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与流程

2022-12-07 00:09: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培养液中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2.例如,如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523187号所示,已知一种在培养液中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该培养装置具有以规定间隔配置有多个的多个培养槽和能够调整这些培养槽彼此间隔的间隔调整单元。通过具有这样的间隔调整单元,例如为了无论太阳在每个季节的高度而增大培养槽的受光面积来提高微藻的培养效率,能够根据太阳的高度等来调整培养槽彼此的间隔。


技术实现要素:

3.然而,在这种培养装置中,其设置场所的室外环境例如根据每个季节进行变化等,而培养液的温度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如上所述,即使能够调整培养槽彼此的间隔,也难以将培养液维持在适于培养微藻的温度等,结果有可能无法良好地培养微藻。
4.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作出的,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5.本发明的一方式为一种在培养液中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具有多个培养槽和贮水槽,其中,所述多个培养槽分别具有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具有透光性,用于收容所述培养液和所述微藻,所述收容部的容积互不相同;所述贮水槽具有贮水部,所述贮水部具有透光性且对贮存水进行贮存,所述多个培养槽被选择性地配设于所述贮水部内。
6.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为一种培养方法,其使用在培养液中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所述培养装置具有培养槽和贮水槽,其中,所述培养槽具有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具有透光性且用于将所述培养液和所述微藻作为内容物进行收容;所述贮水槽具有贮水部,所述贮水部具有透光性且对贮存水进行贮存,在该贮水部内能够配设所述培养槽,该培养方法具有判定工序和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其中,在所述判定工序中,对所述培养装置的设置场所的室外环境进行判定;在所述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中,根据所述判定工序的判定结果,设定相对于所述贮存水的贮存水体积与收容于所述贮水部内的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内容物的内容物体积的总体积的所述内容物体积的比率、即体积占有率。
7.在具有收容部的容积不同的多个培养槽的培养装置中,能够选择性地将多个培养槽配设于贮水部。由此,能够调整内容物体积相对于贮存水体积与配设于贮水部的收容部的内容物体积的总体积的比率、即体积占有率。
8.在体积占有率减小,贮存水体积相对于总体积的比率增大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有效地获得贮存水对培养槽的冷却作用。因此,例如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比适于培养槽的培养的规定的温度高作为培养装置的设置场所的室外环境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贮存水的冷却作用来抑制收容部内的温度上升。
9.另一方面,含有微藻的培养液带有颜色如绿色等,相比透明的贮存水更容易吸收
红外线而温度易于上升。因此,在增大体积占有率,使内容物体积相对于总体积的比率增大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有效地获得培养槽的保温作用。因此,例如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比适于培养槽的培养的规定的温度低作为培养装置的设置场所的室外环境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收容部内的温度下降。
10.据此,根据本发明,通过能够调整体积占有率,例如能够容易地将培养液维持在适于培养微藻的温度等,从而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的第1培养槽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的第2培养槽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图3的iv-iv向视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的贮水槽的概略立体图。图6a是说明在贮水槽的贮水部中设置第1培养槽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6b是图6a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主视图。