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11:44: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2.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中的关键组件,背光模组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源,以使液晶显示器正常显示影像。
3.相关技术中的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通过孔与轴的配合将光学膜片固定连接在背板胶框上,再通过缓冲泡棉的填充使得光学膜片与背板胶框的连接更加稳固,防止光学膜片从背板胶框上脱离,从而实现光学膜片的固定,但是相关技术中的背光模组在添加缓冲泡棉后,厚度过大导致占用空间过大。
4.因此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背光模组存在有厚度过大导致占用空间过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在保持光学膜片固定的同时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8.胶壳铁框,包括铁框,所述铁框上开设有凹槽;
9.光学膜片,安装在所述胶壳铁框内,所述光学膜片上设置有膜片限位凸耳,所述膜片限位凸耳与所述凹槽相适配;
10.膜片固定胶,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胶壳铁框之间,所述膜片固定胶用于限制所述光学膜片在z轴方向的运动。
11.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光学膜片上的膜片限位凸耳与胶壳铁框上的凹槽相适配,凹槽用以限位固定光学膜片在x轴和y轴上的运动,避免光学膜片出现移位现象,通过膜片固定胶将光学膜片上的膜片限位凸耳固定在胶壳铁框上,从而使得光学膜片固定在胶壳铁框上,限制了光学膜片在z轴方向的运动,同时通过膜片固定胶固定光学膜片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使得背光模组的空间占用率减小。
12.优选的,所述铁框内侧设置有内壳,所述内壳的高度与所述凹槽相齐平,所述膜片固定胶对应所述内壳设置,以便于所述膜片固定胶的固定。
1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内壳的高度与凹槽相齐平,以用于放置膜片固定胶,同时便于光学膜片的放置。
14.优选的,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胶壳铁框之间设置有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上设置有限位凸耳,所述限位凸耳与所述凹槽相适配,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胶壳铁框之间设置有扩散板固定胶,所述扩散板固定胶用于限制所述扩散板在z轴方向的运动。
15.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扩散板可使光源发出的光线发散后进入光学膜片,扩散板上限位凸耳与凹槽相适配,凹槽限制扩散板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运动,扩散板固定胶将扩散
板固定在胶壳铁框上,从而限制扩散板在z轴上的运动。
16.优选的,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设置为镜面,所述扩散板的出光面设置为磨面。
17.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扩散板的入光面设置为镜面,出光面设置为磨面,使得扩散板可以将光源散发出的光线打的更散,从而改善背光膜组使用时出现暗格的现象,使得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更好。
18.优选的,所述内壳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导热胶和光源组件,所述导热胶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底板散发出去。
19.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导热胶将光源组件固定在胶壳铁框内,在光源组件发热时,导热胶还可以将光源组件产生的热量导出至背光模组外。
20.优选的,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灯板、灯罩和透镜板,所述灯罩与所述透镜板相连接呈一体化设置,所述灯板上设置有固定胶,所述灯板与所述灯罩通过所述固定胶固定连接。
21.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灯罩与透镜板一体化成型,灯板通过固定胶与灯罩相粘合,从而实现光源组件的组装。
22.优选的,所述灯板上设置有led贴片灯,所述固定胶上开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led贴片灯相适配。
2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固定胶上设置有避让孔,避让孔与led贴片灯的大小相适配,从而避免固定胶对led贴片灯散发的光线造成影响。
24.优选的,所述胶壳铁框上套设有胶壳,所述胶壳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胶壳铁框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安装孔相适配。
25.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凸台与安装孔相适配,便于胶壳套设在胶壳铁框上。
26.优选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包边胶,所述包边胶的一部分粘合覆盖在所述胶壳的外侧,所述包边胶的另一部分粘合在所述底板上。
27.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包边胶的一部分与胶壳相粘合,另一部分与胶壳铁框相粘合,使得胶壳与胶壳铁框的连接更加稳固。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膜片限位凸耳放置在凹槽内,从而限制光学膜片在x轴和y轴上的运动,膜片固定胶将光学膜片固定在胶壳铁框上,限制了光学膜片在z轴方向的运动,从而避免光学膜片出现移位现象,同时通过膜片固定胶固定光学膜片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使得背光模组的空间占用率减小;
