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的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04 14:48: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2.空调、水帘空调、冷风机,热交换均通过风机进行制冷,长期处于风冷环境,极易受凉,水帘空调和冷风机一般通过水汽蒸发制冷,空气湿度大,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增加了患风湿的风险,从而对于老年人群、病人往往经受不了空调的冷风,就需要一种既能不需要风,又能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的装置。
3.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设计一种新型的制冷装置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制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的制冷装置,包括空气源热水器、冷水箱、制冷机、循环泵、冷气箱体、多层水循环组件和多组温度检测传感器,所述冷气箱体包括冷气箱壳,所述冷气箱壳上设置有冷气箱盖,其中冷气箱盖上设置有电动式百叶窗;
7.所述多层水循环组件包括安装在冷气箱壳内腔底部的下循环管道,所述冷气箱壳内腔的顶部并且位于下循环管道的上方固定设置有上循环管道,其中下循环管道与上循环管道之间均匀设置有水流管道,所述上循环管道上设置有冷水出口,所述下循环管道上设置有冷水进口,所述冷水出口上固定连接冷水出水管;
8.所述冷水出水管的另一端贯穿至冷气箱壳的外部固定连接在制冷机的进水口,所述冷水进口上固定连接在冷水进水管上,其中冷水进水管的另一端贯穿至冷气箱壳的外部固定连接在制冷机的出水口,所述制冷机的另一出水口通过冷水箱进水管道连通在冷水箱上,所述制冷机的另一进水口通过循环泵连接管道连通在循环泵上的出水口,其中循环泵的进水口通过冷水箱出水管道连通在冷水箱上,所述冷水箱的另一侧分别通过热水器进水管道、热水器出水管道对应连通在空气源热水器的进水口、出水口。
9.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下循环管道、上循环管道和水流管道组成一个单层水循环模块,其中多层水循环组件至少有三组单层水循环模块组成,并且每个单层水循环模块之间相互通过管道贯通。
10.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水流管道的两端分别与下循环管道、上循环管道为连通结构。
11.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冷水箱进水管道、冷水箱出水管道、上循环管道和水流管道上均设置有温度检测传感器。
12.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空气源热水器、制冷机、循环泵、温度检测传感器和电动式百叶窗分别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在控制器,其中控制器设置在制冷机上。
13.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冷气箱盖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在冷气箱壳上,其中冷气箱盖的另一侧通过锁扣连接在冷气箱壳上。
14.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空气源热水器的热水出口通过管道连通出水端的热水供水管上,其中出水端包括但不仅限于水龙头、洗浴花洒喷头。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发明中,通过利用空气源热水器产生的冷水,通过冷水循环以达到房间内整体自然降温的目的,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以及通过调节产生的冷水温度,让房间内既能达到适宜的温度,从而适合对居住环境要求较高、以及不能适应空调的老年人、病人等人群。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冷气箱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层水循环组件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空气源热水器;2、冷水箱;3、制冷机;4、循环泵;5、冷气箱体;6、多层水循环组件;7、温度检测传感器;8、冷水出水管;9、冷水进水管;10、冷水箱进水管道;11、循环泵连接管道;12、冷水箱出水管道;13、热水器进水管道;14、热水器出水管道;15、控制器;501、冷气箱壳;502、冷气箱盖;503、电动式百叶窗;601、下循环管道;602、上循环管道;603、水流管道;604、冷水出口;605、冷水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5.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6.一种新型的制冷装置,包括空气源热水器1、冷水箱2、制冷机3、循环泵4、冷气箱体5、多层水循环组件6和多组温度检测传感器7,冷气箱体5包括冷气箱壳501,冷气箱壳501上
