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温密闭腔体的水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2-11 16:52: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温密闭腔体的水冷系统。


背景技术:

2.石墨化炉或其它高温煅烧、焙烧、冶炼炉一般需要设置水冷系统,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因冷却部位温度较高又往往为密闭腔体,一旦发生烧穿或者其它漏水情况,大量水进入炉内汽化,可能造成高压爆炸的重大生产事故,并且密闭腔体容更易产生气泡富集,增加管道及密闭腔体内压力,故对冷却系统的安全性有更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温密闭腔体的水冷系统,至少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缺陷。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高温密闭腔体的水冷系统,包括冷却进水总管、冷却进水支管、高温腔体、冷却回水支管和无压回水槽,所述冷却进水总管上并联多根冷却进水支管,各所述冷却进水支管与所述高温腔体的进液口连接,各所述冷却进水支管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蝶阀、调节阀和进水流量计,所述高温腔体的出液口连接冷却回水支管,所述冷却回水支管上设有回水流量计,所述冷却回水支管回水至所述无压回水槽内。
6.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进水总管上设置有第一热电阻。
7.进一步的,各所述冷却回水支管上设置有第二热电阻。
8.进一步的,各所述冷却进水支管和冷却回水支管上均通过仪表球阀连接有温度表。
9.进一步的,各所述冷却进水支管和冷却回水支管上均通过仪表球阀连接有压力表。
10.进一步的,各所述冷却进水支管的调节阀的进、出液端均设有第二蝶阀,且调节阀的进、出液端上并联设有旁路支管,所述旁路支管上设有第三蝶阀。
11.进一步的,每根所述冷却进水支管连接一个或多个距离相近、形状相同的高温腔体,每个所述高温腔体均单独通过一根冷却回水支管回水至所述无压回水槽内。
12.进一步的,所述无压回水槽采用上端敞开式结构。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高温密闭腔体的水冷系统通过在每根冷却进水支管上设置调节阀,可根据实际情况按需调节水量,实现水量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个密闭腔体均得到充分冷却;同时通过冷却进水支管和冷却回水支管上流量计监测、比较进、回水支管流量,可判断相应冷却进水支管及其对应高温腔体、各冷却回水支管是否出现漏水,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1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高温密闭腔体的水冷系统通过在冷却进水支管和冷却
回水支管上设置温度表和压力表,实时监测进、回水支管温度和压力变化,进一步确保设备高效安全、可靠运行。
16.(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高温密闭腔体的水冷系统中高温腔体通过冷却回水支管就近接至敞开式无压回水槽,可使高温冷却水产生的气泡及时排出,避免气泡累积而导致整个管系的压力过高,造成回水不畅甚至存在安全风险。
17.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温密闭腔体的水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1、冷却进水总管;2、第一热电阻;3、冷却进水支管;4、第一蝶阀;5、第二蝶阀;6、调节阀;7、第三蝶阀;8、旁路支管;9、进水流量计;10、仪表球阀;11、温度表;12、压力表;13、高温腔体;14、第二热电阻;15、回水流量计;16、冷却回水支管;17、无压回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抵触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温密闭腔体的水冷系统,包括冷却进水总管1、冷却进水支管3、高温腔体13、冷却回水支管16和无压回水槽17,所述冷却进水总管1上并联多根冷却进水支管3,各所述冷却进水支管3与所述高温腔体13的进液口连接,各所述冷却进水支管3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蝶阀4、调节阀6和进水流量计9,所述高温腔体13的出液口连接冷却回水支管16,所述冷却回水支管16上设有回水流量计15,所述冷却回水支管16回水至所述无压回水槽17内。在本实施例中,由冷却进水总管1供冷却水,再由各冷却进水支管3分至各高温腔体13中,冷却水流经高温腔体13对其进行冷却,之后冷却水由冷
