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0:5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分辨率、高透过率、良好的画质、良好的抗压性以及低成本是液晶显示面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3.为了控制液晶盒厚的均一性及使液晶显示面板受力时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基板之间通常会设置隔垫物,而隔垫物目前主要包括主隔垫物和副隔垫物,其中,主隔垫物的顶部与阵列基板上的站位平台相接触,抵在站位平台上起到控制盒厚的作用;副隔垫物正常情况下与阵列基板没有接触,当上下基板受到的压力过大时,主隔垫物受力压缩,副隔垫物接触站位平台开始起作用,辅助主隔垫物维持盒厚。
4.但是,在搬运液晶显示面板及对液晶显示面板进行压力测试时,隔垫物受力将发生偏移划伤到有效显示区域的配向膜层,导致液晶分子不能正确配向,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5.因此,如何通过对副隔垫物进行限位,从而防止主隔垫物和副垫隔物进一步滑动,导致主隔垫物划伤有效显示区的配向膜,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对副隔垫物在容纳槽中进行限位,防止主隔垫物和副隔垫物同时滑动,改善配向膜划伤的问题,影响显示效果。
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主隔垫物和副隔垫物,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对盒设置,所述主隔垫物和所述副隔垫物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主隔垫物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基板抵接,所述副隔垫物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对应所述副隔垫物设置,且所述副隔垫物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8.可选的,所述副隔垫物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一防滑部,所述第一防滑部围绕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表面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朝所述第二基板的方向突出于所述第一防滑部,形成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第一防滑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容纳槽的宽度;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容纳槽的深度。
9.可选的,所述主隔垫物包括第二支撑部和第二防滑部,所述第二防滑部围绕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表面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朝所述第二基板的方向突出于所述第二防滑部,形成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抵接在所述第二基板上。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基板为彩膜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设置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入光面的一侧,所述彩膜基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容纳槽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朝向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
11.可选的,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钝化层,所述容纳槽包括过孔,所述过孔设置在所述钝化层上;所述过孔在所述钝化层上开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宽度。
12.可选的,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沟道,所述沟道为所述薄膜晶体管上的膜层形成;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沟道的宽度。
13.可选的,所述容纳槽包括凹槽,所述阵列基板包括钝化层,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钝化层上,所述凹槽为所述钝化层由靠近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内凹形成;且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宽度。
14.可选的,所述第一突出部朝向所述凹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倒角结构,所述第一倒角结构为直倒角或弧形倒角,所述凹槽对应所述第一突出部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倒角结构,所述第二倒角结构与所述第一倒角结构的形状配合。
15.可选的,所述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设置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入光面的一侧,所述阵列基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容纳槽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朝向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所述副隔垫物一端固定在所述彩膜基板的黑矩阵上,另一端与所述容纳槽之间具有间隙。
