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吸湿排汗的针织布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2023-01-15 07:21: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针织布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吸湿排汗的针织布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2.针织布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分经编针织布和纬编针织布,针织布面料具有质地柔软、吸湿透气、排汗保暖等特性,大多具有优良的弹性与延伸性,相对梭织布它具有产量高,适合小批量生产的特点,针织服饰穿着舒适、贴身和体、无拘紧感、能充分体现人体曲线,深受人们的喜爱,如公开号为:cn215096042u,一种吸湿排汗的针织布,包括防护层,所述防护层一侧固定设置有抗拉伸层,所述抗拉伸层远离防护层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阻燃层,所述阻燃层远离抗拉伸层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防紫外线层,所述防紫外线层远离阻燃层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抑菌层,所述抑菌层远离防紫外线层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防水层,通过将针织布本体一侧固定设置有防护层、抗拉伸层、阻燃层、防紫外线层、抑菌层、防水层、防风层、内衬层以及吸湿排汗层,提高针织布本体的抗拉伸能力以及吸湿排汗能力较差,使得针织布本体实现阻燃、防辐射、抑菌、防风、防水以及防静电,从而提高针织布本体的整体实用性。
3.但在进行使用时,存在吸湿排汗效果不佳以及在进行使用时,各层之间容易产生开线现象,使用寿命较短,且在进行使用时,舒适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吸湿排汗的针织布及其生产工艺,具有较强的吸湿排汗效果和在进行使用时,防止开线,提高使用寿命以及舒适性强。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吸湿排汗的针织布及其生产工艺,包括内芯层,所述内芯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外表面层,且所述内芯层的下表面设置有接触层,所述内芯层上蛇形穿插有连接丝,且所述连接丝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表面层和所述接触层相穿插,所述外表面层和所述接触层均通过所述连接丝固定安装在所述内芯层的两侧,且所述外表面层与所述接触层上均匀针扎有通气孔,所述外表面层与所述接触层上的所述通气孔通过所述内芯层相连通,所述第一表层与所述第二表层在进行针织形成所述外表面层、所述第一内衬层与所述第二内衬层在进行针织形成所述接触层后,通过外部排针对所述外表面层和所述接触层进行扎眼,形成所述通气孔,在进行使用时,通过所述外表面层,提高在使用时的耐磨性,且通过所述接触层,提高在使用时的触感和舒适性,并通过所述通气孔,在进行使用时,便于空气进行流动,进而方便汗液挥发至外部空气中,便于排汗,方便使用,且通过所述连接丝,在进行使用时,提高所述外表面层、所述内芯层和所述接触层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开线,提高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6.优选的,所述内芯层采用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加捻复合而成,且所述内芯层为蜂窝状结构,且所述外表面层与所述接触层上的所述通气孔通过所述内芯层上的蜂窝状结构的内部相连通,且所述连接丝穿插在所述内芯层的蜂窝状结构内部,且所述连
接丝采用涤纶材质制成,所述连接丝的截面为十字型结构,且所述连接丝的截面上的十字型结构外围采用倒角结构,通过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制成的所述内芯层以及十字型结构的所述连接丝,进而提高本发明的吸湿和抑菌效果。
7.优选的,所述外表面层采用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制成,所述第一表层与所述第二表层均采用棉纤维丝与聚丙烯氰纤维丝复合加捻制成,且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加捻形成复合丝后,进行针织形成所述第一表层与所述第二表层,所述第一表层与所述第二表层的一侧均在针织时形成连接凸点,所述第一表层与所述第二表层之间在进行针织时,通过跳线使得所述第一表层与所述第二表层上的所述连接凸点相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丝的一侧穿插在所述第二表层的内部,所述外表面层通过所述第二表层和所述连接丝固定在所述内芯层上,所述外表面层通过所述第二表层和所述连接丝与所述内芯层和所述接触层相固定连接,通过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制成的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提高在使用时的耐磨性和吸湿性,方便汗液挥发。
8.优选的,所述接触层包括第一内衬层和第二内衬层,且所述第一内衬层与所述第二内衬层均采用铜氨丝和羊毛丝复合而成,且铜氨丝与羊毛丝加捻复合后,进行针织形成第一内衬层与所述第二内衬层,所述第一内衬层与所述第二内衬层在进行针织时,通过跳线进行复合,使得所述第一内衬层与所述第二内衬层之间相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丝穿插在所述第二内衬层的内部,所述接触层通过所述第二内衬层与所述内芯层相固定连接,通过铜氨丝和羊毛丝制成的所述第一内衬层和所述第二内衬层,提高在使用时的触感和舒适性,且可以快速将汗中的水分挥发到空气中去,不会产生闷湿感。
