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3-07-29 21:03: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连接器


背景技术:

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有端子的连接器,该端子具有支撑接触部的弹簧部。
2.已知一种设置有端子的连接器,其支撑接触部的弹簧部具有优异的弹簧性能并且能够抑制高频传输特性的劣化。例如,jp 2017-92020a(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器。
3.参照图14和图15,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的端子90具有连接器接触部901、压接固定部903、弹簧部905、基板连接部(接触点)907和环形接触部90。
4.如图14和图15所示,弹簧部905支撑基板连接部907。弹簧部905是可弹性变形的。由于弹簧部905的弹性变形,基板连接部907可在上下方向和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向方向上移动。由于采用了u形作为其形状,弹簧部905具有良好的弹簧性能。
5.从图14和图15可理解,在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到模块基板(未示出)的过程中,端子90的基板连接部907通过弹簧部905的反作用力被压在模块基板的焊盘(pad)(未示出)上并在其上滑动。因此,即使在基板连接部907和焊盘的每一个的表面上形成自然氧化膜,自然氧化膜也会被破坏,使得基板连接部907和焊盘彼此电连接。
6.从图14和图15可理解,在连接器(未示出)和模块基板(未示出)彼此连接的过程中,端子90的环形接触部909与端子90的弹簧部905和压接固定部903之间的部分接触。因此,与经由弹簧部905的路径的情形相比,可以缩短从连接器接触部901到基板连接部907的传输距离。结果,与经由弹簧部905的路径的情形相比,提高了端子90的高频传输特性。
7.当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连接到模块基板(配接连接器)时,由于基板连接部907和焊盘之间的摩擦,基板连接部(接触点)907可能不会在焊盘上滑动。因此,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存在接触可靠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当连接器连接到配接连接器时,能够使接触部可靠地滑动并且可提高接触可靠性。
9.从图14和图15可理解,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端子90中,在连接器与模块基板(配接连接器:未示出)的连接开始时,环形接触部909与位于弹簧部905和压接固定部903之间的弯曲部接触。然后,当环形接触部909沿着弯曲部移动时,基板连接部(接触点)907在焊盘(未示出)上横向移动。当环形接触部909到达位于压接固定部903正下方的直线部时,基板连接部(接触点)907在焊盘上不在横向方向上移动。因此,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在连接到模块基板(配接连接器)时,基板连接部(接触部)907不能擦试(或滑动)焊盘(配接接触部)。
10.考虑到上述几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当连接器连接到配接连接器时,能够使接触部可靠地滑动并且可提高接触可靠性。
11.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能够沿上下方向连接到配接连接器。连接器包括端子。配接连接器包括配接端子。端子具有接收部、自接收部延伸的可弹性变形的
第一支撑部、由第一支撑部支撑的接触部、从接触部延伸的第二支撑部以及由第二支撑部支撑的抵接部。当连接器连接到配接连接器时,接触部与配接端子接触。在连接器与配接连接器的连接过程中,抵接部在接收部上的第一位置开始与接收部接触,然后在接收部上滑动,直至连接器与配接接连接器连接完成并且抵接部到达接收部上的第二位置。第二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比第一位置更远离接触部,并且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向方向上比第一位置更远离第一支撑部。接收部至少在第二位置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交叉。
12.在连接器与配接连接器的连接过程中,抵接部在接收部上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特别地,即使当抵接部在第二位置附近在接收部上滑动时,接触部也继续在横向方向移动,因为接收部至少在第二方向上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交叉。因此,本发明的连接器能够可靠地使接触部在配接接触部上滑动并且能够获得高连接可靠性。
13.通过研究以下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并参照附图,可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并更完整地理解其结构。
附图说明
14.图1是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的俯视透视图。连接器和配接连接器彼此不配接。
15.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底部透视图。
16.图3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
17.图4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另一侧视图。连接器和配接连接器彼此配接。
