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吊机补偿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3-02-04 10:49: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吊机补偿机构。


背景技术:

2.船舶的平稳性能是一个国家在海上展现船舶研发实力、进行海上勘探以及从事危险品海洋运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船舶在海上的行驶活动与陆地装备截然不同,船舶会因天气因素受到海浪作不规则起伏运动的影响,使整个船体受到上下左右的剧烈摇晃,从而给危险品运输船舶带来巨大隐患;船体的剧烈摇晃会使船载精密仪器以及所运输的危险品造成损坏或泄漏、爆炸等风险,尤其在海况条件特别糟糕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此类事件,对船上人员以及自然环境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3.当需要将货物通过吊机从一条船转移到另一条补给船上时,由于两条船各自都会因为海上的风浪因素而产生不同的上下浮动,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货物会直接撞击到补给船上从而造成货物的损坏且还有可能造成人员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吊机补偿机构,通过本发明的补偿机构,可以对船与船之间的晃动进行补偿,防止吊机上的货物与船接触碰撞。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吊机补偿机构,包括设置在吊机吊臂上的起重绞车、随动绞车和补偿装置,所述补偿装置包括补偿油缸和补偿小车,在吊臂的中部设有小车轨道,在小车轨道的一端设有补偿油缸,所述补偿小车设置在小车轨道上且沿着小车轨道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补偿油缸的活塞杆连接补偿小车;在补偿油缸远离小车轨道一端的吊臂上设有中转滑轮组。
6.所述补偿小车包括小车机架、起重滑轮组和随动滑轮组,所述起重滑轮组位于小车机架的一端,随动滑轮组位于小车机架的另一端;起重绞车与起重滑轮组连接,随动绞车与随动滑轮组连接;小车机架与补偿油缸的活塞杆铰接。
7.所述起重绞车设置在吊臂的前端,起重绞车上设有起重缆绳和起重钩,所述起重缆绳的一端连接起重绞车,起重缆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中转滑轮组和起重滑轮组后延伸至吊臂的后端并连接起重钩,所述起重钩连接重物。
8.所述随动绞车设置在吊臂的前端,随动绞车上设有随动缆绳和补偿钩,所述随动缆绳的一端连接随动绞车,随动缆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中转滑轮组和随动滑轮组后延伸至吊臂的后端并连接补偿钩,所述补偿钩连接补给船。
9.上述结构,通过随动绞车和起重绞车的设置,当本船在海上与补给船进行物质转移时,通过将补偿钩连接在补给船上,起重绞车吊起重物,在起重吊机吊起重物后,由于海上风浪因素,本船与补给船会各自产生晃动,当补给船出现晃动时就会带动补偿钩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使得随动缆绳的拉力增加或减少,从而带动补偿油缸的活塞杆进行移动并驱动补偿小车移动,进而带动起重缆绳上升或下降,由此实现重物与补给船始终保持一定的
安全距离,从而防止重物与船接触碰撞。
10.进一步的,所述中转滑轮组包括中转机架、第一中转滑轮支架、第一中转滑轮、第二中转滑轮支架和第二中转滑轮,所述中转机架设置在吊臂上,在中转机架上设有中转连接轴,所述第一中转滑轮支架固定在中转连接轴上,第一中转滑轮通过第一中转轴承转动的设置在第一中转滑轮支架上;所述第二中转滑轮支架固定在第一中转滑轮支架一侧的中转连接轴上,第二中转滑轮通过第二中转轴承转动的设置在第二中转滑轮支架上;起重缆绳的另一端绕在第一中转滑轮上,随动缆绳的另一端绕在第二中转滑轮上。
11.由此设置,通过中转滑轮组的作用,使得随动缆绳和起重缆绳与补偿小车的连接更加整洁,不会出现乱绳的问题。
12.进一步的,所述随动滑轮组包括第一随动滑轮、第二随动滑轮和第三随动滑轮,所述第一随动滑轮通过第一随动滑轮轴转动的设置在小车机架另一端的一侧,第二随动滑轮通过第二随动滑轮轴转动的设置在小车机架另一端与第一随动滑轮相对应的另一侧,第三随动滑轮通过第三随动滑轮轴转动的设置在小车机架的中部;所述随动缆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随动滑轮、第三随动滑轮和第二随动滑轮后延伸至吊臂的末端并连接补偿钩。
13.由此设置,通过随动滑轮组的设置,当随动缆绳拉力增加或减少时即可带动补偿小车移动。