设置有冷气箱盖502,其中冷气箱盖502上设置有电动式百叶窗503;
27.多层水循环组件6包括安装在冷气箱壳501内腔底部的下循环管道601,冷气箱壳501内腔的顶部并且位于下循环管道601的上方固定设置有上循环管道602,其中下循环管道601与上循环管道602之间均匀设置有水流管道603,上循环管道602上设置有冷水出口604,下循环管道601上设置有冷水进口605,冷水出口604上固定连接冷水出水管8;
28.冷水出水管8的另一端贯穿至冷气箱壳501的外部固定连接在制冷机3的进水口,冷水进口605上固定连接在冷水进水管9上,其中冷水进水管9的另一端贯穿至冷气箱壳501的外部固定连接在制冷机3的出水口,制冷机3的另一出水口通过冷水箱进水管道10连通在冷水箱2上,制冷机3的另一进水口通过循环泵连接管道11连通在循环泵4上的出水口,其中循环泵4的进水口通过冷水箱出水管道12连通在冷水箱2上,冷水箱2的另一侧分别通过热水器进水管道13、热水器出水管道14对应连通在空气源热水器1的进水口、出水口。
29.具体的参考图3,下循环管道601、上循环管道602和水流管道603组成一个单层水循环模块,其中多层水循环组件6至少有三组单层水循环模块组成,并且每个单层水循环模块之间相互通过管道贯通,水流管道603的两端分别与下循环管道601、上循环管道602为连通结构,冷水通过冷水进水管9流动在多层水循环组件6,最后通过冷水出水管8回流至制冷机3的内部,在通过制冷机3进行对应的制冷和输送;
3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方案,冷水箱进水管道10、冷水箱出水管道12、上循环管道602和水流管道603上均设置有温度检测传感器7,能够利用温度检测传感器7对管道中的流动水的温度进行试试检测。
3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方案,空气源热水器1、制冷机3、循环泵4、温度检测传感器7和电动式百叶窗503分别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在控制器15,其中控制器15设置在制冷机3上,可操作控制器15对应的控制空气源热水器1、制冷机3、循环泵4、温度检测传感器7和电动式百叶窗503的启动和关闭。
3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方案,冷气箱盖502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在冷气箱壳501上,其中冷气箱盖502的另一侧通过锁扣连接在冷气箱壳501上,空气源热水器1的热水出口通过管道连通出水端的热水供水管上,其中出水端包括但不仅限于水龙头、洗浴花洒喷头,其中空气源热水器1产生的热水可以用于洗浴等使用。
33.本发明工作流程:在空气源热水器1、制冷机3、循环泵4、温度检测传感器7和电动式百叶窗503分别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在控制器15的作用下,对设备通电,通电完成后,具体步骤如下:
34.步骤1,通过操作控制器15设置制冷机3需要的温度;
35.步骤2,控制器15通过计算制冷机3的进水和出水的温度差,得出冷水箱2需要的温度;
36.步骤3,空气源热水器1通过进入空气源热水器1的进水和出水的温度差,控制空气源热水器1的运行功率;
37.步骤4,空气源热水器1产生的冷水通过热水器出水管道14回流至冷水箱2中,同时操作控制器15启动循环泵4,循环泵4将冷水箱2中冷水抽出,并且依次通过冷水箱出水管道12、循环泵连接管道11输送,并且经过制冷机3送至冷水进水管9,从而在下循环管道601、上循环管道602和水流管道603组成一个单层水循环模块,其中多层水循环组件6至少有三组
单层水循环模块组成,并且每个单层水循环模块之间相互通过管道贯通,以及水流管道603的两端分别与下循环管道601、上循环管道602为连通结构的作用下,冷水通过冷水进水管9流动在多层水循环组件6,最后通过冷水出水管8回流至制冷机3的内部,在通过制冷机3进行对应的制冷和输送,其中空气源热水器1产生的热水可以用于洗浴等使用,从而此过程通过利用空气源热水器产生的冷水,通过冷水循环以达到房间内整体自然降温的目的,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以及通过调节产生的冷水温度,让房间内既能达到适宜的温度。
3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