18.图5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组件沿线a-a截取的剖视图。
19.图6是示出图4的连接器组件沿线b-b截取的剖视图。
20.图7是示出图4的连接器组件的平面图。
21.图8是示出图7的连接器组件沿线c-c截取的剖视图。
22.图9是示出图4的连接器组件沿线d-d截取的剖视图。
23.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24.图11是示出图10的连接器的底视图。
25.图12是示出图11的连接器沿线e-e截取的剖视图。
26.图13是示出图11的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连接器处于与配接连接器配接的状态。
27.图14是示出包括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中的端子的侧视图。
28.图15是示出图14的端子的另一侧视图。端子处于与模块基板的焊盘接触的状态。
29.尽管本发明易于进行各种变形和替代形式,但其具体实施例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并且将在本文中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的是,附图及其详细描述并不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特定形式,相反,其意图是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形、等效形式和替代形式。
具体实施方式
30.[第一实施例]
[0031]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30与配接连接器50一起构成连接器组件10。使用时,例如,连接器30和配接连接器50分别安装在电路板上(未示出)和配接电
路板(未示出)。
[0032]
从图3和图4可知,连接器30可沿上下方向连接到配接连接器50。在本实施例中,上下方向为z方向。正z方向指向上方,而负z方向指向下方。
[0033]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30设置有多个端子32和外壳(保持部件)34。配接连接器50设置有多个配接端子52和配接外壳54。配接端子52分别对应于连接器30的端子32。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连接器30应具有至少一个端子32。此外,外壳34不是必需的。类似地,配接连接器50也应具有至少一个配接端子52。另外,配接外壳54不是必需的。
[0034]
参照图7至图9,连接器30还设置有一对磁体36和一对磁轭38。磁体36和磁轭38附接到外壳34。另一方面,配接连接器50还设置有一对磁性体56。磁性体56附接至配接外壳5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30与配接连接器50通过磁体36和磁性体56之间的吸引力作用而彼此连接。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配接连接器50可设置有磁体而不是磁性体56。或者,连接器30和配接连接器50可通过另外的方式,例如,嵌合彼此连接。
[0035]
从图1和图2可看出,外壳34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外壳34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较长,在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上较短。在本实施例中,前后方向为x方向,横向方向为y方向。外壳34还具有容纳部341,其部分地容纳配接外壳54。容纳部341向下开口。外壳34通过使用,例如,绝缘树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外壳34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自由设计。
[0036]
从图1和图2可看出,配接外壳54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配接外壳54在前后方向、横向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均小于外壳34。换言之,配接外壳54具有能够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外壳34的容纳部341中的尺寸。配接外壳54例如通过使用绝缘树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配接外壳54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自由设计。配接外壳54应实现配接端子52与对应于配接端子52的端子32的连接。
[0037]
如图1和图2所示,端子32布置成两列并且形成两个端子列。两个端子列在横向方向上布置。在每一列端子中,端子32以预定间隔布置。端子32由外壳34保持。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端子32可布置成单列或三列或更多列。
[0038]
如图8所示,磁体36位于端子列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磁轭38分别对应于磁体36。如图8和图9所示,每个磁轭38覆盖与其对应的磁体36的上表面。
[0039]
如图1和图2所示,配接端子52被布置为使得它们分别对应于连接器30的端子32。具体地,配接端子52排列成两列,形成两个配接端子列。两个配接端子列在横向方向上布置。在每个配接端子列中,配接端子52以预定间隔布置。配接端子52由配接外壳54保持。
[0040]