图7a是说明在贮水槽的贮水部中设置第2培养槽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7b是图7a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针对相同或实现同样功能和效果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13.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中,向含有水的培养液中的微藻供给光和二氧化碳气体或含二氧化碳的气体等气体来进行培养,以使微藻(未图示)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进行增殖。能够通过培养装置10进行培养的微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使用所培养的微藻制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情况下,优选分类为绿藻纲(例如,衣藻、小球藻属)、绿枝藻纲、隐藻纲、蓝藻纲(例如,螺旋藻)的微藻类。在培养液中,除了水以外,还可以含有培养微藻所需的营养成分等。气体优选含有从工厂等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14.培养装置10被设置于例如能够照射太阳光的室外,作为能够照射微藻的生长所需的波长(例如,400~700nm)的光的环境。另外,培养装置10具有图1~图4所示的多个培养槽12和图5所示的贮水槽14。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培养槽12由图1及图2所示的第1培养槽12a和图3及图4所示的第2培养槽12b这2个构成,但培养槽12的个数并不限定于2个。此外,在以下中,在没有特别区分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的情况下等,将它们统称为“培养槽12”。
15.如图1和图2所示,第1培养槽12a具有主体部16,该主体部16例如由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具有可挠性和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此外,透光性是指能够透过微藻的生长所需的波长的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6以重叠2张由上述的材料构成的片材的方式形成为中空状(袋状),但没有特别限定于此。
16.如图1和图2所示,第1培养槽12a的主体部16具有收容部18、分隔部20、接合部22、
引导部24、循环部26、气体供给口28、培养液供给口30、气体排出口32、回收口34、相向部36和密封部38a、38b、38c。
17.通过中空状的主体部16的内部被分隔部20分隔,而相对于主体部16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收容部18。在各收容部18中收容作为内容物m的培养液和微藻。另外,通过与未图示的气体供给机构连接的气体供给口28向各收容部18供给气体。
18.多个收容部18被封闭部40一体地包围,该封闭部40通过利用熔接等将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沿着该主体部16的外周缘部接合而形成。即,培养装置10为在被收容于密闭的收容部18的内部的培养液中培养微藻的所谓的封闭系统。
19.另外,如下面所述的那样,在将主体部16设置于图5的贮水槽14的贮水部42时,设定在收容部18的内部中,从上下方向的下侧(箭头x1侧)向上侧(箭头x2侧)供给气体。在主视观察时,主体部16和各收容部18分别形成以气体的供给方向(上下方向)作为长边,以水平方向作为短边的长方形。
20.接合部22通过利用熔接等将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接合而形成于各收容部18的内部,并沿着气体的供给方向(上下方向、箭头x1、x2方向)延伸。设定接合部22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收容部18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短。接合部22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22a和另一端部22b分别形成为圆弧状。
21.在各收容部18中,分别设置有隔开间隔相向的一组接合部22。在所述一组接合部22的内侧面22c彼此之间设置有引导部24,且在一组接合部22的外侧面22d侧分别形成有循环部26。即,引导部24和循环部26在各收容部18的内部以隔着接合部22的方式邻接,并且沿着接合部22的延伸方向配设。此外,可以在各收容部18中仅设置1个接合部22,在接合部22的箭头y1、y2方向上的一侧设置1个引导部24,在另一侧设置1个循环部26。
22.引导部24相对于各收容部18的短边方向(箭头y1、y2方向)的大致中央,以沿着长边方向(箭头x1、x2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循环部26相对于引导部24在收容部18的短边方向上的两侧,以沿着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如图2所示,收容有内容物m的引导部24和循环部26的上下方向观察的形状分别形成大致圆筒状。
23.如图1所示,引导部24和循环部26分别通过设置于气体的供给方向的上游侧(下侧、箭头x1侧)的引导部入口44和设置于气体的供给方向的下游侧(上侧、箭头x2侧)的引导部出口46相互连通。此外,在以下中,将气体的供给方向的上游侧简称为“上游侧”,将气体的供给方向的下游侧简称为“下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为上下方向的下侧。另外,下游侧为上下方向的上侧。
