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2022-12-02 23:20: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水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


背景技术:

2.电热水器是指以电作为能源进行加热的热水器。是与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相并列的三大热水器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电热水器的技术不断进步,行业先后有防电墙、防电闸、3d速热、变频增容等革新性产品出现,电热水器在安全、节能、加热速度、出水量等方面不断改进,市场销售历年持续增长。
3.由于目前某些地域仍然存在水质的问题,即水源中少量不可溶的沙粒以及存在碳酸钙、氢氧化镁、碳酸镁、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钙、氯化镁等,使得电热水器在加热过程中容易形成的白色块状或粉末状的水垢沉渣,现有的电热水器在结垢后,只能随着水垢沉渣堆积在内胆底部,等过一段时间后对内胆进行排污。再使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排污,重复保养,操作非常麻烦。而且大部分用户并不会也不经常排污,导致内胆中的水污严重,且严重影响加热管的加热效率,及滋生细菌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解决了无法内胆中除去水垢沉渣及沙粒杂质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7.内胆,用于存放液态介质;
8.水垢分流件,其具备有汇集壳体及用以分离并沉积水垢的引流件,所述汇集壳体与所述内胆的内侧壁形成内腔,所述内腔通过所述引流件分隔成净水腔与汇集腔,所述汇集腔通过流入端与所述内胆相连通,所述引流件的引流腔通过第一连通结构与所述汇集腔的内部顶侧相连通,所述引流腔的内部顶侧通过第二连通结构与所述净水腔相连通;
9.用于所述内胆中的液体介质汇集至所述汇集腔内,并经由所述引流腔的分离和沉积出所述液态介质中的杂质后,流经所述净水腔后并输出至所述内胆的外部。
10.因此,汇集腔为保证流入引流腔的液态介质保持在平稳,有效避免漂浮在内胆的液态介质中的杂质一并流入到引流腔中,造成杂质大量堆积在引流腔中而降低了除垢效果,达成过滤前的初步沉淀的意向不到效果,配合引流腔的分离和沉淀,完成对液态介质的除垢过程中,而液态介质经由分离与沉淀后输出至净水腔中,降低了液态介质的流速,一方面,使得输出的液态介质保持平稳的状态,达到稳压的效果。另一方面,经由引流腔进行分离后还未沉积的极小部分杂质可通过较为平稳的状态得到沉淀,实现除垢后的最终沉淀的意向不到效果。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通结构为设置有第一连通口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引流件上。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通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引流件的侧壁上的第二连通口,或者为连通所述引流腔的管道。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通结构位于靠近所述净水腔的内部顶侧。
14.进一步地,所述汇集腔的内部还设置有汇集导流部,所述汇集导流部垂直于所述汇集壳体的长度方向的截面面积自所述流入端向所述引流件逐渐增大。
15.进一步地,所述引流腔包括引流缓冲腔及呈锥形设置的引流离心腔,所述引流缓冲腔与所述引流离心腔相连通,所述引流缓冲腔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结构与所述汇集腔相连通,所述引流缓冲腔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结构与所述净水腔相连通。
16.进一步地,所述引流腔的内部还配置有过滤网。
17.进一步地,该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还包括水垢收集管,所述水垢收集管连通所述引流离心腔,并与所述引流件固定连接。
18.进一步地,该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还包括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与所述净水腔相连通,所述输出管道的输出口靠近所述净水腔的内部顶侧。
19.进一步地,所述内胆中配置有阻垢剂。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1.通过汇集壳体及引流件的配合使用,有效地将内胆中存在的沙粒杂质及水垢沉渣的水进行分离、沉积处理,从而解决了内胆中无法除去水垢沉渣及沙粒杂质的问题,进而有效地保证了电加热器中加热管的加热效率,也避免电加热器的滋生细菌的问题。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水垢分流件与输出管道的装配示意图;
