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梯用安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4 08:55: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用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而为了确保乘客和或货物的安全,常常会用到安全装置。
3.现有的安全装置在使用时,多数安全装置采用在电梯底部加装弹簧来对电梯进行缓冲,但是由于电梯下坠的冲击力较大,电梯内部的乘客和货物仍然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力,从而对乘客和货物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4.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电梯用安全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梯内部乘客和货物受到冲击力较大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电梯用安全装置。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梯用安全装置,包括电梯主体,所述电梯主体的上方设置有转动电机,所述电梯主体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齿轮,所述转动电机动力的输出端与连接齿轮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梯主体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齿条板,两个所述齿条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与连接齿轮的外表面相啮合,所述电梯主体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t型块,两个所述t型块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与两个齿条板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t型块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安装有减速板;
8.所述电梯主体的上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测速器和控制器,所述电梯主体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支撑箱,所述支撑箱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板,所述支撑箱的内底壁分别固定安装有两组液压杆和两组连接弹簧,每组所述液压杆的伸缩端均与移动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每组所述连接弹簧的顶端均与移动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转动电机、测速器和两组液压杆电连接。
9.通过设置有转动电机提供的动力配合连接齿轮、齿条板带动t型块和减速板进行左右移动,实现了对电梯主体进行减速的目的,通过设置有测速器和控制器,实现了对电梯是否出现故障导致电梯下坠进行监测的目的,通过设置有液压杆、连接弹簧和移动板,实现了降低乘客和货物所受冲击力的目的。
10.优选的,所述电梯主体的底面固定安装有两组压缩弹簧,两组所述压缩弹簧的底端共同固定安装有缓冲板。
11.通过设置有压缩弹簧和缓冲板,实现了对电梯主体进行缓冲的目的。
12.优选的,所述缓冲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两组伸缩杆,每组所述伸缩杆的顶端均与电梯主体的底面固定连接。
13.通过设置有伸缩杆,实现了限制缓冲板移动轨迹的目的。
14.优选的,所述电梯主体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限位座,每个所述t型块均滑动连接在限位座的内部。
15.通过设置有限位座,实现了限制t型块移动轨迹的目的。
16.优选的,所述移动板的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滑块,所述支撑箱的内壁开设有两个滑槽,每个所述滑块均滑动连接在滑槽的内部。
17.通过设置有滑块和滑槽,实现了尽量避免移动板偏离移动轨迹的目的。
18.优选的,所述转动电机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支撑架,每个所述支撑架的底面均与电梯主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19.通过设置有支撑架,实现了对转动电机进行稳定的目的。
20.优选的,所述电梯主体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轴承,所述连接轴承内圈的上表面与连接齿轮的底面固定连接。
21.通过设置有连接轴承,实现了对连接齿轮进行支撑的目的。
22.优选的,所述电梯主体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滑轨,每个所述齿条板的底面均固定安装有滑板,每个所述滑板均滑动连接在滑轨的内部。
23.通过设置有滑轨和滑板,实现了限制齿条板移动轨迹的目的。
24.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电梯用安全装置,通过设置有转动电机提供的动力带动连接齿轮进行旋转,从而实现了带动齿条板进行左右移动的目的,通过设置有t型块和减速板,使得在齿条板移动的同时配合t型块带动减速板进行左右移动,从而使得减速板与墙面相接触,实现了对电梯主体进行减速的目的,从而降低电梯内部乘客和货物受到的冲击力,通过设置有测速器,实现了对电梯主体运行速度进行监测的目的,通过设置有控制器,实现了对转动电机、测速器和液压杆进行操控的目的,通过设置有液压杆、移动板和连接弹簧,使得当电梯下坠时,液压杆收缩,从而使得连接弹簧对移动起到缓冲的作用,进而进一步实现了降低乘客和货物所受冲击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迪电梯主体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缓冲板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电梯主体剖视图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移动板剖视图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电梯主体;2、转动电机;3、连接齿轮;4、齿条板;5、t型块;6、减速板;7、测速器;8、控制器;9、支撑箱;10、移动板;11、液压杆;12、连接弹簧;13、压缩弹簧;14、缓冲板;15、伸缩杆;16、限位座;17、滑块;18、滑槽;19、支撑架;20、连接轴承;21、滑轨;22、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1.