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羽状流再沉积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9 20:49: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深海采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羽状流再沉积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2.深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疆域”。随着深海技术和装备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正在由勘探阶段向开发阶段加速过渡。作为资源需求大国,我国势将领先进入深海资源商业开发行列。当前,亟需解决未来深海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羽状流再沉积对深海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测技术需求,以满足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对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的管理要求。现有技术中,不便于对深海采矿前后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进行监测,直接通过摄像头进行采集数据时,不能精准的了解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的数值。因此,本专利将重点攻关突破深海采矿的羽状流再沉积监测技术,有效支撑我国积极参与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国际竞争。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羽状流再沉积监测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不便于对深海采矿前后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进行监测,直接通过摄像头进行采集数据时,不能精准的了解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数值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羽状流再沉积监测装置,包括沉积物覆盖底座,所述沉积物覆盖底座的上方设有丝杠,沉积物覆盖底座上设有与丝杠相配合的旋转驱动机构,丝杠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定位柱的底端和沉积物覆盖底座固定连接,沉积物覆盖底座的上方设有旋转套,旋转套内设有两个升降盘,丝杠和第一定位柱分别贯穿两个升降盘,丝杠和升降盘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升降盘的外部套设有连接环,连接环和旋转套通过第一轴承连接,两个升降盘和两个连接环通过锁死固定机构连接,旋转套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齿轮环,齿轮环内设有齿轮,两个升降盘之间设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和齿轮固定连接,齿轮和齿轮环相啮合,第一电机和其中一个升降盘通过水平滑动机构连接,旋转套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下方设有测量浮板,测量浮板上固定连接有活动板,活动板贯穿第一支撑板,测量浮板和第一支撑板通过弹性机构连接,活动板上开设有凹槽,第一支撑板的上方设有插板,插板的底端插接于凹槽内,插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测距传感器,插板和第一支撑板通过支撑架连接,通过第一定位柱的设计,使得升降盘竖直方向平稳的移动,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丝杠旋转,进而使得升降盘和旋转套的高度发生改变,可以调节第一支撑板和节测量浮板的高度,通过弹性机构的设计,使得测量浮板相对第一支撑板弹性连接,把沉积物覆盖底座放置于指定位置,测量浮板与沉积物覆盖底座的顶部相接触,监测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时,首先驱动第一支撑板上移,第一支撑板上移的距离为s,此时测距传感器测量测距传感器和凹槽底部内