16.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还包括上述的所述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入光面的一侧。
17.相对于在隔垫物上没有做容纳槽或仅在主隔垫物上做容纳槽的方案来说,本技术通过在副隔垫物对顶的位置设置容纳槽,而在主隔垫物对顶的位置不设置容纳槽,当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对盒后,主隔垫物和副隔垫物都处于不被限位的正常状态,此时主隔垫物抵接在第二基板上,支撑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副隔垫物与第二基板不接触,当显示面板受到压力时,副隔垫物会被限位在容纳槽中,这样防止显示面板进一步受力的情况下,副隔垫物发生移动,导致主隔垫物和副隔垫物同时移动,造成对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上的配向膜更大范围的划伤。进一步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附图说明
18.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地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9.图1是本技术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22.图4是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23.图5是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24.图6是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25.图7是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26.图8是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
27.图9是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28.图10是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
29.其中,10、显示装置;100、显示面板;110、第一基板;120、第二基板;130、彩膜基板;131、黑矩阵;140、阵列基板;141、钝化层;150、主隔垫物;151、第二支撑部;152、第二防滑部;153、第二突出部;154、副隔垫物;155、第一支撑部;156、第一防滑部;157、第一突出部;158、第一倒角结构;160、配向膜;170、像素区;180、容纳槽;181、过孔;182、沟道;183、凹槽;184、直倒角;185、弧形倒角;186、第二倒角结构;187、薄膜晶体管;190、液晶层;200、背光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30.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32.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3.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35.图1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1图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组200和显示面板100,背光模组2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入光面的一侧。
36.通常的显示面板100本身不发光,需要有背光模组200为显示面板100提供光源,使显示面板100正常显示,而显示面板100上下两个基板之间放置有液晶层190,通过在两片玻璃基板上施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背光模组200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在显示面板100的中段成盒制程中,通常会先在两个基板上制作一层配向膜160,配向膜160的材料通常为聚酰亚胺材料,然后再涂布框胶并滴入液晶;为了两个基板对盒后,能够对两层基板之间进行有效的支撑,会在两个基板之间放置隔垫物,再在真空状态下将两个基板贴合,最后经过紫外线照射将框胶固化,完成对盒封装。
37.本技术的显示装置10可以为: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不做具体限制,本技术仅以液晶显示装置10进行举例说明。
38.本技术的显示装置10在受到外力挤压或进行压力测试时,主隔垫物150受到压力
作用下弯曲形成位移,副隔垫物154落入到容纳槽180中,被容纳槽180进行限位,防止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同时滑动,导致主隔垫物150进一步划伤有效显示区的配向膜160,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良品率和使用寿命。
39.本技术具体在于对显示装置10中的显示面板100进行了改进:
40.图2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对盒设置,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均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主隔垫物15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基板110,另一端与第二基板120抵接,副隔垫物154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基板110,另一端与第二基板12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基板120上靠近第一基板110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180,容纳槽180对应副隔垫物154设置,且副隔垫物154一部分位于容纳槽180内。
