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12:22: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背景技术:

2.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据估计在血管疾病中,vte的发生率处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脑卒中之后,是第三大常见的血管疾病。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误诊、漏诊率较高,现已成为导致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
3.抗凝是治疗血栓栓塞的基础,但是单纯的抗凝在部分高危和中危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不显著,而导管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点,成为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
4.导管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置管溶栓、抽吸式取栓、支架取栓等。其中:置管溶栓是指将药物喷洒在血栓周围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抽吸式取栓是指将导管放置在血栓处,通过抽吸,将血栓抽吸至导管内;支架取栓是指采用微创的方式,将取栓的支架放在有血栓的部位,然后将支架和血栓结合在一起,从血管通过支架接将血栓拉出来。由于支架取栓具有较好的取栓作用,常用于血管栓塞治疗。
5.然而,由于产品本身结构的原因,采用现有的支架取栓方式容易破坏血栓,从而产生微小体积的血栓块,,这些微小体积的血栓块仍会残留在血管中或随血流流入肺部,导致血栓性疾病复发甚至引起肺栓塞。并且现有支架对陈旧性血栓处理效果不佳,无法完全清除粘连在血管壁上的硬化血栓,血管不完全通畅,容易再次引发栓塞。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能够将血栓从血管壁上全部完整分离且高效收集,减少取栓过程中细碎血栓的产生,并且能够取出与血管壁粘结牢固的慢性栓塞物,更加有效地处理血管中的血栓。
7.首先,本说明书实施例提提供一种取栓装置,包括:
8.剥离部,与所述取栓装置轴向垂直的截面投影为圆环形状,且所述剥离部的边缘与血管壁接触,适于在所述取栓装置从远端向近端方向移动过程中剥离血栓;
9.收集部,与所述剥离部连接,适于收集并容纳被剥离的血栓。可选地,所述剥离部与所述取栓装置轴向垂直且朝向所述取栓装置近端的表面适于与所述血栓接触。
10.可选地,所述剥离部包括第一剥离杆和第二剥离杆,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螺旋交汇形成环状构造。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上均设置有连接构件;所述收集部的近端通过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固定连接。
12.可选地,所述收集部为连接于所述连接构件的柔性材料/结构形成的网格筒状结构,且所述网格筒状结构的远端收拢为圆锥状。
13.可选地,所述柔性材料/结构包括编织丝;所述网格筒状结构由编织丝编织构成,所述编织丝形成的网格尺寸从所述取栓装置近端到远端方向逐渐变小。
14.可选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连接孔;
15.所述编织丝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收集部的编织丝直接连接。
16.可选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延伸方向设置的连接孔组合,所述连接孔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
17.所述编织丝包括:与所述连接孔组合对应的编织丝组合,所述编织丝组合包括:第一编织丝和第二编织丝,其中:所述第一编织丝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编织丝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形成交错结构后与所述第一编织丝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
18.可选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沿与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上设置的连接孔组合,所述连接孔组合包括: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
19.所述编织丝包括:与所述连接孔组合对应的编织丝组合,所述编织丝组合包括:第三编织丝和第四编织丝,其中:所述第三编织丝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孔,所述第四连编织穿设于所述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三编织丝和所述第四编织丝形成交错结构后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
20.可选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延伸方向两侧相对设置的连接孔组合,所述连接孔组合包括: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