如图8所示,磁性体56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配接端子列的两侧,使得它们分别对应于连接器30的磁体36。如图9所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各磁性体56呈倒u字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磁性体56也可为倒u字以外的形状,诸如平板状。
[0041]
参照图5和图6,在横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端子32相对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对称地布置。类似地,横向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配接端子52相对于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对称地布置。此外,从图1和图2可理解,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30的两个端子列相对于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对称地布置。类似地,配接连接器50的两个配接端子列相对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对称地布置。
[0042]
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个配接端子52具有固定部521、保持部523和配接接触部525。
固定部521沿横向方向延伸。保持部523从固定部521的一端向上延伸。配接接触部525从保持部523的一端横向延伸。配接接触部525沿远离固定部521的方向延伸。配接端子52例如通过冲压和弯曲金属板而形成。配接端子52例如通过嵌入成型而由配接外壳54保持。
[0043]
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个端子32具有接收部321、可弹性变形的且从接收部321延伸的第一支撑部323、由第一支撑部323支撑的接触部325、从接触部325延伸的第二支撑部327以及由第二支撑部327支撑的抵接部329。端子32还具有固定部331和保持部333。端子32例如通过冲压和弯曲金属板形成。端子32例如通过压入的方式由外壳34保持。
[0044]
如图5和图6所示,端子32的固定部331沿横向方向延伸。保持部333从固定部331的一端沿上下方向向下延伸。接收部321从保持部333的一端大致向斜下方延伸。在横向方向上,接收部321在远离固定部331的方向上延伸。第一支撑部323从接收部321的一端向上延伸,在横向方向延伸,向下延伸,并进一步向斜下方延伸。第一支撑部323延伸成大体呈长方形。第一支撑部323在其端支撑接触部325。第二支撑部327从接触部325向斜上方延伸。在横向方向上,接触部325向靠近固定部331的方向上延伸。第二支撑部327在其端部支撑抵接部329。抵接部329在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分别面向接收部321。
[0045]
从图5和图6可知,当连接器30连接到配接连接器50时,端子32的接触部325与配接端子52接触。在连接器30和配接连接器50的连接过程中,接触部325在配接接触部525上滑动或擦试。另一方面,在连接器30和配接连接器50的连接过程中,抵接部329开始在接收部321上的第一位置335处与接收部321接触,并在接收部321上滑动,直至连接器30与配接连接器50的连接完成,并且抵接部329到达接收部321上的第二位置337。
[0046]
从图5和图6可知,第二位置337位于第一位置335的斜上方,使得抵接部329从第一位置335到第二位置337与接收部321保持接触。详细地,第二位置337在上下方向上比第一位置335更远离接触部325,并且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向方向上比第一位置335更远离第一支撑部323。接收部321至少在第二位置337处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交叉。在本实施例中,接收部321在第一位置335和第二位置337之间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交叉。接收部321至少在第二位置337处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交叉,从而即使当抵接部329在第二位置337附近滑动时,接触部325也保持在配接接触部525上沿横向方向移动。
[0047]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接收部321沿远离第一支撑部323的方向斜向延伸。通过这种结构,抵接部329可在接收部321上滑动,而不抵抗第一支撑部323的弹簧性能,此外,接触部325可在配接接触部525上适当地滑动。在连接过程中,抵接部329在接收部321上滑动。因此,第二支撑部327的可移动部分的长度不变。因此,第二支承部327的弹簧常数不变,并且可使抵接部329与接收部321的接触力稳定。
[0048]
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器30还设置有凸轮部343。在本实施例中,凸轮部343设置在外壳(保持部件)34上。凸轮部343不是必需的。但是,通过设置凸轮部343,如后所述,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器30与配接连接器50的接触可靠性。
[0049]
由图5和图6可知,端子32的第一支撑部323设有凸轮接收部32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23具有在横向方向上朝向抵接部329凹陷的凹部3231,并且凸轮接收部3233设置为凹部3231的一部分。凹部3231不是必需的。然而,由于第一支撑部323具有凹部3231,因此第一支撑部323的长度能够更长。通过这种结构,可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撑部323的弹簧性能。此外,可有效地利用外壳34中设置的用于容纳端子32的空间。换言之,在不增大连接器