却回水支管16回水至无压回水槽17内,由无压回水槽17收集后接至公共水处理回水总管道;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水量,每根冷却进水支管3通过调节阀6实现水量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个高温腔体13均能得到充分冷却;同时,每根冷却进水支管3设置的进水流量计9以及冷却回水支管16上设置的回水流量计15,可实时监测、比较进、回水支管流量,从而可判断相应冷却进水支管3及其对应高温腔体13、各冷却回水支管16是否出现漏水,如冷却回水支管16回水流量之和小于对应冷却进水支管3流量设定数值,系统即给出漏水报警,提示检修并及时采取安全措施,从而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而需要检修某一支路上的设备时,只需将该支路上冷却进水支管3上的第一蝶阀4关闭,切断该冷却进水支管3的供水,从而可顺利检修该冷却进水支管3及其对应各冷却回水支管16上的设备,而不影响其它支管的冷却。
25.优化的实施方式,所述冷却进水总管1上设置有第一热电阻2,用于实时远传、监测冷却进水支管3温度;各所述冷却回水支管16上设置有第二热电阻14,用于实时远传、监测冷却回水支管16温度,如若温度过高、温差过大,系统即给出高温报警,提示调节水量或者检修并及时采取安全措施,进一步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6.进一步的,各所述冷却进水支管3和冷却回水支管16上均通过仪表球阀10连接有温度表11,该温度表11设置于靠近高温腔体13处,通过温度表11就地检测进、回水温度,并可根据温升情况,按需调节水量,以保证高温腔体13的有效冷却;同时就地温度表11与热电阻所检测的数据可互为验证,确保温度检测准确、可靠。另外,在温度表11入口连接仪表球阀10,方便在线检修温度表11,而不影响高温腔体13的冷却。
27.优化的实施方式,各所述冷却进水支管3和冷却回水支管16上均通过仪表球阀10连接有压力表12,该压力表12设置于靠近高温腔体13处,通过压力表12就地检测进、回水压力,一方面可实时监测供水压力是否足够,确保冷却水能顺利进入高温腔体13,从而对密闭的高温腔体13进行冷却;另一方面,通过实时监测进、回水压力变化,判断管道及高温腔体13内是否结垢或进入异物导致堵塞,从而可提示检修并及时采取安全措施。
28.可选的实施方式,每根所述冷却进水支管3连接一个或多个距离相近、形状相同的高温腔体13,每个所述高温腔体13均单独通过一根冷却回水支管16回水至所述无压回水槽17内。在本实施例中,设计每个高温腔体13单独回水至无压回水槽17,方便肉眼观察各密闭高温腔体13冷却水的流量、水质变化,并通过单独的冷却回水支管16温度、压力监测,即可知道哪个密闭高温腔体13温度过高或者回水压力变小,可能存在密闭高温腔体13内部隔热材料损坏或者堵塞等问题,从而可达到提示检修的效果。
29.优化的,所述无压回水槽17采用上端敞开式结构设计,所有冷却回水支管16就近接至该敞开式无压回水槽17,可使得高温冷却水产生的气泡及时排出,避免气泡累积而导致整个管系的压力过高,造成回水不畅甚至存在安全风险。
30.优化的实施方式,各所述冷却进水支管3上调节阀6的进、出液端均设有第二蝶阀5,且调节阀6的进、出液端上并联设有旁路支管8,所述旁路支管8上设有第三蝶阀7;当调节阀6损坏需要检修时,先打开该调节阀6的旁路支管8上的第三蝶阀7,再关闭该调节阀6前、后的第二蝶阀5,从而使得冷却进水支管3上的冷却水通过旁路支管8流入高温腔体13内,确保调节阀6检修时不断水,实现调节阀6的在线检修。
3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高温密闭腔体的水冷系统通过在每根冷却进水
支管上设置调节阀,可根据实际情况按需调节水量,实现水量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个密闭腔体均得到充分冷却;同时通过冷却进水支管和冷却回水支管上流量计监测、比较进、回水支管流量,可判断相应冷却进水支管及其对应高温腔体、各冷却回水支管是否出现漏水,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32.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