14.进一步的,所述起重滑轮组包括起重滑轮,所述起重滑轮通过起重滑轮轴转动的设置在小车机架的一端;所述起重缆绳的另一端绕过起重滑轮后延伸至吊臂的末端并连接起重钩。
15.以上设置,当补偿小车移动时,即可带动起重缆绳上升或下降,从而控制重物与补给船之间的高度。
16.进一步的,在吊臂的末端设有起重辅助滑轮,所述起重辅助滑轮通过第一辅助滑轮轴转动的设置在吊臂的末端,起重缆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中转滑轮组、起重滑轮组和起重辅助滑轮后连接起重钩。
17.以上设置,通过起重辅助滑轮,可以更好的导向起重缆绳,从而方便吊起重物。
18.进一步的,在吊臂的末端还设有随动辅助滑轮,所述随动辅助滑轮通过第二辅助滑轮轴转动的设置在吊臂的末端,随动缆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中转滑轮组和随动滑轮组和随动辅助滑轮后连接补偿钩。
19.以上设置,通过随动辅助滑轮,可以更好的导向随动缆绳,从而方便与补给船进行连接。
20.进一步的,所述小车轨道包括上轨道和下轨道,所述上轨道设置在吊臂上,下轨道通过轨道连接支架连接在上轨道上,补偿小车设置在上轨道和下轨道之间;在补偿小车的小车机架顶端和底端设有移动滚轮,位于小车机架顶端的移动滚轮与上轨道的第一上接触面滚动连接,位于小车机架底端的移动滚轮与下轨道的第一下接触面滚动连接。
21.以上设置,通过移动滚轮可以方便补偿小车进行移动,结构简单且有效。
22.进一步的,在小车机架的顶端和底端还设有辅助滚轮,位于小车机架顶端的辅助滚轮与上轨道的第二上接触面滚动连接,位于小车机架底端的辅助滚轮与下轨道的第二下接触面滚动连接。
23.以上设置,通过辅助滚轮的设置,可以增加补偿小车移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的吊机补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的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的补偿小车的主视图。
27.图4为本发明的中转滑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发明的随动缆绳的缠绕方式的简略示意图。
29.图6为本发明的起重缆绳的缠绕方式的简略示意图。
30.图7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31.图8为本发明的小车轨道的简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3.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吊机补偿机构,包括设置在吊机吊臂1上的起重绞车11、随动绞车12和补偿装置2,所述补偿装置2包括补偿油缸21和补偿小车22,在吊臂1的中部设有小车轨道13,在小车轨道13的一端设有补偿油缸21,所述补偿小车22设置在小车轨道13上且沿着小车轨道13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补偿油缸21的活塞杆连接补偿小车22;在补偿油缸21远离小车轨道13一端的吊臂1上设有中转滑轮组3。
34.所述补偿小车22包括小车机架221、起重滑轮组4和随动滑轮组5,所述起重滑轮组4位于小车机架221的一端,随动滑轮组5位于小车机架221的另一端;起重绞车11与起重滑轮组4连接,随动绞车12与随动滑轮组5连接;小车机架221与补偿油缸21的活塞杆铰接。
35.所述起重绞车11设置在吊臂1的前端,起重绞车11上设有起重缆绳111和起重钩112,所述起重缆绳111的一端连接起重绞车11,起重缆绳111的另一端依次绕过中转滑轮组3和起重滑轮组4后延伸至吊臂1的后端并连接起重钩112,所述起重钩112连接重物100。所述起重绞车驱动起重缆绳回收和放出。
36.所述随动绞车12设置在吊臂1的前端,随动绞车12上设有随动缆绳121和补偿钩122,所述随动缆绳121的一端连接随动绞车12,随动缆绳121的另一端依次绕过中转滑轮组3和随动滑轮组5后延伸至吊臂1的后端并连接补偿钩122,所述补偿钩122连接补给船101,所述随动绞车驱动随动缆绳回收和放出。
37.在本实施中,当补偿钩没有连接补给船时,补偿油缸的压力与随动缆绳的拉力处于平衡状态。当补偿钩连接补给船后,当随动缆绳的拉力增大时,随动缆绳向下移动,随动缆绳的拉力克服补偿油缸的油压压力,从而带动补偿小车向靠近补偿油缸的方向移动使得补偿油缸的活塞杆向补偿油缸的缸体内移动进而带动起重缆绳跟随向下移动,当随动缆绳的拉力减小时,随动缆绳向上移动,补偿油缸的油压压力克服随动缆绳的拉力,从而补偿油缸驱动活塞杆伸出并带动补偿小车向远离补偿油缸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起重缆绳跟随向上移动。
