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水龙头的喷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3-02-16 12:14: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水阀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水龙头的喷水结构。


背景技术:

2.水龙头是水阀的通俗称谓,用来控制水流的大小开关,有节水的功效。水龙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常用于厨房、卫生间、阳台等位置,便于人们用水的同时也节约了人们的用水量。
3.目前,常用的水龙头各式各样,但大都仅具备调节水温和出水大小的功能,在面对人们不同的使用需求时功能较为单一,适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现有的水龙头的功能较为单一从而导致适用性较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水龙头的喷水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水龙头的喷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水龙头的喷水结构,包括管体、夹持套、万向球铰、连接组件、分水盘和分流通道转换组件,所述管体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设置,所述夹持套设置在管体内,所述万向球铰转动设置在夹持套内,所述万向球铰内部中空且一端开设有引流孔,所述万向球铰上远离引流孔的一端连通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接组件连通设置在连通管上且用于将万向球铰与水龙头连通;所述分水盘设置在管体内靠近引流孔的一端,所述分水盘上开设有与引流孔连通的进水孔,所述分流通道转换组件转动设置在分水盘上且与进水孔连通设置,所述分流通道转换组件用于切换不同通道下的出水模式,且所述分流通道转换组件通过自身转动实现分水盘上的进水孔与分流通道转换组件内不同通道之间的连通切换。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连接组件将连通管与水龙头连接,此时万向球铰与水龙头连通,使用者开启水龙头,水便通过连通管流至万向球铰内,再通过引流孔流至进水孔内,最后流至分流通道转换组件内,通过分流通道转换组件自身转动实现进水孔与分流通道转换组件内不同通道之间的连通切换,进而通过不同通道之间的切换实现出水模式的切换,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使用者通过转动管体,管体带动夹持套与万向球铰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出水角度的转换,共同有效改善现有的水龙头的出水模式单一从而导致适用性较低的问题。
8.可选的,所述夹持套上间隔开设有若干个伸缩缝,所述万向球铰转动设置在夹持套内后始终具有将伸缩缝撑开的趋势。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转动管体带动夹持套转动从而将出水角度调整至适宜角度后,因万向球铰始终具有将伸缩缝撑开的趋势,进而使得夹持套保持现有角度,实现出水角度的转换,使用者调节出水角度方便。
10.可选的,所述夹持套的内壁上且位于万向球铰周向方向上设置有橡胶环,且所述橡胶环与万向球铰的外壁相抵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环增加夹持套与万向球铰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使得使用者调整出水角度之后,夹持套能够更为稳定的保持现有角度;且橡胶环增加万向球铰与夹持套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预防水从引流孔流出后从万向球铰与夹持套之间的缝隙间溢出。
12.可选的,所述分流通道转换组件包括第一出水环、第二出水环和驱动套,所述第一出水环上间隔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出水孔,所述第一出水环转动设置在分水盘上,且所述第一出水环的转动轴心线与分水盘的轴心线一致;所述第二出水环周向设置在第一出水环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二出水环上间隔开设有若干个第二出水孔,且所述第二出水孔的开口形状异于第一出水孔的开口形状;所述驱动套设置在第二出水环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一出水环与第二出水环通过驱动套的转动可分别与进水孔连通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转动驱动套,驱动套带动第二出水环转动,第二出水环带动第一出水环转动,从而使得从进水孔流出的水流至第一出水环或第二出水环内,再通过第一出水孔或第二出水孔流出,因第二出水孔的开口形状异于第一出水孔的开口形状,进而实现出水模式的转换,使用者转换出水模式方便。
14.可选的,所述驱动套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起。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转动驱动套时,凸起增加使用者手部与驱动套之间的摩擦力,便于使用者转动驱动套。