24.如上所述,接合部22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比收容部18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短,由此,在接合部22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22a(箭头x1侧端部)与封闭部40之间设置引导部入口44。另外,在接合部22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22b(箭头x2侧端部)与封闭部40之间设置引导部出口46。
25.在循环部26的引导部入口44侧(箭头x1侧),利用熔接等以接合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的方式形成一组倾斜部48。各倾斜部48随着从将主体部16设置于贮水部42时的下侧(箭头x1侧)靠向上侧(箭头x2侧)而向远离引导部24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倾斜部48的下端部配置于接合部22的一端部22a的下侧。此外,主体部16也可以不设置倾斜部48。
26.气体供给口28被分别设置于各收容部18的引导部24的下方,使其能够向引导部24供给来自气体供给机构的气体。这样,通过经由气体供给口28供给气体,由此能够使气体相对于引导部24沿气体的供给方向(上下方向)流通。这样,当气体在引导部24中流通时,产生循环部26内的培养液(内容物m)从引导部入口44向引导部24内流入,且引导部24内的培养液从引导部出口46向循环部26内流出的培养液流f。
27.培养液供给口30例如被设置于主体部16的上端侧。另外,培养液供给口30与未图示的培养液供给机构连接,使其能够向收容部18的内部供给培养液。此外,可以通过培养液供给口30将微藻与培养液一起向收容部18的内部供给。
28.气体排出口32被设置于主体部16的上端侧,使其能够将收容部18的内部的气体排出。作为收容部18的内部的气体,可列举出从气体供给口28供给的气体中的、没有被微藻的光合作用消耗的剩余部分的气体或因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
29.回收口34例如被设置于主体部16的下端侧,使其能够对收容部18的内容物m进行回收。培养液供给口30和回收口34可开闭地设置,可以使其除了向收容部18供排培养液时以外均为关闭状态。
30.分隔部20利用熔接等以接合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的方式形成,并沿着气体的供给方向延伸。设定分隔部20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比收容部18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短,且比接合部22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长。各分隔部20的延伸方向上的箭头x2侧的端部20a形成为圆弧状。该分隔部20的箭头x2侧的端部20a配置于接合部22的另一端部22b的下游侧(上侧、箭头x2侧)。在各分隔部20的延伸方向上的箭头x1侧一体地设置有从该分隔部20分支并朝向各收容部18的引导部入口44侧延伸的倾斜部48。
31.在主体部16的分隔部20的箭头y1、y2方向的两侧,沿该分隔部20的延伸方向(箭头x1、x2方向)分别设置有收容部1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16中,沿箭头y1、y2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2个分隔部20。因此,主体部16具有以隔着分隔部20的方式邻接的3个收容部18。各收容部18具有1个引导部24和设置于该引导部24的两侧的2个循环部26。即,主体部16合计具有3个引导部24和6个循环部26。
32.如图2所示,在主体部16中,上下方向观察的引导部24的内径彼此大致相同,循环部26的内径彼此大致相同,使引导部24的内径比循环部26的内径小。然而,各引导部24的内径、各循环部26的内径各自的大小的关系没有特别限定。
33.另外,主体部16也可以不设置分隔部20。在该情况下,使主体部16具有1个收容部18。而且,设置于主体部16的分隔部20的个数并不限定于2个。例如,主体部16可以通过仅设置1个分隔部20而具有2个收容部18,也可以通过设置3个以上分隔部20而具有4个以上收容部18。另外,在主体部16具有多个收容部18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气体的供给方向(上下方向)而将与该气体的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作为主体部16的长边方向。
34.收容部18彼此通过设置于该收容部18的上游侧(箭头x1侧)的上游侧连通口50和设置于下游侧(箭头x2侧)的下游侧连通口52而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一体地设置于各分隔部20的延伸方向上的箭头x1端侧的倾斜部48与封闭部40之间设置有上游侧连通口50。另外,在各分隔部20的箭头x2侧的端部20a与封闭部40之间设置有下游侧连通口52。在下游侧连通口52的上游侧(下侧、箭头x1侧)配置有接合部22的另一端部22b。
35.相向部36分别以与各收容部18的引导部24相向的方式设置于接合部22的另一端
部22b的下游侧(上侧、箭头x2侧)且下游侧连通口52的上游侧(下侧、箭头x1侧)。相向部36利用熔接等以接合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的方式形成,并沿与气体的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箭头y1、y2方向)延伸。优选相向部36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圆弧状。此外,主体部16也可以不设置相向部36。
