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相机模块、影像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19 10:16: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相机模块与影像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与影像模块。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与影像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因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影像感测器的光线灵敏度与解析度有了飞越性的提升,使得成像镜头中的遮光膜层的瑕疵成为无法忽视的议题。
3.现有技术的遮光膜层经常透过过度遮光来达成遮光效果,以致于牺牲周边光学品质及相对照度下降,且现有技术的遮光膜层并无法形成微米尺度下的特定形状。
4.再者,若当遮光膜层的边缘区具有缺陷时,使得原先被遮蔽的非预期光线透出,造成光学品质下降,而缺陷的成因可能是成型时产生的随机缺陷,也可能是遮光膜层无法达成微米尺度的尺寸控制导致。另一方面,膜层厚度均匀性将决定遮光品质,遮光膜层较薄处可能被光线所穿透,而穿透的光线在影像感测器所形成的杂讯将难以被消除。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感光元件可以获取更低亮度的光线讯息,使得以在暗光环境下工作,但当遮光膜层的光学浓度不足时,光线会穿透遮光膜层并被感光元件所接收形成杂讯。
5.请参照图8a至图8f,其中图8a至图8f绘示依照现有技术中遮光膜层860的示意图。由图8a至图8f可知,遮光膜层860经常被用于控制光线的通光路径,借此消除光斑或炫光,然而当入射光线过强的情况下,遮光膜层860的边缘容易产生杂光,影响光学品质,究因于遮光膜层存在缺陷p、p1、p2、p2'、p3导致,所述的缺陷p、p1、p2、p2'、p3可以分为三点讨论,第一是遮光膜层860的边缘区存在缺陷,第二是遮光膜层860披覆不均,第三是遮光膜层860的光学浓度不足。具体来说,缺陷p、p1存在于遮光膜层860的边缘区(图未标示),即边缘区的主体部862,缺陷p、p1形成原因可为表面粗糙度过大所导致,并不以上述的原因为限。必须说明的是,主体部862与塑胶光学元件(图未标示)的透光表面871实体接触。缺陷p2是遮光膜层860的光学浓度不均所导致,缺陷p2的形成原因可为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遮光膜层860被聚集于边缘处,亦可为遮光膜层860因表面的突起或凹陷而聚集,并不以上述的原因为限,且缺陷p2进一步可能使得周边的遮光膜层860的光学浓度不足而形成缺陷p2'。缺陷p3是遮光膜层860的光学浓度不足的情况下,可为表面具有高度落差所导致,并不以上述的原因为限。
6.因此,发展一种具有精密控制特性的遮光膜层的相机模块与影像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影像模块及电子装置,通过将具有精密控制特性的遮光膜层设置于塑胶光学元件以提升光学品质。
8.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与一影像感测器。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光学元件。一遮光膜层设置于塑胶光学元件的一透光表面,且塑胶光学元件包含一光学有效区,遮光膜层的一边缘区在光学有效区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其中边缘区包含一主体部与一补偿部。主体部与透光表面实体接触。补偿部设置于主体部毗邻光学有效区的边缘,补偿部较主体部靠近光学有效区,补偿部向靠近光学有效区的方向延伸,且补偿部较主体部具有较低的光学浓度。影像感测器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影像感测器用以定义一最大像高,成像镜头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相对照度。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其等于或小于1.2um。透光表面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环状标记结构具有一角度端,且角度端环绕光学有效区。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一厚度为t,补偿部的一延伸距离为l,其满足下列条件:-log(ri)/dm≤1.2;3度≤tan-1
(t/l)≤89.5度;0.7um-1
≤dm/t≤7.2um-1
;以及0um《l≤32um。
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成像镜头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半视角,半视角为hfov,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4≤ri
×
sin(hfov)≤0.35。
1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4um≤t≤9.85um。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8um≤t≤4.95um。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48um≤t≤1.95um。
11.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补偿部的延伸距离为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16um。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7um。
12.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6um-1
≤dm/t≤1.95um-1

13.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主体部的粗糙度为rm,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ro/rm|≤0.6。
14.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塑胶光学元件可为一塑胶透镜,塑胶透镜包含一非球面,且非球面对应光学有效区。
1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塑胶光学元件可为一塑胶反射元件,塑胶反射元件包含至少一反射面,且反射面与光学有效区设置于同一光路上。
16.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如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17.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与一影像感测器。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光学元件。一遮光膜层设置于塑胶光学元件的一透光表面,且塑胶光学元件包含一光学有效区,遮光膜层的一边缘区在光学有效区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其中边缘区包含一主体部与一补偿部。主体部与透光表面实体接触。补偿部设置于主体部毗邻光学有效区的边缘,补偿部较主体部靠近光学有效区,补偿部向靠近光学有效区的方向延伸,且补偿部较主体部具有较低的光学浓度。影像感测器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影像感测器用以定义一最大像高,成像镜头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相对照度。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其等于或小于1.2um。透光表面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环状标记结构具有一角度端,且角度端环绕光学有效区。成
像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一厚度为t,补偿部的一最大延伸距离为lmax,补偿部的一面积为a,其满足下列条件:-log(ri)/dm≤1.2;0.7um-1
≤dm/t≤7.2um-1
;0um《lmax≤32um;以及
1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成像镜头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半视角,半视角为hfov,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4≤ri
×
sin(hfov)≤0.35。
1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主体部的厚度为t,补偿部的最大延伸距离为l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tan-1
(t/lmax)≤89.5度。