9.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所述内芯层进行生产,先按重量进行配比选取棉纤维丝30-45份、竹纤维丝20-35份和大麻纤维丝35-40份,对选取的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进行高温定坯,且在进行定坯后,将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进行抑菌和染色,在进行抑菌时,将定坯后的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浸入抑菌溶液中,进行浸泡,在浸泡完成后,进行烘干,然后浸泡在染色溶液中,并进行加温,在进行浸泡后,进行烘干,在浸泡和烘干的过程重复2-3遍,形成具有颜色和抑菌效果的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对处理好的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进行加捻,使得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丝进行复合,形成复合丝,将复合丝进行针织,形成所述内芯层,且在进行针织时,使得复合丝之间形成蜂窝型结构,便于通气;步骤二、对所述外表面层进行生产,先按重量配比选取棉纤维丝60-80份和聚丙烯氰纤维丝20-40份,将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进行高温定坯,且在进行定坯后,进行抗紫外线、耐磨和染色处理,在进行抗紫外线和耐磨处理时,将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浸入到抗紫外线溶液的内部,进行浸泡,在浸泡完成后,进行烘干,重复1-2次,在进行耐磨处理时,将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浸泡在耐磨溶液中,进行浸泡,在浸泡时,进行加热,且浸泡完成后,进行烘干,在进行染色处理时,采用所述内芯层相同的颜色,将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进入到染色溶液中,进行加热,然后进行快速冷却,重复2-3次,对染色后的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进行加捻复合,形成复合丝,然后通过复合丝进行针织,形成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且在进行针织时,通过跳线使得所述第一表层与所述第二表层相对的一侧形成所述连接凸点,且使得的所述第一表层与所述第二表层之间通过所述连接
凸点相固定连接,形成所述外表面层;步骤三、对所述接触层进行生产,按重量配比选取铜氨丝50-60份和羊毛丝40-55份,将铜氨丝和羊毛丝进行高温定坯,然后进行染色处理,在进行染色时,将铜氨丝和羊毛丝进入到与所述内芯层相同颜色的染色溶液内部,进行高温染色,在染色后进行烘干,往复2-3次,将染色后的铜氨丝和羊毛丝进行加捻复合,形成复合丝,将得到的复合丝进行低倍拉伸,提高复合丝的蓬松程度,将处理后的复合丝进行针织,形成第一内衬层和第二内衬层,且在进行针织时,通过跳线,使得所述第一内衬层与所述第二内衬层之间相固定连接,形成所述接触层;步骤四、对得到的所述外表面层和所述接触层进行处理,在进行处理时,通过采用排针,对所述外表面层和所述接触层进行扎孔,形成所述通气孔;步骤五、对所述内芯层、所述外表面层和所述接触层进行复合,且在进行复合时,通过所述连接丝,将所述连接丝成蛇形分布,且所述连接丝分布插入至所述外表面层上的所述第二表层与所述接触层上的所述第二内衬层内部,使得所述内芯层、所述外表面层和所述接触层相固定连接。
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采用蜂窝状的内芯层和在外表面层和接触层上针扎有通气孔,进而提高本发明在使用时的通气性,进而便于排汗,提高汗液的挥发效率,且通过采用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制成的内芯层,提高在使用时的抑菌效果,并通过铜氨丝和羊毛丝制成的接触层,不仅提高吸湿效果,且提高在使用时的触感,同时可以快速将汗中的水分挥发到空气中去,不会产生闷湿感,并通过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制成的外表面层,具有较强的吸湿排汗效果,且具有较强的耐磨性,且通过连接丝,提高内芯层、外表面层和接触层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开线,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发明的正剖视图。
13.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发明中内芯层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发明中外表面层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本发明中接触层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7为本发明中连接丝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说明:图中:1、内芯层;2、外表面层;21、第一表层;22、第二表层;23、连接凸点;3、接触层;31、第一内衬层;32、第二内衬层;4、连接丝;5、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吸湿排汗的针织布及其生产工艺,包括内芯层1,内芯层1的上表面设置有外表面层2,且内芯层1的下表面设置有接触层3,内芯层1上蛇形穿插有连接丝4,且连接丝4的两侧分别与外表面层2和接触层3相穿插,外表面层2和接触层3均通过连接丝4固定安装在内芯层1的两侧,且外表面层2与接触层3上均匀针扎有通气孔5,外表