41.相对于在隔垫物上没有做容纳槽180或仅在主隔垫物150上做容纳槽180的方案来说,本技术通过在副隔垫物154对顶的位置设置容纳槽180,而在主隔垫物150对顶的位置不设置容纳槽180,当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对盒后,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都处于不被限位的正常状态,主隔垫物150抵接在第二基板120上,支撑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以保持正常的盒厚,而此时,副隔垫物154与第二基板120不接触;当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时,主隔垫物150受到压力的作用会发生弯曲,在释放应力的时候,抵接在第二基板120的一端会发生位移,而在进一步受力的过程中,副隔垫物154朝第二基板120的方向移动,直到被限位在容纳槽180中,容纳槽180将副隔垫物154限制在容纳槽180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使得副隔垫物154只能在容纳槽180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移动,这样在显示面板100进一步受力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防止副隔垫物154发生移动,导致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同时移动,造成主隔垫物150进一步朝显示区滑动,对显示面板100的有效显示区上的配向膜160更大范围的划伤。进一步保证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良率。
42.如图2所示,第一基板110为彩膜基板130,第二基板120为阵列基板140,阵列基板140设置在靠近显示面板100入光面的一侧,彩膜基板13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出光面的一侧;容纳槽180设置在阵列基板140朝向彩膜基板130的一侧。
43.当第一基板110为彩膜基板130,第二基板120为阵列基板140时,阵列基板140更靠近背光模组200,彩膜基板130设置在阵列基板140的上方,容纳槽180设置在阵列基板140上,当彩膜基板130和阵列基板140对盒后,主隔垫物150的一端是固定在彩膜基板130上,另一端抵接在阵列基板140上,副隔垫物154的一端也是固定在彩膜基板130上,但副隔垫物154整体是在容纳槽180上方,部分落入在容纳槽180内,与阵列基板140不接触;也就是说,当主隔垫物150抵接到阵列基板140上时,副隔垫物154的一部分是在容纳槽180的内,悬空在容纳槽180上方的。
44.当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作用时,连同主隔垫物150就会被挤压,在挤压的过程中,主隔垫物150为了释放应力就会在阵列基板140上进行滑动,随着显示面板100进一步受到压力的过程中,副隔垫物154逐渐朝容纳槽180的方向运动,直到完全抵接在容纳槽180上。
45.当副隔垫物154抵接在阵列基板140上的容纳槽180内时,容纳槽180使得副隔垫物154只能在容纳槽180所形成的空间内移动,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
154同时向显示区方向移动,避免了主隔垫物150在持续受压力的作用下,继续向显示区移动,划伤显示区的配向膜160,被划伤的配向膜160处的液晶分子不能够正常偏转,导致出现漏光或蓝斑等现象,影响显示效果。这样设置不仅保证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还提升了显示面板100的良率。
46.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80可以是在阵列基板140的钝化层141上开设的凹槽183,通过挖凹槽183的方式,将副隔垫物154设置在凹槽183的上方,并且,副隔垫物154的一部分位于凹槽183内,不与凹槽183接触,当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作用时,副隔垫物154会朝凹槽183的方向运动,直到完全与凹槽183抵触,凹槽183将副隔垫物154限制在凹槽183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使得副隔垫物154只能在凹槽183内移动,不会进一步朝显示区移动;当显示面板100进一步受到压力作用下,由于副隔垫物154被限制在凹槽183内,不会进一步发生移动,使得主隔垫物150停止继续向显示区移动,有效的防止主隔垫物150继续向显示区移动,扩大划伤显示区的配向膜160的范围,
47.即使在显示面板100受力的过程中,副隔垫物154不与凹槽183发生抵触,也会因为副隔垫物154部分落入在凹槽183内,使得当显示面板100受到斜向力的时候,副隔垫物154发生侧滑,会被凹槽183的侧壁挡住,防止副隔垫物154进一步侧滑,避免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同时滑动,导致出现主隔垫物150继续滑向显示区,划伤显示区的配向膜160的情况发生。
48.图3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是实施例是基于图2的改进,副隔垫物154包括第一支撑部155和第一防滑部156,第一防滑部156围绕第一支撑部155的外表面设置,第一支撑部155朝第二基板120的方向突出于第一防滑部156,形成第一突出部157,第一突出部157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180内,第一防滑部156的宽度大于容纳槽180的宽度,第一突出部157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容纳槽180的深度。
49.本实施例中,副隔垫物154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起到主要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部155,另一部分为围绕第一支撑部155设置的第一防滑部156,由于第一支撑部155的高度要比第一防滑部156的高度要高,因此,第一防滑部156围绕第一支撑部155设置时,第一支撑部155会突出于第一防滑部156形成第一突出部157。
