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01:16: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2.动力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在一些昏暗、狭小的地方作业,因此会在动力工具的端部设置光源装置,从而便于用户在一些昏暗的地方进行作业,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动力工具,因其端部设置复杂的结光源装置,造成动力工具端部在径向上较为冗长,这样会使用户在狭窄的地方进行作业时,容易会使用户的视线被阻挡,从而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结构小巧、简单且照明效果好的动力工具。
4.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动力工具,包括:机壳;电机,设置在机壳内;动力输出件,用于输出动力,动力输出件基本沿轴线方向延伸,动力输出件上可连接有工作附件,工作附件上设有工作区域,轴线基本沿前后方向延伸;传动组件,用于将电机的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件;齿轮箱,用于容纳传动组件;动力工具还包括:光源装置,设置机壳内以照亮动力工具的工作区域,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形成有用于出射光线的光出射面和用于引入光线至导光板的第一光入射面和第二光入射面;发光元件,朝向光入射面发光;电路板,用于安装发光元件;第一光入射面与第二光入射面之间在沿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l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7mm。
5.进一步地,第一光入射面与第二光入射面之间在沿左右方向的最大距离l大于等于0.7mm且小于等于5mm。
6.进一步地,电路板上至少安装一个发光元件。
7.进一步地,电路板至少部分围绕导光板的周向设置。
8.进一步地,电路板基本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第一直线方向与轴线方向基本垂直,且第一直线方向与光出射面所在的平面基本垂直。
9.进一步地,在垂直于第一直线方向上,电路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上均安装有发光元件。
10.进一步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其中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在沿垂直于第一直线方向上的距离d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7mm。
11.进一步地,机壳包括:容纳部,基本沿轴线方向延伸,容纳部形成有容纳腔,齿轮箱、传动组件与电机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腔内;把手部,基本沿第一方向延伸,把手部与容纳部之间倾斜连接,且把手部与容纳部的延伸方向之间形成有操作区域,电路板设置在操作区域内。
12.进一步地,导光板上形成有定位槽,电路板固定连接至定位槽内。
13.进一步地,光源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导光板出射的光线反射至工作区域的反射元
件,反射元件与齿轮箱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14.一种动力工具,包括:机壳;电机,设置在机壳内;动力输出件,用于输出动力,动力输出件基本沿轴线方向延伸,动力输出件上可连接有工作附件,工作附件上设有工作区域,轴线基本沿前后方向延伸;传动组件,用于将电机的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件;齿轮箱,用于容纳传动组件;动力工具还包括:光源装置,设置机壳内以照亮动力工具的工作区域,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形成有用于出射光线的光出射面和用于引入光线至导光板的第一光入射面和第二光入射面;电路板,固定安装至导光板,电路板在沿光出射面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上均安装有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向光入射面发光;第一光入射面与第二光入射面之间在沿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l大于等于0.7mm且小于等于7mm。
15.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效果较好的动力工具。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技术动力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动力工具中光源装置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动力工具去掉电池包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动力工具去掉电池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齿轮箱与光源装置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图5所示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光源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图7所示光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光源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图9所示光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光源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图11所示光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图12所示光源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中发光元件的另一布置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介绍。
