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压力容器的防松动顶盖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6:00: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压力容器的防松动顶盖。


背景技术:

2.压力容器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根据工作压力、介质危害性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将压力容器分为三类,压力容器的用途极为广泛,它在工业、民用、军工等许多部门以及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以在化学工业与石油化学工业中用最多,压力容器在化工与石油化工领域主要用于传热、传质、反应等工艺过程,以及贮存、运输有压力的气体或液化气体,在其他工业与民用领域亦有广泛的应用,如空气压缩机,各类专用压缩机及制冷压缩机的辅机均属压力容器,由于压力容器的内部或外部都需要承受气体或液体的压力,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在压力容器的顶盖一般设置为防松动顶盖,现有的用于压力容器的防松动顶盖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3.为了避免压力容器进行长途运输或使用时,安装在压力容器顶部的顶盖在颠簸和晃动后发生松动,导致罐体内的气体或液体泄漏,顶盖与罐体之间大多会通过法兰和螺栓进行密封固定,在安装顶盖时,为了避免在旋紧螺栓的过程中,螺栓与顶盖上开设的螺栓孔之间相互摩擦和推动,使顶盖与罐体法兰之间产生细小的错位,一组螺栓安装完成后难以察觉,但随着多组螺栓的依次安装,后续螺栓因顶盖与罐体法兰之间的错位而导致无法安装,工作人员需要拆除螺栓重新安装,操作较为繁琐,一般会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按压顶盖并对顶盖进行限位,以防止顶盖移位,但是手动限位对工作人员的体力消耗较大,且需要两名工作人员配合进行作业,需要一名工作人员手动限位的同时,另一名工作人员对螺栓进行安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装置的便捷性不强,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压力容器的防松动顶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压力容器的防松动顶盖。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压力容器的防松动顶盖,包括罐体,所述罐体顶端贴合设置有罐体盖,所述罐体和罐体盖外壁表面卡合设置有四组限位夹,且限位夹顶端和底端设置有两组弹簧槽,所述弹簧槽外侧末端贯穿设置有连接杆,且连接杆外侧末端设置有握把,所述连接杆内侧末端设置有第一螺栓,且第一螺栓表面缠绕设置有弹簧,所述第一螺栓贯穿弹簧槽内侧末端,所述罐体底端和罐体盖底端开设有与第一螺栓数量相同的螺栓槽,且螺栓槽与第一螺栓相互啮合。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握把表面等距环绕开设有多组凹槽。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在弹簧槽内壁表面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贴合在第一螺栓外壁表面上。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限位夹由贴合在罐体盖外壁表面上的上夹板和贴合在罐体外壁表面上的下夹板组成,且上夹板底端和下夹板顶端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壁设置为多组延长板,两组所述收纳槽内部插入有限位杆,且限位杆顶端和底端插入有延长板;
12.所述上夹板外壁两侧设置有两组铰接板,且铰接板内侧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部转动设置有转动杆,且两组转动杆内侧末端连接设置有套环,所述套环中部贯穿设置有第二螺栓,所述下夹板外壁两侧设置有两组卡槽,且两组卡槽之间插入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下侧设置有螺母,且螺母顶端贴合在卡槽底端表面上。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收纳槽设置为环形槽,所述限位杆设置为与收纳槽相互配合的弧形板。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两组所述卡槽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螺栓的外壁直径相同。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螺母与第二螺栓相互啮合。
19.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用于压力容器的防松动顶盖,通过罐体盖、限位夹、弹簧槽、连接杆和握把等零件之间的相互配合,使罐体盖在与罐体贴合后,能够通过多组限位夹的相互配合将罐体盖限位在罐体表面上,再转动并推动握把,使握把带动第一螺栓插入罐体和罐体盖表面开设的螺栓槽内部,第一螺栓配合螺栓槽对限位夹的位置进行限制,使限位夹对罐体盖的位置进行限制,避免罐体盖在安装过程中发生移位。