壁之间的距离为h,需要进行监测时,驱动第一支撑板下移,下移的距离数值为s,由于此时沉积在沉积物覆盖底座上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不再为o,测量浮板与羽状流再沉积物相接触时,测量浮板停止下移,第一支撑板下移的距离仍为s,第一支撑板和插板相对测量浮板移动,第一支撑板相对测量浮板移动的距离即为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此时测距传感器测量测距传感器和凹槽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1,h减去h1的数值为x1,x1即为第一次监测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的数值,第一次监测完毕后,驱动第一支撑板上移,上移的数值为s与x1的数值之和,当需要第二次进行监测时,第一支撑板下移,下移的距离数值为s,测量浮板再次与羽状流再沉积物相接触,第一支撑板和插板再次相对活动板和测量浮板移动,此时测距传感器测量测距传感器和凹槽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2,h减去h2的数值为x2,x2为第二次时间间隔增加的厚度,此时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数值为x1和x2的数值之和,第二次监测完毕后,驱动第一支撑板上移,上移的数值为s与x2的数值之和,反复重复上述操作步骤,即可得知每次监测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数值,操作步骤简单便捷,可以直观准确的了解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的数值,通过第一电机驱动齿轮旋转,进而通过齿轮驱动齿轮环和旋转套相对升降盘旋转,即可使得第一支撑板旋转,进而改变第一支撑板和测量浮板的位置,可以对沉积物覆盖底座上的不同位置进行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监测。
5.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设置于插板顶部的连接板,插板和连接板固定连接,连接板和第一支撑板通过第二支撑板连接,通过连接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设计,使得插板相对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
6.优选的,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活动板两侧的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的底端和测量浮板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柱的顶端贯穿第一支撑板,第二定位柱的外部套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测量浮板和第一支撑板相接触,第一支撑板的顶部设有两个支撑环,支撑环和第一支撑板相接触,且支撑环套设于第二定位柱的外部,支撑环和第二定位柱通过定位单元连接。
7.优选的,所述定位单元包括设置于支撑环内的限位柱,第二定位柱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限位柱的一端插接于第一限位槽内,限位柱的另一端贯穿支撑环,支撑环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盘,限位柱的一端和第一固定盘固定连接,限位柱的外部套设有第一拉伸弹簧,第一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环和第一固定盘固定连接,通过压缩弹簧的设计,使得测量浮板相对第一支撑板弹性连接,人工驱动第一固定盘移动,第一拉伸弹簧处于拉伸状态,使得限位柱的一端脱离第一限位槽,解除支撑环和第二定位柱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测量浮板下移,使得第二定位柱脱离第一支撑板和支撑环,即可取出套设于第二定位柱外部的压缩弹簧,便于更换不同弹性系数的压缩弹簧。
8.优选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蜗轮,沉积物覆盖底座内开设有控制腔室,蜗轮位于控制腔室内,丝杠的底端延伸至控制腔室内,丝杠和沉积物覆盖底座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轴承,且丝杠的底端和蜗轮固定连接,控制腔室内设有蜗杆,蜗杆和蜗轮相啮合,蜗杆的一端和控制腔室的一侧内壁通过第三轴承连接,蜗杆的另一端设有驱动单元。
9.优选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置于控制腔室内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盘,且第二电机贯穿控制腔室的一侧内壁,沉积物覆盖底座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板,第二电机的一侧和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和沉积物覆盖底座通过若干第一螺栓连接,第二固定盘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插杆,蜗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
盘,第三固定盘上开设有若干插孔,且插杆插接于插孔内,通过第二电机驱动第二固定盘旋转,进而使得插杆驱动第三固定盘旋转,从而使得蜗杆旋转,通过蜗杆和蜗轮的配合,蜗杆可以驱动蜗轮旋转,进而使得丝杠旋转,人工驱动第一螺栓旋转,使得第一螺栓脱离第一安装板和沉积物覆盖底座,即可解除第一安装板和沉积物覆盖底座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第一安装板远离沉积物覆盖底座移动,使得第二电机远离蜗杆移动,进而使得插杆脱离插孔,从而第二电机从控制腔室内抽离出来,便于对第二电机进行更换检修。
