后锁壳3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所述后锁孔30为沿轴向延伸的盲孔,后锁孔30的开口位于后锁壳3的前端面;每个后锁孔30内设置一弹簧32和一后弹子31,所述弹簧32的两端分别与后锁孔30的底面和后弹子31的后端相抵,使后弹子31的前端可弹性伸缩地设置于后锁孔30的开口处。
35.所述前锁壳2上设有6个前锁孔20,所述6个前锁孔20以前锁壳2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前锁孔20与后锁孔30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前锁孔20为沿轴向贯通的通孔,每个前锁孔20中设置一个前弹子21;所述前弹子21通过轴向位移调节结构,可轴向移动地安装于前锁孔20内;前弹子21的后端与后弹子31的前端相抵,每个前弹子21的长度各不相同,使得在初始状态下各组前弹子21和后弹子32的接触面位于不同平面。
36.具体来说,在初始状态下,有的前弹子21和后弹子31的接触面位于前锁孔20中,有的前弹子21和后弹子31的接触面位于后锁孔30中,也可能有的前弹子21和后弹子31的接触面位于前锁孔20和后锁孔30的相接处。此时,前弹子21和后弹子31阻挡于前锁壳2和后锁壳3的相接处,前锁壳2和后锁壳3无法相对转动,也就使得连接轴4无法转动,无法通过锁芯拨片5进行开锁动作。只有通过轴向位移调节结构调整前弹子21的轴向位置,使所有的前弹子21和后弹子31的接触面均位于前锁孔2和后锁孔3的相接处时,前锁壳2和后锁壳3才能够相对转动,进而使得连接轴4能够转动,以通过锁芯拨片5进行开锁动作。
37.其中,当所有的前弹子21和后弹子31的接触面均位于前锁孔2和后锁孔3的相接处时,每个前弹子21相对于初始状态轴向移动了多少距离,就是开锁所需的信息。通过对轴向位移调节结构进行设计,就能够使前弹子21的轴向移动距离变得量化可控,以方便进行开锁操作。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向位移调节结构包括设置于前锁孔20内壁的内螺纹、设置于前弹子21侧面的外螺纹以及设置于前弹子21前端的旋转操作结构;前弹子21螺纹连接于前锁孔20内,并通过旋转操作结构进行旋转,以在前锁孔20内轴向移动。进一步地,所述后锁孔30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用于在前弹子21的后端移动到后锁孔30内时,与前弹子21的后端螺纹连接。根据以上结构,通过控制前弹子21转过的角度和周数,即可控制前弹子21的轴向移动距离,实现量化控制。
39.除本实施例采用的螺纹连接结构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各种可行的轴向位移调节结构。比如档位式伸缩机构、阻尼式伸缩机构,以及类似自动圆珠笔尾部的按压式自动锁止机构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40.相应地,所述连接轴4和前弹子21上的旋转操作结构也具有多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如各式旋钮、螺丝槽、旋转手柄等等,甚至还可以在连接轴4和前弹子21的前端设置径向贯
穿的孔,通过向孔中插入插销来进行旋转操作。以上结构均应包含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4和前弹子21上的旋转操作结构均采用设置于连接轴4和前弹子21的前端面的六角螺丝槽;通过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六角扳手即可进行完整的开锁操作。
41.作为改进,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锁芯还包括限位面板10,所述限位面板10固定于前锁壳2的前端面。具体地,所述限位面板10呈套筒状,限位面板10的侧面套设于前锁壳2侧面并连接固定,限位面板10的端面连接于前锁壳2的前端面。限位面板10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限位孔11,所述限位孔11的数量和位置与前锁孔20一一对应,所述限位孔11的直径小于前锁孔20。
42.所述限位面板11用于辅助标记各个前弹子21的初始位置。由于限位孔11的直径小于前锁孔20,故而当前弹子21向外移动到前锁孔20前端时会被限位面板10挡住而无法再向外移动,由此对前弹子21的初始位置进行限位。
43.进一步地,所述前弹子21的前端面设有内指示刻度线,所述限位面板10的限位孔11上设有对应的外指示刻度线。内指示刻度线和外指示刻度线能够以圈为单位指示出前弹子21的旋转角度,如果限位面板10的限位作用不足以精确标注初始位置,则还可以借助内指示刻度线和外指示刻度线进行辅助定位。当前弹子21与限位面板10相抵,且内指示刻度线和外指示刻度线相对时,则可以认定前弹子21位于初始位置。
44.在完成开锁后,将前弹子21恢复至初始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下一次开锁。只有在初始位置时,使用者才能有明确的参照标准来确定每个前弹子21需要旋转多少圈和多少角度以达到开锁状态。
45.当然,也可以采用反向推导的方法,由使用者在开锁状态下将每个前弹子21的位置自由打乱,前弹子21移动后,锁芯再次锁住。只要使用者能够记住打乱的信息,以后就可以通过反向操作再次开锁。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标记初始位置了,可以由使用者进行个性化设定。
4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锁芯的使用过程如下:
47.开锁时,根据锁芯的初始状态信息,使用六角扳手将每个前弹子21旋转过特定的圈数和角度,使所有的前弹子21和后弹子31的接触面均位于前锁孔20和后锁孔30的相接处。之后即可使用六角扳手转动连接轴4,进而通过锁芯拨片5进行开锁。
48.开锁完成后,将连接轴4转回到初始位置,使前锁孔20和后锁孔30恢复到一一对齐的状态。接着再使用六角扳手将每个前弹子21旋转至初始位置,实现关锁。
49.实施例二
50.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改进。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前弹子21的轴心处中空。通过这一结构,另外增加了一种开锁方法。通过在每个前弹子21的轴心处插入棍状物,可以推动后弹子31向后运动,当后弹子31缩入后锁孔30中时,前锁壳2和后锁壳3就可以相对转动,实现开锁,增加了开锁方式的多样性。基于这一原理,可以预制一个带有多个凸出的棍状物的物件作为“钥匙”,每个棍状物的长度与前锁壳2的轴向长度相匹配,使得棍状物从前弹子21的轴心处完全插入时,能够将每个后弹子31都推入到后锁孔30中,以此实现开锁。
51.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细节与实施例一一致,在此不一一赘述。
5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