21.所述编织丝包括:与所述连接孔组合对应的编织丝组合,所述编织丝组合包括:第五编织丝和第六编织丝,其中:所述第五编织丝穿设于所述第一贯通孔,所述第六编织丝穿设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形成交错结构后与所述第五编织丝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
22.可选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延伸方向设置的连接孔组合,所述连接孔组合包括: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
23.所述编织丝包括:与所述连接孔组合对应的编织丝组合,所述编织丝组合包括:第七编织丝和第八编织丝,其中:所述第七编织丝从所述第一剥离杆的一侧穿入所述第五连接孔,再从所述第一剥离杆的另一侧的所述第六连接孔穿出;所述第八编织丝从所述第二剥离杆的一侧穿入所述第五连接孔,再从所述第二剥离杆的另一侧的所述第六连接孔穿出,并与所述第七编织丝形成交错结构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
24.可选地,所述的取栓装置还包括:支撑杆组件,其近端与所述剥离部的远端连接,其远端与所述收集部连接。
25.可选地,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远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近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剥离部的不同位置处。
26.可选地,所述取栓装置还包括:连接杆组件,其近端与所述支撑杆组件或所述剥离部固定连接,其远端与所述收集部连接。
27.相应地,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取栓系统,包括:
28.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取栓装置,适于在血管中取出血栓;
29.输送装置,与所述取栓装置配合,适于容置、释放和回收取栓装置。
30.可选地,所述取栓系统还包括限位装置,适于限制所述取栓装置的回缩程度。
31.可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环,位于所述取栓装置上;
32.限位块,位于所述输送装置上,适于在回收所述取栓装置的过程中,与所述限位环配合,限制所述取栓装置的回缩程度。
33.采用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由于清除部的边缘可以与血管壁接触,且与所述取栓装置轴向垂直的截面投影为圆环形状,在所述取栓装置从远端向近端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剥离部能够连续不断的将血栓从所述血管中剥离,而不是直接对血栓进行破坏,从而较大程度地保留血栓的完整性,即使血栓在剥离过程中被分割为多个血栓碎块,这些血栓碎块的体积较大,无法从收集部中流走,进而能够确保血管中不存在残留的血栓碎块,提高血栓的一次性移除率。因此,采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取栓装置,能够将血栓从血管壁上全部完整分离且高效收集,减少取栓过程中细碎血栓的产生,并且能够取出与血管壁粘结牢固的慢性栓塞物,更加有效地处理血管中的血栓。
34.进一步地,所述剥离部与所述取栓装置轴向垂直且朝向所述取栓装置近端的表面适于与所述血栓接触,在取栓装置回撤过程中,只有与血管壁接触的剥离部可以与血栓接触,从而能够将血栓从血管壁上完整剥离,而非切割所述血栓,进而能够一次性去除所述血栓,提高处理效率。
35.进一步地,所述剥离部包括第一剥离杆和第二剥离杆,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螺旋交汇形成环状构造,由于形成环状构造内部无其他结构,在取栓装置回撤过程中,环形构造的边缘能够紧贴血管壁连续不断移动,将血栓从所述血管壁上完整剥离,而非对血栓进行切割,能够确保血管中不存在残留的血栓碎块;且形成的所述环状构造的支撑力刚性较大,使得所述环状构造能够在血管中的保持稳定形状,能够有效剥离粘连在血管壁的慢性血栓。
36.进一步地,由于收集部为连接于所述连接构件的柔性材料/结构形成的网格筒状结构,能够使取栓装置具有更好的柔顺性,在各种特殊形状的血管中顺利展开,提高取栓装置的灵活性和普适性,且对血管壁损伤较小。
37.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材料/结构包括编织丝;所述网格筒状结构由编织丝编织构成,所述编织丝形成的网格尺寸从所述取栓装置近端到远端方向逐渐变小,取栓装置回撤过程中,可以对血栓进行全方位的包裹,收集血栓的效果更好。
3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连接孔;所述编织丝穿设于所述连接孔直接进行编织,连接方式简单,能够提高剥离部和收集部的连接效率,且穿孔固定效果好,能够防止取栓过程中剥离部和收集部间的错位,并且在编织丝穿设于所述连接孔,直接进行编织,编织方式简单,能够提高收集部的编织效率。
3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延伸方向设置的连接孔组合,所述连接孔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编织丝包括:与所述连接孔组合对应的编织丝组合,所述编织丝组合包括:第一编织丝和第二编织丝,其中:所述第一编织丝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编织丝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形成交错结构后与所述第一编织丝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采用上述连接方式,能够增加与收集部的编织丝的连接面积,增大编织形成的收集部的密度,降低血栓脱离取栓装置的概率,且穿孔固定效果好,能够防止取栓过程中剥离部和收集部间的错位。
