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动车辆及其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13:04: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及其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直流快速充电技术越来越普遍。目前某些车辆的充电电池包采用了双枪充电的方式,即两个充电枪同时对同一个车辆电池包充电,可实现快速充电。
3.具体地,相关技术中提出了采用两路直流充电接口的方案,可分为:1)采用两路直流充电接口,通过两路充电接口可以直接并同时为车辆动力电池充电,从而实现车辆快速充电,但当动力电池电压高于充电桩输出的电压能力时,充电桩无法给动力电池充电,导致市场兼容性差;2)对于四驱电动车辆,采用两路直流充电接口,通过两路充电接口分别使用一电机系统提升充电桩电压,从而实现车辆快速充电,但该方案仅能适用于四驱车型,当车辆仅有一个电机系统时,无法同时提升两个充电桩的充电电压,使用车型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通过增加升压电路,解决了电池电压高于充电桩输出电压时无法充电的问题,且使充电系统不受限于单电机系统车型,同时保证了车辆充电系统能够与多种直流充电桩类型相适配。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车辆。
6.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示例提出了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该电路包括:第一充电口和第一充电回路,所述第一充电回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口,所述第一充电回路的第二端连接到电池,且所述第一充电回路中设有dc(direct current,直流电流)升压电路;第二充电口和第二充电回路,所述第二充电回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口,所述第二充电回路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电池,且所述第二充电回路中设有电机升压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充电回路利用所述dc升压电路对所述第一充电口的电压进行升压,和/或,所述第二充电回路利用所述电机升压电路对所述第二充电口的电压进行升压,以给所述电池升压充电。
7.本示例的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包括:第一充电口、第二充电口、第一充电回路和第二充电回路,其中,第一充电回路设置在第一充电口和电池之间,并且第一充电回路中设置有dc升压电路,第二充电回路设置在第二充电口和电池之间,且第二充电回路中设置有电机升压电路,第一充电回路中的dc升压电路和第二充电回路中的电机升压电路能够对相应充电口输出的电压进行升压处理,以对电池进行升压充电。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解决了电池电压高于充电桩输出电压时无法充电的问题,且使充电系统不受限于单电机系统车型,同时保证了车辆充电系统能够与多种直流充电桩类型相适配。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dc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感、第一开关
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串联连接,且具有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一电感相连,所述第一电容与串联连接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并联连接;所述电机升压电路包括电机的电机绕组以及逆变器中的桥臂和母线电容。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充电回路的峰值充电电流与第二充电回路的峰值充电电流的比值为0.8-1.25:1;或者,所述第一充电回路的峰值充电功率与第二充电回路的峰值充电功率的比值为0.8-1.25:1。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电感的感量与所述电机绕组的感量之和比值为0.8-1.25:1,且所述第一电容的容量与所述母线电容的容量比值为0.8-1.25:1。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充电回路还包括第二电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接触器连接到所述第一充电口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接触器连接到所述第一充电口的负极,且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还与所述第一电感相连。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机升压电路包括电机的三相电机绕组和逆变器中的三相桥臂,所述三相电机绕组中的第一相绕组的一端、第二相绕组的一端和第三相绕组的一端连接到一起,以构成中性点,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另一端与所述三相桥臂中第一相桥臂的中间节点相连,所述第二相绕组的另一端与所述三相桥臂中第二相桥臂的中间节点相连,所述第三相绕组的另一端与所述三相桥臂中第三相桥臂的中间节点相连,所述母线电容并联在所述三相桥臂的母线正极端与负极端之间。