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发动机润滑系统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2-12-25 10:35: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润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2.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部分有油泵、压力调节阀、机油散热器、机油集滤器、机油滤清器、油压传感器、喷嘴、油道和曲轴箱通风滤清器等。润滑系统除了起到润滑发动机各部件的作用外,还具有冷却、清洁、密封和防锈等功能,其中润滑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现有的发动机润滑系统,主要结构包括油底壳、机油冷却器、油泵、滤清器和主油道,此外,还包括限压阀和旁通阀等辅助结构。发动机油的流动顺序是:油底壳

油泵

滤清器

机油冷却器

主油道

油底壳,其中滤清器和机油冷却器的位置可以互换。这样的系统布置中由于机油冷却器的进口与油泵的出口直接相连,意味着油泵产生的压力脉冲直接作用于机油冷却器。这种布置方式的缺点有两个,一是机油冷却器结构设计强度要求较大,机油冷却器必须具有很高的耐压性;二是机油冷却器进出口端必然存在较大的压差,要克服这个额外的压力就必须选用高功率的油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汽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油泵产生的压力脉冲直接作用于机油冷却器,导致机油冷却器结构设计强度要求较大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贮油机构、冷却机构和送油机构,所述冷却机构设于所述贮油机构,沿润滑油的流动方向,所述冷却机构位于所述送油机构的上游,并分别与所述贮油机构和所述送油机构连通。
7.更进一步的,所述贮油机构包括油底壳,所述冷却机构包括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设于所述油底壳的内部或外部,并与所述油底壳连通。
8.更进一步的,当所述油底壳内部贮存有润滑油液时,所述机油冷却器浸泡于所述油底壳内部的润滑油液。
9.更进一步的,所述机油冷却器安装于所述油底壳的外壁,且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油端与所述油底壳相连通。
10.更进一步的,所述送油机构包括油泵,所述油泵的入油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端连通。
11.更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滤清器,所述油泵的出油端与所述滤清器连通,所述滤清器通过主油道与所述油底壳连通。
12.更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旁通阀,所述旁通阀与所述滤清器并联。
13.更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限压阀,所述限压阀的一端与所述油泵的出油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底壳连通。
14.更进一步的,所述机油冷却器上设置有用于循环水进入的机油冷却器进水口以及用于循环水流出的机油冷却器出水口。
15.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第一方面述及的发动机润滑系统。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17.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贮油机构、冷却机构和送油机构,冷却机构设于贮油机构,沿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冷却机构位于送油机构的上游,并分别与贮油机构和送油机构连通。
18.由于冷却机构布置于送油机构的上游,并分别与贮油机构和送油机构连通,润滑油自贮油机构经过冷却机构后进入送油机构,因而冷却机构不用承受送油机构转动形成的压力冲击,只需要承受较小的负压,即可实现相同的散热功能,降低了对冷却机构结构强度的要求,降低了冷却机构芯片板材的厚度,能够实现轻量化。而且,冷却机构设于贮油机构,提高了对油液的冷却效率,冷却机构进出口的压差减小,可以使用小功率的送油机构。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示意图。
22.图标:
23.100-油底壳;200-机油冷却器;300-油泵;400-滤清器;500-主油道;600-旁通阀;700-限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定义和解释。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公式中的物理量,如无单独标注,应理解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基本量,或者,由基本量通过乘、除、微分或积分等数学运算导出的导出量。
27.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示意图。
30.实施例一
31.现有的润滑系统中发动机油的流动顺序是:油底壳

