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线双层共挤模芯的制作方法

2023-02-18 21:08: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线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线双层共挤模芯。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双层共挤模具包括模芯导管、模芯、模套、分流器等,用于实现在线芯导体外侧同步挤出形成内绝缘层和护套结构,模型内部具有供导体线芯穿过的线芯通道,线芯通道末端具有锥形缩口结构,以配合模套和分流器挤压形成内绝缘层和护套,锥形缩口结构的内径要求适配于导体线芯的外径,双层共挤模具需要配合前端的放线设备和后端的牵引收线设备使用,在进行双层共挤模具安装时,需要调节模芯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
3.专利cn211416179u,公开了一种双层共挤机头,在调节偏心时,该双层共挤机头可以单独调整每一层的偏心进而保证整个双层共挤机头的同心度,但仍存在以下缺陷:
4.由于在调整机头的偏心时,线芯仍然是穿过模芯的,虽然双层共挤机头可以通过单独调整每一层的偏心以调整整个机头的同心度,但是由于该机头的模芯部分仍然是一体成型的,模芯的孔径从线芯入口端沿出口端呈逐渐减小的锥形结构,且锥形结构最小处的内径接近与线芯包绕绝缘层和护套后的外径,以起到好的挤压成型效果,这就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模芯的偏心时,线芯不可避免地会与锥形结构的内侧壁发生剐蹭,进而导致线芯前后外径不一、偏心起节甚至堵住模芯进而断线,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在调试模芯时的容错率特别小,很容易出差错。
5.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对于模芯调节偏心时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线双层共挤模芯。
7.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线双层共挤模芯,包括模芯本体,还包括连接套;所述模芯本体为分体式结构,其包括端部抵接的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所述第一模芯内部形成有第一线芯通道,所述第二模芯内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线芯通道相对应且相连通的第二线芯通道,所述第二线芯通道远离所述第一线芯通道的一端形成有内径逐渐缩小的成形段;所述连接套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第一模芯与所述第二模芯的抵接位置的外侧,以将所述第一模芯与所述第二模芯可拆卸连接。
8.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模芯靠近抵接位置的一段为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模芯靠近抵接位置的一段为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套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所述连接套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9.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连接部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一外螺纹,所述连接套的内侧壁在与所述第一外螺纹对应处形成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套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所述第一外螺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二外螺纹,所述连接
套的内侧壁在与所述第二外螺纹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内螺纹,所述连接套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内螺纹和第二外螺纹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连接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弹性扣机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弹性扣机构,所述连接套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扣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套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机构可拆卸连接。
11.优选地,第一模芯在其线芯出口端的端面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二模芯在其线芯入口端的端面形成有与所述凹槽相适配的凸台,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台贴合形成台阶密封结构。
1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线双层共挤模芯,其优点在于:
13.将一体的模芯设计成分体结构,并使用连接套保证模芯整体的密封性,同时在调节偏心时,可以先安装第一模芯,由于第一模芯的模孔孔径大于线芯外径,在调节偏心时,线芯与第一模芯发生剐蹭的概率较小,进而减小了线芯前后外径不一、偏心起节进而出现堵模、断线的概率,提升了工作人员调试模芯时的容错率。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电线双层共挤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图1的爆炸图;
16.图3是实施例2中第一连接部和连接套的连接示意图;
17.图4是图3中a部放大图;
18.图5是图3的侧视图;
19.图6是图5中b部放大图;
20.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模芯,2-第二模芯,3-连接套,4-第一弹性卡扣机构,5-限位块,6-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线双层共挤模芯,包括模芯本体,模芯本体为分体结构,包括端部抵接的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还包括可拆卸地套设在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的抵接位置的外侧的连接套3,连接套3将分体式的两部分模芯连接起来,同时由于连接套3套设在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抵接位置的外侧,因此连接套3的设置也可以保证模芯整体的密封性,避免发生线芯穿过第一模芯1时被卡在抵接位置处,进而导致线芯起节、堵模等情况。
22.进一步的,第一线芯内形成有第一线芯通道,第二模芯2内形成有第二线芯通道,第一线芯通道和第二线芯通道相连通且共轴心设置,以确保在调整好第一模芯1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后不需要再调整第二模芯2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第一模芯1一端与模芯导管可拆卸连接,一端与第二模芯2抵接,线芯从模芯导管处输出后先经过第一模芯1通道,再进入第二模芯2通道,因此,为保证线芯能够顺利通过第一模芯1,第一线芯通道的孔径要略大于线芯的外径,而第二线芯通道在远离第一线芯通道的一端形成有内径逐渐缩小的成型段,以将线芯压缩成型;