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充电回路还包括第三接触器、第三电容和第四接触器,所述第三接触器的一端与所述中性点相连,所述第三接触器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充电口的正极,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接触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接触器连接到所述第二充电口的负极。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充电回路还包括第五接触器,所述第五接触器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充电口的正极,所述第五接触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器的另一端相连。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第一充电口的电压和所述第二充电口的电压均大于等于预设电压阈值时,所述第一开关管开通、所述第二开关管关断,以便所述第一充电回路将所述第一充电口与所述电池直连,所述三相桥臂中的上桥开关管开通、下桥开关管关断,以便所述第二充电回路将所述第二充电口与所述电池直连。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第一充电口的电压和所述第二充电口的电压均小于预设电压阈值时,所述第一开关管先关断再开通、所述第二开关管先开通再关断,以便所述第一充电回路对所述第一充电口的电压进行升压后给所述电池充电,所述三相桥臂中的上桥开关管先关断再开通、下桥开关管先开通再关断,以便所述第二充电回路对所述第二充电口的电压进行升压后给所述电池充电。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第一充电口的电压小于预设电压阈值、所述第二充电口的电压大于等于预设电压阈值时,所述第一开关管先关断再开通、所述第二开关管先开通再关断,以便所述第一充电回路对所述第一充电口的电压进行升压后给所述电池充电,所述三相桥臂中的上桥开关管开通、下桥开关管关断,以便所述第二充电回路将所述第二充电口与所述电池直连。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充电回路和所述第二充电回路共用电池正极接触器和电池负极接触器,且分别通过所述电池正极接触器和电池负极接触器连接到所述电池。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预充单元,所述预充单元与所述电池正极接触器并联。
20.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示例提出了一种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包括电池和上述示例中所述的充电系统。
21.本示例的电动车辆包括电池和上述示例中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通过上述示例中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解决了电池电压高于充电桩输出电压时无法充电的问题,且使充电系统不受限于单电机系统车型,同时保证了车辆充电系统能够与多种直流充电桩类型相适配。
22.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3.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示意图;
24.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示意图;
25.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示意图;
26.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示意图;
27.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及其充电系统。
3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示意图。
3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10,该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10包括:第一充电口1、第二充电口2、第一充电回路11和第二充电回路12,其中,第一充电回路11中包括有dc升压电路111,第二充电回路12中包括有电机升压电路121。第一充电回路11使用dc升压电路111提升充电桩通过第一充电口1输入到第一充电回路11中的电压,并为电池20充电;第二充电回路11使用电机升压电路121提升充电桩通过第二充电口2输入到第二充电回路12中的电压,为电池20充电。
32.其中,参见图1,第一充电回路1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充电口1,第二端连接到电池20,且第一充电回路11中设有dc升压电路111;第二充电回路1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充电口2,第二端连接到电池20,且第二充电回路12中设有电机升压电路121;第一充电回路11利用dc升压电路111对第一充电口1的电压进行升压,和/或第二充电回路12利用电机升压电路121对第二充电口2的电压进行升压,以给电池20升压充电。