2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补偿部的最大延伸距离为l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max≤16um。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max≤7um。
21.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4um≤t≤9.85um。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8um≤t≤4.95um。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48um≤t≤1.95um。
22.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6um-1
≤dm/t≤1.95um-1

23.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主体部的粗糙度为rm,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ro/rm|≤0.6。
24.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塑胶光学元件可为一塑胶透镜,塑胶透镜包含一非球面,且非球面对应光学有效区。
2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塑胶光学元件可为一塑胶反射元件,塑胶反射元件包含至少一反射面,且反射面与光学有效区设置于同一光路上。
26.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如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27.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与一影像感测器。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光学元件。一遮光膜层设置于塑胶光学元件的一透光表面,且塑胶光学元件包含一光学有效区,遮光膜层的一边缘区在光学有效区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其中边缘区包含一主体部与一补偿部。主体部与透光表面实体接触。补偿部设置于主体部毗邻光学有效区的边缘,补偿部较主体部靠近光学有效区,补偿部向靠近光学有效区的方向延伸,且补偿部较主体部具有较低的光学浓度。补偿部包含一尖端与一反斜面。尖端设置于远离主体部的一端。反斜面面向透光表面,反斜面自尖端向靠近主体部的方向向透光表面靠近,且一空气夹层形成于反斜面与透光表面之间。影像感测器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影像感测器用以定义一最大像高,成像镜头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相对照度。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其等于或小于1.2um。透光表面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环状标记结构具有一角度端,且角度端环绕光学有效区。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一厚度为t,补偿部的一延伸距离为l,其满足下列条件:-log(ri)/dm≤1.2;3度≤tan-1
(t/l)≤89.5度;以及0um《l≤32um。
2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成像镜头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半视角,半视角为hfov,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4≤ri
×
sin(hfov)≤
0.35。
2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um-1
≤dm/t≤7.2um-1
。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6um-1
≤dm/t≤1.95um-1

3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补偿部的延伸距离为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16um。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7um。
31.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4um≤t≤9.85um。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8um≤t≤4.95um。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48um≤t≤1.95um。
32.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主体部的粗糙度为rm,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ro/rm|≤0.6。
33.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塑胶光学元件可为一塑胶透镜,塑胶透镜包含一非球面,且非球面对应光学有效区。
34.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塑胶光学元件可为一塑胶反射元件,塑胶反射元件包含至少一反射面,且反射面与光学有效区设置于同一光路上。
35.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如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36.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与一影像感测器。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光学元件。一遮光膜层设置于塑胶光学元件的一透光表面,且塑胶光学元件包含一光学有效区,遮光膜层的一边缘区在光学有效区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其中边缘区包含一主体部。主体部形成特定形状。影像感测器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影像感测器用以定义一最大像高,成像镜头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相对照度与一半视角。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其等于或小于1.2um。透光表面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环状标记结构具有一角度端,且角度端环绕光学有效区。主体部的一厚度为t,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半视角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log(ri)/dm≤1.2;0.14um≤t≤9.85um;0.7um-1
≤dm/t≤7.2um-1
;以及0.04≤ri
×
sin(hfov)≤0.35。
37.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6um-1
≤dm/t≤1.95um-1

3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主体部的粗糙度为rm,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ro/rm|≤0.6。
3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塑胶光学元件可为一塑胶透镜,塑胶透镜包含一非球面,且非球面对应光学有效区。
4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其中塑胶光学元件可为一塑胶反射元件,塑胶反射元件包含至少一反射面,且反射面与光学有效区设置于同一光路上。
41.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如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42.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影像模块,包含一镜头与一影像源,其中镜头包含一玻璃透镜与一塑胶透镜,且影像源设置于镜头的入光侧。玻璃透镜较塑胶透镜靠
近影像源。一遮光膜层设置于塑胶透镜的一透光表面,且塑胶透镜包含一光学有效区。遮光膜层的一边缘区在光学有效区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其等于或小于1.2um。透光表面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环状标记结构具有一角度端,且角度端环绕光学有效区。边缘区包含一主体部,其中主体部形成特定形状。主体部的一厚度为t,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其满足下列条件:0.14um≤t≤9.85um;以及0.7um-1
≤dm/t≤7.2um-1

