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剥离贴合PVC复合膜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11:28: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高剥离贴合pvc复合膜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复合膜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剥离贴合pvc复合膜。


背景技术:

2.聚氯乙烯材料因其生产周期短、耗能少而被广泛进行使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若单纯依靠聚氯乙烯自身的材料的性质难以满足具体的生产需要,因此通常会将聚氯乙烯材料的基材与多种不同材料的贴片复合,从而使其可应用至不同的环境中。
3.但是在复合过程中,基材本身与贴附于其表面的贴片间的剥离强度较低,从而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基材与贴片分离的情况,从而影响产品的使用。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增强基材与连接于其上的贴片的连接强度,使两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产生分离,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剥离贴合pvc复合膜。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剥离贴合pvc复合膜,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高剥离贴合pvc复合膜,包括基材层、设置于基材层上的粘结层、设置于粘结层上的贴片层、设置于基材层远离粘结层的粘贴层及设置于粘贴层上的离型层,所述基材层上设置有若干延伸片,所述延伸片远离基材层的一端设置于粘结层内。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延伸片插入粘接层内,进而提升基材层与粘贴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基材层与粘贴层的连接强度,从而使基材层与贴片层之间不易产生分离。
9.可选的:所述延伸片沿基材层的长度方向设置,相邻所述延伸片之间留有间隙。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延伸片阻挡从其侧面照射的光线,使光线仅能按照平行于其侧壁的方向进行照射,从而达到防窥的效果。
11.可选的:所述延伸片上开设有若干延伸槽,所述延伸槽将延伸片靠近相邻延伸片的侧壁贯穿。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延伸片插入粘接层内时,粘接层内的物质可通过延伸槽进行流动,从而使成型的产品的表面不易产生凸起,使产品的最终的平整度不易受到影响。
13.可选的:相邻延伸片上的延伸槽交错设置,延伸槽于相邻延伸片上的投影视图相交于被投影的延伸片上的延伸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相邻延伸片之间的粘结层上的物质更易产生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易受到延伸片的阻碍,从而使最终成型的产品表面不易产生凸起。
15.可选的:所述贴片层靠近基材层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加强片,所述加强片插置于粘结层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加强片插置于粘结层内,从而增加贴片层与粘结层之间的接触面积,相应增加贴片层与粘结层的连接强度,从而使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贴片层
与基材层之间不易产生分离。
17.可选的:所述加强片分别插置于延伸槽内,所述加强片的侧壁与延伸槽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加强片设置于延伸槽内,从而使加强片与延伸片处于同一方向上,使光线从产品内部穿过的过程不易受到影响,同时也仍能够起到防窥的效果。
19.可选的:所述粘贴层上还设置有分离层,所述分离层设置于粘贴层的一端,所述离型层与分离层共同将粘贴层覆盖。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将离型层从粘贴层上撕离时,通过对分离层施力,使基材层的位置得到限定,在将离型层撕离时基材层上有可直接施力的位置,从而使离型层的撕离的过程更加方便。
21.可选的:所述分离层上设置有第一拉伸片,所述第一拉伸片靠近离型层,所述离型层上设置有第二拉伸片,所述第二拉伸片靠近分离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拉伸片对分离层施力,通过第二拉伸片对离型层施力,在撕离分离层及离型层的过程中有可直接施力的位置,从而使离型层及分离层的撕离过程更加方便。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延伸片增加基材层与粘结层的连接强度,通过加强片增加贴片层与粘结层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加了基材层与贴片层之间的连接强度,使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基材层与贴片层之间不易产生脱离;
