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调料下料单元及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10:21: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料下料单元及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固体调料自动下料装置中,由于下料装置内需要设置各个组件相互配合提供多种调味料、实现自动下料功能,具体的下料原理通常为:电机通过动力输入轴驱动对应的料盒中的出料头转动,通过出料头以特定时长的旋转实现特定调料的定量投料。通过使电机驱动不同下料装置中的出料头转动,实现多种调味料的定量投料目的。然而,在装置运作过程中,动力输入轴与出料头频繁对接或脱离,导致出料头跟随动力输入轴旋转过程中容易晃动或松脱,导致无法精准下料。同时,动力输入轴容易接触调料,导致污染调料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调料下料单元及下料装置。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一种调料下料单元,其包括:
6.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拆卸连接并共同围成料仓;
7.出料件,所述出料件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表面并连通所述料仓;
8.传动轴,设置于所述料仓内,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料件,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从所述上壳体处伸出所述料仓,所述传动轴分别旋转连接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
9.动力输入轴,所述动力输入轴能够与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对接或脱离。
10.该调料下料单元通过在由上壳体和下壳体合围形成的料仓内设置传动轴,通过使传动轴的第一端连接出料件,而第二端从上壳体处伸出并实现与动力输入轴的对接,使得动力输入轴与出料件的连接点被转移至远离于出料件的位置,避免动力输入轴污染调料以及影响正常出料。同时,通过使传动轴分别与上壳体和下壳体旋转定位连接,使得传动轴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由于动力输入轴相对传动轴的对接导致传动轴和出料件的晃动或松脱,满足精准定量下料的需求。
11.较佳地,在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处设有内凹的第一匹配件,在所述动力输入轴的末端设有第二匹配件;
12.所述第一匹配件能够容纳所述第二匹配件,且所述第一匹配件和所述第二匹配件的形状相适配。
13.通过在传动轴和动力输入轴的对接处分别设置第一匹配件和第二匹配件,以形状匹配的方式实现动力输入轴相对传动轴的对接,降低两者的对接难度,同时也能够降低动力输入轴相对传动轴对接对传动轴旋转稳定性的影响。
14.较佳地,所述调料下料单元还包括第一轴承,所述传动轴在第二端处通过所述第一轴承旋转连接于所述上壳体。
15.该结构设置方案,通过设置第一轴承将传动轴旋转定位于上壳体,以降低传动轴的旋转阻力,避免使用过程中产生异响,还可以提升调料下料单元的使用耐久程度。
16.较佳地,所述上壳体的外侧表面具有内凹的定位孔,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周面设置于所述定位孔的孔壁上;
17.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穿过所述定位孔的孔底部并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周面上。
18.上壳体通过其表面形成的内凹定位孔对第一轴承进行容纳和限位,简化零部件结构,提高了第一轴承相对上壳体的连接紧密程度,使得整个调料下料单元的结构更紧凑。
19.较佳地,在所述第一匹配件的周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扣,所述传动轴通过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周面上。
20.通过第一匹配件表面的卡扣与第一轴承的内周面进行定位,使得第一匹配件沿轴向和径向均相对第一轴承能够限位。通过卡扣相对第一轴承进行定位也方便拆卸和维护。
21.较佳地,所述传动轴还包括轴本体,所述轴本体穿设于所述定位孔,并与所述第一匹配件可拆卸连接。
22.通过将传动轴分件设置,具体是分为能够相对拆卸和连接的第一匹配件和轴本体,使得第一匹配件能够先单独相对上壳体连接完成,在完成连接之后再相对第一匹配件安装轴本体,以降低该调料下料单元的连接难度。
23.较佳地,所述调料下料单元还包括第二轴承,在所述出料件和所述第一轴承之间,所述传动轴通过所述第二轴承旋转连接于所述下壳体。
24.该结构设置方案,通过设置第二轴承将传动轴旋转定位于下壳体,以进一步降低传动轴的旋转阻力,避免使用过程中产生异响,还可以提升调料下料单元的使用耐久程度。
25.较佳地,所述下壳体的内侧表面具有定位结构,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定位结构并连接于所述出料件,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周面设置于所述定位结构上,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周面设置于所述传动轴的表面。
26.下壳体通过其内侧表面形成的定位结构对第二轴承进行容纳和限位,简化零部件结构,提高了第二轴承相对下壳体的连接紧密程度,使得整个调料下料单元的结构更紧凑。将第二轴承设置在下壳体的内侧表面处,也为将出料件布置在下壳体的外侧表面流出足够空间。
27.较佳地,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动力输入轴同轴设置。