4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延伸方向设置的连接孔组合,所述连接孔组合包括: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所述编织丝包括:与所述
连接孔组合对应的编织丝组合,所述编织丝组合包括:第七连接丝和第八连接丝,其中:所述第七编织丝从所述第一剥离杆的一侧穿设于所述第五连接孔,再从所述第一剥离杆的另一侧穿设于所述第六连接孔;所述第八编织丝从所述第二剥离杆的一侧穿设于所述第五连接孔,再从所述第二剥离杆的另一侧穿设于所述第六连接孔,并在与所述第七编织丝形成交错结构后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的编织丝连接。采用上述连接方式,一方面,能够增加与收集部的编织丝的连接面积,增大编织形成的收集部的密度;另一方面能够实现第七连接丝和第八连接与收集部编织丝的平滑连接,避免连接处产生间隙,进一步增强连接处的支撑力,且穿孔固定效果好,能够防止取栓过程中剥离部和收集部间的错位。
41.进一步地,所述的取栓装置还包括支撑杆组件,其近端与所述剥离部的远端连接,其远端与所述收集部连接。通过所述支撑杆组件,能够为剥离部提供支撑力,进而能够提高剥离部的刚性,使得剥离部在血管中仍能够保持稳定形状,提高取栓效果。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3.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取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剥离部的结构示意图;
45.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剥离部在取栓装置轴向垂直的截面投影示意图;
46.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剥离部和收集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47.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另一种剥离部和收集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48.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编织丝穿设于连接构件的示意图;
49.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另一种编织丝穿设于连接构件的示意图;
50.图8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又一种编织丝穿设于连接构件的示意图;
51.图9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又一种编织丝穿设于连接构件的示意图;
52.图10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又一种编织丝穿设于连接构件的示意图;
53.图1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支撑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又一种剥离部和收集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55.图13为图1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56.图14为图1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57.图1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一种取栓系统在血管中处理血栓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处理血栓的装置直接破坏血栓时,容易产生微小体积的血栓块,而由于装置本身结构的原因(例如,对于一些缝隙较大的装置而言,较小体积的血栓块会随着血液流走;又例如,对于一些只配置破坏血栓体积的装置而言,其没有捕获较小体积的血栓块的能力),无法进一步地处理这些微小体积的物体碎块,使得这些微小体积的血栓块仍然残留在血管中,导致疾病复发。
5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栓装置,可以包括:剥离部,与所述取栓装置轴向垂直的截面投影为圆环形状,且所述剥离部的边缘与血管壁接触,适于在所述取栓装置从远端向近端方向移动过程中剥离血栓;收集部,与所述剥离部连接,适于收集并容纳被剥离的血栓。
60.当所述取栓装置于血管中时,由于剥离部的边缘可以与血管壁接触,且与所述取栓装置轴向垂直的截面投影为圆环形状,在所述取栓装置从远端向近端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剥离部能够连续不断的将血栓从所述血管中剥离,而不是直接对血栓进行破坏,从而较大程度地保留血栓的完整性,即使血栓在剥离过程中被分割为多个血栓碎块,这些血栓碎块的体积较大,无法从收集部中流走,进而能够确保血管中不存在残留的血栓碎块,提高血栓的一次性移除率。并且所述剥离部刚性大,能够有效剥离血栓,因此,采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取栓装置,能够将血栓从血管壁上全部完整分离且高效收集,减少取栓过程中细碎血栓的产生,并且能够取出与血管壁粘结牢固的慢性栓塞物,更加有效地处理血管中的血栓。
61.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实施例,以下对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构思、方案、原理及优点等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应用示例进行详细描述。