24.图3为图2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5.图标:1-内胆,2-水垢分流件,21-汇集壳体,22-引流件,23-净水腔,24-汇集腔,25-流入端,26-引流腔,261-引流缓冲腔,262-引流离心腔,27-第一连通结构,271-第一连通口,272-分隔部,28-第二连通结构,29-过渡缓流腔,20-汇集导流部,3-水垢收集管,4-输出管道,41-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29.图1为该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该能够除垢除杂的电
热水器中的水垢分流件2与输出管道4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清楚展示水垢分流件2及输出管道4在内胆1中的位置及装配关系,图1中的内胆1为半剖示意。为清楚展示引流件22与水垢收集管3的装配关系,以及输出管道4分别与汇集壳体21的连接关系,图2中的引流件22及汇集壳体21均半剖示意。
30.具体请结合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包括:
31.用于存放液态介质的内胆1;
32.水垢分流件2,其具备有汇集壳体21及用以分离并沉积水垢的引流件22,汇集壳体21与内胆1的内侧壁形成内腔,内腔通过引流件22分隔成净水腔23与汇集腔24,使得净水腔23与汇集腔24内的液态介质互不影响,互不干扰,此处应当说明的,汇集壳体21可以为接触抵紧在内胆1的内侧壁上,也可以为与内胆1的内侧壁之间处在间距。具体的,引流件22的外侧壁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的外侧均与汇集壳体21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净水腔23与汇集腔24互不干扰。
33.其中,汇集腔24通过流入端25与内胆1相连通,流入端25可以为设置在汇集壳体21端部的流入口,还可以为设置在汇集壳体21端部的流入槽,流入槽与内胆1的内侧壁形成封闭式或封闭式的流入口,则液态介质经过流入口后进入到汇集腔24中;
34.引流件22的引流腔26通过第一连通结构27与汇集腔24的内部顶侧相连通,引流腔26的内部顶侧通过第二连通结构28与净水腔23相连通;
35.结合上述可知,该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的除垢原理及效果在于:
36.汇集壳体21使得进入内胆1中的液态介质与汇集腔24中的液态介质分隔开,从而保证汇集腔24内的液态介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受内胆1中的液态介质流动而产生波动,达到初步稳定并沉淀杂质的目的,即较重较大的杂质会初步被沉淀到汇集腔24的底部,靠近汇集腔24内部顶侧较为澄清的液态介质将通过第一连通结构27注入到引流件22的引流腔26中,液态介质沿着引流腔26的腔壁进行切向运动而产生离心力,则较为重的杂质沉淀累积在引流腔26的底部,则随着液态介质持续往引流腔26的内部补充,经由分离并沉积的液态介质通过第二连通结构28流入净水腔23中,此时,液态介质在净水腔23中完成稳压和最终沉淀后输出内胆1外部。也即为内胆1中的液体介质汇集至汇集腔24内,并经由引流腔26的分离和沉积出液态介质中的杂质后,流经净水腔23后并输出至内胆1的外部。
37.因此,汇集腔24为保证流入引流腔26的液态介质保持在平稳,有效避免漂浮在内胆1的液态介质中的杂质一并流入到引流腔26中,造成杂质大量堆积在引流腔26中而降低了除垢效果,达成过滤前的初步沉淀的意向不到效果,配合引流腔26的分离和沉淀,完成对液态介质的除垢过程中,而液态介质经由分离与沉淀后输出至净水腔23中,降低了液态介质的流速,一方面,使得输出的液态介质保持平稳的状态,达到稳压的效果。另一方面,经由引流腔26进行分离后还未沉积的极小部分杂质可通过较为平稳的状态得到沉淀,实现除垢后的最终沉淀的意向不到效果。
38.补充说明的,此处液态介质通常为水,但不局限于水,当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中还包括有换热器时,换热器与内胆1构成循环管路时,液态介质能够沿着循环管路进行循环流动,则该液态介质还可以为油液或者为储热量高的液体。
39.在本实施中,具体请结合图2所示,第一连通结构27为设置有第一连通口271的分
隔部272,分隔部272固定连接在引流件22上,此处所指的固定连接可以为分隔部272的形状大小与引流件22的形状大小相适配,分隔部272盖设在引流件22上,则分隔部272拆离引流件22时,可对引流腔26的内部进行清洗。当然,此处的固定连接还可以为分隔部272与引流件22一体成型,则便于生产制造,也避免了分隔部272与引流件22的装配工艺。