43.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影像模块,其中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6um-1
≤dm/t≤1.95um-1

44.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影像模块,其中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主体部的粗糙度为rm,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ro/rm|≤0.6。
4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影像模块,其中透光表面的光学有效区可为一非球面,非球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46.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如前述实施方式的影像模块。
47.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影像模块,包含一镜头与一影像源,其中镜头自入光侧到出光侧依序包含一反射元件及一塑胶透镜,且影像源设置于镜头的入光侧。一遮光膜层设置于塑胶透镜的一透光表面,且塑胶透镜包含一光学有效区。遮光膜层的一边缘区在光学有效区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其等于或小于1.2um。透光表面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环状标记结构具有一角度端,且角度端环绕光学有效区。边缘区包含一主体部,其中主体部形成特定形状。主体部的一厚度为t,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其满足下列条件:0.14um≤t≤9.85um;以及0.7um-1
≤dm/t≤7.2um-1

4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影像模块,其中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6um-1
≤dm/t≤1.95um-1

4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影像模块,其中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主体部的粗糙度为rm,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ro/rm|≤0.6。
5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影像模块,其中透光表面的光学有效区可为一非球面,非球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51.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如前述实施方式的影像模块。
附图说明
52.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53.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立体图;
54.图1c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分解图;
55.图1d绘示依照图1c第一实施方式中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56.图1e绘示依照图1d第一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的示意图;
57.图1f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的示意图;
58.图1g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的补偿部的示意图;
59.图1h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的补偿部的另一示意图;
60.图1i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61.图1j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62.图1k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63.图1l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64.图1m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65.图1n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66.图1o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67.图1p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68.图1q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69.图1r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70.图1s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71.图1t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72.图1u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73.图1v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实施例中遮光膜层的参数示意图;
74.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75.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立体图;
76.图2c绘示依照图2b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分解图;
77.图2d绘示依照图2c第二实施方式中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78.图2e绘示依照图2c第二实施方式中塑胶透镜的另一示意图;
79.图2f绘示依照图2e第二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的补偿部的示意图;
80.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81.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分解图;
82.图3c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中塑胶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83.图3d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中塑胶反射元件的另一示意图;
84.图3e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中塑胶反射元件、塑胶射出成型模具以及环状标记结构的示意图;
85.图3f绘示依照图3d第三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的补偿部的示意图;
86.图4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方式中影像模块的示意图;
87.图5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方式中影像模块的示意图;
88.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89.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90.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再一示意图;
91.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影像示意图;
92.图6e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另一影像示意图;
93.图6f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再一影像示意图;
94.图6g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另一影像示意图;
95.图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96.图7b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投影示意图;
97.图8a绘示依照现有技术中遮光膜层的示意图;
98.图8b绘示依照现有技术中遮光膜层的另一示意图;
99.图8c绘示依照现有技术中遮光膜层的另一示意图;
100.图8d绘示依照现有技术中遮光膜层的另一示意图;
101.图8e绘示依照现有技术中遮光膜层的另一示意图;以及