62.为描述方便,并便于理解,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首先对近端和远端进行说明,其中,“近端”是指进行血栓去除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指进行血栓去除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
63.参照图1所示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取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取栓系统可以包括取栓装置110,所述取栓装置110可以包括:剥离部111和收集部112,其中:
64.所述剥离部111,与所述取栓装置110轴向垂直的截面投影为圆环形状,且所述剥离部111的边缘与血管壁(图1未示出)接触,适于在所述取栓装置 110从远端向近端方向移动过程中剥离血栓(图1未示出);
65.所述收集部112,与所述剥离部111连接,适于收集并容纳被剥离的血栓。当取栓装置110在血管中完全展开时,剥离部111的边缘可以与血管壁接触,且所述剥离部111可以与所述取栓装置110轴向垂直的截面投影为圆环形状,在所述取栓装置110从远端向近端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剥离部111能够连续不断的将血栓从所述血管中剥离,而不是直接对血栓进行破坏,从而较大程度地保留血栓的完整性,即使血栓在剥离过程中被分割为多个血栓碎块,这些血栓碎块的体积较大,无法从收集部112中流走,进而能够确保血管中不存在残留的血栓碎块,提高血栓的一次性移除率。
66.因此,采用上述取栓装置,能够将血栓从血管壁上全部完整分离且高效收集,减少取栓过程中细碎血栓的产生,并且能够取出与血管壁粘结牢固的慢性栓塞物,更加有效地处理血管中的血栓。
67.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以下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取栓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给出一些具体示例。
68.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剥离部起到将血栓和血管壁分离的作用,为避免破坏血栓,在去除血栓的过程中,所述剥离部与所述取栓装置轴向垂直且朝向所述取栓装置近端的表面可以与所述血栓接触。也就是说,在取栓装置回撤过程中,与血管壁接触的剥离部
可以与血栓接触,从而能够将血栓从血管壁上完整剥离,而非切割所述血栓,进而能够一次性去除所述血栓,提高处理效率。
69.在具体实施中,参照图2,所述剥离部20可以包括第一剥离杆21和第二剥离杆22,所述第一剥离杆21和所述第二剥离杆22螺旋交汇形成环状构造。
70.如图2所示,由于形成环状构造内部无其他结构,在取栓装置回撤过程中,环形构造的边缘能够紧贴血管壁连续不断移动,将血栓从所述血管壁上完整剥离,而非对血栓进行切割,能够确保血管中不存在残留的血栓碎块。且通过将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螺旋交汇,能够提高形成的环状构造的支撑力刚性,使得所述环状构造能够在血管中的保持稳定形状,有效剥离粘连在血管壁的慢性血栓。
71.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螺旋交汇形成环状构造在血管中完全展开时,如图3所示,所述环形构造在与取栓装置的轴向垂直的截面投影为圆环形状o,在回撤过程中,圆环形状o的边缘可以紧贴血管壁,将血栓从血管壁上剥离。并且圆形环状与血管形状相契合,能够避免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72.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剥离部的结构仅为示例说明。在具体实施例,可以对剥离部进行扩展或者变形,又例如,可以直接采用剥离工艺一体形成剥离部;再例如,第一剥离杆和第二剥离杆螺旋交汇形成椭圆形状,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73.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上均设置有连接构件。例如,如图2所述,第一剥离杆21上设置有连接构件231、第二剥离杆22上设置由连接构件232、233和234。
74.相应的,收集部的近端通过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一剥离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固定连接。例如,收集部的近端可以通过连接构件231与所述第一剥离杆 21固定连接,以及通过连接构件232、233和234与所述第二剥离杆234连接,由此实现剥离部与收集部的连接。
75.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基于连接构件的数量以及其在第一剥离杆和第二剥离杆上的分布,形成的取栓装置可以具有不同的构造。
76.作为一示例,结合图2,参照图4中子图(a)和(b)所示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剥离部和收集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其中,子图(a)和(b)为取栓装置不同视角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77.如图4中子图(a)和(b)所示,第一剥离杆21和第二剥离杆22全部区域均设置有连接构件(如图4示出的第一剥离杆21上的连接构件21-1、21-2、 21-3和21-4;第二剥离杆22上的连接构件22-1、22-2、22-3和22-4),收集部2a的近端可以通过与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一剥离杆21和第二剥离杆22 的全部区域连接,即可以将环形构造的所有区域与所述收集部2a连接。