10.优选的,所述水平滑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电机底部的活动座,活动座和第一电机固定连接,其中一个升降盘上开设有滑槽,且活动座位于滑槽内,滑槽内设有两个支撑柱,支撑柱贯穿活动座,且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滑槽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柱的外部套设有第二拉伸弹簧,第二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活动座的一侧和滑槽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滑槽内设有凸轮,凸轮和活动座相接触,凸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贯穿滑槽的底部内壁,转轴和升降盘通过限位单元连接。
11.优选的,所述限位单元包括设置于转轴底部的转盘,转轴和转盘固定连接,转轴和升降盘的连接处设有第四轴承,其中一个升降盘的底部开设有若干螺纹槽,转盘上设有若干第二螺栓,第二螺栓贯穿转盘,且第二螺栓的一端位于螺纹槽内,人工驱动第二螺栓旋转,使得第二螺栓脱离螺纹槽,解除转盘和升降盘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转盘旋转,使得转盘驱动转轴旋转,进而使得凸轮旋转,凸轮不再对活动座进行支撑,此时第二拉伸弹簧处于拉伸状态,进而第二拉伸弹簧驱动活动座移动,使得第一电机驱动齿轮移动,进而使得齿轮不再与齿轮环相啮合,使得齿轮移动至两个升降盘之间,齿轮和第一电机不再阻挡连接环和第一轴承竖直方向移动。
12.优选的,所述锁死固定机构包括若干开设于连接环上的第二限位槽,升降盘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限位板,且限位板插接于第二限位槽内,其中一个升降盘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升降盘通过第三螺栓连接,第二安装板和其中一个连接环固定连接,丝杠的上方设有顶板,丝杠的顶端和顶板通过第五轴承连接,第一定位柱的顶端和顶板固定连接,人工驱动第三螺栓旋转,使得第三螺栓脱离第二安装板和升降盘,解除升降盘和连接环之间的关系,人工驱动旋转套上移,使得第一轴承和连接环上移,进而使得限位板脱离第二限位槽,使得旋转套不再套设于两个升降盘的外部,即可使得位于两个升降盘之间的第一电机暴露出来,便于对第一电机进行更换检修。
13.优选的,所述测距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于控制plc的信号接收端,且控制plc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信号接收端相连接。
14.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羽状流再沉积监测装置,包括多参数原位传感器模块、动力模块、压载释放模块;多参数原位传感器模块包括中控仓(设置参数、存储传感器数据)、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浊度仪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ph传感器、营养盐传感器;动力模块包括电池仓及动力传输系统;压浮释放模块包括压载块、浮球和释放分离器;本发明针对羽状流及再沉积对底层环境与生物影响监测技术需求,可对深海采矿前后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监测和生化要素原位监测,为沉积环境特征图像分析提供摄像资料,其功能齐全、数据详实可靠、可操作性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第一定位柱的设计,使得升降盘竖直方向平稳的移动,通过旋转驱动机
构驱动丝杠旋转,进而使得升降盘和旋转套的高度发生改变,可以调节第一支撑板和节测量浮板的高度,通过弹性机构的设计,使得测量浮板相对第一支撑板弹性连接,把沉积物覆盖底座放置于指定位置,测量浮板与沉积物覆盖底座的顶部相接触,监测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时,首先驱动第一支撑板上移,第一支撑板上移的距离为s,此时测距传感器测量测距传感器和凹槽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需要进行监测时,驱动第一支撑板下移,下移的距离数值为s,由于此时沉积在沉积物覆盖底座上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不再为o,测量浮板与羽状流再沉积物相接触时,测量浮板停止下移,第一支撑板下移的距离仍为s,第一支撑板和插板相对测量浮板移动,第一支撑板相对测量浮板移动的距离即为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此时测距传感器测量测距传感器和凹槽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1,h减去h1的数值为x1,x1即为第一次监测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的数值,第一次监测完毕后,驱动第一支撑板上移,上移的数值为s与x1的