102.图8f绘示依照现有技术中遮光膜层的另一示意图。
103.【符号说明】
104.10,20,30:相机模块
105.110,210:成像镜头
106.111,112,113,114,115,116,211,212,213,214,215,216,311,312,313,314:塑胶透镜
107.121,122,123,124,125,221,222,223,224,225,321,322,323,324:间隔元件
108.126,226,325,326:固定元件
109.130,230,330,430,530:载体元件
110.140,240:滤光元件
111.150,250,350:影像感测器
112.160,260,360,860:遮光膜层
113.161,261,361:边缘区
114.162,262,362,862:主体部
115.163,263,363:补偿部
116.164:尖端
117.165:反斜面
118.171,271,371,871:透光表面
119.172,272,372:光学有效区
120.173,273,373:环状标记结构
121.174:角度端
122.175,275,375:注塑痕
123.380:塑胶反射元件
124.40,50,700:影像模块
125.411,412,413,414,415,511,512,513,514,515:透镜
126.450,550,750:影像源
127.510,551,710:镜头
128.580:反射元件
129.60,70:电子装置
130.610:取像控制界面
131.611:影像回放按键
132.612:相机模块切换按键
133.613:对焦拍照按键
134.614:集成选单按键
135.615:变焦控制键
136.621,622:超广角相机模块
137.623:超望远相机模块
138.624,625:广角相机模块
139.626:望远相机模块
140.627:tof模块
141.628:微距相机模块
142.629:生物识别感测用相机模块
143.63:提示灯
144.64:电路板
145.641:连接器
146.65:单晶片系统
147.66:对焦辅助元件
148.661:发光元件
149.701:投影面
150.720:影像传递模块
151.s:空气夹层
152.i:反曲点
153.il:成像光线
154.m1,m2:上模
155.m3,m4:下模
156.x:光轴
157.x1:第一光轴
158.x2:第二光轴
159.p,p1,p2,p2',p3:缺陷
160.n:镜头的塑胶透镜的数量
161.imgh:镜头的最大像高
162.ri:镜头的相对照度
163.hfov:镜头的半视角
164.l:补偿部的延伸距离
165.lmax:补偿部的最大延伸距离
166.a:补偿部的面积
167.t:主体部的厚度
168.dm:主体部的光学浓度
具体实施方式
169.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一成像镜头与一影像感测器。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光学元件,其中一遮光膜层设置于塑胶光学元件的一透光表面,且塑胶光学元件包含一光学有效区。再者,遮光膜层的一边缘区在光学有效区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
膜层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边缘区包含一主体部,其中主体部可与透光表面实体接触,且主体部可形成特定形状。影像感测器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影像感测器用以定义一最大像高,成像镜头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相对照度。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其等于或小于1.2um。透光表面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且环状标记结构具有一角度端,且角度端环绕光学有效区。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其满足下列条件:-log(ri)/dm≤1.2。当满足-log(ri)/dm≤1.2时,遮光膜层对于成像镜头具有足够的光学浓度。
170.详细来说,环状标记结构的角度端可为一体成型地环绕光学有效区,且环状标记结构可在披覆遮光膜层时作为对准标记,也可作为检测光学有效区偏移量的基准或用于组装时的对准标记,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升成像镜头的总体光学品质。另外,环状标记结构可更进一步相对应塑胶射出成型模具的拆模方向,使得环状标记结构一体成型于塑胶光学元件,借以保证环状标记结构与其他元件的相对位置。
171.相对照度为描述光线通过成像镜头并汇聚于成像面时,周边光线与中心光线的强度比值,其值介于0至1之间,详细来说,周边光线与中心光线的强度比值可以大于0.1,进一步可以大于0.2。具体而言,相对照度与影像感测器的最大像高对应,当影像感测器为矩形时,所述最大像高可被定义为影像感测器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当影像感测器为非矩形时,最大像高可被定义为影像感测器的最小外接圆的半径。
172.光学浓度是指对可见光(常见可见光范围可被定义为400nm至700nm,或是380nm至720nm,但并不以此为限)遮蔽的强度。遮光膜层可提供光学浓度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0以及小于或等于9.0,但并不以此为限。
173.特定形状是指在微米等级的尺度下,遮光膜层的边缘区形成非预期的形状,而特定形状于微米尺度下为可控的。
174.边缘区可还包含一补偿部,其中补偿部设置于主体部毗邻光学有效区的边缘。补偿部较主体部靠近光学有效区,补偿部向靠近光学有效区的方向延伸,且补偿部较主体部具有较低的光学浓度。具体而言,补偿部具有预先补偿的功能性,可消除主体部可能产生的随机缺陷,并可使边缘区达到更佳的真圆度,借以保证遮光膜层的遮光功能性。
175.补偿部可包含一尖端与一反斜面,其中尖端设置于远离主体部的一端,且反斜面面向透光表面。反斜面自尖端向靠近主体部的方向向透光表面靠近,且一空气夹层形成于反斜面与透光表面之间。借此,使得补偿部与塑胶光学元件之间形成一光陷阱结构以减少杂光的产生。
176.塑胶光学元件可为一塑胶透镜,其中塑胶透镜包含一非球面,且非球面对应光学有效区。或者,塑胶光学元件可为一塑胶反射元件,其中塑胶反射元件包含至少一反射面,且反射面与光学有效区设置于同一光路上。
177.主体部的一厚度为t,补偿部的一延伸距离为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tan-1
(t/l)≤89.5度。当满足3度≤tan-1
(t/l)≤89.5度时,补偿部的尺寸可以被良好的控制,借此提升良率。
178.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um-1
≤dm/t≤7.2um-1
。当满足0.7um-1
≤dm/t≤7.2um-1
时,可使主体部在具备足够的遮光功能性的情况下减少遮光膜层的厚度,提升厚度均匀性。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6um-1
≤dm/t≤1.95um
‑1。
179.补偿部的延伸距离为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32um。当满足0um《l≤32um时,可以确保补偿部的成型性,避免剥离造成污染。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16um。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7um。
180.补偿部的一最大延伸距离为l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max≤32um。当满足0um《lmax≤32um时,可以进一步确保补偿部的成型性。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max≤16um。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um《lmax≤7um。
181.补偿部的一最大延伸距离为lmax,补偿部的一面积为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当满足时,可以确保补偿部的成型性,避免剥离造成污染。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
182.成像镜头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半视角,半视角为hfov,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4≤ri
×
sin(hfov)≤0.35。当满足0.04≤ri
×
sin(hfov)≤0.35时,遮光膜层的精度对光学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5≤ri
×
sin(hfov)≤0.3。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ri
×
sin(hfov)≤0.2。
183.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4um≤t≤9.85um。透过足够薄的厚度可以避免遮光膜层在成型时聚积,借以提升遮光膜层的厚度均匀性。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8um≤t≤4.95um。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48um≤t≤1.95um。