78.作为另一示例,结合图2,参照图5所示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另一种剥离部和收集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5中子图(a)和(b)所示,与图4不同之处在于,连接构件仅分布设置在第一剥离杆21和第二剥离杆22靠近远端的区域,且连接构件的数量也相对较少。例如,图5中示意出的连接构件21-1和 21-2分布在所述第一剥离杆21靠近远端的区域,收集部2a的近端仅与第一剥离杆21和第二剥离杆22的远端区域连接,即环形构造的部分区域与所述收集部2a连接。
7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示仅为示例说明,不代表连接构件在第一剥离杆或第二剥
离杆上实际分布位置,仅用于说明收集部可以通过连接构件与第一剥离杆、第二剥离杆固定连接;且连接构件的数量也为示例说明,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第一剥离杆和第二剥离杆上的连接构件数量,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80.在具体实施中,为了减小对血管壁的损伤,以及提高取栓装置在特殊形状血管中的灵活性,所述取栓装置可具有柔性,即取栓装置可通过柔性材料/结构制成。其中,柔性材料/结构可以包括金属材料和/或聚合物材料;制作方式可以包括:编织、激光切割和三维打印(3d printing,3dp)中的至少一种。
8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剥离部可以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更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激光切割形状记忆合金,形成所述剥离部。
82.所述取栓装置的收集部可以由柔性材料/结构制成,使得取栓装置具有更好的柔顺性,能够在各种特殊形状的血管中顺利展开,提高了取栓装置的灵活性和普适性,且对血管壁损伤较小。
83.例如,如图5和图4所示,所述收集部2a可以为连接于所述连接构件的柔性材料/结构形成的网格筒状结构,其中,所述网格筒状结构的远端收拢为圆锥状。
84.具体而言,所述柔性材料/结构可以包括编织丝;所述网格筒状结构由编织丝编织构成,所述编织丝形成的网格尺寸从所述取栓装置近端到远端方向逐渐变小。一方面,通过编织丝编织得到的收集部柔顺性较好,对血管壁损伤较小;另一方面,通过使得网格尺寸从所述取栓装置近端到远端方向逐渐变小,在取栓装置回撤过程中,可以对血栓进行全方位的包裹,收集血栓的效果更好。
85.其中,编织丝的类型和粗细均可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编织丝可以为金属丝线和/或聚合物丝线,其粗细范围可以在0.1毫米(mm)~0.4 毫米(mm)。进一步地,聚合物可以为镍钛(niti)合金丝线。本说明书实施例对编织丝的类型和粗细不做具体限定。
86.可以理解的是,编织丝形成的网格筒状结构的网格尺寸从所述取栓装置近端到远端方向的大小变化是可以为其它情况,例如,网格筒状结构的网格尺寸可以从所述取栓装置近端到远端方向逐渐变小,但当网格尺寸减小到一定数值时,网格尺寸不在变化,即靠近远端的网格筒状结构的网格尺寸存在相同的情况;又例如,网格筒状结构的网格尺寸从所述取栓装置近端到远端方向大小交替变化,即镂空尺寸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但从整体而言,位于远端的网格尺寸仍为最小。
87.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和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剥离部和收集部通过连接部的连接方式,以下参照附图,通过具体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
88.参照图6所示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编织丝穿设于连接构件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构件可以包括:连接孔k,所述连接孔k可以分布设置在第一剥离杆和第二剥离杆上,如图6示出的连接孔k可以设置在第一剥离杆 g上;所述编织丝s穿设于所述连接孔k后可以直接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图 5未示出)。
89.采用上述连接方法,连接方式简单,能够提高剥离部和收集部的连接效率,且穿孔固定效果好,能够防止取栓过程中剥离部和收集部间的错位,并且在编织丝穿设于所述连接孔,直接进行编织,编织方式简单,能够提高收集部的编织效率。
90.需要说明的是,图6是以编织丝s包括两股丝线为例进行说明的,在其他示例中,编
织丝可以包括其它股数的丝线,例如,编织丝s可以包括一股丝线、或者三股丝线等,且图6中仅示意出第一剥离杆g上的1个连接孔k,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第一剥离杆g上的可以设置多个连接孔,本说明书实施例不限制连接孔的具体数量,相对应的,第二剥离杆可以采用与第一剥离杆g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展开赘述。
91.又例如,参照图7所示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另一种编织丝穿设于连接构件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连接构件可以包括沿所述第一剥离杆g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图7未示出)延伸方向设置的连接孔组合,所述连接孔组合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孔k1和第二连接孔k2;所述编织丝可以包括:与所述连接孔组合对应的编织丝组合,所述编织丝组合可以包括:第一编织丝s1和第二编织丝 s2,其中:所述第一编织丝s1可以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k1,所述第二编织丝s2可以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k2,形成交错结构后与所述第一编织丝s1 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