28.通过使传动轴与动力输入轴同轴设置,传动过程中扭矩的损耗相对更小,动力输入轴相对传动轴对接过程中,对传动轴施加的推力沿轴向传递,避免传动轴的摇晃和松动。
29.一种下料装置,其包括:
30.如上所述的调料下料单元;
31.动力源,所述动力源与动力输入轴连接。
32.该下料装置的调料下料单元通过在由上壳体和下壳体合围形成的料仓内设置传动轴,使得动力输入轴与出料件的连接点被转移至远离于出料件的位置,避免动力输入轴污染调料以及影响正常出料。
33.同时,通过使传动轴分别与上壳体和下壳体旋转定位连接,使得传动轴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满足精准定量下料的需求。
34.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35.该调料下料单元及下料装置,通过在由上壳体和下壳体合围形成的料仓内设置传动轴,通过使传动轴的第一端连接出料件,而第二端从上壳体处伸出并实现与动力输入轴的对接,使得动力输入轴与出料件的连接点被转移至远离于出料件的位置,避免动力输入轴污染调料以及影响正常出料。
36.同时,通过使传动轴分别与上壳体和下壳体旋转定位连接,使得传动轴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由于动力输入轴相对传动轴的对接导致传动轴和出料件的晃动或松脱,满足精准定量下料的需求。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调料下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调料下料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动力输入轴被隐藏。
3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调料下料单元的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调料下料单元的动力输入轴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调料下料单元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调料下料单元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下料装置100
46.调料下料单元10
47.上壳体1,进料口11,定位孔12,轴承限位部13
48.下壳体2,定位结构21,避让口22
49.料仓3
50.出料件4
51.传动轴5,第一端5a,第二端5b
52.第一匹配件51,卡扣511
53.轴本体52
54.动力输入轴6
55.第二匹配件61
56.从动齿轮62
57.第一轴承7
58.第二轴承8
59.动力源20
60.主动齿轮30
61.轴延伸方向a
具体实施方式
62.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6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料下料单元10,该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出料件4、传动轴5以及动力输入轴6。
64.其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使得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能够相对拆卸,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的内部合围形成用于容纳调料的料仓3,在上壳体1的上端设有连通料仓3的进料口11,用于放入调料。出料件4设置在下壳体2的底端表面处,并且向内连通料仓3,使得料仓3内的调料经由出料件4出料。传动轴5设置在料仓3内部,传动轴5的第一端5a的表面设置螺纹,以连接于出料件4,使得出料件4和传动轴5同步旋转,传动轴5的第二端5b从上壳体1处伸出料仓3,同时,传动轴5分别旋转连接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使得传动轴5在使用过程中不会相对上壳体1和下壳体2产生摇晃或偏移。
65.动力输入轴6位于料仓3以外,用于输送旋转扭矩,动力输出轴的末端能够与传动轴5的第二端5b对接或脱离。当两者对接时,动力输入轴6的旋转扭矩通过传动轴5传递至下端的出料件4,以带动出料件4一同旋转,调料持续定量输出,当两者相互脱离时,动力输入轴6的旋转扭矩无法传递至出料件4,调料停止出料。本实施例中,在动力输入轴6上设有从动齿轮62,通过与其他齿轮啮合的方式输入动力。
66.该调料下料单元10通过在由上壳体1和下壳体2合围形成的料仓3内设置传动轴5,通过使传动轴5的第一端5a连接出料件4,而第二端5b从上壳体1处伸出并实现与动力输入轴6的对接,使得动力输入轴6与出料件4的连接点被转移至远离于出料件4的位置,避免动力输入轴6污染调料以及影响正常出料。同时,通过使传动轴5分别与上壳体1和下壳体2旋转定位连接,使得传动轴5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由于动力输入轴6相对传动轴5的对接导致传动轴5和出料件4的晃动或松脱,满足精准定量下料的需求。
67.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出料件4是以研磨出料的方式进行调料出料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料件4也可采用任何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出料方式进行调料的出料,具体结构和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6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动轴5在其第二端5b处设有内凹的、呈筒状的第一匹配件51,同时,如图4所示,在动力输入轴6的末端对应设有第二匹配件61用于与第一匹配件51进行对接。
