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16 11:01: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沉淀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好氧颗粒污泥是一种微生物的自凝聚现象,是指系统中的微生物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相互黏附,凝聚成一种密度和体积较大,且活性和传质条件较好的微生物共生集聚体。关于颗粒污泥形成原因的假说包括“晶核”假说、胞外聚合物(eps)假说、细胞表面疏水性假说和丝状菌骨架假说等。对比絮体污泥系统,颗粒污泥系统的稳定运行往往需要更加严格的运行条件,从而为污泥的好氧颗粒化提供所需的选择压,如较强的水力剪切力、较短的沉淀时间和“饱食-饥饿”期的转变等。
3.传统辐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一般呈圆形,采用中进周出式的设计,适用于作为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主要功能是去除沉淀池中沉淀的污泥以及水面表层的漂浮物,是一种利用颗粒或絮体的重力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传统水处理构筑物。传统辐流式沉淀池一般多采用回转式刮泥机收集污泥,刮泥机刮板将沉至池底的污泥刮至池中心的污泥斗,再借重力或污泥泵排走,不过并没有为不同比重污泥提供选择性分离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解决传统沉淀池难以实现对于好氧颗粒污泥的选择性分离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包括:
6.第一沉淀池;
7.第二沉淀池,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内部中间位置;
8.进水结构,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进水;
9.出水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淀池的上方,用于出水;
10.第一出泥结构和第二出泥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沉淀池和所述第二沉淀池连接,并分别用于排出所述第一沉淀池内的第一污泥和第二沉淀池内的第二污泥。
11.可选地,所述进水结构包括进水渠和进水管,所述进水渠沿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内壁上部周向设置,所述进水管用于向所述进水渠内进水。
12.可选地,所述进水渠包括环形的第一底面部和筒形的第一立面部,所述第一底面部的外周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立面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底面部的内周连接,所述第一底面部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进水孔。
13.可选地,所述出水结构包括集水渠和出水管,所述集水渠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内所述第二沉淀池的上方,所述出水管用于将所述集水渠内的水排出。
14.可选地,所述出水结构还包括出水筒,所述集水渠设置在所述出水筒的外周,所述出水筒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出水孔,所述第一出水孔将所述出水筒和所述集水渠连通。
15.可选地,所述出水筒的下端面处于所述第二沉淀池内并低于所述第二沉淀池的上端面。
16.可选地,所述集水渠包括环形的第二底面部和筒形的第二立面部,所述第二底面部的内周与所述出水筒的外壁连接,所述第二立面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底面部的外周连接,所述第二底面部上设置有第二出水孔,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接。
17.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泥结构和所述第二出泥结构分别包括第一出泥管和第二出泥管,所述第一出泥管和所述第二出泥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部和第二沉淀池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出泥管和所述第二出泥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和第二阀。
18.可选地,还包括刮泥机,所述刮泥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的顶部,所述刮泥机为中心传动式刮泥机,所述刮泥机包括刮泥板,所述刮泥板能够在所述第一沉淀池的池底绕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周向旋转。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该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具有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形成双区沉淀,并且进水结构和出水结构形成周进中出的进出水形式,能够按照污泥重量的轻重之差进行选择性分离,重污泥颗粒能够在第一沉淀池底部沉淀,轻絮体污泥能够在第二沉淀池底部沉淀,上清液能够从出水结构排出,分离后的重污泥颗粒和轻絮体污泥能够分别从第一出泥结构和第二出泥结构排出,进而能够实现对于好氧颗粒污泥的选择性分离。
20.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22.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的出水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第一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3、进水渠;4、进水管;5、进水孔;6、集水渠;7、出水管;8、出水筒;9、第一出水孔;10、第二出水孔;11、第一出泥管;12、第二出泥管;13、刮泥机;14、第一锥筒部;15、第二锥筒部;16、封堵部。
10mm。
45.可选地,出水筒的下端面处于第二沉淀池内并低于第二沉淀池的上端面。
46.具体的,出水筒的下端面处于第二沉淀池内并低于第二沉淀池的上端面,延长流体的流动轨迹,使重污泥颗粒沉淀后的上向流泥水混合物在第二沉淀池的池壁上部附近调转方向,进入第二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便于轻絮体污泥的沉淀和收集。
47.进一步的,出水筒可以通过钢结构连接件连接在第二沉淀池的池壁上,进而固定出水筒和集水渠。
