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提高炼钢转炉更换出钢口效率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10:48: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高炼钢转炉更换出钢口效率的装置,属于冶金行业炼钢运行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炼钢厂转炉每周需要更换一次转炉出钢口,出钢口是直径310mm、长度2m、重量约为400kg的空心圆柱体,以往没有检修平台类装置,转炉出钢口更换时间长,员工作业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转炉出钢口更换时不方便调整出钢口位置,更换效果差,出钢口的使用寿命低;这样不利于员工安全、高效的进行更换作业,降低了员工作业效率以及转炉出钢口使用寿命及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炼钢转炉更换出钢口效率的装置,可以给作业者提供安全稳定的作业环境,便于员工操作,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转炉更换碳管的作业效率及转炉出钢口使用寿命及效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稳定性,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提高炼钢转炉更换出钢口效率的装置,包含顶面、吊装装置、底面、支撑柱、爬梯、护栏和托辊,顶面和底面均为矩形框架结构,且设有封堵蒙皮,顶面和底面通过多根支撑柱连接,形成更换转炉出钢口的工作空间;顶面设有吊装装置,顶面和底面之间设有爬梯,底面上设有托辊和转炉出钢口,底面侧面设有护栏;吊装装置包含吊耳、钢丝绳、卡环和吊环,吊耳设置在顶面上,吊耳与卡环连接,卡环通过钢丝绳与吊环连接。
6.所述护栏包含护栏横梁和护栏立柱,多个护栏立柱底部设置在底面上,护栏立柱顶部和底部均设有护栏横梁,用于保护操作人员,防止坠落。
7.所述顶面由四根顶面横梁和三根顶面纵梁焊接而成,顶面横梁和顶面纵梁相互垂直,顶面横梁的两端分别与顶面纵梁焊接,前侧和后侧的两根顶面横梁分别焊接在顶面纵梁的两端,顶面的封堵蒙皮为顶面蒙皮,作用是防止上部掉落的物体对操作人员或设备设施造成打击伤害。
8.所述底面由五根底面横梁、两根底面纵梁、两根底面前侧横梁和两根底面前侧纵梁焊接而成,底面横梁和底面前侧横梁相互平行,底面纵梁和底面前侧纵梁相互平行,底面横梁和底面纵梁相互垂直,两根底面纵梁的前端突出前侧的底面横梁设置,突出的底面纵梁的长度与底面前侧纵梁的长度相同,两根底面前侧纵梁一端与前侧的底面横梁连接,两根底面前侧纵梁另一端分别与两根底面前侧横梁一端连接,两根底面前侧横梁另一端分别与两根底面纵梁的前端连接,后侧的底面横梁与两根底面纵梁的后端连接,底面的封堵蒙皮为底面蒙皮,用于操作人员站立操作及放置设备设施。
9.所述托辊设置在底面前部正中心位置,托辊通过两个托辊支撑与底面连接,两个
托辊支撑与前侧的底面横梁连接;设置托辊和托辊支撑,用来在更换转炉出钢口时支撑转炉出钢口,并且便于将转炉出钢口运达指定位置。
10.所述转炉出钢口后端设有出钢口栏杆,方便操作人员将转炉出钢口运送至托辊上,而后利用托辊将转炉出钢口运送到合适位置。
11.所述底面的前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护栏,前侧对应托辊处设有开口(即两根底面前侧横梁之间的缝隙),开口处不设护栏,开口两侧设有护栏,开口两侧的护栏立柱上分别设有安全链和安全扣,安全链与安全扣连接,起到安全保护作用,防止人员坠落。
12.所述爬梯顶端设有爬梯扶手,爬梯扶手与顶面连接。
13.所述底面后部设有叉车叉臂孔,叉车将叉车臂伸入到叉车叉臂孔中,利用叉车运送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位置进行调整。
14.所述吊耳、钢丝绳和卡环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吊耳分别设置在顶面的第二根顶面横梁和后侧的顶面横梁的两端,四个吊耳分别与四个卡环连接,四个卡环分别与四个钢丝绳的一端连接,四个钢丝绳的另一端共同连接一个吊环,利用天车小钩与吊环连接,已达到天车吊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15.所述顶面横梁、顶面纵梁、底面横梁、底面纵梁、底面前侧横梁和底面前侧纵梁均为工字钢,顶面蒙皮和底面蒙皮均为薄铁板。