184.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主体部的粗糙度为rm,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ro/rm|≤0.6。当满足0≤|1-ro/rm|≤0.6时,可进一步控制厚度均匀性。必须说明的是,本揭示内容中,透光表面的粗糙度ro与主体部的粗糙度rm皆以ra为量测统计方法。
185.主体部的厚度为t,补偿部的最大延伸距离为l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tan-1
(t/lmax)≤89.5度。当满足3度≤tan-1
(t/lmax)≤89.5度时,可以进一步确保遮光膜层的遮光功能性。
186.上述本揭示内容相机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187.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相机模块。
188.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影像模块,其包含一镜头与一影像源,其中镜头包含一塑胶透镜,且影像源设置于镜头的入光侧。一遮光膜层设置于塑胶透镜的一透光表面,且塑胶透镜包含一光学有效区。遮光膜层的一边缘区在光学有效区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其等于或小于1.2um。透光表面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环状标记结构具有一角度端,且角度端环绕光学有效区。边缘区包含一主体部,其形成特定形状。主体部的一厚度为t,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其满足下列条件:0.14um≤t≤9.85um;以及0.7um-1
≤dm/t≤7.2um-1

189.具体而言,影像模块可为单组镜头或多组镜头,来自影像源的光线进入镜头可被汇聚或发散。
190.影像源可为液晶显示器(lcd)、数字光处理(dlp)、激光光源、紫外光源或红外光缘,且影像源可进一步包含透镜阵列、匀光片、玻片等光学元件以及一影像传递模块,其中影像传递模块可为波导(waveguide)或光路转折镜组,但并不以此为限。
191.镜头可还包含一玻璃透镜,其中玻璃透镜较塑胶透镜靠近影像源。借此,可减少影像源的废热影响塑胶透镜的光学性质以保证镜头的光学品质。
192.镜头可还包含一反射元件,详细来说,镜头自入光侧到出光侧依序包含反射元件及塑胶透镜。透过反射元件可减少影像模块的总高,借以利于小型化,并可应用于头戴式装置,但并不以此为限。
193.透光表面的光学有效区可为一非球面,其中非球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194.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6um-1
≤dm/t≤1.95um-1

195.透光表面的粗糙度为ro,主体部的粗糙度为rm,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ro/rm|≤0.6。
196.上述本揭示内容影像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197.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影像模块。
198.整体而言,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与影像模块可提升遮光膜层的厚度均匀性,并使遮光膜层实体接触的透光表面具有低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可避免遮光膜层在微米尺度下厚薄不均的状况,借以减少光线穿透过遮光膜层较薄处的风险。再者,遮光膜层表面也可具有低的表面粗糙度,借此进一步保证遮光膜层的厚度均匀性。并且,较薄的遮光膜层可以克服遮光膜层聚集的状况,进一步提升遮光膜层的厚度均匀性。
199.再者,遮光膜层具有优秀的光学浓度。进一步来说,当主体部的光学浓度为o.d.,主体部的厚度为t,其满足下列条件:1.0≤o.d.≤9;以及0.14um≤t≤9.85um。于上述条件下,透出遮光膜层的光线强度为i(out),进入遮光膜层的光线强度为i(in),其中o.d.定义为-log(i(out)/i(in))。
200.具体而言,光学浓度的量测方法如下。
201.其一,镶埋具有遮光膜层的塑胶光学元件于一透明塑料中,形成一准待测件。
202.其二,在准待测件上规划一入光表面与一出光表面,使光束能够依序通过入光表面、遮光膜层及出光表面,可对入光表面与出光表面进行必要性的裁切、研磨及抛光,形成一待测件。在一般情况下,入光表面与出光表面平行,且粗糙度小于0.5um,必须说明的是,上述的粗糙度以ra为量测统计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遮光膜层可外露于入光表面,此时光束同时通过入光表面与遮光膜层再通过出光表面,上述允许的条件如平整且足够大的遮光膜层。
203.其三,准备一对照件,由前述透明塑料成型,具有与待测件近似的构型及表面形貌,但不镶埋光学元件。
204.其四,对照件设置于一发光端与一接收端之间,将对照件进行可见光范围(即400nm至700nm)的扫描,扫描间隔可以是1nm、5nm、10nm或0.5nm、0.1nm,但并不以此为限。光束来自发光端依序通过入光表面与出光表面,后被接收端接收获得强度信息,并将强度信息平均得到i(in)。
205.其五,待测件设置于发光端与接收端之间,对待测件进行可见光范围(即400nm至700nm)的扫描,扫描间隔可以是1nm、5nm、10nm或0.5nm、0.1nm,但并不以此为限。光束来自发光端依序通过入光表面、遮光膜层及出光表面,后被接收端接收获得强度信息,并将强度信息平均得到i(out)。
206.其六,对i(in)及i(out)进行数学运算获得光学浓度的数值。
207.根据上述的特征,本揭示内容的遮光膜层较现有技术具有精密控制的特性,所述精密控制可用来描述遮光膜层的遮光范围、膜层厚度、膜层均匀性等尺寸在微米尺度下为可控。
208.请参照表一,其为本揭示内容的镜头披覆遮光膜层的实验数据,其中镜头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且镜头的半视角为hfov。必须说明的是,遮光膜层披覆于n个塑胶透镜中至少一者,且序号1至35及37至39为本揭示内容中的实施例,而序号36为比较例。由表一可知,除了序号36以外,其余序号的杂光表现对于遮光膜层的尺寸精度敏感且表现出优秀的相对照度及半视角。必须说明的是,序号36在杂散光的控制没有显著的影响,原因在于序号36相较于半视角大于60度的其他镜头(如序号04、序号05)具有较大的相对照度,以致序号36的镜头于遮光膜层过度遮光的情况下对相对照度的负面影响相对其他序号较低。
209.[0210][0211]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0212]
<第一实施方式>
[0213]
请参照图1a至图1c,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10的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110的立体图,图1c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110的分解图。由图1a至图1c可知,相机模块10包含一成像镜头110、一载体元件130、一滤光元件140及一影像感测器150,其中一光轴x通过成像镜头110,且影像感测器150设置于成像镜头110的像侧。
[0214]
成像镜头1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塑胶透镜111、间隔元件121、塑胶透镜112、间隔元件122、塑胶透镜113、间隔元件123、塑胶透镜114、间隔元件124、塑胶透镜115、间隔元件125、塑胶透镜116、固定元件126,其中塑胶透镜111、112、113、114、115、116、间隔元件121、122、123、124、125、固定元件126设置于载体元件130中。必须说明的是,塑胶透镜及各
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不以此为限。
[0215]
请参照图1d与图1e,其中图1d绘示依照图1c第一实施方式中塑胶透镜111的示意图,图1e绘示依照图1d第一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160的示意图。由图1b至图1e可知,遮光膜层160设置于塑胶透镜111的一透光表面171,且塑胶透镜111包含一光学有效区172与一注塑痕175,其中遮光膜层160的一边缘区161在光学有效区172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160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172,且注塑痕175设置于塑胶透镜111的外周部(图未标示)。必须说明的是,为清楚表示遮光膜层160的位置及范围,图1d中遮光膜层160的厚度不为真实厚度。
[0216]
再者,透光表面171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173,其中环状标记结构173具有一角度端174,角度端174环绕光学有效区172。塑胶透镜111包含一非球面,且非球面对应光学有效区172。详细来说,环状标记结构173可为一体成型地环绕光学有效区172,且环状标记结构173可在披覆遮光膜层160时作为对准标记及边界,也可作为检测光学有效区172偏移量的基准或用于组装时的对准标记,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升成像镜头110的总体光学品质。
