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碱性电池石墨喷涂烘干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3-03-02 08:57: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碱性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碱性电池石墨喷涂烘干设备。


背景技术:

2.碱锰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钢壳内壁喷涂一层厚度为5-10um的石墨涂层,涂层的目的为减少电池内阻,增加电池的导电性。目前喷涂的石墨涂料一般分为水溶性石墨和油性石墨两种,水溶性石墨涂料较为环保,不产生voc,但是烘干较为困难;油性石墨涂料需要添加丁酮、酒精、乙酸乙酯等溶剂,在生产过程中将会有一定气味,但烘干温度较低。钢壳喷涂方式为:在钢壳旋转的时候用高压喷枪在钢壳内壁喷涂,将会在钢壳内壁形成一层均匀的石墨涂层(还未干燥),然后进入烘箱进行干燥。目前传统烘箱采用的结构为保温箱体,输送网链(板、带),加热装置(一般为翅片式加热管)组成,加热时间长3-15分钟,一般加热温度为90-130℃(油性涂料90℃、水性涂料130℃),加热功率一般为20-30kw。由于热传递比较慢,都是先加热钢壳,再由钢壳传输到石墨涂层,烘箱加热时间长,而且喷涂后的钢壳在输送网链(板、带)上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会造成涂炭层不均匀(受重力原因,下层涂层较厚),并且在钢壳口部朝下时极易造成“流碳”现象(涂层流到钢壳口部或者流到钢壳外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烘干时间短、效率高、节能、涂层质量好,体积小的烘干设备。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碱性电池石墨喷涂烘干设备,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输送链,输送链上设置有旋转轮,相邻两旋转轮之间形成钢壳放置区,输送链包括上料区、烘干区和下料区,在机架上对应输送链的烘干区侧面设置有加热风刀,加热风刀由侧面向输送链上方送风,所述机架上对应输送链的烘干区下方设置有摩擦带,旋转轮抵在摩擦带上方。
5.进一步的所述机架对应输送链的烘干区处设置有烘箱保温罩,所述加热风刀伸入至烘箱保温罩内。
6.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对应输送链的上料区处设置有钢壳上料机构,所述钢壳上料机构包括钢壳摆放轮和导向轨道,所述钢壳摆放轮上设置有若干摆放凹槽,导向轨道布置于钢壳摆放轮的圆周侧面,导向轨道的顶部连通外界形成钢壳进口,导向轨道的底部连通至旋转轮形成钢壳出口。
7.进一步的所述输送链的下料区位于输送链的末端,机架上对应输送链的下料区处设置有烘箱出口流槽。
8.进一步的所述加热风刀包括风刀座,风刀座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风刀座上对应出风口处设置有调节板,调节板上设置有条形槽,调节板通过螺栓穿过条形槽与风刀座固定,调节板用以控制出风口的尺寸。
9.进一步的所述风刀座内设置有ptc陶瓷加热块。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旋转轮下方放置摩擦带,输送链带动旋转轮直线运动时,旋转轮会进行自转,钢壳有序放置在旋转轮上,输送链输送时、钢壳会随着旋转轮旋转,会使涂层分布均匀;
12.2、加热装置使用加热风刀结构,使热空气直接进入旋转的钢壳内部,可以迅速均匀烘干涂层,烘干时间只需要8-10秒钟,加热温度60~110度(油性涂料60℃、水性涂料110℃),加热功率只需要4~5kw,即可满足烘干需求;
13.3、风刀内置ptc陶瓷加热模块,无明火、加热速度快,加热温度恒定,无需预热,并且加热模块内置风刀内,减少热量损失,安全节能;
14.4、风刀出风量及温度可以调整,适合不同型号、不同石墨的烘干作业。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碱性电池石墨喷涂烘干设备的主视图;
16.图2为钢壳上料机构与输送链配合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碱性电池石墨喷涂烘干设备的侧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加热风刀的立体结构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加热风刀的侧视图。
20.附图标记:1、机架;21、输送链;211、上料区;212、烘干区;213、下料区;22、链轮;3、上料机构;31、钢壳摆放轮;312、钢壳进口;32、导向轨道;4、烘箱保温罩;5、加热风刀;51、风管;52、风机;53、风刀座;531、进风口;532、出风口;54、调节板;541、螺栓;55、ptc陶瓷加热块;6、烘箱出口流槽;7、旋转轮;8、摩擦带;9、钢壳。
