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抓取温控器的改良抓钩的制作方法

2023-02-18 23:23: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抓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抓钩。


背景技术:

2.在生产温控器产品时,需要对温控器的外壳进行按压组装操作,以完成最终的装配和输出。
3.在现有的传统生产温控器的流水线上,一般都是通过人工手动按压组装外壳;而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固定地安排工人先对温控器进行组装,确保上盖与下盖位置吻合,然后用合盖机将上盖与下盖压紧及固定。
4.采用人工对上盖及下盖进行组装,无法精准稳定进行定位,造成上盖及下盖的错位,且人工操作效率较低,不适合工厂内批量化的流水线生产;在采用合盖机对上盖及下盖进行按压组装时,需要人工手动介入调整位置和搬运移动,操作精确度和效率不高,人工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抓取温控器的改良抓钩,利用限位导柱对上盖及下盖的定位进行约束,然后利用抓钩的二次抓起和回收,使上、下盖能够快速安装和快速运送,使用方便。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抓取温控器的改良抓钩,包括合盖机,所述合盖机包括控制台、第一进料装置及第二进料装置,所述第一进料装置与第二进料装置呈十字分布,所述第一进料装置配合设置有载物托盘,所述载物托盘两侧设置有第一运输传送带,该第一运输传送带配合设置有运输挡板,所述运输挡板处设有抓取装置及与抓取装置连接的按压装置,所述第二进料装置配合设置有第二运输传送带,所述抓取装置与第二运输传送带配合设置,该抓取装置设置在第二运输传送带的上方,所述抓取装置在一次合盖过程中实现两次抓取。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保证抓取装置的稳定性;所述抓取装置包括抓钩,所述抓钩配合设置有运输杆,该运输杆设置有推动气缸,所述运输杆带动抓钩做往返运动,所述抓钩还设置有抓取气缸,该抓取气缸带动抓钩的抓取与释放。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避免进行投放上盖时其余上盖掉落;所述第一进料装置包括上盖及承载上盖的第一装载框,所述上盖两侧设置有第一凹槽,该上盖配合设置有壳体外壁,所述上盖配合设置有隔板,该隔板设置有间隔气缸,间隔气缸与隔板控制上盖的投放,实现上盖的一一投放。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确保精确组装及组装后快速运输;所述第二进料装置包括下盖及承载下盖的第二装载框,所述第二装载框配合设置有导轨及用来运输下盖的第二运输传送带,该第二装载框还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导轨配合设置有限位导柱,所述第二运输传送带两侧设置有传送带挡板,所述第二进料装置还设有第二进料连接杆及配
合第二进料连接杆设置的第二进料气缸,所述第二进料连接杆与第二装载框连接,所述第二进料气缸带动第二进料连接杆做往返运动,实现下料的反复进料。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确保按压装置稳定运行及快速按压;所述按压装置包括按压块及与按压块连接的按压连接杆,所述按压连接杆配合设置有按压气缸,所述按压气缸带动按压连接杆做往返运动,实现对上盖与下盖的反复按压。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避免抓取合盖产品时意外掉落;所述抓钩上设置有抓取凹槽,该抓钩通过抓取凹槽与上盖实现稳定抓取,所述抓取凹槽的高度大于壳体外壁的高度。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避免合盖失误及造成合盖损坏;所述第二进料连接杆还设置有第二进料连接块,所述第二进料连接杆通过第二进料连接块与第二装载框进行连接,该第二进料连接杆带动第二装载框进行移动,所述第二进料连接块与限位导柱发生接触,此时,第二装载框到达精确位置,可进行按压操作。
13.本实用新型工作时,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限位导柱对上盖及下盖的定位进行约束,使第一进料装置与第二进料装置配合设置,使得能够对上盖及下盖进行精准组装和按压,抓取机构和按压机构可以迅速地完成上、下盖的装配,并利用二次抓取来达到节约作业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4.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5.图1为合盖机的立体结构图。
16.图2为抓取装置的立体图。
17.图3为图1中a处的抓钩放大图。
18.图4为抓钩的平面图。
19.图5为第一进料装置的立体图。