18.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工具100,动力工具100可以是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锤、螺丝批及电动扳手等,也可以是气动工具,在此不做限制。
19.为了方便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定义如图1所示的上、下、前、后、左和右。
20.本技术以电动扳手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仅限于电动扳手,如图1至图3所示,动力工具100包括机壳11、开关组件17、电机12、齿轮箱13、传动组件16、动力输出件14、能量源15以及光源装置20。动力输出件14连接工作附件141,即当动力工具100运行时,动力输出件14能带动工作附件141运动,通过依靠自身的转动从而实现将工作零件进行拧紧、加工。在本实施例中,工作附件141可以是批头、套筒、连接杆等。
21.能量源15用于给动力工具100提供能量来源,能量源15可以采用直流电或交流电。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直流电,即能量源15具体为电池包。电池包与机壳11可以插接设置,也可以是分离设置的,即电池包并不直接安装在机壳11表面,在此并不限制具体的安装方式,只要能够使电池包实现给电机12提供动力即可。
22.机壳11作为动力工具100的外形,机壳11至少形成有把手部111、安装部112和容纳部113。容纳部113基本沿第二方向101延伸,容纳部113形成有容纳腔1131,电机12、齿轮箱13、传动组件16等零部件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腔1131内。安装部112设置在容纳部113的下侧,安装部112上设有连接座,用于安装电池包,具体的,电池包沿一方向滑动连接至连接座。把手部111用于供用户握持,在本实施例中,把手部111连接安装部112和容纳部113,且把手部111自容纳部113的后端延伸。把手部111基本沿第一方向102延伸,具体的,第一方向102与第二方向101相交,也就是说,把手部111与容纳部113的延伸方向呈一定的角度倾斜,其中,把手部111与容纳部113的延伸方向之间形成一个操作区域114,操作区域114设置在第一方向102与第二方向101的夹角之内;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夹角在0度到180度的范围内均能满足上述操作区域114的要求。
23.开关组件17用于启动电机12,开光组件设置在上述的操作区域114内,具体的,开关组件17安装在把手部111上。这样设置,当用户握持在把手部111上时,能够相对方便的触发开关组件17,从而启动电动工具100。
24.电机12用于给动力工具100提供动力来源,电机12基本沿第二方向101设置。电机12包括能够绕电机轴线转动的电机轴121,在本实施例中,电机轴线与第二方向101基本平行,第二方向101与前后方向基本平行,也就是说,电机12基本沿前后方向设置。
25.传动组件16用于将电机轴121输出的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件14。
26.动力输出件14用于输出动力,动力输出件14基本沿轴线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轴线方向与第二方向101基本重合。动力输出件14上可连接工作附件141,从而动力工具100的功能。工作附件141上设有工作区域142,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工作区域142指的是工作附件141与待加工工件接触区域,以及工作附件141上除去连接在动力输出件14上的部分,均可以称之为工作区域142。
27.齿轮箱13固定连接在容纳部113内,在前后方向上,齿轮箱13设置在电机12的前侧。齿轮箱13包括:第一齿轮箱131和第二齿轮箱132,在前后方向上,第一齿轮箱131设置在第二齿轮箱132的前侧,第二齿轮箱132设置在电机12和第一齿轮箱131之间。第一齿轮箱131形成一容纳空间133,传动组件16与动力输出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133内,其中部分电机轴121穿过第二齿轮箱132,伸入容纳空间133内,与传动组件16配合,从而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件14。
28.光源装置20固定安装在动力工具100上以照亮工作附件141的工作区域142。具体的,光源装置20邻近动力输出件14设置。这样设置,便于用户在一些比较昏暗的工作环境中,能够看清工作区域142。
29.如图3至图6所示,光源装置20包括导光板21、发光元件22、电路板23和反射元件24。导光板21形成有用于出射光线的光出射面213和用于引入光线至导光板21的光入射面。发光元件22朝向所述光入射面发光。电路板23用于安装发光元件22。即可以理解为,在电机12运行时,电路板23将能量源15的能量传递至发光元件22,发光元件22向导光板21的光入射面发出光线,光入射面将光线引导至光出射面213,最终由光出射面213射出,从而实现光
源装置20照亮工作附件141的工作区域142。
30.反射元件24固定设置在动力工具100内,反射元件24包括反射面241,反射面241用于将光源装置20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朝向工作区域142,这样设置,可以使导光板21向四周漫射的光线反射至工作区域142,提高工作区域142内光线的效果。反射元件24设置在动力工具100内,即反射元件24可以固定设置在机壳11上,或者是机壳11内,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元件24与齿轮箱13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反射元件24与齿轮箱13固定连接指的是,反射元件24与齿轮箱13之间保持相对固定,但是反射元件24与齿轮箱13两者之间并不是采用同一材质制成,具体的,反射元件24与齿轮箱13之间可以是采用吸附、涂装、电镀等方式使其两者之间保持固定。进一步的,反射元件24可以是油漆、涂层或是其他材质制成,在此并不限制其具体材质,只要能否够实现反射面241将光线反射至工作区域142即可。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齿轮箱13与反射元件24一体成型,即齿轮箱13形成反射元件24,也可以说是,反射面241由齿轮箱13形成,这样设置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