25.2、将离型层及分离层同时设置于粘贴层上,从而在将离型层撕离时基材层上有可直接施力的位置,使离型层的撕离过程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加强片与延伸片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28.图中,1、基材层;11、延伸片;12、延伸槽;2、粘结层;3、贴片层;31、加强片;4、粘贴层;5、离型层;51、第二拉伸片;6、分离层;61、第一拉伸片。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高剥离贴合pvc复合膜,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聚氯乙烯材质的基材层1、设置于基材层1上的粘结层2、设置于粘结层2上的贴片层3、设置于基材层1远离粘结层2一侧的粘贴层4及设置于粘贴层4上的离型层5,贴片层3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质。基材层1靠近粘结层2的侧壁设置有若干平行于基材层1长度方向的延伸片11,相邻延伸片11之间留有间隙,且延伸片11能够插置于粘结层2内,从而增加了基材层1与粘结层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粘结层2与基材层1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加复合膜的剥离强度。
31.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增强贴片层3与粘结层2的连接强度,贴片层3靠近粘结层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加强片31,加强片31插至于粘结层2内。加强片31于贴片层3上呈阵列
排布,相邻加强片31之间留有间隙。通过加强片31增加了贴片层3与粘结层2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增强了贴片层3与粘结层2之间的连接强度,使两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分离。
32.如图2所示,由于在基材层1及贴片层3同时与粘结层2连接时,加强片31及延伸片11会同时与粘结层2产生挤压,导致粘结层2与加强片31及延伸片11接触的位置产生隆起,影响复合膜的质量,因此延伸片1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延伸槽12,所述延伸槽12将延伸片11靠近相邻延伸片11的侧壁贯穿,从而在粘结层2在受到延伸片11及加强片31的挤压时,粘结层2内的物质可通过延伸槽12流动,从而使粘结层2的分布更加均匀,使最终成型的产品的整体平整度不易受到影响。
33.为了粘结层2在与延伸片11及加强片31连接时,粘结层2内的物质的流动更加顺畅,相邻延伸片11上的延伸槽12交错设置,且延伸槽12于相邻延伸片11上的投影视图相交于被投影的延伸片11上的延伸槽12,即延伸槽12的长度大于同一延伸片11上的相邻延伸槽12之间的间距。加强片31插置于延伸槽12内,且加强片31的侧壁与延伸槽12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从而使粘结层2内的物质沿垂直于延伸片11的方向移动时不易受到影响,使最终成型的产品的平整度不易受到影响。
34.如图1所示,由于在将产品进行使用时需要将离型膜从基材层1上撕离,而在撕离离型膜时产品表面没有可直接施力的位置,从而导致离型膜的撕离较为麻烦。因此粘贴层4上还粘附有分离层6,分离层6设置于粘贴层4的一端,离型层5及分离层6远离粘贴层4的侧壁处于同一平面并将粘贴层4全部覆盖,且离型层5及分离层6相互靠近的侧壁相互抵接。在需要将离型层5与粘贴层4分离时通过对分离层6施力从而使基材层1的位置不易发生改变,从而在将离型层5撕离时基材层1上有可直接施力的位置,从而使离型层5的撕离过程更加方便。
35.如图1所示,由于离型层5及分离层6皆完全粘贴于粘贴层4上,在将离型层5及分离层6从粘贴层4上剥离时,难以对离型层5及分离层6施力,从而影响离型层5及分离层6的分离,因此分离层6远离粘贴层4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拉伸片61,第一拉伸片61靠近离型层5。离型层5远离粘贴层4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拉伸片51,第二拉伸片51靠近分离层6。在将离型层5从粘贴层4上撕离时,对分离层6施力并同时对得让第二拉伸片51施加相反的力,使第二拉伸片51带动离型层5从粘贴层4上脱离,之后将粘贴层4的部分粘贴于物体上之后,对第一拉伸片61施力从而将分离层6从粘贴层4上脱离。
36.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利用加强片31与延伸片11增加了粘结层2与基材层1及贴片层3的接触面积,相应的增加连接强度,当需要将产品进行使用时,先对分离层6施力使产品固定,接着对第二拉伸片51施加远离的力,使离型层5从粘贴层4上分离,将产品粘附于产品上之后,对第一拉伸片61施加远离的力从而使分离片与粘贴层4分离,从而使产品粘贴完成。
37.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