23.第一线芯通道设计为孔径略大于线芯的外径,使线芯能够更加顺畅地通过第一模
芯1,进而可以在调节第一模芯1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时,有更大的调整空间,避免由于模芯通道的孔径与线芯外径过于接近而导致在调节第一模芯1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时,线芯上下摆动进而起节甚至堵住模芯、断线的情况,进而提高调节第一模芯1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时的容错率;
24.而第二线芯通道设计为远离第一线芯通道的一端形成有内径逐渐缩小的成型段,使线芯穿过第二模芯2后,完成挤压成型的工序。
25.进一步的,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并非完全被连接套3包覆,第一模芯1靠近抵接位置的一段为第一连接部,第二模芯2靠近抵接位置的一段为第二连接部,连接套3套设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26.进一步的,为了减小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抵接时抵接处的缝隙,本技术的第一模芯1在其线芯出口端的端面形成有凹槽;同时第二模芯2在其线芯入口端的端面形成有与凹槽相适配的凸台,凹槽和凸台贴合形成台阶密封结构;
27.凹槽和凸台的设置,使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在抵接时,抵接位置形成台阶密封结构,增大了两者抵接位置的表面积,进而使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间的间隙变小,进而减少线芯穿过抵接位置时卡模、断线的概率,保证线芯顺利穿过线芯,进行挤压成型的操作。
28.连接套3和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连接方式有以下两种实施例,本技术将以第一种实施例为例介绍本技术所述的电线双层共挤模芯的安装方式,其余实施例的安装方式与实施例1类似,因此不再赘述。
29.实施例1
30.第一连接部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一外螺纹,连接套3的内侧壁在与第一外螺纹对应处形成有第一内螺纹;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二外螺纹,连接套3的内侧壁在与第二外螺纹对应处形成有第二内螺纹;第一连接部和连接套3通过第一外螺纹和第一内螺纹连接,第二连接部和连接套3通过第二外螺纹和第二内螺纹连接。
31.实施例1的安装方式如下:
32.第一模芯1和连接套3通过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外螺纹和连接套3上的第一内螺纹连接在一起,并安装于模芯导管的线芯出口处,线芯从放线设备一端穿过模芯导管和第一模芯1并接在牵引收线设备上,调节第一模芯1和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由于第一模芯1的孔径大于线芯外径,因此在调节第一模芯1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时,线芯与第一模芯1的内侧壁发生剐蹭的概率较小;调节好第一模芯1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后,再将第二模芯2与连接套3通过和连接套3上的第二内螺纹进行连接,至第二模芯2的抵接位置端面的凸台和第一模芯1的凹槽贴合后连接完成,由于第一线芯通道与第二线芯通道共轴心设置,所以当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完成连接后,第二线芯通道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相当于第一线芯通道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因此无需再次调整第二模芯2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
33.实施例2
34.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弹性扣机构4,第二连接部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弹性扣机构,连接套3与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弹性扣机构4可拆卸连接,连接套3与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弹性扣机构可拆卸连接;
35.第一弹性扣机构4包括滑块与弹性件,在第一连接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向内凹陷的
滑动槽,弹性件一端与滑动槽的底部连接,一端与滑块的端部连接,滑块的长度与滑动槽相适配,以保证将弹性件压缩至底时滑块顶端与滑动槽开口处平齐,当弹性件未被压缩时,滑块部分露出滑动槽;
36.如图4和图6所示,连接套3在与第一弹性机构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尺寸与滑块相适配的通孔并设置有尺寸与通孔相适配的限位块5,通孔的侧壁形成有沿通孔长度方向的限位槽,限位块5在与限位槽的同一侧设置有凸块6,凸块6与限位块5固定连接并且能够在限位槽内上下滑动,凸块6与限位槽配合,以限制限位块5在限位槽的长度范围内运动;
37.当第一弹性扣机构4中的滑块移动至定位孔的位置时,弹性件将滑块顶起,滑块进入通孔内,进而将限位块5往通孔外部顶起,至凸块6到达限位槽的顶部时,限位块5位置固定,同时滑块卡住通孔,进而使第一连接部和连接套3的相对位置固定,而限位块5由于凸块6与限位槽的配合,避免完全弹出通孔;
38.安装第一模芯1时,先用手将滑块下压至滑块与滑动槽开口处平齐,同时将第一连接部放入连接套3中,旋转第二模芯2至滑块与定位孔相对应时,弹簧复位将滑块顶起,滑块受到弹簧的弹力往通孔方向弹起,滑块卡在通孔内,完成第一模芯1和连接套3的连接;
39.在准备取下或者更换第一模芯1时,按下限位块5,限位块5将滑块压下,滑块压缩弹簧进而整个滑块进入滑动槽内,即可取出第一模芯1。
40.第二弹性扣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弹性扣机构4的结构一样,安装,拆卸等操作也一致,因此不再赘述。
41.本技术采用分体设计的方式将模芯分为两部分,在调节同心度时,先安装第一模芯1并调节第一模芯1与放线设备、牵引收线设备的同心度,调节完成后再将第二模芯2安装上,由于两模芯抵接端共轴心设置,因此调节好第一模芯1的同心度即是调整好模芯整体的同心度,而第一模芯1的模孔的孔径大于线芯,这样就降低了线芯与第一模芯1发生剐蹭的概率进而减小线芯堵模、断线的概率也就提升了工作人员调节偏心时的容错率;
42.另外,设置连接套3套设在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的抵接位置的外表面,一方面加固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连接的紧密性,同时缩小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抵接处的间隙,减小线芯穿过抵接位置时卡模、断线的概率;另一方面,连接套3将抵接位置包覆在内,保证模芯整体的密封性,防止生产过程中发生漏料的情况。
43.同时,在第一模芯1的抵接端和第二模芯2的抵接端设置一个嵌合的台阶密封结构,进而增大了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抵接位置的表面积,进一步减小第一模芯1和第二模芯2抵接时抵接端的间隙,进一步减小线芯穿过抵接位置时卡模、断线的概率,同时也进一步降低漏料的风险。
4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45.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