31.在本实施例中,齿轮箱13形成有安装槽1311,光源装置20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槽1311内。具体的,第一齿轮箱131在靠近工作区域142形成有向远离工作区域142凹陷的安装槽1311,导光板21至少部分安装在安装槽1311内。反射元件24与齿轮箱13一体成型,反射面241由安装槽1311的槽壁与槽底形成。这样设置,安装槽1311不但能定位导光板21,还能将导光板21漫射出的光线反射至工作区域142内,提高工作区域142内的亮度。进一步地,安装槽1311的槽壁及槽底的粗糙度低于1.6,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齿轮箱131的上的反射面241产生镜面的效果,提高了光的折射次数,增加了光的亮度。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安装槽1311内安装数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呈环状分布在安装槽1311内,这样设置使发光元件发射出的光线直接照射在工作区域142内,而部分漫射的光线经过反射面241反射至工作区域142,从而提高工作区域142光线的亮度,这样用户在一些光线不足的区域,通过光源装置光线的补足,能够有效的解决用户带加工的区域光线不足的情况,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
32.电路板23设置在导光板21延伸方向的端部,且电路板23可拆卸的固定连接至导光板21上,电路板23卡接在导光板21上,具体的,电路板23至少部分围绕导光板21的周向设置。也就是说电路板23可以设置在绕轴线周向方向上任意位置。
33.导光板21基本沿一轨迹延伸,发光元件设置在导光板21的周向上。导光板21在沿轨迹延伸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光入射面和第二光入射面,发光元件通过第一光入射面和第二光入射面将光线引导至导光板中。其中,第一光入射面和第二光入射面之间在沿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l大于等于0mm小于等于7mm。通过将第一光入射面与第二光入射面之间的距离l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尽可能的使导光板21出射至墙面的光线能够呈现出近乎于完整的环状,开阔用户的视野,提高用户操作的便利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中轨迹并不限定是什么形状,即可以是圆形、c形、u形、多边形等。
34.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导光板21沿一轨迹延伸,上述轨迹基本呈c形,具体的,该轨迹呈圆弧形。发光元件22设置在导光板21的端部,导光板21沿上述曲线方向形成有第一光入射面211和第二光入射面212,发光元件22通过第一光入射面211和第二光入射面212将光线引导至导光板21中。其中,第一光入射面211和第二光入射面212之间在沿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l大于等于0.7mm小于等于5mm。也就是说导光板21围绕动力输出件14近似呈
一圆环型,这样光出射面213射出的光线近乎为一个圆环形,从而能够消除动力输出件14或者是其他的工件等对工作区域142造成的影响,使用户更加方便的观察工作区域142。
35.导光板21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齿轮箱13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也就是说导光板21基本内嵌在齿轮箱13内,这样设置可以使光出射面213出射的光线尽可能的靠近工作区域142,保证工作区域142的照明效果。而且还合理利用的齿轮箱13在前后方向的空间,在缩短轴向齿轮箱13的同时还缩短了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使动力工具100的结构更加小巧化。
36.电路板23基本沿第一直线103方向延伸,电路板23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21的轨迹方向至少部分相交,也就是说电路板23的延伸方向与轴线方向相交。优选的,如图4至图5所示,电路板23位于操作区域114内,即在上下方向上,电路板23位于导光板21的底端,也就是说,发光元件22设置在导光板21的下侧,在左右方向上,发光元件22设置在第一光入射面211和第二光入射面212之间。具体的,电路板23的第一直线103方向与动力输出件14的轴线方向基本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线103方向与上下方向基本平行。在左右方向上,电路板2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面231和第二安装面232,第一安装面231和第二安装面232上均固定安装有发光元件22,即第一安装面231上安装第一发光元件221,第一发光元件221向第一光入射面211发出光线,第一光入射面211引导光线进入光出射面213,最终由光出射面213射出光线。同时,第二安装面232上安装第二发光元件222,第二发光元件222向第二光入射面212发出光线,第二光入射面212引导光线进入光出射面213,最终由光出射面213射出光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2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2在沿垂直于第一直线103方向上的距离d大于等于0.5mm小于等于7mm。通过将第一发光元件221与第二发光元件222之间的距离d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尽可能的使导光板21出射的光线在垂直于光出射面213的平面上近乎于呈圆环形,开阔用户的视野,提高用户操作的便利性。进一步地,第一发光元件2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2在沿垂直于第一直线103方向上的距离d大于等于0.8mm小于等于3mm,使动力工具照射处的光线效果更好。具体的,第一发光元件2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2是led灯,这样设置,既能保证导光板21出射光线的亮度,又能减小第一光入射面211与第二光入射面212之间的距离,使导光板21出射的光线基本呈一个完整的圆环形,增加了光的照射面积。