具体实施方式
21.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碱性电池石墨喷涂烘干设备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23.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4.一种碱性电池石墨喷涂烘干设备,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置有输送链21,输送链21上设置有旋转轮7,相邻两旋转轮7之间形成钢壳9放置区,输送链21包括上料区211、烘干区212和下料区213,在机架1上对应输送链21的烘干区212侧面设置有加热风刀5,加热风刀5由侧面向输送链21上方送风,所述机架1上对应输送链21的烘干区212下方设置有摩擦带8,旋转轮7抵在摩擦带8上方。
2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输送链21为上下循环式,即其包括上层和下层,在水平方向上两侧具有链轮22以驱动输送链21运动,链轮22通过减速机连接电机即可。
26.其中上料区211、烘干区212和下料区213均位于输送链21的上层。
27.输送链21可以具有两条,两条输送链21并排布置,旋转轮7布置在两条输送链21之间。
28.其中摩擦带8也可以称为摩擦板,在输送链21前进时,处于上层的旋转轮7底部将接触摩擦带8,如图1所示,随着输送链21的向右前进,旋转轮7将顺时针转动,处于钢壳9放置区的钢壳9将被带动前进的同时进行逆时针自转。
29.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中输送链21整体沿横向排布,即输送链21将钢壳9沿横向输送,那么相应的加热风刀5将使得热风沿纵向吹出,即热风沿钢壳9的轴向吹送。
30.其中加热风刀5通过风管51连接风机52。
31.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机架1对应输送链21的烘干区212处设置有烘箱保温罩4,所述加热风刀5伸入至烘箱保温罩4内,烘箱保温罩4整体罩在上层输送链21的上方。
3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机架1上对应输送链21的上料区211处设置有钢壳9上料机构3,所述钢壳9上料机构3包括钢壳摆放轮31和导向轨道32,所述钢壳摆放轮31上设置有若干摆放凹槽,导向轨道32布置于钢壳摆放轮31的圆周侧面,导向轨道32的顶部连通外界形成钢壳进口312,导向轨道32的底部连通至旋转轮7形成钢壳9出口。
33.其中导向轨道32与钢壳摆放轮31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钢壳9的尺寸而定或进行调节,以保证钢壳9在钢壳摆放轮31上跟随转移时,不会由钢壳摆放轮31的侧面掉落或离开所在摆放凹槽。
34.钢壳摆放轮31通过直接连接电机或与输送链21的链轮22连接进行转动,优选的钢壳摆放轮31的线速度与输送链21的移动速度相同,即使得钢壳9能够依次准确的摆放在钢壳9放置区上。
3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输送链21的下料区213位于输送链21的末端,机架1上对应输送链21的下料区213处设置有烘箱出口流槽6,烘箱出口流槽6的末端向下倾斜。
36.在钢壳9经过烘干之后,在上层输送链21的末端直接离开输送链21进入到烘箱出口流槽6滚落,进而被收集。
37.如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加热风刀5包括风刀座53,风刀座53上设置有进风口531和出风口532,在风刀座53上对应出风口532处设置有调节板54,调节板54上设置有条形槽,调节板54通过螺栓541穿过条形槽与风刀座53固定,调节板54用以控制出风口532的尺寸。
38.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风刀座53内设置有ptc陶瓷加热块55,其无明火、加热速度快,加热温度恒定,无需预热。
39.一种碱性电池石墨喷涂烘干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40.s1,将待烘干钢壳9由钢壳进口312放置在钢壳摆放轮31上,由钢壳摆放轮31将钢壳9依次的摆放在钢壳9放置区;
41.s2,由输送链21将钢壳9带至烘箱保温罩4内,随着输送链21的前进,旋转轮7与摩擦带8接触形成自转,进而使处在钢壳9放置区的钢壳9自转;
42.s4,在烘箱保温罩4内,由加热风刀5向前进并自转的钢壳9吹热风,对其进行烘干;
43.s5,烘干完成后的钢壳9由烘箱出口流槽6离开输送链21。
44.在本实施例步骤s4中,加热风刀5的加热温度为60-110℃,当石墨涂料为油性涂料时,加热温度为60℃;当石墨涂料为水性涂料时,加热温度为110℃。
4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