30.2.内壳的设置便于膜片固定胶的放置;
31.3.凸台与安装孔相适配以便于胶壳铁框与胶壳的连接。
附图说明
32.图1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光学膜片与胶壳铁框的连接方式;
34.图3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光源组件与胶壳铁框的连接方式;
35.图4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胶壳铁框
与胶壳的连接方式。
36.附图标记说明:10、胶壳铁框;11、铁框;111、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3、第三侧板;114、放置腔;12、内壳;121、底板;122、侧板;13、第一凹槽;14、第二凹槽;15、第三凹槽;16、凸台;20、光学膜片;21、散光膜;22、下增光膜;23、防窥膜;24、第一膜片限位凸耳;25、第二膜片限位凸耳;30、膜片固定胶;40、扩散板;41、第一限位凸耳;42、第二限位凸耳;43、第三限位凸耳;44、扩散板固定胶;50、导热胶;60、光源组件;61、灯板;611、led贴片灯;62、灯罩;63、透镜板;64、固定胶;641、避让孔;70、胶壳;71、安装孔;80、包边胶;90、pcb部件;91、侧膜。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背光模组。
39.参照图1,背光模组包括胶壳铁框10和胶壳70,胶壳铁框10和胶壳70相连接,胶壳铁框10内设置有放置腔114,在放置腔114内依次设置有扩散板40和光学膜片20,光学膜片20上设置有膜片固定胶30,光学膜片20通过膜片固定胶30与胶壳铁框10相连接,通过膜片固定胶30固定使得背光模组的厚度减小,从而减小背光模组的空间占用率。
40.参照图1和图2,胶壳铁框10包括内壳12和铁框11,铁框11设置在内壳12的外侧,内壳12采用白色塑胶注塑而成,内壳12和铁框11成一体化设置,可减少组装工序,提升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铁框11吸取光线,从而减少光源组件60亮度的损失。
41.参照图2、图3和图4,铁框11包括两个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和第三侧板113,第一侧板111上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13,第二侧板112上开设有四个第二凹槽14,第三侧板113上开设有两个第三凹槽15,扩散板4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耳41、第二限位凸耳42和第三限位凸耳43,第一限位凸耳41放置在第一凹槽13内,第二限位凸耳42放置在第二凹槽14内,第三限位凸耳43放置在第三凹槽15内,从而限制扩散板40在x轴和y 轴方向上的运动。
42.参照图2,扩散板40上粘贴有扩散板固定胶44,扩散板固定胶44设置在第三限位凸耳43的一侧,扩散板40通过扩散板固定胶44粘贴在胶壳铁框10上,从而限制扩散板40在z轴方向上的运动,避免扩散板40的位置发生偏移。其中扩散板40的入光面设置为镜面,出光面设置为磨面,使得光线通过扩散板40打的更散,从而改善背光模组在使用时出现暗格的现象。
43.参照图2和图4,内壳12包括底板121和四个侧板122,侧板122固定设置在底板121的四周边缘处,侧板122的高度与铁框11上凹槽的高度相同以便于扩散板固定胶44的固定。
44.参照图2,光学膜片20上设置有第一膜片限位凸耳24和第二膜片限位凸耳25,第一膜片限位凸耳24放置在第一凹槽13内,第二膜片限位凸耳25放置在第二凹槽14内,从而限制光学膜片20在x轴和y 轴方向上的运动。膜片固定胶30设置在第二膜片限位凸耳25上,光学膜片20通过膜片固定胶30粘贴在扩散板40上,从而限制光学膜片20在z轴方向上的运动,避免光学膜片20的位置发生偏移。
45.参照图1,光学膜片20包括散光膜21、下增光膜22和防窥膜23,散光膜21、下增光膜22和防窥膜23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扩散板40上,散光膜21、下增光膜22和防窥膜23的形状完全相同,且散光膜21、下增光膜22和防窥膜23之间均设置有膜片固定胶30,散光膜21、下
增光膜22和防窥膜23通过膜片固定胶30相连接,散光膜21通过膜片固定胶30与扩散板40相连接,从而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
46.参照图1和图4,扩散板40与内壳12的底板121之间设置有导热胶50、pcb部件90和光源组件60,导热胶50粘贴在内壳12的底板121上,pcb部件90粘贴在导热胶50上,光源组件60设置在pcb部件90上方,导热胶50将光源组件60发光时产生的热量从背光模组上散发出去。
47.参照图3,光源组件60包括灯板61、灯罩62和透镜板63,灯罩62与透镜板63一体化设置,灯板61通过固定胶64与灯罩62相连接,灯板61上设置有若干led贴片灯611,固定胶64上开设有若干避让孔641,避让孔641与led贴片灯611相对应设置,从而避免固定胶64对led贴片灯611散发的光线造成影响。
48.参照图4,铁框11上设置有若干凸台16,胶壳70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孔71,凸台16与安装孔71相适配,从而便于胶壳70与胶壳铁框10的连接,在胶壳铁框10上设置有包边胶80,包边胶80的一部分与胶壳铁框10的底部相粘合,包边胶80的另一部分与胶壳70相粘合,从而使得胶壳铁框10与胶壳70的连接更加稳固。
49.参照图1,在胶壳铁框10的内周壁上设置有侧膜91,侧膜91用于限制光源组件60的光线从四周散发出去。
5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背光模组的实施原理为:胶壳铁框10与胶壳70相连接,膜片限位凸耳与凹槽相适配,限位凸耳与凹槽相适配,从而限制扩散板40和光学膜片20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运动,防止扩散板40和光学膜片20位置发生偏移,胶壳铁框10内的扩散板40通过扩散板固定胶44固定在胶壳铁框10上,散光膜21、下增光膜22和防窥膜23之间通过膜片固定胶30相连接,扩散板40与散光膜21之间通过膜片固定胶30相连接,从而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使得背光模组的空间占用率减小。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