33.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充电系统10包括第一充电回路11和第二充电回路12,其中,电流在第一充电回路11中的流向用实线箭头表示,电流在第二充电回路12中的流向用虚线箭头表示。
34.第一充电回路11的第一端,即充电输入端与第一充电口1连接,而第二端,即充电输出端则与电池20连接,更具体地,外部充电桩中电流通过第一充电口1的正极先流向第一充电回路11中的第一电感l1,再根据dc升压电路的控制信号交替经过单独的上下桥臂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型场效应管)模块,第一电感l1与上下桥臂igbt连接,以组成dc升压电路111,dc升压电路111可以将外部充电桩通过第一充电口1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并将升压后的电压从第一充电回路11的充电输出端输出,以给电池20充电。
35.更具体地,参见图1所示的实线箭头,电流可以从第一充电口1的正极流出,经过第一电感l1,再经过第二开关管g2之后回到充电口的负极,形成第一回路,在该第一回路中,能够对第一电感l1进行充电,并在充电完成后,控制第二开关管g2断开。在第二开关管g2断开之后,从第一充电口1的正极流出的外部电流以及第一电感l1中的电流,通过第一开关管g1或者与第一开关管g1并联的续流二极管流向电池20的正极,再从电池20的负极流出回到第一充电口1的负极,形成第二回路,从而完成对电池20的升压充电。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外部电源需要升压的情况下,可以先控制第二开关管g2导通,以使外部电流通过第一回路对第一电感l1进行充电升压,然后再通过第二回路对电池20进行充电;而如果在外部电源不需要升压的情况下,则可以直接使用第二回路对电池20进行充电。
3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一般不同时工作,而是先通过第一回路完成升压,再通过第二回路进行释压交替进行。
37.进一步的,第二充电回路12的第一端,即充电输入端与第二充电口2连接,而第二端,即充电输出端则与电池20连接。外部充电桩中电流通过第二充电口2的正极先流向第二充电回路12中的电机升压电路121,其中,电机升压电路121包括电机绕组和电机逆变器三相igbt模块vt1、vt2、vt3、vt4、vt5、vt6。电机绕组与电机逆变器三相igbt模块连接以组成电机升压电路121,电机升压电路121可以将外部充电桩通过第二充电口2输出的电压进行升压,并将升压后的电压从第二充电回路22的充电输出端输出,以给电池20充电。
38.更具体地,参见图1所示的虚线箭头,电流可以从第二充电口2的正极流出,经过电机绕组,再经过处于导通状态的下桥臂vt2、vt4、vt6,以使电流流入第二充电口2的负极,形成第三回路,在该第三回路中,能够对电机绕组进行充电,并在充电完成后,控制下桥臂vt2、vt4、vt6关断。在下桥臂vt2、vt4、vt6开关管关断之后,从第二充电口2的正极流出的充电电流以及电机绕组中的电流,通过上桥臂vt1、vt3、vt5或者与vt1、vt3、vt5并联的续流二极管流向电池20的正极,再从电池20的负极流出回到第二充电口2的负极,形成第四回路,从而完成对电池20的升压充电。其中,电机绕组中电流方向不改变,释放能量并与第二充电口2流出的电流叠加后经电机逆变器上桥臂流向电池20,为电池20行充电。
3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外部电源需要升压的情况下,可以先控制下桥臂vt2、vt4、vt6开关管导通,以使外部电流通过第三回路对电机绕组充电升压,然后再通过第四回路对电池20进行升压充电;而如果在外部电源不需要升压的情况下,则可以直接使用第四回路对电池20进行充电。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充电回路12中所应用到的桥臂与为电机
逆变器中的三相桥臂,通过对电机逆变器中的桥臂进行复用,能够降低第二充电回路12中升压电路的设计成本,并且通过调整电机桥臂中开关管的控制信号,比如调整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对外部电源进行适应性调整,使输出电压始终维持在需要的数值,提高充电系统10的兼容性。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dc升压电路111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电感l1、第一开关管g1和第二开关管g2,第一开关管g1与第二开关管g2串联连接,且具有第一节点p1,第一节点p1与第一电感l1相连,第一电容c1与串联连接的第一开关管g1和第二开关管g2并联连接;电机升压电路121包括电机的电机绕组以及逆变器中的桥臂和母线电容c。
41.具体地,电池20电压高于充电桩输出的电压能力时,需要对外部电源进行升压再对电池20充电。举例而言,当第一充电口1的输出电压小于电池20电压,可以先控制第二开关管g2导通,电流从第一充电口1的正极流出,经过第一电感l1,对第一电感l1进行充电升压后,控制第二开关管g2断开,此时从第一充电口1的正极流出的外部电流以及存储在第一电感l1中的电流,可以通过第一开关管g1或者与第一开关管g1并联的续流二极管流向电池20,完成对电池20的升压充电。当第二充电口2电压小于电池20电压,则先控制下桥臂vt2、vt4、vt6导通,电流从第二充电口2的正极流出,经过电机绕组,对电机绕组内部线圈进行充电升压,充电完成后控制下桥臂vt2、vt4、vt6关断,此时第二充电口2的正极流出的电流以及电机绕组中的电流,能够一起通过vt1、vt3、vt5或者与vt1、vt3、vt5并联的续流二极管流向电池20,完成对电池20的升压充电。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容c1和母线电容c都能够用于滤除充电回路中的干扰信号,以保护充电回路中的电路器件,进而保证电池20可以安全充电。