[0217]
请参照图1f至图1h,其中图1f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160的示意图,图1g与图1h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160的补偿部163的示意图。由图1f至图1h可知,边缘区161包含一主体部162与一补偿部163,其中主体部162与透光表面171实体接触,主体部162形成特定形状,且补偿部163设置于主体部162毗邻光学有效区172的边缘。
[0218]
具体来说,图1g的补偿部163可改善如图8c现有技术中的缺陷p,图1h的补偿部163可改善如图8d现有技术中的缺陷p。借此,补偿部163具有预先补偿的功能性,可消除主体部162可能产生的随机缺陷,并可使边缘区161达到更佳的真圆度,借以保证遮光膜层160的遮光功能性。
[0219]
补偿部163的延伸距离为l,补偿部163的最大延伸距离为lmax,补偿部163的面积为a,其中图1g的为0.7。
[0220]
请参照图1i至图1n,其中图1i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j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k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l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m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n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1i至图1n可知,补偿部163较主体部162靠近光学有效区172,补偿部163向靠近光学有效区172的方向延伸,且补偿部163较主体部162具有较低的光学浓度。
[0221]
请参照图1o至图1v,其中图1o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p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q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r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s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t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u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实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图1v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实
施例中遮光膜层16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1o至图1v可知,补偿部163向靠近光学有效区172的方向延伸,补偿部163包含一尖端164与一反斜面165,其中尖端164设置于远离主体部162的一端,反斜面165面向透光表面171,反斜面165自尖端164向靠近主体部162的方向向透光表面171靠近,且一空气夹层s形成于反斜面165与透光表面171之间。借此,使得补偿部163与塑胶透镜111之间形成一光陷阱结构以减少杂光的产生。
[0222]
主体部162的厚度为t,补偿部163的延伸距离为l,其中图1i至图1v的数值满足下列表二条件。
[0223][0224]
第一实施方式中,影像感测器150用以定义一最大像高,成像镜头110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相对照度与一半视角,相机模块10的最大像高为imgh,成像镜头110的相对照度为ri,半视角为hfov;主体部162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162的厚度为t;主体部162粗糙度为rm;透光表面171的粗糙度为ro,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三条件。
[0225]
[0226]
<第二实施方式>
[0227]
请参照图2a至图2c,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20的示意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210的立体图,图2c绘示依照图2b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210的分解图。由图2a至图2c可知,相机模块20包含一成像镜头210、一载体元件230、一滤光元件240及一影像感测器250,其中一光轴x通过成像镜头210,且影像感测器250设置于成像镜头210的像侧。
[0228]
成像镜头2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塑胶透镜211、间隔元件221、塑胶透镜212、间隔元件222、塑胶透镜213、间隔元件223、塑胶透镜214、间隔元件224、塑胶透镜215、间隔元件225、塑胶透镜216、固定元件226,其中塑胶透镜211、212、213、214、215、216、间隔元件221、222、223、224、225、固定元件226设置于载体元件230中。必须说明的是,塑胶透镜及各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不以此为限。
[0229]
请参照图2d与图2e,其中图2d绘示依照图2c第二实施方式中塑胶透镜216的示意图,图2e绘示依照图2c第二实施方式中塑胶透镜216的另一示意图。由图2b至图2e可知,遮光膜层260设置于塑胶透镜216的一透光表面271,且塑胶透镜216包含一光学有效区272与一注塑痕275,其中遮光膜层260的一边缘区261在光学有效区272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260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272,且注塑痕275设置于塑胶透镜216的外周部(图未标示)。必须说明的是,为清楚表示遮光膜层260的位置及范围,图2d中遮光膜层260的厚度不为真实厚度。
[0230]
再者,透光表面271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273与二反曲点i,其中塑胶透镜216包含一非球面,且非球面对应光学有效区272。详细来说,环状标记结构273可为一体成型地环绕光学有效区272,且环状标记结构273可在披覆遮光膜层260时作为对准标记及边界,也可作为检测光学有效区272偏移量的基准或用于组装时的对准标记,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升成像镜头210的总体光学品质。
[0231]
请参照图2f,其绘示依照图2e第二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260的补偿部263的示意图。由图2d至图2f可知,边缘区261包含一主体部262与一补偿部263,其中主体部262与透光表面271实体接触,主体部262形成特定形状,且补偿部263设置于主体部262毗邻光学有效区272的边缘。
[0232]
具体来说,图2f的补偿部263可改善如图8e现有技术中的缺陷p。借此,补偿部263具有预先补偿的功能性,可消除主体部262可能产生的随机缺陷,借以保证遮光膜层260的遮光功能性。
[0233]
第二实施方式中,影像感测器250用以定义一最大像高,成像镜头210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相对照度与一半视角,相机模块20的最大像高为imgh,成像镜头210的相对照度为ri,半视角为hfov;主体部262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262的厚度为t;主体部262粗糙度为rm;透光表面271的粗糙度为ro,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四条件。
[0234][0235]
必须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为相同的相机模块的系统,而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用以说明不同塑胶透镜设置遮光膜层的情况。
[0236]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0237]
<第三实施方式>
[0238]
请参照图3a与图3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30的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分解图。由图3a与图3b可知,相机模块30包含一成像镜头(图未标示)、一载体元件330及一影像感测器350,其中影像感测器350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
[0239]
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塑胶透镜311、间隔元件321、322、塑胶透镜312、间隔元件323、塑胶透镜313、间隔元件324、塑胶透镜314、固定元件325、塑胶反射元件380、固定元件326,其中塑胶透镜311、312、313、314、间隔元件321、322、323、324、固定元件325、326及塑胶反射元件380设置于载体元件330中。必须说明的是,塑胶透镜及各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不以此为限。