数值之和,当需要第二次进行监测时,第一支撑板下移,下移的距离数值为s,测量浮板再次与羽状流再沉积物相接触,第一支撑板和插板再次相对活动板和测量浮板移动,此时测距传感器测量测距传感器和凹槽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2,h减去h2的数值为x2,x2为第二次时间间隔增加的厚度,此时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数值为x1和x2的数值之和,第二次监测完毕后,驱动第一支撑板上移,上移的数值为s与x2的数值之和,反复重复上述操作步骤,即可得知每次监测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数值,操作步骤简单便捷,可以直观准确的了解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的数值;(2)、通过第一电机驱动齿轮旋转,进而通过齿轮驱动齿轮环和旋转套相对升降盘旋转,即可使得第一支撑板旋转,进而改变第一支撑板和测量浮板的位置,可以对沉积物覆盖底座上的不同位置进行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监测;(3)、通过压缩弹簧的设计,使得测量浮板相对第一支撑板弹性连接,人工驱动第一固定盘移动,第一拉伸弹簧处于拉伸状态,使得限位柱的一端脱离第一限位槽,解除支撑环和第二定位柱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测量浮板下移,使得第二定位柱脱离第一支撑板和支撑环,即可取出套设于第二定位柱外部的压缩弹簧,便于更换不同弹性系数的压缩弹簧;(4)、通过第二电机驱动第二固定盘旋转,进而使得插杆驱动第三固定盘旋转,从而使得蜗杆旋转,通过蜗杆和蜗轮的配合,蜗杆可以驱动蜗轮旋转,进而使得丝杠旋转,人工驱动第一螺栓旋转,使得第一螺栓脱离第一安装板和沉积物覆盖底座,即可解除第一安装板和沉积物覆盖底座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第一安装板远离沉积物覆盖底座移动,使得第二电机远离蜗杆移动,进而使得插杆脱离插孔,从而第二电机从控制腔室内抽离出来,便于对第二电机进行更换检修。
15.(5)、人工驱动第二螺栓旋转,使得第二螺栓脱离螺纹槽,解除转盘和升降盘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转盘旋转,使得转盘驱动转轴旋转,进而使得凸轮旋转,凸轮不再对活动座进行支撑,此时第二拉伸弹簧处于拉伸状态,进而第二拉伸弹簧驱动活动座移动,使得第一电机驱动齿轮移动,进而使得齿轮不再与齿轮环相啮合,使得齿轮移动至两个升降盘之间,齿轮和第一电机不再阻挡连接环和第一轴承竖直方向移动。
16.(6)、人工驱动第三螺栓旋转,使得第三螺栓脱离第二安装板和升降盘,解除升降盘和连接环之间的关系,人工驱动旋转套上移,使得第一轴承和连接环上移,进而使得限位板脱离第二限位槽,使得旋转套不再套设于两个升降盘的外部,即可使得位于两个升降盘
之间的第一电机暴露出来,便于对第一电机进行更换检修。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18.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弹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沉积物覆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二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升降盘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旋转套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控制plc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沉积物覆盖底座;2、丝杠;3、第一定位柱;4、旋转套;5、升降盘;6、连接环;7、第一轴承;8、齿轮环;9、齿轮;10、第一电机;11、第一支撑板;12、测量浮板;13、活动板;14、插板;15、凹槽;16、测距传感器;17、连接板;18、第二支撑板;19、第二定位柱;20、压缩弹簧;21、支撑环;22、限位柱;23、第一限位槽;24、第一固定盘;25、第一拉伸弹簧;26、蜗轮;27、控制腔室;28、蜗杆;29、第二轴承;30、第三轴承;31、第二电机;32、第二固定盘;33、插杆;34、插孔;35、第一安装板;36、第一螺栓;37、第三固定盘;38、活动座;39、支撑柱;40、第二拉伸弹簧;41、凸轮;42、转轴;43、第四轴承;44、转盘;45、第二螺栓;46、螺纹槽;47、限位板;48、第二限位槽;49、第二安装板;50、第三螺栓;51、顶板;52、第五轴承;53、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一,由图1至图10给出,本发明包括沉积物覆盖底座1,沉积物覆盖底座1的上方设有丝杠2,沉积物覆盖底座1上设有与丝杠2相配合的旋转驱动机构,丝杠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柱3,第一定位柱3的底端和沉积物覆盖底座1固定连接,沉积物覆盖底座1的上方设有旋转套4,旋转套4内设有两个升降盘5,丝杠2和第一定位柱3分别贯穿两个升降盘5,丝杠2和升降盘5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升降盘5的外部套设有连接环6,连接环6和旋转套4通过第一轴承7连接,两个升降盘5和两个连接环6通过锁死固定机构连接,旋转套4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齿轮环8,齿轮环8内设有齿轮9,两个升降盘5之间设有第一电机10,第一电机10的输出端和齿轮9固定连接,齿轮9和齿轮环8相啮合,第一电机10和其中一个升降盘5通过水平滑动机构连接,旋转套4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11,第一支撑板11的下方设有