参照图1-2,一种电梯用安全装置,包括电梯主体1,电梯主体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两组压缩弹簧13,两组压缩弹簧13的底端共同固定安装有缓冲板14,利用压缩弹簧13的弹力可以降低电梯主体1所受到的冲击力,从而保证乘客与货物的安全。
32.参照图1和3,电梯主体1的上方设置有转动电机2,转动电机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支撑架19,每个支撑架19的底面均与电梯主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架19的安装,起到了固定转动电机2的作用,尽量避免转动电机2工作时发生旋转的现象,保证了转动电机2的稳定性。
33.参照图1和3,电梯主体1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齿轮3,转动电机2动力的输出端与连接齿轮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电梯主体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轴承20,连接轴承20内圈的上表面与连接齿轮3的底面固定连接,连接轴承20外圈的底面与电梯主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连接轴承20的安装,可以对连接齿轮3进行支撑,尽量避免连接齿轮3旋转时发生晃动的现象,从而保证了连接齿轮3的稳定性。
34.参照图1和图3,电梯主体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齿条板4,两个齿条板4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与连接齿轮3的外表面相啮合,电梯主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滑轨21,每个齿条板4的底面均固定安装有滑板22,每个滑板22均滑动连接在滑轨21的内部,滑板22的形状为t形,滑轨21和滑板22的安装,起到了限制齿条板4移动轨迹的作用,尽量避免齿条板4移动时发生偏离移动轨迹的现象,保证了齿条板4的稳定性。
35.参照图1和图3,电梯主体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t型块5,两个t型块5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与两个齿条板4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连接,两个t型块5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安装有减速板6,两个减速板6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安装有等距离排列的齿牙,从而便于对电梯主体1进行减速,电梯主体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限位座16,每个t型块5均滑动连接在限位座16的内部,限位座16的安装,起到了限制t型块5移动轨迹的作用,尽量避免t型块5移动时发生晃动的现象,保证了t型块5的稳定性。
36.参照图1、图2和图4,电梯主体1的上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测速器7和控制器8,电梯主体1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支撑箱9,支撑箱9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板10,测速器7可以对被测物体发射激光光束并接收该激光光束的反射波记录该时间差来确定被测物体的移动速度,移动板10的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滑块17,支撑箱9的内壁开设有两个滑槽18,每个滑块17均滑动连接在滑槽18的内部,滑块17的形状为t形,滑块17和滑槽18的安装,起到了限制移动板10移动轨迹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移动板10的稳定性。
37.参照图4,支撑箱9的内底壁分别固定安装有两组液压杆11和两组连接弹簧12,每组液压杆11的伸缩端均与移动板10的底面相接触,每组连接弹簧12的顶端均与移动板10的底面固定连接,控制器8通过导线分别与转动电机2、测速器7和两组液压杆11电连接,缓冲板14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两组伸缩杆15,每组伸缩杆15的顶端均与电梯主体1的底面固定连接,伸缩杆15的安装,起到了限制缓冲板14移动轨迹的作用,尽量避免缓冲板14移动时发生晃动的现象,保证了缓冲板14的稳定性。
38.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转动电机2、测速器7、控制器8和液压杆11与电源相连通,当电梯发生故障导致电梯快速下坠时,测速器7检测到电梯主体1下落速度到达设定值,将信号通过导线传递给控制器8,控制器8控制转动电机2和液压杆11进行工作,利用转动电机2提供的动力带动连接齿轮3进行旋转,从而使得连接齿轮3带动两个齿条板4进行左右移动,进而使得齿条板4带动t型块5和减速板6进行左右移动,使得减速板6与电梯井的墙面相接触,利用减速板6与墙面之间的摩擦力对电梯主体1进行减速处理,从而降低电梯主体1下坠时的速度,进而降低电梯主体1内部的乘客和货物所受的冲击力,保证乘客和货物的安
全,利用液压杆11提供的动力,使得液压杆11收缩到低于连接弹簧12,从而使得当电梯主体1下坠到地面时,利用连接弹簧12和压缩弹簧13双重缓冲的作用下,大幅度降低了电梯主体1内部的乘客和货物收到的冲击力,进一步保证了乘客和货物的安全。
3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