50.当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作用时,第一支撑部155会朝容纳槽180所在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一突出部157抵触到容纳槽180上,形成在限位件结构上的支撑,来维持上下两个基板的盒厚;而由于第一防滑部156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当第一防滑部156围绕第一支撑部155设置时,由第一支撑部155突出于第一防滑部156所形成的突出部的宽度,要小于第一防滑部156所围成的宽度,这使得第一突出部157与第一防滑部156之间存在了具有一定高度的段差;当第一突出部157的高度等于容纳槽180的深度时,在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的作用下,副隔垫物154会朝容纳槽180的方向移动,副隔垫物154上的第一突出部157会刚好落入容纳槽180中,当容纳槽180为凹槽183时,凹槽183会将第一突出部157限制在凹槽183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使得第一突出部157只能在凹槽183内移动,从而利用凹槽183对副隔垫物154进行限位,防止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同时移动,主隔垫物150进一步滑向显示区,划伤显示区的配向膜160,进一步扩大划伤配向膜160的范围,保证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副隔垫物154具有第一突出部157,第一突出部157与第一防滑部156会卡在凹槽183的断面上,在显示面板100受力解除时,副隔垫物154更容易进行回弹复位,恢复到原
来的状态。
51.当第一突出部157的高度小于容纳槽180时,在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作用下,副隔垫物154朝容纳槽180移动,第一突出部157以及第一支撑部155的一部分都会落入到容纳槽180中,这样将副隔垫物154较多部分都能够被容纳槽180限制在其所围成的容纳空间内,对副隔垫物154的限位效果更好。
52.当然,当副隔垫物154中第一突出部157的宽度与容纳槽180的宽度相同时,副隔垫物154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第一突出部157会刚好嵌入到容纳槽180中,使得第一突出部157被固定在容纳槽180中,避免第一突出部157发生移动,这样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都不会继续移动,避免了主隔垫物150继续朝显示区的方向滑动,有效的防止了主隔垫物150划伤显示区的配向膜160,保证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以及良率,同时,使得显示面板100的支撑结构更稳定。
53.而第一防滑部156的宽度大于容纳槽180的宽度,在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对盒后,第一防滑部156是位于容纳槽180的上方,但是第一防滑部156在第二基板120正方向上的投影与容纳槽180在第二基板120正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合或部分重合,也就是说,第一防滑部156对应容纳槽180位置上,有一部分或全部是突出于容纳槽180的边缘的。
54.当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受到压力作用后,对主隔垫物150进行挤压,主隔垫物150发生弯曲形变的过程中,副隔垫物154逐渐朝容纳槽180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继续受到压力作用时,第一防滑部156就会抵接在第二基板120上,使得第一突出部157并不与容纳槽180直接接触,即副隔垫物154本身不与容纳槽180的底部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第一防滑部156抵接在第二基板120上进行支撑,避免了副隔垫物154直接站在容纳槽180底部,容纳槽180底部不平整导致的显示面板100的盒厚不均匀的问题,可以维持显示面板100稳定均匀的盒厚。
55.如图3所示,容纳槽180包括凹槽183,阵列基板140包括钝化层141,凹槽183设置在钝化层141上,凹槽183为钝化层141由靠近彩膜基板130的一侧向远离彩膜基板130的一侧内凹形成;且凹槽183的宽度大于第一突出部157的宽度。
56.在阵列基板140的钝化层141上额外挖凹槽183,使得显示面板100在受到压力作用时,副隔垫物154会朝凹槽183的方向移动,第一突出部157会先落入凹槽183中,被限位在凹槽183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进一步防止了副隔垫物154朝像素区170滑动,使得主隔垫物150跟随副隔垫物154进一步向显示区滑动,从而避免了主隔垫物150划伤像素区170的配向膜160,造成显示异常的情况发生。
57.凹槽183的宽度大于第一突出部157的宽度,使得副隔垫物154受到压力作用时,第一突出部157更容易落入到凹槽183内进行限位。
58.当第一防滑部156的宽度大于凹槽183的宽度时,在彩膜基板130和阵列基板140对盒后,第一防滑部156是位于凹槽183的上方,但是第一防滑部156在阵列基板140正方向上的投影与凹槽183在阵列基板140正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合或部分重合,也就是说,第一防滑部156对应凹槽183位置上,有一部分或全部是突出于凹槽183的边缘的。
59.当彩膜基板130和阵列基板140受到压力作用后,对主隔垫物150进行挤压,主隔垫物150发生弯曲形变的过程中,副隔垫物154逐渐朝凹槽183的方向移动,当彩膜基板130和阵列基板140继续受到压力作用时,第一防滑部156就会抵接在阵列基板140的钝化层141
上,使得第一突出部157并不与凹槽183直接接触,即副隔垫物154本身不与凹槽183的底部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第一防滑部156接在阵列基板140的钝化层141上进行支撑,利用钝化层141的平整性维持显示面板100稳定均匀的盒厚;避免了副隔垫物154直接站在凹槽183底部,凹槽183底部不平整导致的显示面板100的盒厚不均匀的问题,可以维持显示面板100稳定均匀的盒厚。
60.本技术的凹槽183可以是圆形凹槽183,也可以是方形凹槽183,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凹槽183,具体不做限定,只有能够有足够容纳副隔垫物154的空间即可。
61.图4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如4图所示,图4所示是实施例是基于图3的改进,主隔垫物150包括第二支撑部151和第二防滑部152,第二防滑部152围绕第二支撑部151的外表面设置,第二支撑部151朝第二基板120的方向突出于第二防滑部152,形成第二突出部153,第二突出部153抵接在第二基板120上。