37.图7和图8示出了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30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机、传动组件、齿轮箱、动力输出件以及光源装置的安装位置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光源装置30的具体结构不同。第一实施方式中与本实施方式中相适用的部分均可以应用到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仅介绍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部分。
38.电路板33设置在导光板31的周向上,电路板33与导光板31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具体的,电路板33卡接在导光板31上。电路板33基本沿第一直线302方向延伸,电路板33的延伸方向与动力输出件的轴线301方向基本垂直,与光出射面313所在的平面a基本平行,导光板31基本呈c型。优选的,如图7至图8所示,电路板33设置在操作区域内,即在上下方向上,电路板33设置在动力输出件的下侧,发光元件34设置在导光板31延伸路径上。具体的,第一直线302方向与左右方向基本平行。在沿前后方向上,电路板3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面331和第二安装面332,第一安装面331上安装有一个或者数个发光元件34,第二安装面332连接有电源线,用于实现能量源或者是其他能源对电路板33的供电。发光元件34向第一入射面311和第二入射面312发出光线,第一入射面311和第二入射面312引导光线进入光出射
面313,光出射面313将光线射出以照亮工作区域。
39.图9和图10示出了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40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机、传动组件、齿轮箱、动力输出件以及光源装置的安装位置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光源装置40的具体结构不同。第一实施方式中与本实施方式中相适用的部分均可以应用到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仅介绍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部分。
40.电路板43设置在导光板41的周向上,电路板43基本沿第一直线402方向延伸,电路板43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41的曲线方向分离,也可以说是电路板43设置在导光板41的外周。优选的,如图8和图9所示,电路板43位于操作区域内,即在上下方向上,电路板43位于导光板41的下侧,也就是说,发光元件44设置在导光板41的下侧。具体的,电路板43可拆卸的安装在导光板41上,电路板43的第一直线402方向与动力输出件的轴线方向401基本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线402方向与左右方向基本平行。在沿上下方向上,电路板4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面431和第二安装面432,第二安装面432相对于第一安装面431远离动力输出件,第一安装面431上至少安装一个发光元件44,发光元件44朝向光入射面411发光,光入射面411引导光线进入光出射面413,最终从光出射面413射出光线以照明工作区域。这样设置,可以将导光板41设计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即仅需设置一个光入射面411即可,同时也只需要设置一个朝向光入射面411发光的发光元件44,就可以满足工作区域的照明需求。当然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在电路板与发光元件位置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设有两个间隔设置光入射面,只要保证发光元件朝向光入射面发光即可。
41.图11至图13示出了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50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机、传动组件、齿轮箱、动力输出件以及光源装置的安装位置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光源装置50的具体结构不同。第一实施方式中与本实施方式中相适用的部分均可以应用到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仅介绍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部分。
42.电路板53设置在导光板51的周向上,电路板53可拆卸式连接至导光板51上,电路板53沿第一直线502方向延伸,第一直线502方向与动力输出件的轴线方向501基本垂直,第一直线502方向与光出射面513所在的平面基本平行,导光板51基本呈圆环形。优选的,如图11至图13所示,电路板53设置在操作区域内,即在上下方向上,电路板53设置在动力输出件的下侧。在前后方向上,电路板53包括相对设置第一安装面531和第二安装面532,第一安装面531上安装有一个或者数个发光元件54,第二安装面532连接有电源线,用于实现能量源或者是其他能源对电路板53的供电。发光元件54向导光板51的光入射面511发出光线,光入射面511引导光线进入光出射面513,光出射面513将光线射出以照亮工作区域。在前后方向上,光入射面511设置在发光元件54的前侧。
4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