16.本实用新型在更换转炉出钢口前先将更换的转炉出钢口及其它设备设施放置在本实用新型底面中部,适当固定,待转炉炉体调整到合适角度后,用叉车或天车将本实用新型运送到指定更换区域,撤离叉车或天车,操作人员自本实用新型后侧进入操作区域,将转炉出钢口移动至托辊上,由托辊带动转炉出钢口移动并送入指定区域,待调整好转炉出钢口位置角度后,将其焊接在炉壳上,而后进行喷涂作业,即完成了整套更换转炉出钢口的工作。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改善了操作人员进行更换转炉出钢口作业时的作业环境,减少了安全隐患,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便于进行转炉出钢口位置微调,提高了更换质量,增加了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便于操作人员快速稳定地完成更换操作,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生产效益,并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21.图中:支撑柱1、爬梯2、爬梯扶手3、吊耳4、钢丝绳5、卡环6、吊环7、顶面横梁8、顶面纵梁9、顶面蒙皮10、护栏横梁11、护栏立柱12、底面横梁13、底面纵梁14、叉车叉臂孔15、底面蒙皮16、托辊17、托辊支撑18、安全链19、安全扣20、转炉出钢口21、出钢口栏杆22、底面前侧横梁23、底面前侧纵梁24、顶面101、吊装装置102、底面103、护栏104。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23.一种提高炼钢转炉更换出钢口效率的装置,包含顶面101、吊装装置102、底面103、
支撑柱1、爬梯2、护栏104和托辊17,顶面101和底面103均为矩形框架结构,且设有封堵蒙皮,顶面101和底面103通过多根支撑柱1连接,形成更换转炉出钢口21的工作空间;顶面101设有吊装装置102,顶面101和底面103之间设有爬梯2,底面103上设有托辊17和转炉出钢口21,底面侧面设有护栏104;吊装装置102包含吊耳4、钢丝绳5、卡环6和吊环7,吊耳4设置在顶面101上,吊耳4与卡环6连接,卡环6通过钢丝绳5与吊环7连接。
24.所述护栏104包含护栏横梁11和护栏立柱12,多个护栏立柱12底部设置在底面103上,护栏立柱12顶部和底部均设有护栏横梁11,用于保护操作人员,防止坠落。
25.所述顶面101由四根顶面横梁8和三根顶面纵梁9焊接而成,顶面横梁8和顶面纵梁9相互垂直,顶面横梁8的两端分别与顶面纵梁9焊接,前侧和后侧的两根顶面横梁8分别焊接在顶面纵梁9的两端,顶面101的封堵蒙皮为顶面蒙皮10,作用是防止上部掉落的物体对操作人员或设备设施造成打击伤害。
26.所述底面103由五根底面横梁13、两根底面纵梁14、两根底面前侧横梁23和两根底面前侧纵梁24焊接而成,底面横梁13和底面前侧横梁23相互平行,底面纵梁14和底面前侧纵梁24相互平行,底面横梁13和底面纵梁14相互垂直,两根底面纵梁14的前端突出前侧的底面横梁13设置,突出的底面纵梁14的长度与底面前侧纵梁24的长度相同,两根底面前侧纵梁24一端与前侧的底面横梁13连接,两根底面前侧纵梁24另一端分别与两根底面前侧横梁23一端连接,两根底面前侧横梁23另一端分别与两根底面纵梁14的前端连接,后侧的底面横梁13与两根底面纵梁14的后端连接,底面的封堵蒙皮为底面蒙皮16,用于操作人员站立操作及放置设备设施。
27.所述托辊17设置在底面前部正中心位置,托辊17通过两个托辊支撑18与底面连接,两个托辊支撑18与前侧的底面横梁13连接;设置托辊17和托辊支撑18,用来在更换转炉出钢口21时支撑转炉出钢口21,并且便于将转炉出钢口21运达指定位置。
28.所述转炉出钢口21后端设有出钢口栏杆22,方便操作人员将转炉出钢口21运送至托辊17上,而后利用托辊17将转炉出钢口21运送到合适位置。
29.所述底面103的前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护栏104,前侧对应托辊17处设有开口(即两根底面前侧横梁23之间的缝隙),开口处不设护栏,开口两侧设有护栏,开口两侧的护栏立柱上分别设有安全链19和安全扣20,安全链19与安全扣20连接,起到安全保护作用,防止人员坠落。
30.所述爬梯2顶端设有爬梯扶手3,爬梯扶手3与顶面连接。
31.所述底面103后部设有叉车叉臂孔15,叉车将叉车臂伸入到叉车叉臂孔15中,利用叉车运送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位置进行调整。
32.所述吊耳4、钢丝绳5和卡环6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吊耳4分别设置在顶面的第二根顶面横梁8和后侧的顶面横梁8的两端,四个吊耳4分别与四个卡环6连接,四个卡环6分别与四个钢丝绳5的一端连接,四个钢丝绳的另一端共同连接一个吊环7,利用天车小钩与吊环连接,已达到天车吊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33.所述顶面横梁8、顶面纵梁9、底面横梁13、底面纵梁14、底面前侧横梁23和底面前侧纵梁24均为工字钢,顶面蒙皮10和底面蒙皮16均为薄铁板。
34.本实施例中,参照附图1-3,一种提高炼钢转炉更换出钢口效率的装置,包含顶面101、吊装装置102、底面103、支撑柱1、爬梯2、护栏104和托辊17,顶面103是由四根顶面横梁