30的尺寸的情况下,可提高第一支撑部323的弹簧性能。
[0050]
如图5和图6所示,凸轮接收部3233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凸轮部343和接触部325之间。此外,凸轮接收部3233在横向方向上与凸轮部343重叠。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器30与配接连接器50连接之前的状态下,凸轮部343至少部分位于凹部3231内。此外,接触部325在横向方向上位于凸轮接收部3233与抵接部329之间。
[0051]
从图5和6可知,当连接器30连接到配接连接器50时,凸轮接收部3233与凸轮部343抵接。当由于抵接部329和接收部321之间的摩擦大,抵接部329几乎不在接收部321上滑动时,也会发生这种抵接。当凸轮接收部3233与凸轮部343抵接时,第一支撑部323开始部分变形,使得接触部325在横向方向移动。因此,接触部325在横向方向上被强制移动。因此,接触部325开始在配接接触部525上滑动或擦试。结果,抵接部329开始在接收部321上滑动。以这种方式,可实现连接器30和配接连接器50的连接。
[005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30与配接连接器50的连接过程中,连接器30的抵接部329在接收部321上从第一位置335滑动到第二位置337。抵接部329在接收部321上滑动的同时,接触部325保持在横向方向移动。如上所述,接触部325在配接接触部525上滑动。因此,能可靠地去除接触部325上的自然氧化膜和配接接触部525上的自然氧化膜,从而可在接触部325和配接接触部525之间实现高接触可靠性。特别地,即使当抵接部329在第二位置337附近在接收部321上滑动时,接触部325也在横向方向上在配接接触部525上移动。换言之,配接连接器接触部325在连接器30和配接连接器50彼此连接的状态下最终停止的位置附近,在配接接触部525上滑动。以这种方式,能够在接触部325和配接接触部525之间可靠地获得高连接可靠性。
[0053]
[第二实施例]
[0054]
参照图10,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30a设置有端子部32a和一对盖部40。端子部32a和盖部40通过使用单块金属板一体地形成。每个盖部40部分地覆盖端子部32a。
[0055]
从图5和图12之间的比较可理解,连接器30a的端子部32a形成为除了不具有固定部331这一点之外,与连接器30的端子32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关于端子部32a的描述。
[0056]
从图11可知,每个盖部40均具有主板部42和副板部44。主板部42是垂直于前后方向并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平板。在横向方向上,主板部42的尺寸比端子部32a的尺寸大。在横向方向上,主板部42的一个边缘连接到端子部32a的前板部333a。这里,端子部32a的前板部333a是相当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32的保持部333的部分(参照图5或图6)。
[0057]
如图11所示,每个盖部40的副板部44是垂直于横向方向并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平板。副板部44具有在上下方向长且前后方向短的形状。副板部44从主板部42的另一边缘在横向方向上向前方或后方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正x方向指向前方而负x方向指向后方。
[0058]
如图10所示,每个副板部44形成有凸轮部441。凸轮部441由切割、抬升和弯曲副板部44的一部分而形成。凸轮部441在横向方向上朝向端子部32a突出。凸轮部441不是必需的。但是,通过设置凸轮部441,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器30a与配接连接器(未示出)的接触可靠性。
[0059]
从图12和图13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器30a与配接连接器(未图示)的连接过程中,连接器30a的抵接部329在接收部321上从第一位置335滑动到第二位置337。抵接部
329在接收部321上滑动的同时,接触部325保持沿横向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去除形成在接触部325上的自然氧化膜和形成在配接接触部(未示出)上的自然氧化膜,从而可获得接触部325和配接接触部之间的高接触可靠性。特别地,即使当抵接部329在第二位置337附近在接收部321上滑动时,接触部325也在横向方向上在配接接触部525上移动。换言之,配接连接器,接触部325在连接器30a和配接连接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最终停止的位置附近,在配接接触部525上滑动。以这种方式,能够在接触部325和配接接触部之间确实获得高连接可靠性。此外,凸轮部441辅助抵接部329开始滑动。
[0060]
虽然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变形和替代形式。例如,端子32的第一支撑部323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形状,第一支撑部323可延伸成大致三角形或圆形。
[0061]
虽然已经描述了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其他和进一步的变形,并且旨在要求保护落入本发明真实范围内的所有此类实施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