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效成型叶轮的铸造模具及方法与流程

2023-01-15 05:14: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铸造模具结构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效成型叶轮的铸造模具及方法。


背景技术:

2.某叶轮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它包括本体1,本体1内设置有键槽2,本体1的柱面上沿其长度方向上一体成型有多个叶片3,相邻叶片3之间的间距相等,这种叶轮是通过铸造模具浇铸而成,其结构如图3~4所示,铸造模具包括下模4和上模5,下模4内设置有型腔,型腔内且位于下模4的中心部焊接有模芯6,型腔的内壁上且沿模芯6的圆周方向焊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成型块7,各个成型块7的外壁与模芯6的外壁之间围成浇铸腔,浇铸腔的外形与叶轮的外形相同,所述上模5盖合在下模4的顶表面以将浇铸腔封闭,上模5上设置有连通浇铸腔的浇铸口8。
3.利用该铸造模具成型叶轮的方法是:工人先将一定量的铝液经浇铸口8注入到浇铸腔内,铝液进入到浇铸腔内,当注入完毕后,即可在浇铸腔内成型出叶轮,当叶轮冷却到一定温度后,工人将上模5从下模4拆卸下来,而后将下模4翻转以将铸造腔内的叶轮倾倒出来,从而成型出第一个叶轮,如此重复操作,即可实现多个叶轮的成型。
4.然而,这种铸造模具虽然能够成型出叶轮,但是仍然存在以下技术缺陷:i、当浇铸完叶轮后,叶轮表面温度仍然较高,因此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进行后续的取出叶轮的操作,这这无疑是降低了叶轮的生产效率。
5.ii、当叶轮成型后,需要多个工人将具有一定重量的下模4翻到,这无疑是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同时增加了取出叶轮的时间,进一步的降低了叶轮的生产效率。因此,亟需一种减轻工人工作强度、极大提高叶轮成型效率的铸造模具及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减轻工人工作强度、极大提高叶轮成型效率的高效成型叶轮的铸造模具及方法。
7.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效成型叶轮的铸造模具,它包括设置于垫板上的龙门架,所述垫板上固设有导热座,导热座的底表面上焊接有换热盘,导热座的顶表面上固设有模芯,所述换热盘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进水口i和出水口i;所述龙门架的横梁上固设有液压油缸,液压油缸的活塞杆贯穿龙门架的横梁设置,且延伸端上焊接有上模,上模的底表面上焊接有下模,下模的底部设置有位于模芯正上方的开口,开口的内壁上且绕其圆周方向焊接有多个成型块,上模上设置有连通开口的浇铸口,所述下模的外壁上焊接有隔热筒,隔热筒的内壁与下模的外壁形成环形腔,隔热筒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进水口ii和出水口ii。
8.所述导热座的底表面上设置有多根焊接于垫板上的支撑腿。
9.所述模芯的高度与下模的高度相等。
10.所述进水口i和出水口i均设置于换热盘的底表面上。
11.所述进水口ii设置于出水口ii的上方。
12.所述龙门架的横梁上固设有两个液压油缸,两个液压油缸活塞杆的作用端分别焊接于上模的两端。
13.所述模芯的外形与叶轮中键槽的外形相同。
14.该铸造模具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两个液压油缸的电磁阀经信号线电连接。
15.一种高效成型叶轮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s1、工人将进水口i的一端口经软管与水泵的排水口连接,将出水口i的一端连接在回收槽内;工人将进水口ii的一端口经软管与水泵的排水口连接,将出水口ii的另一端连接在回收槽内;s2、工人控制两个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向下运动,活塞杆带动上模向下运动,上模带动下模和成型块同步向下运动,当活塞杆完全伸出后,下模的底表面抵压在导热座的顶表面上,模芯的顶表面刚好与上模的底表面相接触,且各个成型块的外壁与模芯的外壁之间围成浇铸腔;s3、工人先将一定量的铝液经浇铸口注入到浇铸腔内,铝液进入到浇铸腔内,当注入完毕后,即可在浇铸腔内成型出半成品叶轮,并且半成品叶轮上的热量传递给下模和导热座;s4、半成品叶轮的冷却:工人将打开水泵,水泵将水池内的冷却水抽出,抽出后,从水泵的排水口排出来,一股冷却水顺次经进水口i、换热盘的内腔、出水口i最后回流到回收槽内,在此过程中,换热盘内的冷却水吸收掉传递到导热座上的热量,同时另一股冷却水顺次经进水口ii、隔热筒的环形腔、出水口ii最后回流到回收槽内,在此过程中,隔热筒内的冷却水吸收掉传递到下模上的热量,经一段时间的冷却处理后,即可实现了对半成品叶轮的冷却,即可得到成品叶轮;s5、成品叶轮的取出:工人先控制水泵关闭,随后而后控制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向上缩回,活塞杆带动上模向上运动,上模带动下模和成型块向上运动,当活塞杆复位后,工人将成品叶轮从模芯上取下,以实现成品叶轮的取出;s6、如此重复步骤s2~s5的操作,即可连续地生产出多个成品叶轮。
