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换热器和换热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2-14 12:44: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和换热器组件。


背景技术:

2.换热器,诸如蒸发器,是家用冰箱制冷系统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它由铝管、冷媒管路和必要的连接管等相关零部件通过焊接、热熔粘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诸如,蒸发器是通过制冷剂在冷媒管路中流通时与周围环境进行换热,从而可以吸收来自冰箱间室内部的余热,给冰箱制冷。
3.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板管蒸发器给冰箱进行制冷,其中,板管蒸发器通常用在直冷冰箱,将其贴附在直冷冰箱的冷藏内胆的背面,以给冰箱进行制冷。但是,现有板管蒸发器中的板状散热板边缘较为锋利,容易划伤人体,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和换热器组件,可以提高换热器的安全性。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
6.换热框体,所述换热框体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板体、第一连接板、第二板体和第二连接板依次首尾连接以限定出容置腔;和
7.冷媒管,至少部分所述冷媒管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8.可选的,所述冷媒管包括第一子冷媒管,所述第一子冷媒管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且所述第一子冷媒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板体接触。
9.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子冷媒管通过所述第一卡扣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板体一体成型。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设置有多个将所述容置腔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一通孔。
12.可选的,所述冷媒管还包括第二子冷媒管,所述第二子冷媒管固定于所述第二板体,且所述第二子冷媒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板体接触,所述第二子冷媒管与所述第一子冷媒管连通。
13.可选的,所述第二板体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子冷媒管通过所述第二卡扣固定于所述第二板体。
14.可选的,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二板体一体成型。
15.可选的,所述第二板体设置有多个将所述容置腔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二通孔。
16.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换热器,相邻的所述换热器固定连接。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和换热器组件,换热器包括了换热框体,且冷媒管至少部分置于换热框体的容置腔内,从而当冷媒管内的冷媒在进行换热时,可以通过换热框
体进行热量的传导,以提高冷媒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效率。其中,换热框体通过第一板体、第一连接板、第二板体和第二连接板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立体的框架结构,传热效果更好,且相比于具有多个锋利棱边的板状散热板,换热框体减少了锋利的棱边,不容易划伤人体,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以下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的换热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第一子冷媒管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板体制作第一卡扣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00、换热器组件;
29.10、换热器;
30.11、换热框体;111、第一板体;1111、第一卡扣;1112、第一通孔;112、第二板体;1121、第二卡扣;1122、第二通孔;113、第一连接板;114、第二连接板;115、容置腔;
31.12、冷媒管;121、第一子冷媒管;122、第二子冷媒管;
32.13、第一连接管;14、第二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34.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组件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和换热器组件,可以提高换热器的安全性。以下
将结合附图对此进行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和换热器组件可以是蒸发器,也可以是冷凝器。诸如当换热器是蒸发器时,其可以应用于冰箱中,诸如将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设置于冰箱的制冷室中,通过蒸发器中冷媒剂的作用实现对制冷室的制冷。其中,可以理解的是,蒸发器是通过制冷剂在冷媒管路中流通时蒸发吸热,以与周围环境进行换热,从而可以吸收来自周围环境的热量,给周围环境制冷。
37.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换热框体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10可以包括换热框体11和冷媒管12,其中,换热框体11包括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第一连接板113和第二连接板114,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相对设置,第一连接板113和第二连接板114相对设置,第一板体111、第一连接板113、第二板体112和第二连接板114依次首尾连接以限定出容置腔115。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连接板113的第一端与第一板体11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板113的第二端与第二板体11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114的第一端与第一板体11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连接板114的第二端与第二板体112的第二端连接,以形成具有容置腔115的立体框架结构。
38.其中,至少部分冷媒管12设置于容置腔115内,从而当冷媒管12内的冷媒在进行换热时,可以通过换热框体11进行热量的传导,以提高冷媒剂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效率。诸如,冷媒管12可以与压缩机连通,在压缩机的作用下实现冷媒剂在冷媒管12中循环流通。
39.可以理解的是,换热框体11通过第一板体111、第一连接板113、第二板体112和第二连接板114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立体的框架结构,传热效果更好,且相比于具有多个锋利棱边的板状散热板,换热框体11减少了锋利的棱边,不容易划伤人体,安全性更高。