92.采用上述示例中的连接方式,在第一编织丝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以及在第二连接丝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形成交错结构后与所述第一编织丝编织,能够增加与收集部的连接面积,且通过在形成交错结构后,编织形成的收集部的密度较大,能够降低血栓脱离取栓装置的概率。
93.例如,参照图8所示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又一种编织丝穿设于连接构件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连接构件可以包括沿与所述第一剥离杆g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图8未示出)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上设置的连接孔组合,所述连接孔组合可以包括:第三连接孔k3和第四连接孔k4;所述编织丝可以包括:与所述连接孔组合对应的编织丝组合,所述编织丝组合可以包括:第三编织丝s3 和第四编织丝s4,其中:所述编织连接丝s3可以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孔k3,所述第四编织丝s4可以穿设于所述第四连接孔k4,所述第三编织丝s3和所述第四编织丝s4形成交错结构后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
94.采用上述示例中的连接方式,在第三编织丝穿设于第三连接孔以及第四编织丝穿设于第四连接孔后,通过将第三编织丝和第四编织丝形成交错结构后编织,能够增加与收集部的连接面积,增大编织形成的收集部的密度,降低血栓脱离取栓装置的概率,且穿孔固定效果好,能够防止取栓过程中剥离部和收集部间的错位。
95.需要说明的是,图8和图7均是以设置在第一剥离杆上的一个连接孔组合为例进行说明的,具体实施中,可以在第一剥离杆设置多个连接孔组合,且各连接孔组合可以包括3个连接孔、4个连接孔等更多个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剥离杆可以采用与第一剥离杆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展开赘述。
96.再例如,参照图9所示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另一种编织丝穿设于连接构件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剥离杆g和所述第二剥离杆(图9未示出)延伸方向两侧相对设置的连接孔组合,所述连接孔组合可以包括:第一贯通孔t1和第二贯通孔(图9未示出);所述编织丝可以包括:与所述连接孔组合对应的编织丝组合,所述编织丝组合包括:第五编织丝s5 和第六编织丝s6,其中:所述第五编织丝s5穿设于所述第一贯通孔t1,所述第六编织丝s6穿设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形成交错结构后与所述第五编织丝s5 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
97.采用上述示例中的连接方式,在第五编织丝穿设于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第六连接丝穿设于第二贯通孔形成交错结构后再与第五编织丝编织,能够增加与收集部的连接面
积,增大最终形成的收集部的密度,降低血栓脱离取栓装置的概率。
98.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案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交叉引用,从而延伸出多种可能的实施方案,这些均可认为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披露、公开的实施例方案,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这些延伸方案不做限制。
99.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所示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又一种编织丝穿设于连接构件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所述连接构件可以包括沿所述第一剥离杆g1和所述第二剥离杆g2延伸方向设置的连接孔组合,所述连接孔组合可以包括: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例如,连接孔组合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剥离杆g1延伸方向的第五连接孔k51和第六连接孔k61,以及设置在第二剥离杆g2延伸方向的第五连接孔k52和第六连接孔k62;所述编织丝可以包括:与所述连接孔组合对应的编织丝组合,所述编织丝组合可以包括:第七编织丝 s7和第八编织丝s8,其中:所述第七编织丝s7可以从所述第一剥离杆g1的一侧穿入所述第五连接孔k51,再从所述第一剥离杆g1的另一侧的所述第六连接孔k61穿出;所述第八编织丝s8可以从所述第二剥离杆g2的一侧穿入所述第五连接孔k52,再从所述第二剥离杆g2的另一侧的所述第六连接孔k62 穿出,并与所述第七连接丝s7形成交错结构后编织形成所述收集部。