[0240]
具体而言,光线沿第一光轴x1依序通过塑胶透镜311、间隔元件321、322、塑胶透镜312、间隔元件323、塑胶透镜313、间隔元件324、塑胶透镜314、固定元件325,且塑胶反射元件380用以转折光线,使光线沿第二光轴x2进入影像感测器350。
[0241]
请参照图3c与图3d,其中图3c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中塑胶反射元件380的示意图,图3d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中塑胶反射元件380的反射面381的另一示意图。由图3c与图3d可知,遮光膜层360设置于塑胶反射元件380的一透光表面371,且塑胶反射元件380包含一光学有效区372、一注塑痕375及至少一反射面381,其中遮光膜层360的一边缘区361在光学有效区372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360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372,注塑痕375设置于塑胶反射元件380的外周部(图未标示),且反射面381与光学有效区372设置于同一光路上。必须说明的是,为清楚表示遮光膜层360的位置及范围,图3d中遮光膜层360的厚度不为真实厚度。
[0242]
请参照图3e,其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中塑胶反射元件380、塑胶射出成型模具以及环状标记结构373的示意图。由图3d与图3e可知,透光表面371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373。详细来说,环状标记结构373可为一体成型地环绕光学有效区372,且环状标记结构373可在披覆遮光膜层360时作为对准标记及边界,也可作为检测光学有效区372偏移量的基准或用于组装时的对准标记,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升成像镜头的总体光学品质。再者,为形成不同的表面形貌,塑胶射出成型模具(图未标示)可透过多个上模m1、m2及下模m3、m4
组合形成,且环状标记结构373对应上模m1、m2及下模m3、m4的拆模方向,使得环状标记结构373一体成型于塑胶反射元件380。借此,可保证环状标记结构373与其他元件的相对位置。
[0243]
请参照图3f,其绘示依照图3d第三实施方式中遮光膜层360的补偿部363的示意图。由图3d与图3f可知,边缘区361包含一主体部362与一补偿部363,其中主体部362与透光表面371实体接触,主体部362形成特定形状,且补偿部363设置于主体部362毗邻光学有效区372的边缘。
[0244]
具体来说,图3f的补偿部363可改善如图8f现有技术中的缺陷p。借此,补偿部363具有预先补偿的功能性,可消除主体部362可能产生的随机缺陷,借以保证遮光膜层360的遮光功能性。
[0245]
补偿部363的最大延伸距离为lmax,补偿部363的面积为a,主体部362的厚度为t,其中图3f的为0.23,且tan-1
(t/lmax)为17.6度。
[0246]
第三实施方式中,影像感测器350用以定义一最大像高,成像镜头对应最大像高用以定义一相对照度与一半视角,相机模块30的最大像高为imgh,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为ri,半视角为hfov;主体部362的光学浓度为dm;主体部362的厚度为t;补偿部363的最大延伸距离为lmax;主体部362粗糙度为rm;透光表面371的粗糙度为ro;补偿部363的面积为a,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五条件。
[0247][0248]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补偿部363的最大延伸距离lmax及主体部362的厚度t可以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任一个实施例的延伸距离l及厚度t,但不以此为限。
[0249]
<第四实施方式>
[0250]
请参照图4,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方式中影像模块40的示意图。由图4可知,影像模块40包含一镜头(图未标示)与一影像源450,其中影像源450设置于镜头的入光侧,且影像透过镜头投射于投影面(图未绘示)。
[0251]
详细来说,影像模块40为单组镜头,来自影像源450的光线进入镜头可被汇聚或发散。影像模块40可进一步包含影像传递模块(图未绘示),其中影像传递模块可为波导或光路转折镜组,但并不以此为限。影像源450可为lcd、dlp、激光光源、紫外光源或红外光缘,且影像源450可进一步包含透镜阵列、匀光片、玻片等光学元件,但并不以此为限。
[0252]
镜头由入光侧至出光侧依序包含透镜411、412、413、414、415,其中透镜411、412、413、414、415设置于一载体元件430中。再者,透镜411为一玻璃透镜,且透镜413为一塑胶透镜,其中透镜411较透镜413靠近影像源450。借此,可减少影像源450的废热影响塑胶透镜的光学性质以保证镜头的光学品质。必须说明的是,透镜及各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
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不以此为限。
[0253]
再者,一遮光膜层(图未绘示)设置于透镜413的一透光表面(图未标示),且透镜413包含一光学有效区(图未标示),其中遮光膜层的一边缘区(图未绘示)在光学有效区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且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具体而言,边缘区包含一主体部(图未绘示),且主体部形成特定形状。
[0254]
透光表面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图未绘示),其中环状标记结构具有一角度端,角度端环绕光学有效区,透光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为一非球面,且非球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55]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遮光膜层及其他元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任一遮光膜层及其他对应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0256]
<第五实施方式>
[0257]
请参照图5,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方式中影像模块50的示意图。由图5可知,影像模块50包含镜头510、551及一影像源550,其中影像源550设置于镜头510的入光侧,且镜头551用以控制影像源550的照射范围。
[0258]
详细来说,影像模块50为多组镜头,来自影像源550的光线进入镜头可被汇聚或发散。影像模块50可进一步包含影像传递模块(图未绘示),其中影像传递模块可为波导或光路转折镜组,但并不以此为限。影像源550可为lcd、dlp、激光光源、紫外光源或红外光缘,且影像源550可进一步包含透镜阵列、匀光片、玻片等光学元件,但并不以此为限。
[0259]
镜头510由入光侧至出光侧依序包含透镜511、512、513、514、515,其中透镜511、512、513、514、515设置于一载体元件530中。再者,透镜511为一玻璃透镜,且透镜513为一塑胶透镜,其中透镜511较透镜513靠近影像源550。借此,可减少影像源550的废热影响塑胶透镜的光学性质以保证镜头的光学品质。必须说明的是,透镜及各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不以此为限。
[0260]
镜头510进一步包含一反射元件580,具体而言,镜头510自入光侧到出光侧依序包含反射元件580及透镜511、512、513、514、515,且反射元件580设置于镜头551与镜头510的透镜511之间。借此,可控制影像模块50在一方向上的尺寸。
[0261]
再者,一遮光膜层(图未绘示)设置于透镜513的一透光表面(图未标示),且透镜513包含一光学有效区(图未标示),其中遮光膜层的一边缘区(图未绘示)在光学有效区周围形成一特定形状,使遮光膜层用以定义一通光区域,且通光区域对应光学有效区。具体而言,边缘区包含一主体部(图未绘示),且主体部形成特定形状。
[0262]
透光表面包含一环状标记结构(图未绘示),其中环状标记结构具有一角度端,角度端环绕光学有效区,透光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为一非球面,且非球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63]
另外,第五实施方式中的遮光膜层及其他元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任一遮光膜层及其他对应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0264]
<第六实施方式>
[0265]