油泵

滤清器

机油冷却器

主油道

油底壳,其中滤清器和机油冷却器的位置可以互换。这样的系统布置中由于机油冷却器的进口与油泵的出口直接相连,意味着油泵产生的压力脉冲直接作用于机油冷却器。这种布置方式的缺点有两个,一是机油冷却器结构设计强度要求较大,机油冷却器必须具有很高的耐压性;二是机油冷却器进出口端必然存在较大的压差,要克服这个额外的压力就必须选用高功率的油泵。
32.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贮油机构、冷却机构和送油机构,冷却机构设于贮油机构,沿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冷却机构位于送油机构的上游,并分别与贮油机构和送油机构连通。
33.由于冷却机构布置于送油机构的上游,并分别与贮油机构和送油机构连通,润滑油自贮油机构经过冷却机构后进入送油机构,因而冷却机构不用承受送油机构转动形成的压力冲击,只需要承受较小的负压,即可实现相同的散热功能,降低了对冷却机构结构强度的要求,降低了冷却机构芯片板材的厚度,能够实现轻量化。而且,冷却机构设于贮油机构,提高了对油液的冷却效率,冷却机构进出口的压差减小,可以使用小功率的送油机构。
34.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贮油机构包括油底壳100,冷却机构包括机油冷却器200,机油冷却器200设于油底壳100的内部或外部,并与油底壳100连通。
35.机油冷却器200能够加速润滑机油散热并使其保持较低温度。在高性能、大功率的强化发动机上,由于热负荷大,必须装设机油冷却器200。机油冷却器200可以选用风冷式机油冷却器或者水冷式机油冷却器。油底壳100作为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油底壳100可以选用湿式油底壳或干式油底壳。机油冷却器200设于油底壳100的内部或外部,并与油底壳100连通,提高了机油冷却器200对油液的冷却效率,且机油冷却器200进出口的压差减小,可以使用小功率的送油机构。
36.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当油底壳100内部贮存有润滑油液时,机油冷却器200浸泡于油底壳100内部的润滑油液。
37.机油冷却器200浸泡在油底壳100内部的润滑油液中,润滑油液能够直接从机油冷却器200的进油口进入机油冷却器200,从而提高了机油冷却器200对油液的冷却效率,减小
了机油冷却器200进出油口的压差。
38.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机油冷却器200安装于油底壳100的外壁,且机油冷却器200的入油端与油底壳100相连通。
39.机油冷却器200安装于油底壳100的外壁,具体可以是机油冷却器200外挂在油底壳100的外面,使得机油冷却器200与油底壳100工作时互不干涉,同时也能够减小机油冷却器200进出油口的压差。
40.此外,机油冷却器200上还设置有用于循环水进入的机油冷却器进水口以及用于循环水流出的机油冷却器出水口。
41.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送油机构包括油泵300,油泵300的入油端与机油冷却器200的出油端连通。
42.油泵300的入油端与机油冷却器200的出油端连通,即机油冷却器200布置在油泵300之前,机油冷却器200不用承受油泵300转动形成的压力冲击,只需要承受较小的进油负压,即可实现相同的散热功能,降低了对机油冷却器200结构强度的要求,降低了机油冷却器200芯片板材的厚度,能够实现轻量化。
43.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滤清器400,油泵300的出油端与滤清器400连通,滤清器400通过主油道500与油底壳100连通。
44.请参见图1,滤清器400的上游是油泵300,下游为发动机中需要润滑的各零部件,同时,滤清器400与油底壳100连通。滤清器400能够对来自油泵300的机油中有害杂质进行滤除,以洁净的机油供给曲轴、连杆、凸轮轴、增压器和活塞环等运动副,起到润滑、冷却、清洗作用,从而延长这些零部件的寿命。
45.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旁通阀600,旁通阀600与滤清器400并联。
46.旁通阀600作为一种单向阀,能够起到安全阀的作用。旁通阀600并联在滤清器400上,其作用是当滤清器400使用时间超过了更换期之后,纸滤芯被污垢或异物严重堵塞,循环油不能通过滤芯时,为了防止出现润滑系统供油中断,旁通阀600自动开启,机油经旁通阀600直接流入主油道500,这样发动机润滑系统不会出现断油的现象。
47.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限压阀700,限压阀700的一端与油泵300的出油端连通,另一端与油底壳100连通。
48.限压阀700实质上也是一个简单的单向阀,同样起到安全阀作用。限压阀700与油泵300油路并联,其作用是调节、控制主油道500的机油压力。为了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主油道500的油压必须适当,通过限压阀700能够调节主油道500的机油压力。当发动机转速增高或机油稠度变大时,机油压力就会增高,此时限压阀700自动开启,通过油泵300回油至油底壳100,从而控制主油道500的油压。
49.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润滑系统通过把机油冷却器200布置在油泵300之前,具体是将机油冷却器200泡在油底壳100里或者外挂在油底壳100外,从而润滑油的流动顺序改为油底壳100

机油冷却器200

油泵300

滤清器400

主油道500

各润滑点,使得机油冷却器200不用承受油泵300转动形成的压力冲击,只需要承受较小的负压,实现相同的散热功能,同时降低了机油冷却器200的设计强度,利于实现轻量化。
50.实施例二
5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实施例一述及的发动机润滑系统。由于汽车包括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一切结构,因而具有实施例一述及的一切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5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