16.可选的,所述分水盘上还开设有分水孔,且所述分水孔与进水孔通过驱动套的转动可同时与第一出水环和第二出水环连通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转动驱动套,使得分水孔与进水孔同时与第一出水环和第二出水环连通,进而水同时从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流出,进一步增加一种出水模式可调整。
18.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外螺纹套和内螺纹套,所述外螺纹套连通设置在连通管上,所述内螺纹套螺纹设置在外螺纹套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将内螺纹套螺纹套设至水龙头上,再将外螺纹套螺纹套设至内螺纹套上,进而实现连通管与水龙头的连接,使用者连接水龙头方便。
20.可选的,所述连通管内设置有过滤件,所述过滤件用于将从外螺纹套进入万向球铰内的水进行过滤;所述过滤件包括安装座、过滤网和过滤棉,所述安装座嵌设在连通管内,所述过滤网和过滤棉均设置在安装座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水龙头流出的水经过过滤网和过滤棉的依次过滤后,再通过万向球铰从第一出水孔或第二出水孔流出,有效预防水中的杂质将第一出水孔或第二出水孔堵塞,影响出水效果。
22.可选的,所述连通管上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观察口上嵌设有透明观察板。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直接通过透明观察板观察过滤网和过滤棉上的杂质的情况,在过滤网或过滤棉需更换时及时更换,使用者观察过滤网和过滤棉的情况方便。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使用者通过连接组件将连通管与水龙头连接,此时万向球铰与水龙头连通,使用者开启水龙头,水便通过连通管流至万向球铰内,在通过引流孔流至进水孔内,在流至分流通道转换组件内,通过分流通道转换组件自身转动实现进水孔与分流通道转换组件内不
同通道之间的连通切换,进而通过不同通道之间的切换实现出水模式的切换,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使用者通过转动管体,管体带动夹持套与万向球铰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出水角度的转换,共同有效改善现有的水龙头的出水模式单一从而导致适用性较低的问题;
26.2.使用者通过转动驱动套,驱动套带动第二出水环转动,第二出水环带动第一出水环转动,从而使得从进水孔流出的水流至第一出水环或第二出水环内,再通过第一出水孔或第二出水孔流出,因第二出水孔的开口形状异于第一出水孔的开口形状,进而实现出水模式的转换,使用者转换出水模式方便;
27.3.从水龙头流出的水经过过滤网和过滤棉的依次过滤后,再通过万向球铰从第一出水孔或第二出水孔流出,有效预防水中的杂质将第一出水孔或第二出水孔堵塞,影响出水效果。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水龙头的喷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局部结构的爆照示意图。
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1、管体;2、夹持套;21、伸缩缝;3、万向球铰;31、引流孔;4、连接组件;41、外螺纹套;42、内螺纹套;5、分水盘;51、进水孔;52、分水孔;6、分流通道转换组件;61、第一出水环;611、第一出水孔;62、第二出水环;621、第二出水孔;63、驱动套;7、连通管;71、观察口;8、橡胶环;9、凸起;10、过滤件;101、安装座;102、过滤网;103、过滤棉;11、透明观察板。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水龙头的喷水结构。
35.参照图1、图2,用于水龙头的喷水结构包括管体1、夹持套2、万向球铰3、连接组件4、分水盘5和分流通道转换组件6,管体1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夹持套2安装在管体1内,万向球铰3转动安装在夹持套2内,万向球铰3内部中空且一端开设有引流孔31,万向球铰3上远离引流孔31的一端连通安装有连通管7;连接组件4连通安装在连通管7上且用于将万向球铰3与水龙头连通;分水盘5安装在管体1内靠近引流孔31的一端,分水盘5上开设有与引流孔31连通的进水孔51,分流通道转换组件6转动安装在分水盘5上且与进水孔51连通,分流通道转换组件6用于切换不同通道下的出水模式,且分流通道转换组件6通过自身转动实现分水盘5上的进水孔51与分流通道转换组件6内不同通道之间的连通切换。
36.管体1可以为不锈钢、铝合金等材质,在本实施例中,管体1为不锈钢材质的圆管,且管体1靠近连通管7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小于管体1远离连通管7的一端的截面面积;万向球铰3为不锈钢材质的内部中空的不锈钢球。
37.使用者通过连接组件4将连通管7与水龙头连接,此时万向球铰3与水龙头连通,使用者开启水龙头,水便通过连通管7流至万向球铰3内,再通过引流孔31流至进水孔51内,最
后流至分流通道转换组件6内,通过分流通道转换组件6自身转动实现进水孔51与分流通道转换组件6内不同通道之间的连通切换,进而通过不同通道之间的切换实现出水模式的切换,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使用者通过转动管体1,管体1带动夹持套2与万向球铰3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出水角度的转换,共同有效改善现有的水龙头的出水模式单一从而导致适用性较低的问题。