36.密封部38a、38b、38c通过利用熔接等将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接合而形成,由此与收容部18隔断。即,限制内容物m流入密封部38a、38b、38c的内侧。如上所述,在设置于收容部18内的多个循环部26中的最接近回收口34的箭头y1侧端部的循环部26(循环部26a)上,由倾斜部48、底边部54和封闭部40的一部分形成三角形的密封部38a。底边部54从倾斜部48的下端部沿收容部18的短边方向朝向远离引导部24的一侧(箭头y1侧)延伸。
37.在收容部18内的多个循环部26中的最远离回收口34的箭头y2侧端部的循环部26(循环部26b)上,设置有四边形的密封部38b。该密封部38b由倾斜部48、从倾斜部48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56和封闭部40的角部形成。
38.在收容部18内的多个循环部26中的以隔着分隔部20的方式邻接的循环部26(循环部26c)上,通过在从分隔部20分支的倾斜部48的下端彼此之间一体地设置沿短边方向延伸的底边部58,由此形成三角形的密封部38c。
39.此外,密封部38a、38b、38c只要形成为通过利用熔接等将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接合而与收容部18隔断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四边形、三角形。
40.在密封部38a、38b、38c上分别设置有位置固定用孔38。在将主体部16设置于贮水部42时,位置固定用孔38能够使未图示的支承部件等贯插其中。此外,主体部16也可以不设置密封部38a、38b、38c和位置固定用孔38。
41.在主体部16的收容部18的上方设置有与收容部18的内部隔断的固定用部39。在固定用部39上设置有通孔39a,与位置固定用孔38同样,在将主体部16设置于贮水部42时,该通孔39a用于使支承部件等贯插其中。
42.在图3和图4所示的第2培养槽12b中,除了收容部18的容积比第1培养槽12a的收容部18的容积小以外,以与第1培养槽12a大致相同的方式构成。设置于第2培养槽12b的收容部18的引导部24和设置于第1培养槽12a的收容部18的引导部24被设定为彼此的内径大致相等,换言之,被设定为彼此的容积大致相等。因此,对于循环部26的容积相对于引导部24的容积的比率而言,使第1培养槽12a比第2培养槽12b更大。
43.图5所示的贮水槽14例如与主体部16同样,由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具有可挠性和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此外,贮水槽14也可以由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玻璃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贮水槽14具有将贮存水w贮存于内部的贮水部42。贮存水w为水等具有透光性的液体。贮水部42设定得其外形尺寸比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的外形尺寸大,如图6a~图7b所示,能够在贮水部42的内部设置选自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的选择培养槽12。此外,在图5~图7b中记载了箱体状的贮水槽14,但贮水槽14可以采用能够在内部形成贮水部42的各种形状,例如可以为袋状。
44.培养装置10大致上如上述那样构成。对使用该培养装置10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方法进行说明。在该培养方法中,首先,如图5所示,在将贮存水w贮存于贮水槽14的贮水部42之后或之前,进行对培养装置10的设置场所的室外环境进行判定的判定工序。在判定工序中,根据由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阳光传感器等检测出的外部空气温度、太阳光强度
或日历来判定室外环境。
45.接着,进行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在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中,在通过判定工序判定出的室外环境例如为冬季等温度为适于培养微藻的规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选择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中的收容部18的容积大的第1培养槽12a作为选择培养槽12。然后,以将在收容部18中收容内容物m之前的第1培养槽12a(选择培养槽12)设置于贮水部42的内部的状态,从培养液供给机构通过培养液供给口30将内容物m收容于收容部18(图6a和图6b)。
46.另一方面,在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中,在通过判定工序判定出的室外环境例如为夏季等温度比适于培养微藻的规定的温度高的情况下,将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中的收容部18的容积小的第2培养槽12b作为选择培养槽12。然后,以将在收容部18中收容内容物m之前的第2培养槽12b(选择培养槽12)设置于贮水部42的内部的状态,从培养液供给机构通过培养液供给口30将内容物m收容于收容部18(图7a和图7b)。