请参照图6a至图6c,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60的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60的另一示意图,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60的再一示意图。由图6a至图6c可知,电子装置60是一智能手机,其中电子装置60亦可以是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行车记录仪等,但不以此为限。电子装置60包含至少一相机模块、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及一取像控制界面610,其中相机
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图未绘示)与一影像感测器(图未绘示)。具体而言,相机模块可为前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0266]
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60包含超广角相机模块621、622、超望远相机模块623、广角相机模块624、625、望远相机模块626、tof模块(time-of-flight:飞时测距模块)627、微距相机模块628及生物识别感测用相机模块629,其中tof模块627及生物识别感测用相机模块629另可为其他种类的相机模块,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0267]
详细来说,第六实施方式中,超广角相机模块621、广角相机模块624、tof模块627及生物识别感测用相机模块629设置于电子装置60的正面,而超广角相机模块622、超望远相机模块623、广角相机模块625、望远相机模块626及微距相机模块628设置于电子装置60的背面。
[0268]
取像控制界面610可为触控屏幕,其用以显示画面并具备触控功能,且可用以手动调整拍摄视角。详细来说,取像控制界面610包含影像回放按键611、相机模块切换按键612、对焦拍照按键613、集成选单按键614及变焦控制键615。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60的取像控制界面610进入拍摄模式,相机模块切换按键612可自由切换使用超广角相机模块621、622、超望远相机模块623、广角相机模块624、625、望远相机模块626及微距相机模块628其中一者进行拍摄,变焦控制键615用以调整变焦,对焦拍照按键613于取好景且确定超广角相机模块621、622、超望远相机模块623、广角相机模块624、625、望远相机模块626及微距相机模块628其中一者后进行取像,影像回放按键611可让使用者于取像后观看照片,集成选单按键614用以调整取像时的细节(如定时拍照、拍照比例等)。
[0269]
电子装置60可还包含提示灯63,提示灯63设置于电子装置60的正面,且可用以提示使用者未读讯息、未接来电及手机状况。
[0270]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60的取像控制界面610进入拍摄模式后,相机模块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单晶片系统65的影像信号处理器(图未标示),其中单晶片系统65可还包含随机存取记忆体(ram)、中央处理单元及储存单元(storage unit),且可还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0271]
因应电子装置6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6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图未绘示)与影像软件处理器(图未绘示),进一步地,电子装置6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对焦辅助元件66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图未绘示)。对焦辅助元件66可包含补偿色温的发光元件661、红外线测距元件(图未绘示)、激光对焦模块(图未绘示)等,感测元件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位置定位器、信号发射模块,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60中相机模块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6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取像控制界面610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取像控制界面610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0272]
进一步来说,相机模块、电子感光元件、光学防手震组件、感测元件及对焦辅助元件66可设置在一电路板64上,并透过连接器641电性连接影像信号处理器等相关元件以执
行拍摄流程,其中电路板64可为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相机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相机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第六实施方式中,感测元件及对焦辅助元件66设置在软性电路板(图未绘示),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绘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0273]
请参照图6d,其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60的影像示意图。由图6d可知,超广角相机模块621、622的成像结果可具有比广角相机模块624、625大的视角及景深(depth of field),但常伴随着较大的畸变(distortion)。具体而言,图6d的视角为105度至125度,等效焦距为11mm至14mm。
[0274]
请参照图6e,其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60的另一影像示意图。由图6e可知,以广角相机模块624、625可拍摄一定范围且兼具高像素的影像,具有高解析低变形的功能。具体而言,图6e为图6d部分放大图,图6e的视角为70度至90度,等效焦距为22mm至30mm。
[0275]
请参照图6f,其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60的再一影像示意图。由图6f可知,望远相机模块626的成像结果可具有比广角相机模块624、625小的视角与景深,可用以拍摄移动目标,即电子装置60的致动器(图未绘示)可驱动望远相机模块626对目标快速且连续的自动对焦(continuous auto focus),使目标物不因远离对焦位置而模糊不清。具体而言,图6f为图6e部分放大图,图6f的视角为10度至40度,等效焦距为60mm至300mm。
[0276]
请参照图6g,其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60的另一影像示意图。由图6g可知,超望远相机模块623的成像结果具有比望远相机模块626更小的视角与景深,使得超望远相机模块623容易因抖动而失焦,因此致动器提供驱动力使超望远相机模块623对目标物聚焦的同时,可提供修正抖动的反馈力以达到光学防抖的功效。具体而言,图6g为图6e部分放大图,图6g的视角为4度至8度,等效焦距为400mm至600mm。
[0277]
由图6d至图6g可知,由具有不同焦距的相机模块进行取景,并搭配影像处理的技术,可于电子装置60实现变焦的功能。必须说明的是,等效焦距为经过换算的估计值,与实际焦距可能会因相机模块的设计与电子感光元件的尺寸搭配而有所差异。
[0278]
<第七实施方式>
[0279]
请参照图7a与图7b,其中图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70的应用示意图,图7b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70的投影示意图。由图7a与图7b可知,电子装置70是一头戴装置,其中头戴装置可为扩增实境(ar)模块或虚拟实境(vr)模块。再者,电子装置70亦可为投影模块、光学雷达(lidar)模块等,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升投射图形的解析度。
[0280]
电子装置70包含二影像模块700,其中影像模块700分别包含一影像传递模块720、一镜头710及一影像源750。具体而言,影像模块700可为前述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影像模块,且影像传递模块720可为波导,而镜头710可为投影镜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
为限。
[0281]
影像模块700可为单组镜头或多组镜头,来自影像源750的光线进入镜头710可被汇聚或发散至投影面701。影像源750可进一步包含透镜阵列、匀光片、玻片等光学元件,但并不以此为限。
[0282]
再者,影像传递模块720设置于影像模块700的入光侧,且透过影像传递模块720的配置,可将影像源750的成像光线il的光路转折并传递至使用者的眼前。
[0283]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与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