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

2022-12-07 17:57: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2.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俗称章鱼,营养价值高,在我国主要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和浙江等沿海地区。中华蛸为肉食性动物,饵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可进行室内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经济价值高,国内外消费需求旺盛,是极具产业化前景的养殖新品种。
3.中华蛸幼体的生长发育先后经历浮游期和底栖期两个生长阶段,浮游期幼体在水体中游动生活,进入底栖期后幼体沉于池底生活。一般在受精卵孵化35天后,幼体陆续进入底栖期。由于人工养殖环境与野生自然环境的差异,人工培育中华蛸幼体由浮游期至底栖期的转化率较低,死亡率高,是中华蛸未能实现规模化苗种培育的主要技术瓶颈。开发高效诱导中华蛸浮游期至底栖期转变的装置和方法,是中华蛸人工养殖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通过饵料吸引幼体,提供供幼体附着的网片,增加幼体的附着时间,诱导幼体进行浮游期至底栖期的转变。进而提升幼体成活率,增大苗种培育规模。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包括一个圆桶型的外壳、一个可供底栖期中华蛸附着的圆柱型的网笼和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所述外壳上端外壁设有一倒l型挂钩,装置通过倒l型挂钩悬挂于养殖池壁的上端,外壳的内部连接有网笼,所述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能够自由悬挂于网笼内部。
7.优选地,外壳为多孔结构且孔的直径小于浮游期幼体的酮体宽,外壳上设有一个开放的窗口,可供浮游期幼体进入外壳内,但浮游期幼体不能从外壳的孔里通过。
8.优选地,外壳高度90-110cm,直径50-70cm。
9.优选地,网笼的网目大于浮游期幼体的酮体宽,可供底栖期中华蛸附着,同时网笼的底部为一个多孔板,起到排出排泄物及残饵的作用,同时撑开网笼。
10.优先地,网笼的高度70-90cm,直径40-60cm。
11.优先地,多孔板上孔的直径为0.2-0.5cm。
12.优选地,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分为多层,直径小于网笼,每一层平台均带有保护边,可防止饵料掉落至底部,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上部设置有横杆,用于横放在网笼上端,将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挂在网笼内。
13.优先地,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的直径为20-40cm
14.优先地,窗口的规格为长25-30cm,高15-20cm。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设计使用方便,灵活性高。通过在储放平台放置饵料,吸引中华蛸幼体进入养殖装置;内侧圆柱型网笼为幼体提供了附着场所;底部多孔板可直接将幼体的排泄物及残饵排出养殖装置,避免养殖装置内水质恶化,可显著提升幼体由浮游期向底栖期转变的成功率及存活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网笼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便携式饵料储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放大部分网笼与外壳的连接部分的楔形结构。
21.标注:倒l型挂钩,2、x型固定装置,3、外壳,4、网笼,5、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1
24.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一个圆桶型的外壳3、一个可供底栖期中华蛸附着的圆柱型的网笼4和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所述外壳3上端外壁设有一倒l型挂钩1,装置通过倒l型挂钩1悬挂于养殖池壁的上端,外壳3的内部通过卯榫结构连接有网笼4,所述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通过x型固定装置2自由悬挂于网笼4内部。
25.所述圆柱型的外壳3为多孔结构,孔的直径为0.2cm,小于幼体的胴体宽,外壳3的壁上配有一个开关式窗口5,规格为长25*15cm,可供浮游期幼体进入,但浮游期幼体不能从外壳3的孔通过。外壳3规格为高度90cm,直径50cm。
26.网笼4的四周壁选择6股孔径为4cm的尼龙网,可供底栖期中华蛸附着,同时网笼4的底部置有一个pvc制成的多孔板,孔径为0.5cm除了起到排出排泄物及残饵的作用,还可撑开网笼4的底部。网笼4的直径是高度70cm,直径40cm。
27.上述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分为三层,整个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的高度70cm,直径20cm,小于网笼4的直径,每一层平台均带有卷边,可防止饵料掉落至底部。
28.操作流程如下:中华蛸幼体生长包含两个不同的生长期,浮游期和底栖期。在使用本装置时,将本发明装置通过倒“l”型把手悬挂在养殖池的池壁上,打开外壳3上的窗口5,使处于浮游期的幼体进入装置,之后关闭窗口5,将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取出并放置足量饵料,三层的饵料平台可使幼体相对分散,从而减少相互残杀的现象。然后将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放置在网笼4内。当浮游期幼体向底栖期转变后,网笼4的网眼可为其提供附着的场所,同时网笼4下方的多孔板排出幼体的排泄物及残饵,当需要清理装置时,直接通过榫卯结构
将内部网笼4取出,并将外壳3进行清理即可。
29.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装置包括一个圆桶型的外壳、一个可供底栖期中华蛸附着的圆柱型的网笼和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所述外壳上端外壁设有一倒l型挂钩,装置通过倒l型挂钩悬挂于养殖池壁的上端,外壳的内部连接有网笼,所述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能够自由悬挂于网笼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多孔结构且孔的直径小于浮游期幼体的酮体宽,外壳上设有一个开放的窗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高度90-110cm,直径50-7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网笼的网目大于浮游期幼体的酮体宽,可供底栖期中华蛸附着,同时网笼的底部为一个多孔板,起到排出排泄物及残饵的作用,同时撑开网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网笼的高度70-90cm,直径40-60c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多孔板上孔的直径为0.2-0.5c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分为多层,直径小于网笼,每一层平台均带有保护边,可防止饵料掉落至底部,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上部设置有横杆,用于横放在网笼上端,将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挂在网笼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的直径为20-40c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窗口的规格为长25-30cm,高15-20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华蛸幼体浮游至底栖转变期的养殖装置,属于水产养殖装置领域,所述养殖装置包括一个圆桶型的外壳、一个可供底栖期中华蛸附着的圆柱型的网笼和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所述外壳上端外壁设有一倒L型挂钩,装置通过倒L型挂钩悬挂于养殖池壁的上端,外壳的内部连接有网笼,所述便携式饵料储放平台能够自由悬挂于网笼内部。本实用新型装置通过饵料吸引幼体,提供供幼体附着的网片,增加幼体的附着时间,诱导幼体进行浮游期至底栖期的转变。进而提升幼体成活率,增大苗种培育规模。模。模。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梅 王兴强 边力 陈四清 李凤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海洋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9.22
技术公布日:2022/12/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