测量浮板12,测量浮板12上固定连接有活动板13,活动板13贯穿第一支撑板11,测量浮板12和第一支撑板11通过弹性机构连接,活动板13上开设有凹槽15,第一支撑板11的上方设有插板14,插板14的底端插接于凹槽15内,插板1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测距传感器16,插板14和第一支撑板11通过支撑架连接,通过第一定位柱3的设计,使得升降盘5竖直方向平稳的移动,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丝杠2旋转,进而使得升降盘5和旋转套4的高度发生改变,可以调节第一支撑板11和节测量浮板12的高度,通过弹性机构的设计,使得测量浮板12相对第一支撑板11弹性连接,把沉积物覆盖底座1放置于指定位置,测量浮板12与沉积物覆盖底座1的顶部相接触,监测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时,首先驱动第一支撑板11上移,第一支撑板11上移的距离为s,此时测距传感器16测量测距传感器16和凹槽15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需要进行监测时,驱动第一支撑板11下移,下移的距离数值为s,由于此时沉积在沉积物覆盖底座1上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不再为o,测量浮板12与羽状流再沉积物相接触时,测量浮板12停止下移,第一支撑板11下移的距离仍为s,第一支撑板11和插板14相对测量浮板12移动,第一支撑板11相对测量浮板12移动的距离即为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此时测距传感器16测量测距传感器16和凹槽15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1,h减去h1的数值为x1,x1即为第一次监测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的数值,第一次监测完毕后,驱动第一支撑板11上移,上移的数值为s与x1的数值之和,当需要第二次进行监测时,第一支撑板11下移,下移的距离数值为s,测量浮板12再次与羽状流再沉积物相接触,第一支撑板11和插板14再次相对活动板13和测量浮板12移动,此时测距传感器16测量测距传感器16和凹槽15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2,h减去h2的数值为x2,x2为第二次时间间隔增加的厚度,此时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数值为x1和x2的数值之和,第二次监测完毕后,驱动第一支撑板11上移,上移的数值为s与x2的数值之和,反复重复上述操作步骤,即可得知每次监测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数值,操作步骤简单便捷,可以直观准确的了解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的数值,通过第一电机10驱动齿轮9旋转,进而通过齿轮9驱动齿轮环8和旋转套4相对升降盘5旋转,即可使得第一支撑板11旋转,进而改变第一支撑板11和测量浮板12的位置,可以对沉积物覆盖底座1上的不同位置进行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监测。
22.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图2和图3给出,支撑架包括设置于插板14顶部的连接板17,插板14和连接板17固定连接,连接板17和第一支撑板11通过第二支撑板18连接,弹性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活动板13两侧的第二定位柱19,第二定位柱19的底端和测量浮板12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柱19的顶端贯穿第一支撑板11,第二定位柱19的外部套设有压缩弹簧20,压缩弹簧20的两端分别与测量浮板12和第一支撑板11相接触,第一支撑板11的顶部设有两个支撑环21,支撑环21和第一支撑板11相接触,且支撑环21套设于第二定位柱19的外部,支撑环21和第二定位柱19通过定位单元连接,定位单元包括设置于支撑环21内的限位柱22,第二定位柱19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23,限位柱22的一端插接于第一限位槽23内,限位柱22的另一端贯穿支撑环21,支撑环21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盘24,限位柱22的一端和第一固定盘24固定连接,限位柱22的外部套设有第一拉伸弹簧25,第一拉伸弹簧25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环21和第一固定盘24固定连接;通过压缩弹簧20的设计,使得测量浮板12相对第一支撑板11弹性连接,人工驱动第一固定盘24移动,第一拉伸弹簧25处于拉伸状态,使得限位柱22的一端脱离第一限位槽23,解除支撑环21和第二定位柱19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测量浮板12下移,使得第二定