4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请参阅图3并结合图1,图3为图1中第一子冷媒管的结构示意图。冷媒管12可以包括第一子冷媒管121,第一子冷媒管121固定于第一板体111,且第一子冷媒管121至少部分与第一板体111接触。如此,当冷媒剂在第一子冷媒管121内流通时,可以通过第一板体111进行热量的传导,而由于第一板体111、第一连接板113、第二板体112和第二连接板114依次首尾连接,也即热量可以在整个换热框体11进行传导,提高了热量传导的有效面积,进而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42.其中,第一子冷媒管121可以弯曲设置,第一子冷媒管121包括了多个拐弯段,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子冷媒管121呈蜿蜒状,如此,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第一子冷媒管121的长度,以增大冷媒剂的流通路程,提高换热的效果。
43.示例性的,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1和图2,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第一子冷媒管121可以通过第一卡扣1111固定于第一板体111,诸如,可以在第一板体111设置第一卡扣1111,将第一子冷媒管121与第一卡扣1111扣接从而将第一子冷媒管121固定于第一板体
111。
44.为了提高热量传导效率,可以在第一板体111设置多个第一通孔1112,第一通孔1112将容置腔115与外界环境连通,如此可以实现气流的流通,在气流流通与换热框体11的热量导通两种热传导方式下,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效果。
45.可以理解的,换热框体11的作用是实现换热,因此,换热框体11采用导热材料做成,诸如换热框体11可以采用铝制框体。
46.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热量传导效率,第一卡扣1111与第一板体111一体成型,诸如,请参阅图5并结合图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板体制作第一卡扣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可以在第一板体111上沿开环的切割线1113(图中虚线)进行裁切,再将第一板体111位于切割线区域内的部分进行翻折以形成能够环抱第一子冷媒管121的第一卡扣1111,如此,既在第一板体111上形成了第一卡扣1111,在切割线环绕的区域也形成了第一通孔1112。可以理解的,第一卡扣1111与第一板体111一体成型的结构有利于热量在第一子冷媒管121、第一卡扣1111和第一板体111之间传导。
47.还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将第一子冷媒管121固定于第一板体111,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制。
48.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1,图6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冷媒管12还包括可以第二子冷媒管122,第二子冷媒管122固定于第二板体112,且第二子冷媒管122至少部分与第二板体112接触,第二子冷媒管122与第一子冷媒管121连通。诸如,第二子冷媒管122与第一子冷媒管121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管13连通。如此,容置腔115中容置了第一子冷媒管121和第二子冷媒管122,冷媒剂能够在第一子冷媒管121和第二子冷媒管122中流通,此时可以通过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进行热量的传导,而由于第一板体111、第一连接板113、第二板体112和第二连接板114依次首尾连接,也即热量可以在整个换热框体11进行传导,提高了热量传导的有效面积,进而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49.其中,第二子冷媒管122可以弯曲设置,第二子冷媒管122包括了多个拐弯段,也可以理解为第二子冷媒管122呈蜿蜒状,如此,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第二子冷媒管122的长度,以增大冷媒剂的流通路程,提高换热的效果。
50.示例性的,第二子冷媒管122可以通过第二卡扣1121固定于第二板体112,诸如,可以在第二板体112设置第二卡扣1121,将第二子冷媒管122与第二卡扣1121扣接从而将第二子冷媒管122固定于第二板体112。
51.为了提高热量传导效率,可以在第二板体112设置多个第二通孔1122,第二通孔1122将容置腔115与外界环境连通,如此可以实现气流的流通,在气流流通与换热框体11的热量导通两种热传导方式下,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效果。
52.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热量传导效率,第二卡扣1121与第二板体112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第二卡扣1121的形成方式与第一卡扣1111的形成方式大致相同,诸如,可以在第二板体112上沿开环的切割线进行裁切,再将第二板体112位于切割线区域内的部分进行翻折以形成能够环抱第二子冷媒管122的第二卡扣1121,如此,既在第二板体112上形成了第二卡扣1121,在切割线环绕的区域也形成了第二通孔1122。可以理解的,第二卡扣1121与第二板体112一体成型的结构有利于热量在第二子冷媒管122、第二卡扣1121和第二板体112之间传导。
53.还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将第二子冷媒管122固定于第二板体112,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制。
54.此外,由于换热器10包括了换热框体11,为了能有更强的换热效果,诸如换热器10作为蒸发器时,为了能有更强的制冷效果,上述的换热器10可以进行拼装而形成换热器组件100,换热器组件100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换热器10,相邻的换热器10彼此固定连接,具体为相邻换热器10中的换热框体11彼此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相邻的换热器10固定连接在一起时,相邻换热器10中的冷媒管12也相互连通以实现冷媒剂在相邻换热器10中的冷媒管12之间流通。此种结构的换热器组件100相比于翅片蒸发器,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不容易霜堵,易于扩展成多层蒸发器,提高性能。
55.示例性的,请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换热器组件100可以包括两个换热器10,为了便于理解,其中一个换热器10命名为第一换热器10a,另一个换热器10命名为第二换热器10b,第一换热器10a中的第二板体112a与第二换热器10b中的第一板体111b固定连接,第一换热器10a中的冷媒管12a与第二换热器10b中的冷媒管12b通过第二连接管14进行连通,以使得冷媒剂能够在第一换热器10a中的冷媒管12a和第二换热器10b中的冷媒管12b之间流通。
56.其中,第二板体112a和第一板体111b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粘接,也可以是螺钉连接,还可以是卡扣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不对第二板体112a和第一板体111b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进行限制。
57.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组件100还可以包括三个换热器、四个换热器或者是更多数量的换热器,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58.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9.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器和换热器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