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回路11的峰值充电电流与第二充电回路12的峰值充电电流的比值为0.8-1.25:1;或者,第一充电回路11的峰值充电功率与第二充电回路12的峰值充电功率的比值为0.8-1.25:1。
43.具体地,在双路充电口同时充电时,即第一充电回路11和第二充电回路12同时工作,为了保证两个充电回路能够正常对电池20进行充电,防止两个充电回路输出的电压相差较大,对电池20造成损坏,可以控制两个充电回路之间的电流、电压、功率相对平衡。如图1所示,第一充电回路11和第二充电回路12两充电回路独立控制,且充电电流可叠加。充电系统10需根据当前电池最大允许充电电流i
max
、第一充电口1最大输出电流值i1和第二充电口2最大输出电流值i2进行合理分配充电电流,其中,i
max
=i1 i2。为避免电池过充,同时避免第一充电回路与第二充电回路之间的输出电流相差太大,限定第一充电回路11的峰值充电电流与第二充电回路12的峰值充电电流的比值为0.8-1.25:1;或者根据功率进行分配,限定第一充电回路11的峰值充电功率与第二充电回路12的峰值充电功率的比值为0.8-1.25:1。进一步的,为达上述目的,还可以控制第一电感l1的感量与电机绕组的感量之和比值为0.8-1.25:1,且第一电容c1的容量与母线电容的容量比值为0.8-1.25:1。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充电回路11还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一接触器s1和第二接触器s2,第二电容c2的一端通过第一接触器s1连接到第一充电口1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触器s2连接到第一充电口1的负极,且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还与第一电感l1相连。
45.举例而言,当使用第一充电口1充电时,通过第一充电回路11给电动车辆的电池20充电时,先控制第一接触器s1和第二接触器s2闭合,以使第一充电回路11能够在充电过程中正常工作。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充电口1的正极通过第一接触器s1和第一电感l1连接到第一开关管g1和第二开关管g2组成的桥臂的中间节点p1,在第一接触器s1和第二接触器s2均闭合的情况下,电流从第一充电口1的正极流入第一充电回路11的第一端的正极,经过第二开关管g2之后回到第一充电回路11的第一端的负极,以完成对第一电感l1的充电,然后再将第一开关管g1关断,以使从外部充电枪输入的电流以及存储在第一电感l1中的电流可以通过第一开关管g1或者与第一开关管g1并联的续流二极管给电池20充电。而在不需要对充电枪提供的电源进行升压的情况下,则可以控制第二开关管g2一直处于关断状态,以使充电枪能够直接给电池20充电,提高充电效率。
46.也就是说,当充电枪通过第一充电口1输出的最高输出电压高于或等于电池20的满充电压时,则控制第二开关管g2关断,使充电枪从第一充电口1输入的电流能够通过第一开关管g1中的续流二极管直接给电池20充电。当充电枪通过第一充电口1输出的最高输出电压低于电池20的满充电压时,则控制第二开关管g2周期性导通,以对第一电感l1进行充放电控制而完成对电池20的升压充电。
47.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电容c2并联在第一充电回路11第一端的正负极之间,可以平稳充电枪从第一充电口1输入的电压所产生的过压信号等干扰信号,还可以起到预充以保护电路器件的作用,进而保证电池20能够安全充电。
4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或2所示,电机升压电路121包括电机的三相电机绕组和逆变器中的三相桥臂,三相电机绕组中的第一相绕组的一端、第二相绕组的一端和第三相绕组的一端连接到一起,以构成中性点,第一相绕组的另一端与三相桥臂中第一相桥臂的中间节点相连,第二相绕组的另一端与三相桥臂中第二相桥臂的中间节点相连,第三相绕组的另一端与三相桥臂中第三相桥臂的中间节点相连,母线电容并联在三相桥臂的母线正极端与负极端之间。
49.具体地,电机升压电路121包括电机的三相电机绕组和逆变器中的三相桥臂,同一相上下两个桥臂交替导电。需要说明的是,母线电容c并联在三相桥臂的母线正极端与负极端之间,可以平稳母线电流,保护电机逆变器的三相igbt模块,进而保证电池20能够安全充电。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三相电机绕组和三相桥臂在工作过程中,并不一定都需要工作,可以使用第一相桥臂、第二相桥臂和第三相桥臂中的一个或多个。
5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充电回路12还包括第三接触器s3、第三电容c3和第四接触器s4,第三接触器s3的一端与中性点相连,第三接触器s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充电口2的正极,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第三接触器s3的另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通过第四接触器s4连接到第二充电口2的负极。
51.举例而言,当通过第二充电回路12给电动车辆的电池20充电时,先控制第三接触器s3和第四接触器s4闭合,以使第二充电回路12能够在充电过程中正常工作。具体地,在第三接触器s3和第四接触器s4均闭合的情况下,电流流入第二充电回路12的充电输入端的正极,再通过第三接触器s3连接到电机绕组中性点,经过电机绕组之后,对电机绕组进行充电升压,充电完成后控制下桥臂vt2、vt4、vt6关闭,此时第二充电口2的正极流出的电流以及电机绕组中存储的电流,通过vt1、vt3、vt5或者与vt1、vt3、vt5并联的续流二极管流向动力