位柱19脱离第一支撑板11和支撑环21,即可取出套设于第二定位柱19外部的压缩弹簧20,便于更换不同弹性系数的压缩弹簧20。
23.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图4和图5给出,旋转驱动机构包括蜗轮26,沉积物覆盖底座1内开设有控制腔室27,蜗轮26位于控制腔室27内,丝杠2的底端延伸至控制腔室27内,丝杠2和沉积物覆盖底座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轴承29,且丝杠2的底端和蜗轮26固定连接,控制腔室27内设有蜗杆28,蜗杆28和蜗轮26相啮合,蜗杆28的一端和控制腔室27的一侧内壁通过第三轴承30连接,蜗杆28的另一端设有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包括设置于控制腔室27内的第二电机31,第二电机3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盘32,且第二电机31贯穿控制腔室27的一侧内壁,沉积物覆盖底座1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板35,第二电机31的一侧和第一安装板35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35和沉积物覆盖底座1通过若干第一螺栓36连接,第二固定盘32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插杆33,蜗杆2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盘37,第三固定盘37上开设有若干插孔34,且插杆33插接于插孔34内;通过第二电机31驱动第二固定盘32旋转,进而使得插杆33驱动第三固定盘37旋转,从而使得蜗杆28旋转,通过蜗杆28和蜗轮26的配合,蜗杆28可以驱动蜗轮26旋转,进而使得丝杠2旋转,人工驱动第一螺栓36旋转,使得第一螺栓36脱离第一安装板35和沉积物覆盖底座1,即可解除第一安装板35和沉积物覆盖底座1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第一安装板35远离沉积物覆盖底座1移动,使得第二电机31远离蜗杆28移动,进而使得插杆33脱离插孔34,从而第二电机31从控制腔室27内抽离出来,便于对第二电机31进行更换检修。
24.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由图1、图6、图7、图8、图9和图10给出,水平滑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电机10底部的活动座38,活动座38和第一电机10固定连接,其中一个升降盘5上开设有滑槽53,且活动座38位于滑槽53内,滑槽53内设有两个支撑柱39,支撑柱39贯穿活动座38,且支撑柱39的两端分别与滑槽53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柱39的外部套设有第二拉伸弹簧40,第二拉伸弹簧40的两端分别与活动座38的一侧和滑槽53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滑槽53内设有凸轮41,凸轮41和活动座38相接触,凸轮4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轴42,转轴42贯穿滑槽53的底部内壁,转轴42和升降盘5通过限位单元连接,限位单元包括设置于转轴42底部的转盘44,转轴42和转盘44固定连接,转轴42和升降盘5的连接处设有第四轴承43,其中一个升降盘5的底部开设有若干螺纹槽46,转盘44上设有若干第二螺栓45,第二螺栓45贯穿转盘44,且第二螺栓45的一端位于螺纹槽46内,锁死固定机构包括若干开设于连接环6上的第二限位槽48,升降盘5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限位板47,且限位板47插接于第二限位槽48内,其中一个升降盘5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二安装板49,第二安装板49和升降盘5通过第三螺栓50连接,第二安装板49和其中一个连接环6固定连接,丝杠2的上方设有顶板51,丝杠2的顶端和顶板51通过第五轴承52连接,第一定位柱3的顶端和顶板51固定连接,测距传感器16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于控制plc的信号接收端,且控制plc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机10和第二电机31的信号接收端相连接;人工驱动第二螺栓45旋转,使得第二螺栓45脱离螺纹槽46,解除转盘44和升降盘5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转盘44旋转,使得转盘44驱动转轴42旋转,进而使得凸轮41旋转,凸轮41不再对活动座38进行支撑,此时第二拉伸弹簧40处于拉伸状态,进而第二拉伸弹簧40驱动活动座38移动,使得第一电机10驱动齿轮9移动,进而使得齿轮9不再与齿轮环8相啮合,使得齿轮9移动至两个升降盘5之间,齿轮9和第一电机10不再阻挡连接环6和第一轴