21.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用于压力容器的防松动顶盖,通过上夹板、下夹板、铰接板和转动槽等零件之间的相互配合,使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的距离能够通过限位杆与延长板的相互配合而延长,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能够插入不同厚度的罐体和罐体盖,再时上夹板能够贴合在罐体盖的外壁表面上,下夹板能够贴合在的外壁表面上,使装置能够对多种厚度的罐体盖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目的,扩大了装置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螺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右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地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b处地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c处地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例说明:
31.1、罐体;2、罐体盖;31、限位夹;32、弹簧槽;33、连接杆;34、握把;35、第一螺栓;36、
弹簧;37、螺栓槽;41、上夹板;42、下夹板;43、收纳槽;44、限位杆;45、延长板;51、铰接板;52、转动槽;53、转动杆; 54、套环;55、第二螺栓;56、卡槽;57、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参照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压力容器的防松动顶盖:包括罐体1,罐体1顶端贴合设置有罐体盖2,罐体1和罐体盖2外壁表面卡合设置有四组限位夹31,且限位夹31顶端和底端设置有两组弹簧槽32,弹簧槽32外侧末端贯穿设置有连接杆33,且连接杆33外侧末端设置有握把34,握把34表面等距环绕开设有多组凹槽,通过该设计,使工作人员在转动和推动握把34时,手指能够陷入握把34表面设置的凹槽之间,手指与握把34的接触面积增大,在转动和推动握把34时产生的摩擦力增大,从而达到防止打滑的效果,连接杆33内侧末端设置有第一螺栓35,且第一螺栓35表面缠绕设置有弹簧36,弹簧36的一端设置在弹簧槽32内壁表面上,弹簧36的另一端贴合在第一螺栓35外壁表面上,使弹簧槽32内壁表面与第一螺栓35外壁表面之间的距离能够通过挤压弹簧36而缩短,从而达到对第一螺栓35的位置进行调整,同时不影响第一螺栓35的正常转动的目的,第一螺栓35贯穿弹簧槽32内侧末端,罐体1底端和罐体盖2底端开设有与第一螺栓35数量相同的螺栓槽37,且螺栓槽37与第一螺栓35相互啮合。
34.进一步的,如图7和图8所示,限位夹31由贴合在罐体盖2外壁表面上的上夹板41和贴合在罐体1外壁表面上的下夹板42组成,且上夹板41底端和下夹板42顶端开设有收纳槽43,收纳槽43内壁设置为多组延长板45,两组收纳槽43内部插入有限位杆44,收纳槽43设置为环形槽,限位杆44设置为与收纳槽43相互配合的弧形板,通过该设计,使限位杆44的上端和下端能够分别插入上夹板41和下夹板42开设的收纳槽43内部,并在上夹板41 与下夹板42调整位置的过程中从收纳槽43内部移出,配合延长板45对上夹板41和下夹板42的位置进行限制,且限位杆44顶端和底端插入有延长板45;
35.上夹板41外壁两侧设置有两组铰接板51,且铰接板51内侧开设有转动槽52,转动槽52内部转动设置有转动杆53,且两组转动杆53内侧末端连接设置有套环54,套环54中部贯穿设置有第二螺栓55,下夹板42外壁两侧设置有两组卡槽56,且两组卡槽56之间插入有第二螺栓55,两组卡槽56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螺栓55的外壁直径相同,通过该设计,使两组卡槽56能够对第二螺栓55的位置进行引导,第二螺栓55在转动过程中通过插入两组卡槽 56之间的缝隙内进行限制,第二螺栓55下侧设置有螺母57,螺母57与第二螺栓55相互啮合,使螺母57能够在第二螺栓55的表面转动和移动,且螺母 57顶端贴合在卡槽56底端表面上;
3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
37.当需要对罐体盖2的位置进行限制时,通过移动限位夹31,使限位夹31 卡合在罐体1和罐体盖2外壁设置的法兰环上,再推动握把34,使握把34通过连接杆33带动第一螺栓35在弹簧槽32内部移动,第一螺栓35挤压弹簧 36,弹簧36因第一螺栓35挤压产生弹性形变,使第一螺栓35从弹簧槽32 内部移出,再转动握把34,使握把34通过连接杆33带动第一
螺栓35转动并与螺栓槽37啮合,使螺栓槽37配合第一螺栓35对弹簧槽32的位置进行限制,限位夹31的位置被固定,使多组限位夹31能够相互配合对罐体盖2的位置进行限制,使罐体盖2无法发生移位;
3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
39.当需要进行安装的罐体盖2上设置有较厚的法兰环时,通过拉动上夹板 41和下夹板42,使上夹板41和下夹板42同时通过收纳槽43带动延长板45 移动,延长板45在限位杆44的限制下移动,并使限位杆44从两组收纳槽43 内部移出,上夹板41与下夹板42之间的距离延长,上夹板41与下夹板42 内部能够放入罐体1和罐体盖2外壁设置的法兰环,再转动第二螺栓55,使第二螺栓55带动套环54转动,套环54带动设置在两侧的转动杆53在转动槽52的限制下转动,使第二螺栓55能够在两组铰接板51之间转动,第二螺栓55下端在转动过程中插入两组卡槽56之间,再转动螺母57,使螺母57在第二螺栓55的限制下移动至与卡槽56底端贴合的位置上,并通过螺母57和第二螺栓55的相互配合拉近上夹板41与下夹板42之间的距离,使上夹板41 和下夹板42分别与罐体盖2和罐体1紧密贴合,再推动握把34,使握把34 通过连接杆33带动第一螺栓35在弹簧槽32内部移动,第一螺栓35挤压弹簧36,弹簧36因第一螺栓35挤压产生弹性形变,使第一螺栓35从弹簧槽 32内部移出,再转动握把34,使握把34通过连接杆33带动第一螺栓35转动并与螺栓槽37啮合,使螺栓槽37配合第一螺栓35对弹簧槽32的位置进行限制,限位夹31的位置被固定,使多组限位夹31能够相互配合对罐体盖2 的位置进行限制,使罐体盖2无法发生移位。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