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1: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


背景技术:

2.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物料混合,即多种物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现有生产状况下,通常采用人工对各种物料进行称量,然后进行混合,如果混合物料时原料的种类过多,需要多人进行称量,速度慢,称量误差大,甚至容易混合出错,导致混合物料失效,造成严重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采用了多个配料装置设置在同一条输送带上,每个配料装置内放置不同的原料,通过配料装置的供料装置向计量漏斗内供料,同时通过计量装置对物料进行精确的计量,实现流动物料混合,大大提高了物料混合效率和物料混合的精确度。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包括输送带和配料装置,所述配料装置沿输送带的传输方向设有多个,所述配料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下台面和上台面,所述下台面上设有供料装置,所述上台面上设有计量装置,所述供料装置的出料口与计量装置连通。采用了多个配料装置设置在同一条输送带上,每个配料装置内放置不同的原料,通过配料装置的供料装置向计量漏斗内供料,同时通过计量装置对物料进行精确的计量,实现流动物料混合,大大提高了物料混合效率和物料混合的精确度。
6.所述供料装置包括料斗、输料管、输料绞龙和输料电机,所述输料管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料斗,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出料口,所述输料管内设有输料绞龙,所述输料绞龙由输料电机驱动。采用输料绞龙进行物料输送,能够确保物料的供给,同时将物料放置在料斗内,能够满足一定时间的使用,减少了人工放料的周期。
7.所述料斗上设有斗盖。在料斗上设置斗盖,能够避免外界粉尘进入到料斗内,保持物料的洁净度。
8.所述计量装置包括计量电机、减速机、传动杆、计量漏斗、计量绞龙和出料筒,所述下台面的顶面上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设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下端与计量绞龙连接,所述下台面的底面上设有计量漏斗,所述计量漏斗的出口处设有出料筒,所述计量绞龙深入到出料筒内,所述传动杆的上端与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减速机固定在上台面上,所述减速机由计量电机驱动。采用计量绞龙对物料进行计量,通过计量绞龙转动的圈数设定物料的出料量,能够提高物料的下料精度。
9.所述传动杆上设有刮刀。在计量漏斗内设置刮刀,能够将计量漏斗内壁上粘附的物料及时清理,避免物料粘附在计量漏斗的内壁上。
10.所述上台面和下台面上均设有透视窗。在上台面和下台面上分别设置透视窗,能
够对计量漏斗内的情况进行观察,以便及时了解计量漏斗内的情况,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11.所述输送带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在输送带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能够便于料桶的放置和取下,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12.所述输送带成u型。将输送带设置成u型,能够减少生产线占用的空间,使配料生产线更加紧凑,便于操作人员操作和管理。
13.所述输送带的u型凹腔内设有操作平台。在输送带形成的u型腔凹腔内设置操作平台,能够实现对所有配料装置的供料操作,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4.所述机架上设有报警灯。在机架上设置报警灯,当配料装置出现故障时进行报警,提示操作人员及时排除故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采用了多个配料装置设置在同一条输送带上,每个配料装置内放置不同的原料,通过配料装置的供料装置向计量漏斗内供料,同时通过计量装置对物料进行精确的计量,实现流动物料混合,大大提高了物料混合效率和物料混合的精确度;
17.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采用输料绞龙进行物料输送,能够确保物料的供给,同时将物料放置在料斗内,能够满足一定时间的使用,减少了人工放料的周期;
18.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采用计量绞龙对物料进行计量,通过计量绞龙转动的圈数设定物料的出料量,能够提高物料的下料精度;
19.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在计量漏斗内设置刮刀,能够将计量漏斗内壁上粘附的物料及时清理,避免物料粘附在计量漏斗的内壁上;
20.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在上台面和下台面上分别设置透视窗,能够对计量漏斗内的情况进行观察,以便及时了解计量漏斗内的情况,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将输送带设置成u型,能够减少生产线占用的空间,使配料生产线更加紧凑,便于操作人员操作和管理。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配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配料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配料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图4中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供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计量装置结构示意图;
30.其中,1、机架,2、下台面,3、供料装置,4、报警灯,5、上台面,6、透视窗,7、计量装置,8、第一平台,9、输送带,10、配料装置,11、料桶,12、第二平台,13、操作平台,31、料斗,32、输料管,33、输料绞龙,34、输料电机,35、出料口,71、计量电机,72、减速机,73、联轴器,
74、轴承座,75、传动杆,76、计量漏斗,77、刮刀,78、计量绞龙,79、出料筒。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2.如图1所示,一种自动配料生产线,包括输送带9和配料装置10,所述配料装置10沿输送带9的传输方向设有多个,如图2