20.图6为第二进料装置的立体图。
21.图7为按压装置的立体图。
22.图8为上盖的立体图。
23.图9为下盖的立体图。
24.其中, 1 控制台、2第一进料装置、201上盖、202第一装载框、203隔板、204间隔气缸、205第一凹槽、206壳体外壁、3第二进料装置、301下盖、302第二装载框、303导轨、304限位导柱、305第二运输传送带、306传送带挡板、307安装柱、308第二进料连接块、309第二进料连接杆、310第二进料气缸、4载物托盘、5按压装置、501按压块、502按压连接杆、503按压气缸、6抓取装置、601抓钩、602运输杆、603推动气缸、604抓取气缸、605抓取凹槽、7第一运输传送带、8运输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6.如图1-9所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抓取温控器的改良抓钩
601,包括合盖机,所述合盖机包括控制台1、第一进料装置2及第二进料装置3,所述第一进料装置2与第二进料装置3呈十字分布,所述第一进料装置2配合设置有载物托盘4,所述载物托盘4两侧设置有第一运输传送带7,该第一运输传送带7配合设置有运输挡板8,所述运输挡板8处设有抓取装置6及与抓取装置6连接的按压装置5,所述第二进料装置3配合设置有第二运输传送带305,所述抓取装置6与第二运输传送带305配合设置,该抓取装置6设置在第二运输传送带305的上方,所述抓取装置6在一次合盖过程中实现两次抓取。
27.所述抓取装置6包括抓钩601,所述抓钩601配合设置有运输杆602,该运输杆602设置有推动气缸603,所述运输杆602带动抓钩601做往返运动,所述抓钩601还设置有抓取气缸604,该抓取气缸604带动抓钩601的抓取与释放。
28.所述第一进料装置2包括上盖201及承载上盖201的第一装载框202,所述上盖201两侧设置有第一凹槽205,该上盖201配合设置有壳体外壁206,所述上盖201配合设置有隔板203,该隔板203设置有间隔气缸204,间隔气缸204与隔板203控制上盖201的投放,实现上盖201的一一投放。
29.所述第二进料装置3包括下盖3013及承载下盖3013的第二装载框302,所述第二装载框302配合设置有导轨303及用来运输下盖3013的第二运输传送带305,该第二装载框302还设置有安装柱307,所述导轨303配合设置有限位导柱304,所述第二运输传送带305两侧设置有传送带挡板306,所述第二进料装置3还设有第二进料连接杆309及配合第二进料连接杆309设置的第二进料气缸310,所述第二进料连接杆309与第二装载框302连接,所述第二进料气缸310带动第二进料连接杆309做往返运动,实现下料的反复进料。
30.所述按压装置5包括按压块501及与按压块501连接的按压连接杆502,所述按压连接杆502配合设置有按压气缸503,所述按压气缸503带动按压连接杆502做往返运动,实现对上盖201与下盖301的反复按压。
31.所述抓钩601上设置有抓取凹槽605,该抓钩601通过抓取凹槽605与上盖201实现稳定抓取,所述抓取凹槽605的高度大于壳体外壁206的高度。
32.所述第二进料连接杆309还设置有第二进料连接块308,所述第二进料连接杆309通过第二进料连接块308与第二装载框302进行连接,该第二进料连接杆309带动第二装载框302进行移动,所述第二进料连接块308与限位导柱304发生接触,此时,第二装载框302到达精确位置,可进行按压操作。
33.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启动外部电源,对点胶合盖机进行通电,将若干组上盖201装入第一装载框202内,将若干组下盖301装入第二装载框302内,并通过安装柱307固定,控制台11给出进料指令后,第一进料装置22下滑,并将第一装载框202内的上盖201投放在载物托盘44上,间隔气缸204与隔板203联动,隔板203会将另一块上盖201托住,避免进行投放上盖201时其余上盖201掉落,第二进料气缸310带动第二进料连接杆309运动,第二装载框302沿导轨303滑动,第二装载框302通过第二进料连接块308与限位导柱304接触,第二装载框302移动至按压装置5的下方,启动第一运输传送带7,将上盖201运输到抓钩601的下方,并使上盖201与运输挡板8接触,启动抓取装置6,推动气缸603带动运输杆602,将上盖201放在下盖301上,放置结束后,推动气缸603带动抓钩601收回,启动按压装置5,按压气缸503带动按压连接杆502运动,按压连接杆502推动按压块501,按压上盖201与下盖301,按压结束后,按压连接杆502带动按压块501收回,形成组合盖,推动气缸603带动运输杆602,运输杆602
带动抓钩601,抓钩601抓取组合盖,此时组合盖悬空,第二进料气缸310带动第二进料连接杆309运动,第二装载框302回到起始位置,继续摆放下盖301,抓钩601将组合盖放置在第二运输传送带305上,形成二次抓取,第二运输传送带305将组合盖运输进收纳箱中,放置结束后,推动气缸603带动抓钩601收回。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