38.参照图1、图2,连接组件4包括外螺纹套41和内螺纹套42,外螺纹套41连通安装在连通管7上,内螺纹套42螺纹安装在外螺纹套41上。使用者将内螺纹套42螺纹套设至水龙头上,再将外螺纹套41螺纹套设至内螺纹套42上,进而实现连通管7与水龙头的连接,使用者连接水龙头方便。
39.参照图2,连通管7内安装有过滤件10,过滤件10用于将从外螺纹套41进入万向球铰3内的水进行过滤;过滤件10包括安装座101、过滤网102和过滤棉103,安装座101嵌设在连通管7内,过滤网102和过滤棉103均安装在安装座101上,且过滤网102位于过滤棉103之上。
40.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01包括圆环和卡接片,圆环的内径小于连通管7的内径,但圆环的外径大于连通管7的内径,卡接片一体成型在圆环上,卡接片的外径与连通管7的内径相同,即安装座101通过圆环和卡接片卡接在连通管7内;过滤网102可以为纺织纤维网或不锈钢网,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网102为不锈钢网,具有便于清洗、耐腐蚀、坚固耐用等特点;过滤棉103可以为无纺布、玻璃纤维、合成纤维等材质,在本实施例中,过滤棉103为无纺布过滤棉103。
41.从水龙头流出的水经过过滤网102和过滤棉103的依次过滤后,再通过万向球铰3从第一出水孔611与第二出水孔621流出,有效预防水中的杂质将第一出水孔611或第二出水孔621堵塞,影响出水效果;并且安装座101卡接在连通管7内,使用者安拆安装座101方便。
42.参照图1、图2,连通管7上开设有观察口71,观察口71上嵌设有透明观察板11,透明观察板11可以为透明塑料、玻璃等透明材质,在本实施例中,透明观察板11与塑料材质的透明板。使用者直接通过透明观察板11观察过滤网102和过滤棉103上的杂质的情况,在过滤网102或过滤棉103需更换时及时更换,使用者观察过滤网102和过滤棉103的情况方便。
43.参照图1、图2,夹持套2上间隔开设有若干个伸缩缝21,万向球铰3转动安装在夹持套2内后始终具有将伸缩缝21撑开的趋势。夹持套2可以为合金、不锈钢等材质,在本实施例中,夹持套2为合金材质的记忆金属,发生塑性形变后,又能恢复原来的外观形状,且夹持套2的形状与管体1的内侧壁相适配。
44.使用者通过转动管体1带动夹持套2转动从而将出水角度调整至适宜角度后,因万向球铰3始终具有将伸缩缝21撑开的趋势,进而使得夹持套2保持现有角度,实现出水角度的转换,使用者调节出水角度方便。
45.参照图2,夹持套2的内壁上且位于万向球铰3周向方向上安装有橡胶环8,且橡胶环8与万向球铰3的外壁相抵接,橡胶环8可以为天然橡胶、氯丁橡胶等材质,在本实施例中,止水橡胶为环状氯丁橡胶。橡胶环8增加夹持套2与万向球铰3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使得使用者调整出水角度之后,夹持套2能够更为稳定的保持现有角度;且橡胶环8增加万向球铰3与夹持套2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预防水从引流孔31流出后从万向球铰3与夹持套2之间的缝隙
件溢出。
46.参照图3、图4,分流通道转换组件6包括第一出水环61、第二出水环62和驱动套63,第一出水环61上间隔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出水孔611,第一出水环61转动安装在分水盘5上,且第一出水环61的转动轴心线与分水盘5的轴心线一致;第二出水环62周向安装在第一出水环61的外周壁上,第二出水环62上间隔开设有若干个第二出水孔621,且第二出水孔621的开口形状异于第一出水孔611的开口形状;驱动套63安装在第二出水环62的外周壁上,第一出水环61与第二出水环62通过驱动套63的转动可分别与进水孔51连通。
4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水环61与第二出水环62均为上端开口的不锈钢圆环,且第一出水环61上开设有便于连通第二出水环62与进水孔51的内凹部,第一出水环61通过转动轴转动安装在分水盘5上。
48.使用者通过转动驱动套63,驱动套63带动第二出水环62转动,第二出水环62带动第一出水环61转动,从而使得从进水孔51流出的水流至第一出水环61或第二出水环62内,再通过第一出水孔611或第二出水孔621流出,因第二出水孔621的开口形状异于第一出水孔611的开口形状,进而实现出水模式的转换,使用者转换出水模式方便。
49.参照图3,驱动套63的外侧壁上一体成型有若干个凸起9。使用者转动驱动套63时,凸起9增加使用者手部与驱动套63之间的摩擦力,便于使用者转动驱动套63。
50.参照图3,分水盘5上还开设有分水孔52,且分水孔52与进水孔51通过驱动套63的转动可同时与第一出水环61与第二出水环62连通。使用者通过转动驱动套63,使得分水孔52与进水孔51同时与第一出水环61和第二出水环62连通,进而水同时从第一出水孔611和第二出水孔621流出,进一步增加一种出水模式可调整。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水龙头的喷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使用者将内螺纹套42螺纹套设至水龙头上,再将外螺纹套41螺纹套设至内螺纹套42上,此时万向球铰3与水龙头连通,使用者开启水龙头,水便通过连通管7流至万向球铰3内,在通过引流孔31流至进水孔51内,通过驱动套63的转动实现进水孔51与第一出水环61或第二出水环62的连通切换,进而通过不同形状的第一出水孔611与第二出水孔621实现出水模式的切换,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使用者通过转动管体1,管体1带动夹持套2与万向球铰3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出水角度的转换,共同有效改善现有的水龙头的出水模式单一从而导致适用性较低的问题。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