47.即,在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中,根据判定工序的判定结果,将选自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的选择培养槽12配设于贮水部42内。据此,能够调整内容物体积相对于贮存于贮水部42的贮存水w的贮存水体积与配设于贮水部42的收容部18的内容物m的内容物体积的总体积的比率、即体积占有率。此时,优选外部空气温度越高则使体积占有率越小。作为一例,可列举出设定冬季的体积占有率为0.21,夏季的体积占有率为0.074。
48.接着,在配设于贮水部42的培养槽12中进行气体供给工序,在该气体供给工序中,从气体供给机构通过气体供给口28向收容部18的引导部24供给气体。由此,能够在收容部18内产生培养液流f,因此能够使微藻循环的同时向微藻整体供给气体。另外,由于贮水槽14、贮存水w、收容部18分别具有透光性,因此能够从各个方向朝向收容部18内的微藻照射光。其结果,在收容部18内,微藻边进行光合作用边增殖。
49.通过如上所述这样来培养微藻,在使微藻在收容部18内充分地增殖之后进行回收工序,在该回收工序中,通过回收口34从收容部18的内部回收内容物m。通过将该内容物m分离为微藻和培养液,能够获得微藻。
50.据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中,具有收容部18的容积不同的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能够将选自这些培养槽的选择培养槽12可更换地配设于贮水槽14的贮水部42。由此,能够调整内容物体积相对于贮存水体积与配设于贮水部42的收容部18的内容物体积的总体积的比率、即体积占有率。
51.因此,通过减小体积占有率,增大贮存水体积相对于总体积的比率,例如即使在室外环境为夏季等培养装置10的设置场所的外部空气温度比规定的温度高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贮存水w的冷却作用来抑制收容部18内的温度上升。
52.另外,通过减小体积占有率,使内容物体积减小,相应地,分别对于收容部18内的微藻的光的照射效率提高。在培养装置10的设置场所的外部空气温度比规定的温度高的情况下,微藻的活性也提高,因此通过提高光的照射效率,能够促进光合作用而提高培养效率。
53.另一方面,含有微藻的培养液带有颜色如绿色等,相比透明的贮存水w更容易吸收红外线而温度易于上升。因此,通过增大体积占有率,使内容物体积相对于总体积的比率增大,例如即使在室外环境为冬季等培养装置10的设置场所的外部空气温度比规定的温度低
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收容部18内的温度下降。
54.另外,通过增大体积占有率,使内容物体积增大,相应地,分别对于收容部18内的微藻的光的照射效率降低。在培养装置10的设置场所的外部空气温度比规定的温度低的情况下,微藻的活性也降低,因此通过降低光的照射效率,能够抑制产生光抑制。即,能够抑制光的照射强度相对于微藻的活性过量,从而能够抑制光合功能下降。其结果,即使在冬季等低温环境下等也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
5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和培养方法中,例如能够容易地将培养液维持在适于培养微藻的温度等。另外,还能够根据培养槽12的设置场所的外部空气温度来调整对于收容部18内的微藻的光的照射效率。由此,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
56.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中,设定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多个培养槽12)分别具有主体部16,该主体部16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收容部18形成于被以接合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的方式形成的封闭部40包围的内侧,主体部16具有接合部22、引导部24、循环部26和气体供给口28,其中,所述接合部22以接合该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的方式形成且沿着气体的供给方向延伸;所述引导部24和所述循环部26被设置于收容部18的内部,并且隔着接合部22邻接的同时分别沿着接合部22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气体供给口28能够朝向引导部24供给气体,在引导部24中,从将主体部16设置于设置部位时的下侧向上侧供给气体,引导部24和循环部26分别通过设置于气体的供给方向上的上游侧的引导部入口44和设置于气体的供给方向上的下游侧的引导部出口46相互连通。
57.在该情况下,通过从气体供给口28供给培养微藻所需的气体并使其在引导部24中流通,能够在收容部18内产生培养液流f。通过该培养液流f能够使微藻循环,因此,能够向收容部18内的微藻整体有效地供给气体,从而促进光合作用。
58.而且,在该培养装置10中,通过以接合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的方式形成接合部22的简单的结构,能够设置用于产生培养液流f的引导部24、循环部26等。另外,例如也无需设置送水泵等用于产生培养液流f的特殊的结构来进行驱动。据此,根据该培养装置10,能够在抑制能量消耗量增大的同时通过简单的结构良好地培养微藻。
59.此外,多个培养槽12并不限定于如上所述的结构,可以采用收容内容物m的收容部18的容积不同的各种结构。