48.可选地,集水渠包括环形的第二底面部和筒形的第二立面部,第二底面部的内周与出水筒的外壁连接,第二立面部的下端与第二底面部的外周连接,第二底面部上设置有第二出水孔,出水管与第二出水孔连接。
49.具体的,第二立面部与出水筒的筒壁之间形成集水渠的容纳空间,集水渠的容纳空间能够容纳出水,也就是容纳经过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沉淀后的清液,集水渠的容纳空间内的清液通过第二出水孔经过出水管排出。
50.可选地,第二出水孔和出水管的直径为30-50mm。
51.可选地,第一出泥结构和第二出泥结构分别包括第一出泥管和第二出泥管,第一出泥管和第二出泥管分别与第一沉淀池的底部和第二沉淀池的底部连接,第一出泥管和第二出泥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和第二阀。
52.具体的,第一沉淀池设第一出泥管,第一阀作为重污泥出泥阀门控制重污泥颗粒出泥,第二沉淀池设第二出泥管,第二阀作为轻污泥出泥阀门控制轻絮体污泥出泥。
53.可选地,还包括刮泥机,刮泥机设置在第一沉淀池的顶部,刮泥机为中心传动式刮泥机,刮泥机包括刮泥板,刮泥板能够在第一沉淀池的池底绕第一沉淀池的周向旋转。
54.具体的,刮泥机可以通过桥架安装在第一沉淀池的池壁的顶端,刮泥机的角速度不超过3rad/min,一般采用1.5rad/min。
55.可选地,第一沉淀池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锥筒部,第一锥筒部的中心设置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锥筒部,第二锥筒部的上端与第一通孔的孔壁连接,第二锥筒部的下端设置有封堵部,封堵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出泥结构与第二通孔连接;第二沉淀池为漏斗状,第二出泥结构连接在第二沉淀池的底部。
56.具体的,刮泥机的刮泥板能够在第一锥筒部的上表面上进行刮泥,为提高第一沉淀池内重污泥颗粒的收集率和收集速度,设置第二锥筒部,第一出泥管连接第二通孔。
57.实施例
58.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包括:
59.第一沉淀池1;
60.第二沉淀池2,设置在第一沉淀池1内部中间位置;
61.进水结构,用于第一沉淀池1的进水;
62.出水结构,设置在第二沉淀池2的上方,用于出水;
63.第一出泥结构和第二出泥结构,分别与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连接,并分别用于排出第一沉淀池1内的第一污泥和第二沉淀池2内的第二污泥。
64.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结构包括进水渠3和进水管4,进水渠3沿第一沉淀池1的内壁
上部周向设置,进水管4用于向进水渠3内进水。
65.在本实施例中,进水渠3包括环形的第一底面部和筒形的第一立面部,第一底面部的外周与第一沉淀池1的内壁连接,第一立面部的下端与第一底面部的内周连接,第一底面部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进水孔5。
66.在本实施例中,出水结构包括集水渠6和出水管7,集水渠6设置在第一沉淀池1内第二沉淀池2的上方,出水管7用于将集水渠6内的水排出。
67.在本实施例中,出水结构还包括出水筒8,集水渠6设置在出水筒8的外周,出水筒8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出水孔9,第一出水孔9将出水筒8和集水渠6连通。
68.在本实施例中,出水筒8的下端面处于第二沉淀池2内并低于第二沉淀池2的上端面。
69.在本实施例中,集水渠6包括环形的第二底面部和筒形的第二立面部,第二底面部的内周与出水筒8的外壁连接,第二立面部的下端与第二底面部的外周连接,第二底面部上设置有第二出水孔10,出水管7与第二出水孔10连接。
7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泥结构和第二出泥结构分别包括第一出泥管11和第二出泥管12,第一出泥管11和第二出泥管12分别与第一沉淀池1的底部和第二沉淀池2的底部连接,第一出泥管11和第二出泥管1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和第二阀。
71.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刮泥机13,刮泥机13设置在第一沉淀池1的顶部,刮泥机13为中心传动式刮泥机13,刮泥机13包括刮泥板,刮泥板能够在第一沉淀池1的池底绕第一沉淀池1的周向旋转。
7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沉淀池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锥筒部14,第一锥筒部14的中心设置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锥筒部15,第二锥筒部15的上端与第一通孔的孔壁连接,第二锥筒部15的下端设置有封堵部16,封堵部16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出泥结构与第二通孔连接;第二沉淀池2为漏斗状,第二出泥结构连接在第二沉淀池2的底部。
73.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使用时,在本实施例中的工作流程如下:生化池泥水混合物出水通过分别处于第一沉淀池1相对的两侧的两个进水管4进入进水渠3,在处于第一沉淀池1的周边的进水渠3底部的多个进水孔5的分配作用下,呈下向流进入该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按照水流方向,重颗粒污泥会先沉淀在第一沉淀池1的池底,并在刮泥机13的作用下进入第二锥筒部15;而轻絮体污泥会随水流在第一沉淀池1中间区域变为上向流,而后进入第二沉淀池2,再次进行泥水分离,轻絮体污泥会沉淀在第二沉淀池2内;上清液依次通过出水筒8、集水渠6进入出水管7后排出。此外,被分离的重颗粒污泥和轻絮体污泥分别通过第一出泥管11和第二出泥管12排出该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其中重颗粒污泥作为回流污泥回流到前端生化池,而轻絮体污泥作为剩余污泥排放。
74.该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采用流体周进中出式设计,可延长流体的流动轨迹,为重颗粒污泥和轻絮体污泥的分离提供选择压,便于重颗粒污泥沉淀在第一沉淀池1的底部,轻絮体污泥沉淀在第二沉淀池2内;第一沉淀池1与第二沉淀池2按照污泥重量的轻重之差进行选择性分离,从而形成双区沉淀,便于同一生化池重微生物的分化生长,如aob和nob等缓慢生长型自养菌易富集在重颗粒污泥中,聚磷菌等快速生长型异养菌易富集在轻絮体污泥中,进而解决了脱氮除磷微生物对污泥龄的固有矛盾。并且,
该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使用时,工艺流程简单,在现有水厂辐流式二沉池的升级改造相对便捷,且经济节约,易于推广应用。
75.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