承7竖直方向移动,人工驱动第三螺栓50旋转,使得第三螺栓50脱离第二安装板49和升降盘5,解除升降盘5和连接环6之间的关系,人工驱动旋转套4上移,使得第一轴承7和连接环6上移,进而使得限位板47脱离第二限位槽48,使得旋转套4不再套设于两个升降盘5的外部,即可使得位于两个升降盘5之间的第一电机10暴露出来,便于对第一电机10进行更换检修。
25.工作原理:工作时,通过第一定位柱3的设计,使得升降盘5竖直方向平稳的移动,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丝杠2旋转,进而使得升降盘5和旋转套4的高度发生改变,可以调节第一支撑板11和节测量浮板12的高度,通过弹性机构的设计,使得测量浮板12相对第一支撑板11弹性连接,把沉积物覆盖底座1放置于指定位置,测量浮板12与沉积物覆盖底座1的顶部相接触,监测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时,首先驱动第一支撑板11上移,第一支撑板11上移的距离为s,此时测距传感器16测量测距传感器16和凹槽15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需要进行监测时,驱动第一支撑板11下移,下移的距离数值为s,由于此时沉积在沉积物覆盖底座1上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不再为o,测量浮板12与羽状流再沉积物相接触时,测量浮板12停止下移,第一支撑板11下移的距离仍为s,第一支撑板11和插板14相对测量浮板12移动,第一支撑板11相对测量浮板12移动的距离即为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此时测距传感器16测量测距传感器16和凹槽15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1,h减去h1的数值为x1,x1即为第一次监测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的数值,第一次监测完毕后,驱动第一支撑板11上移,上移的数值为s与x1的数值之和,当需要第二次进行监测时,第一支撑板11下移,下移的距离数值为s,测量浮板12再次与羽状流再沉积物相接触,第一支撑板11和插板14再次相对活动板13和测量浮板12移动,此时测距传感器16测量测距传感器16和凹槽15底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为h2,h减去h2的数值为x2,x2为第二次时间间隔增加的厚度,此时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数值为x1和x2的数值之和,第二次监测完毕后,驱动第一支撑板11上移,上移的数值为s与x2的数值之和,反复重复上述操作步骤,即可得知每次监测的羽状流再沉积厚度数值,操作步骤简单便捷,可以直观准确的了解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的数值,通过第一电机10驱动齿轮9旋转,进而通过齿轮9驱动齿轮环8和旋转套4相对升降盘5旋转,即可使得第一支撑板11旋转,进而改变第一支撑板11和测量浮板12的位置,可以对沉积物覆盖底座1上的不同位置进行羽状流再沉积厚度监测,通过压缩弹簧20的设计,使得测量浮板12相对第一支撑板11弹性连接,人工驱动第一固定盘24移动,第一拉伸弹簧25处于拉伸状态,使得限位柱22的一端脱离第一限位槽23,解除支撑环21和第二定位柱19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测量浮板12下移,使得第二定位柱19脱离第一支撑板11和支撑环21,即可取出套设于第二定位柱19外部的压缩弹簧20,便于更换不同弹性系数的压缩弹簧20,通过第二电机31驱动第二固定盘32旋转,进而使得插杆33驱动第三固定盘37旋转,从而使得蜗杆28旋转,通过蜗杆28和蜗轮26的配合,蜗杆28可以驱动蜗轮26旋转,进而使得丝杠2旋转,人工驱动第一螺栓36旋转,使得第一螺栓36脱离第一安装板35和沉积物覆盖底座1,即可解除第一安装板35和沉积物覆盖底座1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第一安装板35远离沉积物覆盖底座1移动,使得第二电机31远离蜗杆28移动,进而使得插杆33脱离插孔34,从而第二电机31从控制腔室27内抽离出来,便于对第二电机31进行更换检修,人工驱动第二螺栓45旋转,使得第二螺栓45脱离螺纹槽46,解除转盘44和升降盘5之间的固定关系,人工驱动转盘44旋转,使得转盘44驱动转轴42旋转,进而使得凸轮41旋转,凸轮41不再对活动座38进行支撑,此时第二拉伸弹簧40处于拉伸状态,进而第二拉伸弹簧40驱动活动座38移动,使得第一电机10驱动齿轮9移动,进而使得齿轮9不再与齿
轮环8相啮合,使得齿轮9移动至两个升降盘5之间,齿轮9和第一电机10不再阻挡连接环6和第一轴承7竖直方向移动,人工驱动第三螺栓50旋转,使得第三螺栓50脱离第二安装板49和升降盘5,解除升降盘5和连接环6之间的关系,人工驱动旋转套4上移,使得第一轴承7和连接环6上移,进而使得限位板47脱离第二限位槽48,使得旋转套4不再套设于两个升降盘5的外部,即可使得位于两个升降盘5之间的第一电机10暴露出来,便于对第一电机10进行更换检修。
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