8(宽200mm,长为2800mm的工字钢)和三根顶面纵梁9(宽为200mm,长为5500mm的工字钢)焊接在一起作为支撑骨架,顶面101前后两侧的顶面横梁8焊接在顶面纵梁9的两端,顶面101最前侧的两根顶面横梁8间距为1000mm,顶面101后侧两根顶面横梁8间距为2300mm;用厚度为10mm的铁板作为顶面蒙皮10,作用是防止上部掉落的物体对操作人员或设备设施造成打击伤害。在最后侧顶面横梁8、后数第三根顶面横梁8(即第二根顶面横梁)与顶面横梁9的四个交接点处焊接吊耳4,用卡环6将四根相同长度、直径的钢丝绳5与吊耳4进行连接,而后将钢丝绳5与吊环7连接在一起,组成吊装装置102,利用天车小钩与吊环进行连接,可以实现由天车吊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两根底面纵梁14为长度5500mm、宽度200mm的工字钢,底面横梁13为长度为2800mm、宽度为200mm的工字钢,最后侧底面横梁13与两根底面纵梁14后端焊接在一起,后侧数第二根底面横梁13与最后侧底面横梁13间隔500mm并且与之平行,后侧数第三根底面横梁13与最后侧底面横梁13间隔1000mm并且与之平行,后侧数第四根底面横梁13与最后侧底面横梁13间隔2750mm并且与之平行,后侧数第五根底面横梁13(即前侧的底面横梁)与最后侧底面横梁13间隔4500mm并且与之平行,两根底面前侧横梁23(长度为900mm、宽为200mm的工字钢)一端分别与底面纵梁14最前端焊接在一起,两根底面前侧纵梁24(长度为1000mm、宽度为200mm的工字钢)分别与底面前侧横梁23另一端及前侧的底面横梁13(即后侧数第五根底面横梁)焊接在一起,并与底面纵梁14平行,以此来构成底面103的支撑结构,而后用厚度6mm花纹板作为底面蒙皮16焊接在底面103框架上,以此构成整个底面103。在后侧三根底面横梁13中心线两侧310mm处挖出长200mm、宽100mm的孔,组合形成叉车叉臂孔15。托辊17直径为100mm,长度为800mm,与两个托辊支撑18连接在一起,两个托辊支撑18与最前侧的底面横梁13焊接在一起。支撑柱1为六根,用来连接支撑顶面与底面,支撑柱1(长度为2500mm、宽度为200mm的工字钢)中最后侧的两根分别与顶面101和底面103的最后侧焊接在一起,后侧数第二根距最后侧支撑柱1为2250mm,并与最后侧支撑柱1平行,分别与顶面101和底面103焊接在一起,后侧数第三根距最后侧支撑柱1为4500mm,并与最后侧支撑柱1平行,分别与顶面101和底面103焊接在一起。护栏立柱12共十四根,长度为1400mm的3寸圆铁管,八根均匀分布在支撑柱1之间,另外六根分别焊接于底面纵梁14与底面前侧横梁23交界处、底面前侧横梁23与底面前侧纵梁24交界处、底面前侧纵梁24与底面横梁13交界处的底面103上;下侧的护栏横梁11与底面103间隔700mm,上侧的护栏横梁11与底面103间隔1400mm,焊接在护栏立柱12与支撑柱1上。爬梯2位于顶面101与底面103之间,在本实用新型右后侧的支撑柱1旁边,是由圆钢焊接而成的可以爬到本实用新型顶面的直梯,长度为2500mm,宽度为400mm。爬梯扶手3位于爬梯2顶端,由两根长度为300mm的圆铁管焊接在爬梯2上方的顶面上,供操作人员爬行至顶面。转炉出钢口21放置于本实用新型底面103中心处。将长度为1000mm的铁链一端焊接在左侧底面前侧横梁23与底面前侧纵梁24交界点上方的护栏立柱上,距离底面800mm作为安全链19,安全链19前方有铁钩;将直径为20mm的铁环焊接在右侧底面前侧横梁23与底面前侧纵梁24交界点上方的护栏立柱上,距离底面800mm作为安全扣20,使用时将安全链19与安全扣20连接即形成安全装置。
35.在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爬梯2爬到顶面101上,指挥天车将天车小钩与吊环7连接,人员通过爬梯2回到底面,指挥天车将本实用新型吊运到指定位置,利用叉车将转炉出钢口21运送到底面103中部,适当固定,待转炉炉体调整到合适角度后,而后叉车将叉车臂伸入到叉车叉臂孔15中,利用叉车对本实用新型位置进行调整,待位置调整合适后,操作
人员从本实用新型后侧到达底面103上方操作位置,将安全链19与安全扣20连接在一起,防止人员从护栏104空隙中坠落。操作人员握住出钢口栏杆22将转炉出钢口21运送到托辊17上,而后利用托辊将转炉出钢口运送到合适位置,并进行微调位置,待位置合适后,将出钢口护栏22与转炉本体焊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顶面101可以有效防止上方坠物造成伤人事故,护栏104可以有效防止人员发生坠落事故。整个过程即完成了转炉出钢口高效更换工作。
36.本实用新型改善了操作人员进行更换转炉出钢口作业时的作业环境,减少了安全隐患,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便于进行转炉出钢口位置微调,提高了更换质量,增加了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便于操作人员快速稳定地完成更换操作,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生产效益,并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成本少,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投用效果好等特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