100.采用上述示例中的连接方式,在第七编织丝从第一剥离杆的另一侧穿出以及第八编织丝从第二剥离杆的另一侧穿出后,通过将第七编织丝和第八编织丝形成交错结构后与编织,能够实现第七编织丝和第八编织与对应的剥离杆间的平滑连接,避免连接处产生间隙,进一步增强连接处的支撑力,且穿孔固定效果好,能够防止取栓过程中剥离部和收集部间的错位。
101.在具体实施中,当取栓装置完全展开时,受到血管中血液的冲击,其形状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取栓效果,基于此,取栓装置还可以包括:支撑杆组件,其近端与所述剥离部的远端连接,其远端与所述收集部连接。通过所述支撑杆组件,能够为剥离环提供支撑力,进而能够提高剥离部的刚性,使得剥离部在血管中仍能够保持稳定形状,提高取栓效果。
102.在本说明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支撑杆组件40的近端与第一剥离杆4a 和第二剥离杆4b连接,其中,所述支撑杆组件4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杆41 和第二支撑杆42,所述第一支撑杆4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远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杆4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近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剥离部的不同位置处。例如,如图11所示,第一支撑杆41的近端可以固定在第一剥离杆 4a上,第二支撑杆42的近端可以固定在第二剥离杆42上。
103.在具体实施中,继续参照图11,当在所述取栓装置上设置更多个支撑杆组件40时,支撑杆组件40可以与第一剥离杆41、第二剥离杆42形成菱形网状结构,形成的菱形网状结构稳定,能够提高第一剥离杆41、第二剥离杆42的刚性。
104.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可以设置多个连接孔,收集部的近端还可以通过所述连接孔与剥离部连接。参照图12所示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另一种剥离部和收集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述,取栓装置可以包括与第一剥离杆51和第二剥离杆52均的远端均固定连接的2个支撑杆组件53和54,其中,支撑杆组件53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杆组件531和第二支撑杆组件532,所述第一支撑杆53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组件532的远端固定连接,且设置有连接孔c1;支撑杆组件54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杆组件541
和第二支撑杆组件542,所述第一支撑杆54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组件542的远端固定连接,且设置有连接孔c2。
105.收集部5a的编织丝可以通过连接孔c1与支撑杆组件53固定连接,以及通过连接孔c2与支撑杆组件54固定连接后,各编织丝可以进行编织,其中,具体编织过程可以参见前述图7至图10中的相关描述。
106.可以理解的是,图12是以取栓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杆组件为例进行说明的,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设置更多的支撑杆组件,进一步提高剥离部的刚性。
107.进一步地,为提高收集部的编织密度,继续参照图12,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取栓装置还可以包括连接杆组件55和56,其中,连接杆组件55的近端与所述支撑杆组件53或所述剥离部(具体是第一剥离杆51)固定连接,其远端与所述收集部5a连接,连接杆组件56的近端与所述支撑杆组件54或所述剥离部(具体是第二剥离杆52)固定连接,其远端与所述收集部5a连接。
108.在具体实施中,连接杆组件55和56的远端均可以设置有连接孔,例如,连接杆组件55上设置有连接孔c3、连接杆组件56上设置有连接孔c4,收集部5a的编织丝可以通过连接孔c3与连接杆组件55固定连接,以及通过连接孔c4与连接杆组件56固定连接。
109.需要说明的是,图12是以连接部包括两个连接杆为例进行说明的,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设置更多的连接杆,以增大连接孔的数量,提高编织形成的收集部的密度。
110.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当取栓装置同时包括剥离部、支撑杆组件和连接杆组件时,收集部可以与至少一个固定连接,例如,收集部可以仅与剥离部、支撑杆组件和连接杆组件其中一个固定连接;收集部可以与剥离部、支撑杆组件和连接杆组件中的其中两个固定连接,例如,收集部可以同时与剥离部、支撑杆组件固定连接,还例如,收集部可以同时与剥离部、支撑杆组件和连接杆组件固定连接。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只要能够实现与收集部间的固定连接即可。
111.本说明书还提供了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取栓装置对应的取栓系统,以下进行介绍。需要知道的是,下文描述的取栓装置的内容,可与上文描述的取栓装置的内容相互对应参照。
112.在具体实施中,继续参照图1,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取栓系统100可以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取栓装置110和输送装置120,其中:
113.所述取栓装置110,适于在血管中取出血栓;
114.所述输送装置120,与所述取栓装置配合,适于容置、释放和回收所述取栓装置110。
115.其中,取栓装置的结构、连接关系、功能、工作原理等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上相关部分的描述和附图,在此不再赘述。
116.在具体实施中,输送装置的组成部分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设定。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117.在一具体应用场景中,结合图1,参照图13和图14,其中,图13和图14 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所述输送装置120可以包括芯轴管a、内管b和外管c,其中:
118.所述芯轴管a,与所述取栓装置110的远端连接,适于回收所述取栓装置 110;
119.所述内管b,与所述取栓装置110的近端连接,适于引导取栓装置110的移动方向;
120.所述外管c,套接于所述内管b、所述芯轴管a外部,适于容置取栓装置 110。
121.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3和图14,所述取栓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固定装置130,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30可以为固定环,通过所述固定环,能够将内管b与所述取栓装置110的近端连接。
122.所述取栓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第二固定装置140,所述第二固定装置140 可以为锥形头,通过所述锥形头,能够将芯轴管a与所述取栓装置110的远端连接。
123.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和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取栓系统,以下参照附图,通过具体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
124.在一可选示例中,如图15所示,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系统在血管中处理血栓的过程图。
125.参照图15的子图(a),将输送装置120插入需要清除血栓xs的血管xg 内,当输送装置120穿过血栓xs一定距离(该距离根据具体需求和血栓体积决定),外管c回撤,同时推动内管b和芯轴管a向血栓xs远端运动,取栓装置110在血管xg中自行展开,展开后的取栓装置110与血管xg的内壁贴合。
126.参照图15的子图(b),当取栓装置110完全展开后,回撤内管b和连接管和芯轴管a,带动取栓装置110向近端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取栓装置110 紧贴血管壁,并将血栓xs从血管壁上剥离下来。
127.参照图15的子图(c),继续回撤内管b和连接管和芯轴管a,血栓xs保持在取栓装置110的收集部内,取栓装置110紧贴血管xg的内壁,以防血栓 xs从远端流出。
128.参照图15的子图(d),在回撤过程中,取栓装置110近端的结构逐渐聚拢,血栓xs被压缩变长,跟随取栓装置110进入鞘管d。
129.在具体实施中,为了确定取栓装置在血管中的位置,可通过造影方式对取栓装置进行定位,例如,可以在芯轴管a的近端设置定位部件。通过造影方式,可以精准确定取栓装置在血管中的位置,进而确保血栓处于取栓装置展开后的空间范围内。
130.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为避免取栓装置过度收缩而导致血栓破裂,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取栓系统还可以包括限位装置,适于限制所述取栓装置的回缩程度。
131.作为一具体示例,继续参照图13和图14,所述限位装置可以包括:限位环d,位于所述取栓装置110上;
132.限位块e,位于所述输送装置120上,适于在回收所述取栓装置110的过程中,与所述限位环d配合,限制所述取栓装置110的回缩程度。
133.具体而言,所述限位块e可以位于芯轴管a上,当回收所述取栓装置110 时,芯轴管a向近端移动,从而带动限位环d向近端运动,当限位环d与所述限位块e嵌合在一起时,芯轴管a停止运动,取栓装置110不再回缩。
134.在具体实施中,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取栓系统进行进一步扩展,以进一步提高取栓效果。
135.例如,继续参照图15,所述取栓系统100还可以包括与输送装置120连接的抽吸装置10a,当取栓装置110完全进入鞘管f后,可以通过所述抽吸装置 10a(例如注射器),抽吸出鞘管f中残留的血栓。
1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说明书中术
语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理解。例如,动词“连接”可以理解为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转动连接、一体地连接等;又例如,动词“展开”可以理解为扩张、伸展等。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3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而且,“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表示重要性。可以理解的是,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138.虽然本说明书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