38.而同时,由于起重缆绳和随动缆绳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因此,起重绞车可以单独驱动起重缆绳进行上升,在起重绞车驱动起重缆绳上升过程中,补偿小车通过随动缆绳的动作而移动来调节重物与补给船之间的安全距离,而本实施例的调节方式,只是通过调节起重滑轮组的位置变化来使得重物的上下高度发生变化,而不会直接影响起重绞车的动作,
因此,当补偿装置在工作时也不会影响到重物的正常起吊,当重物起吊到足够的高度后,将补偿钩与补给船的连接解除,即可将货物转移至本船。
39.上述结构,通过随动绞车12和起重绞车11的设置,当本船在海上与补给船进行物质转移时,通过将补偿钩122连接在补给船101上,起重绞车11吊起重物100,在起重吊机吊起重物100后,由于海上风浪因素,本船与补给船会各自产生晃动,当补给船出现晃动时就会带动补偿钩122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使得随动缆绳121的拉力增加或减少,从而带动补偿油缸21的活塞杆进行移动并驱动补偿小车22移动,进而带动起重缆绳111上升或下降,由此实现重物100与补给船101始终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从而防止重物与船接触碰撞。
40.在本实施例中,吊机设置在本船上,重物位于补给船上,通过吊机将重物从补给船转移到本船上。
41.如图4所示,所述中转滑轮组3包括中转机架(图中未示出)、第一中转滑轮支架32、第一中转滑轮33、第二中转滑轮支架34和第二中转滑轮35,所述中转机架设置在吊臂上,在中转机架上设有中转连接轴30,所述第一中转滑轮支架32固定在中转连接轴30上,第一中转滑轮33通过第一中转轴承331转动的设置在第一中转滑轮支架32上;所述第二中转滑轮支架34固定在第一中转滑轮支架32一侧的中转连接轴30上,第二中转滑轮35通过第二中转轴承351转动的设置在第二中转滑轮支架34上;起重缆绳111的另一端绕在第一中转滑轮33上,随动缆绳121的另一端绕在第二中转滑轮35上。
42.由此设置,通过中转滑轮组的作用,使得随动缆绳和起重缆绳与补偿小车的连接更加整洁,不会出现乱绳的问题。
43.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随动滑轮组5包括第一随动滑轮51、第二随动滑轮52和第三随动滑轮53,所述第一随动滑轮51通过第一随动滑轮轴511转动的设置在小车机架13另一端的一侧,第二随动滑轮52通过第二随动滑轮轴521转动的设置在小车机架221另一端与第一随动滑轮51相对应的另一侧,第三随动滑轮53通过第三随动滑轮轴531转动的设置在小车机架221的中部;所述随动缆绳121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随动滑轮51、第三随动滑轮53和第二随动滑轮52后延伸至吊臂1的末端并连接补偿钩122。
44.由此设置,通过随动滑轮组5的设置,当随动缆绳454拉力增加或减少时即可带动补偿小车移动。
45.如图2、图3和图6所示,所述起重滑轮组4包括起重滑轮41,所述起重滑轮41通过起重滑轮轴411转动的设置在小车机架221的一端;所述起重缆绳111的另一端绕过起重滑轮41后延伸至吊臂1的末端并连接起重钩112。
46.以上设置,当补偿小车移动时,即可带动起重缆绳上升或下降,从而控制重物与补给船之间的高度。
47.如图1和图6所示,在吊臂1的末端设有起重辅助滑轮115,所述起重辅助滑轮115通过第一辅助滑轮轴(图中未示出)转动的设置在吊臂1的末端,起重缆绳111的另一端依次绕过中转滑轮组3、起重滑轮组4和起重辅助滑轮115后连接起重钩112。
48.以上设置,通过起重辅助滑轮,可以更好的导向起重缆绳,从而方便吊起重物。
49.如图1和图5所示,在吊臂1的末端还设有随动辅助滑轮125,所述随动辅助滑轮125通过第二辅助滑轮轴(图中未示出)转动的设置在吊臂1的末端,随动缆绳121的另一端依次绕过中转滑轮组3和随动滑轮组5和随动辅助滑轮125后连接补偿钩122。
50.以上设置,通过随动辅助滑轮,可以更好的导向随动缆绳,从而方便与补给船进行连接。
51.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小车轨道13包括上轨道131和下轨道132,所述上轨道131设置在吊臂1上,下轨道132通过轨道连接支架133连接在上轨道131上,补偿小车22设置在上轨道131和下轨道132之间;在补偿小车22的小车机架221顶端和底端设有移动滚轮222,位于小车机架221顶端的移动滚轮222与上轨道131的第一上接触面1311滚动连接,位于小车机架221底端的移动滚轮222与下轨道132的第一下接触面1321滚动连接。
52.以上设置,通过移动滚轮可以方便补偿小车进行移动,结构简单且有效。
53.进一步的,在小车机架221的顶端和底端还设有辅助滚轮223,位于小车机架221顶端的辅助滚轮223与上轨道131的第二上接触面1312滚动连接,位于小车机架221底端的辅助滚轮223与下轨道132的第二下接触面1322滚动连接。
54.以上设置,通过辅助滚轮的设置,可以增加补偿小车移动的稳定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