62.本实施例中,主隔垫物150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起到主要支撑作用的第二支撑部151,另一部分为围绕第二支撑部151设置的第二防滑部152,由于第二支撑部151的高度要比第二防滑部152的高度要高,因此,第二防滑部152围绕第二支撑部151设置时,第二支撑部151会突出于第二防滑部152形成第二突出部153。而由于第二防滑部152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当第二防滑部152围绕第二支撑部151设置时,由第二支撑部151突出于第二防滑部152所形成的第二突出部153的宽度,要小于第二防滑部152所围成的宽度,这使得第二突出部153与第二防滑部152之间存在了具有一定高度的段差。
63.在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的作用下,第二支撑部151会受力发生弯曲,同时带动第二突出部153发生弯曲,当主隔垫物150继续弯曲滑动时,第二突出部153与第二防滑部152会同时支撑在阵列基板140上,利用第二突出部153和第二防滑部152之间的段差,形成三角形的支撑,这样不仅能够使主隔垫物150能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好的支撑上下两层基板,防止显示面板100出现塌陷或不平的情况,维持稳定的盒厚,还能够利用第二突出部153和第二防滑部152同时支撑在阵列基板140上,增大主隔垫物150与阵列基板140的摩擦力,这样当主隔垫物150朝显示区滑动时,会更容易受到阻止,在副隔垫物154落入容纳槽180中,被容纳槽180进行限位的同时,也使得主隔垫物150本身更难滑动,在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同时被限制移动的双重作用下,避免主隔垫物150进一步的滑向显示区,划伤显示区的配向膜160,进一步保证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以及显示面板100的良率。
64.图5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都做成两层结构,即主隔垫物150设置第二支撑部151,第二防滑部152,第二突出部153,副隔垫物154均设置第一支撑部155,第一防滑部156以及第一突出部157,也可以实现上述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65.图6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阵列基板140包括薄膜晶体管187,薄膜晶体管187包括钝化层141,容纳槽180包括过孔181,过孔181设置在钝化层141上;过孔181在钝化层141上开口的宽度大于第一突出部157的宽度。
66.容纳槽180可以是在薄膜晶体管187的钝化层141上的过孔181,利用阵列基板140在制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结构作为容纳槽180,当显示面板100受力挤压副隔垫物154时,第一突出部157也会先落入到过孔181中,被限位在过孔181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避免了副隔垫物154进一步朝像素区170滑动,导致主隔垫物也继续朝像素区170滑动,划伤像素区
170的配向膜160,保证了显示效果,同时,利用阵列基板140本身的过孔181作为容纳槽180,不需要在阵列基板140上额外增加结构,就能够实现对副隔垫物154的限位,减少了制程,节约了成本。
67.过孔181在钝化层141上开口的宽度大于第一突出部157的宽度,可以使得副隔垫物154在受到压力作用时朝过孔181方向移动,第一突出部157能够更好的陷入到过孔181中进行限位。可以在制作过孔181时,将过孔181开口做大,也可以将第一突出部157的宽度做窄,都可以实现上述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68.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滑部156的宽度大于过孔181在钝化层141开口的宽度时,在彩膜基板130和阵列基板140对盒后,第一防滑部156是位于过孔181的上方,但是第一防滑部156在阵列基板140正方向上的投影与过孔181在阵列基板140正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合或部分重合,也就是说,第一防滑部156对应过孔181位置上,有一部分或全部是突出于过孔181在钝化层141开口的边缘。
69.当彩膜基板130和阵列基板140受到压力作用后,对主隔垫物150进行挤压,主隔垫物150发生弯曲形变的过程中,副隔垫物154逐渐朝过孔181的方向移动,当彩膜基板130和阵列基板140继续受到压力作用时,第一防滑部156就会抵接在阵列基板140上,此外,利用副隔垫物154的第一防滑部156抵接在薄膜晶体管187的钝化层141上,进行支撑,使副隔垫物154不直接与过孔181内的金属线接触,避免了副隔垫物154与过孔181摩擦,导致的像素电极断线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100的良率。在阵列基板140上有限的空间里,利用制作薄膜晶体管187时形成的过孔181对副隔垫物154进行限位,不再在阵列基板140上开设其他限位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阵列基板140上的透光区被遮挡或者需要缩小透光区才能够设计其他限位结构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
70.图7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阵列基板140包括薄膜晶体管187,薄膜晶体管187包括沟道182,沟道182为薄膜晶体管187上的膜层形成;第一突出部157的宽度小于沟道182的宽度。容纳槽180还可以是在薄膜晶体管187上各膜层所形成的沟道182,利用阵列基板140在制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沟道182作为容纳槽180,当显示面板100受力挤压副隔垫物154时,使得副隔垫物154朝沟道182的方向移动,第一突出部157会先落入到沟道182中,被限位在沟道182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避免了副隔垫物154进一步朝像素区170滑动,导致主隔垫物150随副隔垫物154同时滑动,进一步划伤像素区170的配向膜160,保证了显示效果,同时,利用阵列基板140本身的沟道182作为容纳槽180,不需要在阵列基板140上额外增加结构,就能够实现对隔垫物的限位,减少了制程,节约了成本。