4所示,所述配料装置10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下台面2和上台面5,所述下台面2上设有供料装置3,所述上台面5上设有计量装置7,所述供料装置3的出料口35与计量装置7连通。采用了多个配料装置10设置在同一条输送带9上,每个配料装置10内放置不同的原料,通过配料装置10的供料装置3向计量漏斗76内供料,同时通过计量装置7对物料进行精确的计量,实现流动物料混合,大大提高了物料混合效率和物料混合的精确度。
33.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供料装置3包括料斗31、输料管32、输料绞龙33和输料电机34,所述输料管32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料斗31,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出料口35,所述输料管32内设有输料绞龙33,所述输料绞龙33由输料电机34驱动。采用输料绞龙33进行物料输送,能够确保物料的供给,同时将物料放置在料斗31内,能够满足一定时间的使用,减少了人工放料的周期。
34.所述料斗31上设有斗盖。在料斗31上设置斗盖,能够避免外界粉尘进入到料斗31内,保持物料的洁净度。
35.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计量装置7包括计量电机71、减速机72、传动杆75、计量漏斗76、计量绞龙和出料筒79,所述下台面2的顶面上设有轴承座74,所述轴承座74内设有传动杆75,所述传动杆75的下端与计量绞龙78连接,所述下台面2的底面上设有计量漏斗76,所述计量漏斗76的出口处设有出料筒79,所述计量绞龙78深入到出料筒79内,计量绞龙78的外径略小于储料筒的内径,确保物料不能从计量绞龙78与储料筒之间的空隙中落下,只能通过计量绞龙78将物料推出,确保物料计量的准确性,所述传动杆75的上端与减速机72的输出轴连接,具体的,减速机72与传动轴之间通过联轴器73连接,能够实现一定扭力的保护,所述减速机72固定在上台面5上,所述减速机72由计量电机71驱动。采用计量绞龙78对物料进行计量,通过计量绞龙78转动的圈数设定物料的出料量,能够提高物料的下料精度。
36.所述传动杆75上设有刮刀77。在计量漏斗76内设置刮刀77,能够将计量漏斗76内壁上粘附的物料及时清理,避免物料粘附在计量漏斗76的内壁上。
37.所述上台面5和下台面2上均设有透视窗6。在上台面5和下台面2上分别设置透视窗6,能够对计量漏斗76内的情况进行观察,以便及时了解计量漏斗76内的情况,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8.所述输送带9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平台8和第二平台12。在输送带9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平台8和第二平台12,能够便于料桶11的放置和取下,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39.所述输送带9成u型。将输送带9设置成u型,能够减少生产线占用的空间,使配料生产线更加紧凑,便于操作人员操作和管理。
40.所述输送带9的u型凹腔内设有操作平台13。在输送带9形成的u型腔凹腔内设置操作平台13,能够实现对所有配料装置10的供料操作,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1.所述机架1上设有报警灯4。在机架1上设置报警灯4,当配料装置10出现故障时进行报警,提示操作人员及时排除故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2.本技术中的输送带9采用现有输送带9即可,供料装置3的输料绞龙33与输料电机34之间可采用带传动、链传动或者齿轮传动,在此不作为创新点进行描述。
43.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