电池8,完成对电池20的升压充电,而在不需要对充电枪提供的电源进行升压的情况下,则可以一直控制电机逆变器中各相桥臂的下桥臂vt2、vt4、vt6关断,以使充电枪能够直接给电池20充电,提高充电效率。
52.也就是说,当第二充电口2输出的最高输出电压高于或等于电池20的满充电压时,则逆变器中各相桥臂的下桥臂vt2、vt4、vt6开关管关断,使输入的电流能够通过各相桥臂的上桥臂vt1、vt3、vt5开关管或者与vt1、vt3、vt5并联的续流二极管直接给电池20充电。当第二充电口2输出的最高输出电压低于动力电池8的满充电压时,则控制各相桥臂的下桥臂vt2、vt4、vt6开关管周期性导通,以对电机绕组进行充放电而完成对电池20的升压充电。
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充电回路12还包括第五接触器s5,第五接触器s5的一端连接到第二充电口2的正极,第五接触器s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第三接触器s3的另一端相连。
54.具体地,当充电枪通过第二充电口2时,控制第五接触器s5闭合,以使第二充电回路12能够在充电过程中正常工作。当第五接触器s5和第四接触器s4同时断开的时候,则可以保证第二充电口2不带电,以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同理当第一接触器s1和第二接触器s2同时断开的时候,也可以保证第一充电口1不带电,保证用户安全。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接触器s3在非充电状态下断开,这样在电机系统用于驱动时,电机系统与第三电容c3断开,以避免对电机中的驱动电流造成干扰。
5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电容c3并联在第二充电回路12第一端的正负极之间,可以平稳充电枪从第二充电口2输入的电压所产生的过压信号等干扰信号,还可以起到预充以保护电路器件的作用,进而保证电池20能够安全充电。
56.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一充电回路11和第二充电回路12是能够同时工作,以对电池20进行充电的,即第一充电口1和第二充电口2都接入充电枪,并且第一接触器s1、第二接触器s2、第三接触器s3、第四接触器s4和第五接触器s5都闭合,并控制第一开关管g1、第二开关管g2和电机逆变器的上下桥臂都参与工作,以通过第一充电回路11和第二充电回路12完成对电池20的升压充电,充分提高充电效率。
5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充电口1的电压和第二充电口2的电压均大于等于预设电压阈值时,第一开关管g1开通、第二开关管g2关断,第一充电回路11将第一充电口1与电池20直连,三相桥臂中的上桥开关管开通、下桥开关管关断,以便第二充电回路12将第二充电口2与电池20直连。
58.具体地,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当使用双枪充电且两个充电口同时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时,第一充电口1的电压和第二充电口2的电压均大于等于电池20的预设电压阈值时,可选地,本该预设电压阈值为电池20的满充电压,即充电桩的最高输出电压均高于电动车辆的电池20的满充电压时,第一充电回路11中控制第一开关管g1开通、第二开关管g2关断,第一充电回路11将第一充电口1与电池20直连,此时充电电流通过第一开关管g1流入电池20的正极,不需要进行升压便可直接向电池20充电。控制第二充电回路12中三相桥臂中的下桥开关管关断、上桥开关管闭合,使充电电流通过上桥开关管vt1、vt3、vt5开关管流入电池20的正极,不需要进行升压便可直接向电池20充电。
5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充电口1的电压和第二充电口2的电压均小于预设电压阈值时,第一开关管先关断再开通、第二开关管先开通再关断,以便
第一充电回路11对第一充电口1的电压进行升压后给电池20充电,三相桥臂中的上桥开关管先关断再开通、下桥开关管先开通再关断,以便第二充电回路12对第二充电口2的电压进行升压后给电池20充电。
60.具体地,举例而言,当使用双枪充电且两个充电口同时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时,第一充电口1的电压和第二充电口2的电压均小于电池20的预设电压阈值时,即充电桩的最高输出电压均低于电动车辆的电池20的满充电压,第一充电回路11中控制第二开关管g2导通,以完成对第一电感l1的充电,然后再将第二开关管g2关断,以使外部充电枪输入的电流通过第一开关管g1以给电池20充电,当然,在图3所示的第一开关管类型中,还可以通过第一开关管g1处的续流二极管给电池20充电,从而可以控制第一开关管g1和第二开关管g2周期性导通以对电池20进行充电。第二充电回路12中充电电流流入第二充电回路12第一端的正极,经过电机绕组之后,对电机绕组进行充电升压,充电完成后控制下桥臂vt2、vt4、vt6关断,以及控制上桥臂vt1、vt3、vt5导通,此时第二充电口2的正极流出的电流以及电机绕组中的电流,可以通过vt1、vt3、vt5直接流向电池20,以完成对电池20的升压充电。
6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充电口1的电压大于等于预设电压阈值、第二充电口2的电压小于预设电压阈值时,第一开关管g1开通、第二开关管g2关断,以便第一充电回路11将第一充电口1与电池8直连,三相桥臂中的上桥开关管先关断再开通、下桥开关管先开通再关断,以便第二充电回路12对第二充电口2的电压进行升压后给电池20充电。