面层2与接触层3上的通气孔5通过内芯层1相连通,第一表层21与第二表层22在进行针织形成外表面层2、第一内衬层31与第二内衬层32在进行针织形成接触层3后,通过外部排针对外表面层2和接触层3进行扎眼,形成通气孔5,在进行使用时,通过外表面层2,提高在使用时的耐磨性,且通过接触层3,提高在使用时的触感和舒适性,并通过通气孔5,在进行使用时,便于空气进行流动,进而方便汗液挥发至外部空气中,便于排汗,方便使用,且通过连接丝4,在进行使用时,提高外表面层2、内芯层1和接触层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开线。
20.内芯层1采用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加捻复合而成,且内芯层1为蜂窝状结构,且外表面层2与接触层3上的通气孔5通过内芯层1上的蜂窝状结构的内部相连通,且连接丝4穿插在内芯层1的蜂窝状结构内部,且连接丝4采用涤纶材质制成,连接丝4的截面为十字型结构,且连接丝4的截面上的十字型结构外围采用倒角结构,通过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制成的内芯层1,提高在使用时的抑菌和吸湿效果,且通过蜂窝状结构,提高通气性,且通过十字型结构的连接丝4,方便内芯层1、外表面层2和接触层3之间进行连接。
21.外表面层2采用第一表层21和第二表层22制成,第一表层21与第二表层22均采用棉纤维丝与聚丙烯氰纤维丝复合加捻制成,且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加捻形成复合丝后,进行针织形成第一表层21与第二表层22,第一表层21与第二表层22的一侧均在针织时形成连接凸点23,第一表层21与第二表层22之间在进行针织时,通过跳线使得第一表层21与第二表层22上的连接凸点23相固定连接,且连接丝4的一侧穿插在第二表层22的内部,外表面层2通过第二表层22和连接丝4固定在内芯层1上,外表面层2通过第二表层22和连接丝4与内芯层1和接触层3相固定连接,通过所述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制成的第一表层21和第二表层22,提高在使用时的耐磨性和吸湿效果,提高使用寿命。
22.接触层3包括第一内衬层31和第二内衬层32,且第一内衬层31与第二内衬层32均采用铜氨丝和羊毛丝复合而成,且铜氨丝与羊毛丝加捻复合后,进行针织形成第一内衬层31与第二内衬层32,第一内衬层31与第二内衬层32在进行针织时,通过跳线进行复合,使得第一内衬层31与第二内衬层32之间相固定连接,且连接丝4穿插在第二内衬层32的内部,接触层3通过第二内衬层32与内芯层1相固定连接,通过铜氨丝和羊毛丝制成的第一内衬层31和第二内衬层32,提高在使用时的舒适性,并可以快速将汗中的水分挥发到空气中去,不会产生闷湿感。
23.生产工艺:先对内芯层1进行生产,先按重量进行配比选取棉纤维丝30-45份、竹纤维丝20-35份和大麻纤维丝35-40份,对选取的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进行高温定坯,且在进行定坯后,将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进行抑菌和染色,在进行抑菌时,将定坯后的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浸入抑菌溶液中,进行浸泡,在浸泡完成后,进行烘干,然后浸泡在染色溶液中,并进行加温,在进行浸泡后,进行烘干,在浸泡和烘干的过程重复2-3遍,形成具有颜色和抑菌效果的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对处理好的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进行加捻,使得棉纤维丝、竹纤维丝和大麻纤维丝丝进行复合,形成复合丝,将复合丝进行针织,形成内芯层1,且在进行针织时,使得复合丝之间形成蜂窝型结构,便于通气,对外表面层2进行生产,先按重量配比选取棉纤维丝60-80份和聚丙烯氰纤维丝20-40份,将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进行高温定坯,且在进行定坯后,进行抗紫外线、耐磨和染色处理,在进行抗紫外线和耐磨处理时,将棉纤维丝和聚丙烯
氰纤维丝浸入到抗紫外线溶液的内部,进行浸泡,在浸泡完成后,进行烘干,重复1-2次,在进行耐磨处理时,将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浸泡在耐磨溶液中,进行浸泡,在浸泡时,进行加热,且浸泡完成后,进行烘干,在进行染色处理时,采用内芯层1相同的颜色,将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进入到染色溶液中,进行加热,然后进行快速冷却,重复2-3次,对染色后的棉纤维丝和聚丙烯氰纤维丝进行加捻复合,形成复合丝,然后通过复合丝进行针织,形成第一表层21和第二表层22,且在进行针织时,通过跳线使得第一表层21与第二表层22相对的一侧形成连接凸点23,且使得的第一表层21与第二表层22之间通过连接凸点23相固定连接,形成外表面层2,对接触层3进行生产,按重量配比选取铜氨丝50-60份和羊毛丝40-55份,将铜氨丝和羊毛丝进行高温定坯,然后进行染色处理,在进行染色时,将铜氨丝和羊毛丝进入到与内芯层1相同颜色的染色溶液内部,进行高温染色,在染色后进行烘干,往复2-3次,将染色后的铜氨丝和羊毛丝进行加捻复合,形成复合丝,将得到的复合丝进行低倍拉伸,提高复合丝的蓬松程度,将处理后的复合丝进行针织,形成第一内衬层31和第二内衬层32,且在进行针织时,通过跳线,使得第一内衬层31与第二内衬层32之间相固定连接,形成接触层3,对得到的外表面层2和接触层3进行处理,在进行处理时,通过采用排针,对外表面层2和接触层3进行扎孔,形成通气孔5,对内芯层1、外表面层2和接触层3进行复合,且在进行复合时,通过连接丝4,将连接丝4成蛇形分布,且连接丝4分布插入至外表面层2上的第二表层22与接触层3上的第二内衬32层内部,使得内芯层1、外表面层2和接触层3相固定连接。
2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