40.意想不到的,分隔部272、引流件22外侧壁的分隔板以及内胆1的内侧壁形成过渡缓流腔29,汇集腔24内部的液态介质平缓地自下而上的流动到过渡缓流腔29中,再通过第一连通口271平稳注入到引流腔26中,使得液态介质稳定地作用在引流腔26的腔壁形成稳定地旋转分离运动。
41.具体为,请结合图2所示,引流腔26包括引流缓冲腔261及呈锥形设置的引流离心腔262,引流缓冲腔261与引流离心腔262相连通,引流缓冲腔261通过第一连通结构27与汇集腔24相连通,则液态介质从第一连通口271进入到引流件22内部后,经过引流缓冲腔261后持续流动至引流离心腔262,在引流离心腔262的腔壁的作用下形成切向运动,此时,杂质沿着引流离心腔262的坡度下滑或在液态介质向引流离心腔262流动的作用下沉积到引流离心腔262的底部,而液态介质螺旋回流至引流缓冲腔261中,形成分离效果,同时,引流缓冲腔261通过第二连通结构28与净水腔23相连通,则分离除垢后的液态介质将能够从引流缓冲腔261中及时排出。
42.当然,为提高引流件22的除垢效果,引流腔26的内部还配置有过滤网。优选的,过滤网放置/装配在引流缓冲腔261与引流离心腔262之间,但不局限于该优选的方案,还可以为位于引流离心腔262与第二连通结构28之间,并安装固定在引流缓冲腔261的内部,具体为,过滤网可选呈环形状,过滤网装配至引流件22时,环形状过滤网的内孔与第一连通口271同轴设置,则液态介质可通过环形状过滤网的内孔进入到引流离心腔262中,当杂质随着液态介质在螺旋回流至引流缓冲腔261的过程中,过滤网将对杂质进行隔档而不会随着液态介质输出至净水腔23中。
43.应当说明,过滤网可选用以过滤泥沙等大颗粒的不锈钢滤网,当然,还可以为磁吸带有磁性杂质的磁铁过滤网。
44.具体如图3示出了图2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并请结合图2所示,上述第二连通结构28为设置在引流件22的侧壁上的第二连通口,或者为连通引流腔26的管道,具体为,第二连通结构28与引流腔26的引流缓冲腔261相连通,当第二连通结构28为管道时,第二连通结构28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引流件22,当然,第二连通结构28与引流件22一体成型,应当说明的,管道可以为软管,或者为硬管。
45.为保证液态介质在净水腔23中完成稳压和最终沉淀的效果,具体请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二连通结构28位于靠近净水腔23的内部顶侧,则当含有极少杂质的液态介质流动进入净水腔23的内部时,液态介质进入到净水腔23内时的流速降低,则杂质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沉淀至净水腔23的底部,则净水腔23的底部相对于净水腔23的顶部较为平静,有效避免了沉积在净水腔23底部的杂质被流动液态介质携带出内胆1的外部,从而保证了输出的液态介质的除垢效果。
46.进一步的,具体请结合图1、图2及图3所示,该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还包括输出管道4,输出管道4与净水腔23相连通,以实现将除垢后的有液态介质输出内胆1外部的目的。优选的,输出管道4的输出口41靠近净水腔23的内部顶侧,一方面,液态介质通过第二连
通结构28流入到净水腔23后,在净水腔23内缓冲平稳,杂质在液态介质较为平缓流速中向净水腔23内的底部沉淀,达到进一步沉淀除去杂质的效果,而除去杂质的液态介质将从输出管道4的输出口41输出内胆1的外部,另一方面,液态介质从靠近净水腔23的内部顶侧输出,避免液态介质向外输出的过程中将沉积在净水腔23底部的杂质携带出内胆1外部的问题,进而避免降低除垢的效果。
47.优选的,具体请结合图2所示,汇集腔24的内部还设置有汇集导流部20,汇集导流部20垂直于汇集壳体21的长度方向的截面面积自流入端25向引流件22逐渐增大,则使得液态介质的流速从流入端25进入到汇集腔24的内部后逐渐降低,从而保证汇集腔24内的液态介质保持相对稳定的效果。
48.进一步的,具体请结合图2所示,该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还包括水垢收集管3,水垢收集管3连通引流离心腔262,使得沉积在引流离心腔262腔底的杂质能够收集至水垢收集管3内,避免杂质在液态介质的流动下回流携带出引流离心腔262,有效保证了输出引流件22的液态介质的除垢效果,同时,水垢收集管3上设置有外螺纹段,引流件22上设置有与外螺纹段相适配的内螺纹段,与引流件22螺纹连接,水垢收集管3除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与引流件22进行装配固定外,还可以通过卡接连接方式与引流件22进行装配固定。
49.为更进一步的提高该能够除垢除杂的电热水器的除垢效果,内胆1中还可配置有阻垢剂,利用阻垢剂所具备的能分散水中的难溶性无机盐、阻止或干扰难溶性无机盐在金属表面的沉淀、结垢功能,减小液态介质结垢的发生,从而提高输出内胆1的液态介质的洁净程度。
50.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