62.更具体地,举例而言,第一充电口1电压大于等于预设电压阈值、第二充电口2电压小于预设电压阈值时,即第一充电口1最高输出电压高于电动车辆的电池20的满充电压,第二充电口2的最高输出电压低于电动车辆电池20的满充电压,第一充电回路11中控制第一开关管g1开通、第二开关管g2关断,第一充电回路11将第一充电口1与电池20直连,此时充电电流通过第一开关管g1流入电池20的正极,不需要进行升压便可直接向电池20充电。第二充电回路12中充电电流流入第二充电回路12的充电输入端的正极,经过电机绕组之后,对电机绕组内部线圈进行充电升压,充电完成后控制下桥臂vt2、vt4、vt6关断,以及控制上桥臂vt1、vt3、vt5导通,此时第二充电口2的正极流出的电流以及电机绕组中的电流,可以通过vt1、vt3、vt5直接流向动力电池20,完成对电池20的升压充电。
6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充电口1的电压小于预设电压阈值、第二充电口2的电压大于等于预设电压阈值时,第一开关管g1先关断再开通、第二开关管g2先开通再关断,以便第一充电回路11对第一充电口1的电压进行升压后给电池20充电,三相桥臂中的上桥开关管开通、下桥开关管关断,以便第二充电回路12将第二充电口2与电池20直连。
64.具体地,举例而言,第一充电口1的电压小于预设电压阈值、第二充电口2的电压大于等于预设电压阈值时,即第一充电口1的最高输出电压低于电动车辆电池20的满充电压,第二充电口2的最高输出电压高于电动车辆电池20的满充电压,第一充电回路11中控制第二开关管g2导通,以完成对第一电感l1的充电,然后再将第二开关管g2关断,以及导通第一开关管g1,以使外部充电枪输入的电流通过第一开关管g1给电池20充电,通过控制第二开关管g2周期性导通对电池20充电。第二充电回路22中控制三相桥臂中的上桥开关管开通,使充电电流通过上桥开关管vt1、vt3、vt5开关管流入电池20的正极,不需要进行升压便可直接向电池20充电。
65.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充电回路11和第二充电回路12共用电池正极接触器s6和电池负极接触器s7,且分别通过电池正极接触器s6和电池负极接触器s7连接到电池20。
6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10还包括预充单元13,预充单元13与电池正极接触器s6并联。
67.具体地,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10还包括预充单元13,电池20进行充电时,先通过预充单元13进行预充,能够缓冲或减少高电压大电流对电路和部件的冲击。当预充单元13工作时,负载电容上的电压越来越高,待电容电压接近于充电口电压时控制电池正极接触器s6连接到电池20,此时充电回路不再有大电流冲击,起到缓冲效果。
68.综上,本实用新型中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解决了电池电压高于充电桩输出电压时无法充电的问题,且增加了dc升压电路,使充电系统不受限于单电机系统车型,同时保证了车辆充电系统能够与多种直流充电桩类型相适配。
69.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结构框图。
70.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动车辆100,该电动车辆100包括电池2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10。
71.本实施例中的电动车辆包括电池和上述示例中的充电系统,通过上述示例中的充电系统解决了电池电压高于充电桩输出电压时无法充电的问题,且使充电系统不受限于单电机系统车型,同时保证了车辆充电系统能够与多种直流充电桩类型相适配。
72.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其他构成及作用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已知的,为减少冗余,此处不做赘述。
7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5.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可以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本实施例中所指示的技术特征数量。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等术语的特征,可以明确或者隐含地表示该实施例中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词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或者两个及以上,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除非实施例中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实施例中另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或者限定,否则实施例中出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和“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等;当然,还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通过中间媒介进行间接连接,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
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