60.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的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中,设定主体部16本身的大小不同。然而,没有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按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多个培养槽12)使接合部22相对于封闭部40的位置变化,从而减小引导部24的容积,不改变主体部16的大小而相对地使收容部18的容积不同。在该情况下,由于可以由相同形状的材料(主体部16)形成多个培养槽12,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培养装置10的结构,降低制造成本等。
61.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的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多个培养槽12)中,设定收容部18的容积越大的培养槽12的循环部26的容积相对于引导部24的容积的比率越大。当增大循环部26的容积相对于引导部24的容积的比率时,易于减缓通过培养液流f使收容部18内整体的内容物m循环的循环速度。
62.通过如上述那样来设定多个培养槽12的引导部24和循环部26的容积的比率,例如在培养装置10的设置场所的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能够将收容部18内的内容物m的循
环速度慢,内容物m的温度难以下降的选择培养槽12设置于贮水部42。另一方面,在培养装置10的设置场所的外部空气温度高的情况下,能够将收容部18内的内容物m的循环速度快,内容物m的温度容易下降的选择培养槽12设置于贮水部42。由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将培养液维持在适于培养微藻的温度。
63.此外,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中的循环部26的容积相对于引导部24的容积的比率并不限定于上述关系。另外,在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中,引导部24的容积也可以不同。
64.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方法中,设定培养装置10具有收容部18的容积互不相同的多个培养槽12,在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中,通过将选自多个培养槽12的培养槽12配设于贮水部42内来设定体积占有率。然而,没有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培养装置10也可以具有1个培养槽12和贮水部42的容积互不相同的多个贮水槽14。而且,在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中,可以通过在选自多个贮水槽14的贮水槽14的贮水部42内配设培养槽12来设定体积占有率。
65.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方法的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中,设定外部空气温度越高,则使体积占有率越小。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将收容部18内的温度维持在适于培养微藻的温度以及将分别对于收容部18内的微藻的光的照射效率根据该微藻的活性进行调整。其结果,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
66.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方法的判定工序中,根据由温度传感器等检测出的外部空气温度来设定体积占有率,但也可以根据使用未图示的阳光传感器等测定出的太阳光强度来设定体积占有率。另外,例如可以预先将4月至11月设定为夏季,将12月至3月设定为冬季等,根据日历来设定体积占有率。
67.本发明没有特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68.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定培养装置10具有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作为多个培养槽12。而且,在培养装置10的设置场所的外部空气温度为规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将第1培养槽12a作为选择培养槽12。另外,在培养装置10的设置场所的外部空气温度比规定的温度大的情况下将第2培养槽12b作为选择培养槽12。
69.然而,培养装置10也可以具有收容部18的容积互不相同的3个以上的培养槽12作为多个培养槽12。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对各个培养槽12按照收容部18的容积来分配规定的温度范围(太阳光强度范围、日历的月份的范围等),并根据培养装置10的设置场所的外部空气温度处于哪种温度范围(太阳光强度范围、日历的月份的范围等)来确定选择培养槽12。用于确定选择培养槽12的规定的温度、规定的太阳光强度、规定的温度范围、规定的太阳光强度范围、日历的月份的范围等能够根据培养的微藻的种类等适当地设定。[附图标记说明]
[0070]
10:培养装置;12:培养槽;14:贮水槽;16:主体部;18:收容部;22:接合部;24:引导部;26:循环部;42:贮水部;44:引导部入口;46:引导部出口;m:内容物;w:贮存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