71.第一突出部157的宽度小于沟道182的宽度。可以使得副隔垫物154朝沟道182移动时,第一突出部157能够更好的陷入到沟道182中进行限位。可以在制作各膜层形成的沟道182时,将沟道182宽度做宽,也可以将第一突出部157的宽度做窄,都可以实现上述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72.本技术中,第一突出部157朝向凹槽18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倒角结构158,第一倒角结构158为直倒角184或弧形倒角185,凹槽183对应第一突出部157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倒角结构186,第二倒角结构186与第一倒角结构158的形状配合。
73.第一倒角结构158可以是弧形倒角185或直倒角184,对应的,凹槽183对应第一突出部157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第二倒角结构186也可以为弧形倒角185或直倒角184。具体如
下:
74.图8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图8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5的改进;
75.当副隔垫物154上的第一倒角结构158为直倒角184时,对应的,凹槽183上的第二倒角结构186也为直倒角184时,在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时,会对副隔垫物154造成挤压,使副隔垫物154向凹槽183的方向移动,第一突出部157上的直倒角184会首先沿着与凹槽183对应的直倒角184的接触面进行滑动,在滑入到凹槽183内的过程中,直倒角184使得副隔垫物154在滑动时更容易滑入凹槽183的底部,副隔垫物154更容易陷入到凹槽183内。从而使凹槽183能够更好的对副隔垫物154进行限位,防止副隔垫物154滑动,导致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同时滑动,主隔垫物进一步滑向像素区170,划伤像素区170的配向膜160,保证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76.此外,当显示面板100的压力解除时,副隔垫物154会释放弹力,直倒角184能够使副隔垫物154在释放弹力时,更容易通过直倒角184的直线向斜上方被回弹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保证了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稳定性。
77.图9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图9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8的改进;
78.当副隔垫物154上的第一倒角结构158为弧形倒角185时,对应的,凹槽183上的第二倒角结构186也为弧形倒角185时,在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时,会对副隔垫物154造成挤压,使副隔垫物154朝凹槽183的方向移动,第一突出部157上的弧形倒角185会首先沿着与凹槽183对应的弧形倒角185的触面进行滑动,在滑入到凹槽183内的过程中,弧形倒角185使得副隔垫物154在滑动时较为稳定,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79.此外,当显示面板100的压力解除时,副隔垫物154会释放弹力,弧形倒角185能够使副隔垫物154在释放弹力时,更容易通过弧形倒角185的弧线被回弹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保证了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稳定性,提升了显示面板100的使用体验。
80.图10是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第一基板110为阵列基板140,第二基板120为彩膜基板130,彩膜基板130设置在靠近显示面板100入光面的一侧,阵列基板14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出光面的一侧;容纳槽180设置在阵列基板140朝向彩膜基板130的一侧,副隔垫物154一端固定在彩膜基板130的黑矩阵131上,另一端与容纳槽180之间具有间隙。
81.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4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一侧,彩膜基板13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入光面的一侧,阵列基板140是在彩膜基板130的上方;而当阵列基板140在彩膜基板130的上方时,主隔垫物150的一端朝下固定在彩膜基板130的黑矩阵131上,另一端朝上抵接在阵列基板140的钝化层141上,在阵列基板140的钝化层141开设凹槽183,使得副隔垫物154与凹槽183的位置对应设置,也就是说,副隔垫物154一端固定在彩膜基板130的黑矩阵131上,悬空在凹槽183的上方,且副隔垫物154的一部分位于凹槽183内。
82.当显示面板100受到压力后,挤压主隔垫物150发生弯曲,主隔垫物150朝上的一端在阵列基板140上滑动,在显示面板100继续受力的过程中,副隔垫物154朝凹槽183的方向移动,并直到抵触到凹槽183上,此时,副隔垫物154被凹槽183所形成的容纳空间进行限位,副隔垫物154只能在凹槽183内进行移动,使得主隔垫物150和副隔垫物154不会同时发生移
动,主隔垫物150不会继续滑向像素区170,进而不会划伤像素区170的配向膜160,同时可以保证,即使主隔垫物150划伤配向膜160,也不会继续扩大划伤配向膜160的范围,使得划伤的配向膜160面积过大,出现显示异常的情况。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100的良品率。
8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84.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地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