16.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紧凑、减轻工人工作强度、极大提高叶轮成型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 为叶轮的结构示意图;图2 为图1的俯视图;图3 为现有车间内铸造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 为图3的a-a截面示意图;图5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模芯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的俯视图;图8为图5的b-b截面示意图;
图9 为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完全伸出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c-c截面示意图;图中,1-本体,2-键槽,3-叶片,4-下模,5-上模,6-模芯,7-成型块,8-浇铸口,9-垫板,10-龙门架,11-导热座,12-换热盘,13-进水口i,14-出水口i,15-液压油缸,16-隔热筒,17-进水口ii,18-出水口ii。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5~图8所示,一种高效成型叶轮的铸造模具,它包括设置于垫板9上的龙门架10,所述垫板9上固设有导热座11,导热座11的底表面上焊接有换热盘12,导热座11的顶表面上固设有模芯6,模芯6的高度与下模4的高度相等,模芯6的外形与叶轮中键槽2的外形相同,所述换热盘12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进水口i13和出水口i14,进水口i13和出水口i14均设置于换热盘12的底表面上;所述龙门架10的横梁上固设有液压油缸15,液压油缸15的活塞杆贯穿龙门架10的横梁设置,且延伸端上焊接有上模5,上模5的底表面上焊接有下模4,下模4的底部设置有位于模芯6正上方的开口,开口的内壁上且绕其圆周方向焊接有多个成型块7,上模5上设置有连通开口的浇铸口8,所述下模4的外壁上焊接有隔热筒16,隔热筒16的内壁与下模4的外壁形成环形腔,隔热筒16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进水口ii17和出水口ii18。
19.如图5~图8所示,所述导热座11的底表面上设置有多根焊接于垫板9上的支撑腿。所述进水口ii17设置于出水口ii18的上方。所述龙门架10的横梁上固设有两个液压油缸15,两个液压油缸15活塞杆的作用端分别焊接于上模5的两端。该铸造模具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两个液压油缸15的电磁阀经信号线电连接,通过控制器能够控制两个液压油缸15的活塞杆同时向下伸出或缩回,从而方便了工人的操作,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
20.一种高效成型叶轮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s1、工人将进水口i13的一端口经软管与水泵的排水口连接,将出水口i14的一端连接在回收槽内;工人将进水口ii17的一端口经软管与水泵的排水口连接,将出水口ii18的另一端连接在回收槽内;s2、工人控制两个液压油缸15的活塞杆向下运动,活塞杆带动上模5向下运动,上模5带动下模4和成型块7同步向下运动,当活塞杆完全伸出后,如图9~图10所示,下模4的底表面抵压在导热座11的顶表面上,模芯6的顶表面刚好与上模5的底表面相接触,且各个成型块7的外壁与模芯6的外壁之间围成浇铸腔;s3、工人先将一定量的铝液经浇铸口8注入到浇铸腔内,铝液进入到浇铸腔内,当注入完毕后,即可在浇铸腔内成型出半成品叶轮,并且半成品叶轮上的热量传递给下模4和导热座11;s4、半成品叶轮的冷却:工人将打开水泵,水泵将水池内的冷却水抽出,抽出后,从水泵的排水口排出来,一股冷却水顺次经进水口i13、换热盘12的内腔、出水口i14最后回流到回收槽内,在此过程中,换热盘12内的冷却水吸收掉传递到导热座11上的热量,同时另一股冷却水顺次经进水口ii17、隔热筒16的环形腔、出水口ii18最后回流到回收槽内,在此过程中,隔热筒16内的冷却水吸收掉传递到下模4上的热量,经一段时间的冷却处理后,即可
实现了对半成品叶轮的冷却,即可得到成品叶轮;从步骤s4可知,本铸造模具通过两种冷却途径来同时冷却半成品叶轮,相比采用空冷方式冷却,极大的缩短了半成品叶轮的冷却时间,从而极大的缩短了成型叶轮所需的时间,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叶轮的生产效率。
21.s5、成品叶轮的取出:工人先控制水泵关闭,随后而后控制液压油缸15的活塞杆向上缩回,活塞杆带动上模5向上运动,上模5带动下模4和成型块7向上运动,当活塞杆复位后,工人将成品叶轮从模芯6上取下,以实现成品叶轮的取出;从步骤s5可知,工人只需控制液压油缸15活塞杆的缩回,以使下模4和成型块7与成品叶轮分离,而后再由下往上将成品叶轮从模芯6上取下,即可实现将成品叶片快速取出,因此该铸造模具相比车间内的模具,无需工人通过翻转下模的方式将成品叶轮取出,而是由下往上将成品叶轮从模芯6上直接取下,不仅极大的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而且还缩短了取出成品叶轮的时间,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叶轮的生产效率。
22.s6、如此重复步骤s2~s5的操作,即可连续地生产出多个成品叶轮。
2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