69.具体的,由于第一匹配件51向内凹陷形成容纳空间,能够容纳第二匹配件61,且第一匹配件51在内凹处的形状和第二匹配件61的表面形状相适配,使得第二匹配件61设置在第一匹配件51内部时,动力输入轴6能够相对传动轴5输送旋转扭矩,进而带动位于调料下料单元10另一端的出料件4转动,实现定量出料的目的。通过在传动轴5和动力输入轴6的对接处分别设置第一匹配件51和第二匹配件61,以形状匹配的方式实现动力输入轴6相对传动轴5的对接,降低两者的对接难度,同时也能够降低动力输入轴6相对传动轴5对接对传动轴5旋转稳定性的影响。
70.从图1中可以看出,动力输入轴6和出料件4之间被整个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组合隔开,且动力输入轴6不会与料仓3内的调料接触。同时,传动轴5两点定位在料仓3内部,在使用过程中难以摇晃或松动,保证调料的定量出料,有利于添加调料步骤的全自动化运行。
71.进一步如图4所示,在第二匹配件61的端部设有倾斜的倒角,用于引导第二匹配件
61与第一匹配件51的对接,可以降低动力输入轴6相对于传动轴5对接的难度。
72.如图2所示,该调料下料单元10还包括第一轴承7和第二轴承8,在传动轴5的第二端5b位置处通过第一轴承7旋转连接在上壳体1,同时,在出料件4和第一轴承7之间,传动轴5通过第二轴承8旋转连接在下壳体2上,通过设置第一轴承7和第二轴承8将传动轴5旋转分别定位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相比于其他旋转连接方式,可进一步降低传动轴5的旋转阻力,避免使用过程中产生异响,还可以提升调料下料单元10的使用耐久程度。
73.具体如图2和图5所示,在上壳体1的外侧表面处具有向内凹陷的定位孔12,该定位孔12的孔壁与第一轴承7的外周面配合,使得第一轴承7被安装定位在上壳体1处,同时传动轴5的第二端5b穿过定位孔12的孔底部并且设置在第一轴承7的内周面上,实现传动轴5相对于上壳体1的轴承连接。该上壳体1通过其表面形成的内凹定位孔12对第一轴承7进行容纳和限位,简化零部件结构,提高了第一轴承7相对上壳体1的连接紧密程度,使得整个调料下料单元10的结构更紧凑。除此以外,在上壳体1表面靠近定位孔12处设布置有两根加强筋,用于加强定位孔12的强度。
74.进一步的,在定位孔12的底部还设有轴承限位部13,轴承限位部13沿传动轴5的轴延伸方向a与第一轴承7的端面相抵。通过设置轴承限位部13对第二轴承8沿轴延伸方向a进行限位,以抵抗动力输入轴6相对传动轴5对接时产生的推力,避免传动轴5和第二轴承8沿轴向产生位置偏移。
75.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匹配件51的周侧表面上分布有两个卡扣511,卡扣511具备弹性,能够卡住第一轴承7的内周面,使得传动轴5通过卡扣511相对第一轴承7可靠连接,避免第一轴承7与传动轴5之间产生轴向松动,使得传动轴5收到的轴向力能够通过卡扣511传递至第一轴承7和上壳体1。通过第一匹配件51表面的卡扣511与第一轴承7的内周面进行定位,使得第一匹配件51沿轴向和径向均相对第一轴承7能够限位。通过卡扣511相对第一轴承7进行定位也方便拆卸和维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匹配件51的周侧表面上设置更多的卡扣511,以提高第一匹配件51及整个传动轴5相对第一轴承7的连接可靠度。
7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传动轴5还包括轴本体52,轴本体52与第一匹配件51之间能够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匹配件51通过第一轴承7安装于上壳体1之后,轴本体52从料仓3一侧穿过上壳体1的定位孔12,与第一匹配件51进行连接。通过将传动轴5分件设置,具体是分为能够相对拆卸和连接的第一匹配件51和轴本体52,使得第一匹配件51能够先单独相对上壳体1连接完成,在第一匹配件51完成相对第一轴承7的连接后,再安装轴本体52,可以降低该调料下料单元10的装配难度。
77.如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在下壳体2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有环状的定位结构21,传动轴5的第一在端穿过定位结构21之后并连接至出料件4。具体的,第二轴承8的外周面安装定位在定位结构21的内周侧表面上,而第二轴承8的内周面安装定位在传动轴5的表面,使得下壳体2和传动轴5的轴本体52之间通过轴承连接。下壳体2通过其内侧表面形成的定位结构21对第二轴承8进行容纳和限位,简化零部件结构,提高了第二轴承8相对下壳体2的连接紧密程度,使得整个调料下料单元10的结构更紧凑。将第二轴承8设置在下壳体2的内侧表面处,也为将出料件4布置在下壳体2的外侧表面流出足够空间。
78.为避免在下壳体2的底部内侧设置定位结构21而影响调料从料仓3进入出料件4,本实施例中,在定位结构21的左右两侧开设有避让口22,使得调料在穿过避让口22之后进
入出料件4。同时,为了提高调料进入出料件4的效率,避免调料在料仓3底部堆积,本实施例中,下壳体2整体呈锥形,出料件4设置在整个锥形的最底部,使得料仓3内的调料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持续朝出料件4的方向靠近。
7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料装置100,下料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三个上述的调料下料单元10以及一个动力源20。其中,三个调料下料单元10的出料件4均朝下设置,三个调料下料单元10沿圆周方向均布,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源20具体为电机,电机布置在圆周的中心位置处,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主动齿轮30,通过分别与对应的调料下料单元10的从动齿轮62啮合,实现驱动对应的调料下料单元10出料。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动力源20也可采用除电机以外的其他任何能够产生旋转驱动力的零部件来实现。
80.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