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2022-12-02 22:45: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通常会使用通用的dcdc芯片搭载出一个电池充电电路,通过上述电池充电电路对锂电池进行充电。一般的,电池充电电路采用涓流充电模式、恒流充电模式及恒压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
3.上述充电方式中,需要通过适配器为电池充电电路供电,从而使得电池充电电路能够持续性的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然而,当电池充电电路采用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充电功率较大,若此时适配器的输出功率较小时,会出现适配器过载运行现象,严重时会使得适配器损坏,从而导致电池充电电路停止对锂电池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其能够有效对适配器进行保护,避免适配器过载运行,使电池充电电路能够正常执行对电池的充电操作。
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包括充电电路及电压检测模块;其中,充电电路的一端与电池连接,对电池充电时,充电电路的另一端与适配器连接,充电电路用于在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充电,且接收到切换信号时,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充电;电压检测模块与适配器及充电电路连接,用于检测适配器的输出功率,并在检测到适配器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向充电电路发送切换信号。
7.在一实施例中,充电电路包括充电模块及切换模块,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切换单元及第二切换单元;其中,第一切换单元与电池及充电模块连接;第二切换单元,与第一切换单元并联;电压检测模块与适配器及第二切换单元连接;第二切换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切换信号时,断开与第一切换单元之间的连接;充电模块用于在第二切换单元断开与第一切换单元之间的连接时,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充电。
8.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元件;电压检测模块包括检测单元及控制单元;其中,检测单元与适配器连接,用于检测适配器的输出功率,并基于检测结果发送检测信号;控制单元与检测单元及第一开关元件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检测单元发送的检测信号,基于检测信号确定适配器的输出功率,并在适配器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向第一开关元件发送切换信号;第一开关元件用于在接收到切换信号时,由导通状态切换为不导通状态。
9.在一实施例中,检测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及第一电容;其中,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适配器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出检测信号;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一电容的
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1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换单元包括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四电阻;其中,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电池的负极及充电模块连接,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与第三电阻并联;第一开关元件为mos管,mos管的漏极与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mos管的源极接地,mos管的栅极与控制单元连接。
1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二开关元件;电压检测模块与适配器及第二开关元件连接;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适配器的输出功率,并在适配器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发送切换信号至第二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用于在接收到电压检测模块发送的切换信号时,由导通状态切换为不导通状态。
12.在一实施例中,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电压基准芯片、第七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及第二电容;其中,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适配器连接;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一电压基准芯片的第一端与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压基准芯片的第二端接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适配器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电压基准芯片的第三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元件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电压基准芯片的第三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1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换单元包括第三电阻,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四电阻;其中,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电池的负极及充电电路连接,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与第三电阻并联;第二开关元件为mos管,mos管的漏极与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mos管的源极接地,mos管的栅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14.在一实施例中,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模块;其中,控制模块与电池、第二开关元件及电压检测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用于,在电池的电压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二开关元件不导通,使充电模块以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充电;在电池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使充电模块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充电;充电模块还用于在电池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二阈值时,以恒压充电模式对电池充电;其中,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
15.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模块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二电压基准芯片、第三三极管及第十电阻;其中,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二电压基准芯片的第一端与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压基准芯片的第二端接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元件的栅极、电容的第一端及地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电压基准芯片的第三端连接;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通过在电池充电电路中设置电压检测模块,使得在充电电路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充电时,电压检测模块能够实时检测适配器的输出功率,实现在适配器的输出功率较小时,控制充电电路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充电。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对适配器进行保护,避免适配器过载运行,使电池充电电路能够正常执行对电池的充电操作。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的连接关系图;
19.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示出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1-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10-适配器;20-充电电路;21-充电模块;211-升压单元;212-升压芯片;213-电压反馈单元;22-切换模块;221-第一切换单元;222-第二切换单元;30-电池;40-电压检测模块;41-检测单元;42-控制单元;50-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4.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并不表示排列序号,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9.请参照图1,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1的连接关系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1包括充电电路20及电压检测模块40。其中,充电电路20的一端与电池30连接,对电池30充电时,充电电路20的另一端与适配器10连接。电压检测模块40与适配器10及充电电路20连接。电压检测模块40用于检测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并在检测到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向充电电路20发送切换信号。充电电路20用于对电池30进行充电,具体的,充电电路20可依次以涓流充电模式、恒流充电模式及恒压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充电电路20还用于在以恒
流充电充电模式对电池30进行充电,且接收到切换信号时,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进行充电。
30.下面详细讲解图1中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1,在对电池30充电时的工作原理:
31.当开始对电池30充电时,若充电电路20检测到当前电池30的电压小于第一阈值v1(示例性的,第一阈值v1可以为3.0v),则以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即以涓流充电电流i
x
对电池30输出电流。随着充电的进行,电池30的电压不断上升,当充电电路20检测到当前电池30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一阈值v1时,则由涓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即以恒流充电电流im对电池30输出电流。其中,im》i
x
。同时,在充电电路20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进行充电时,电压检测模块40实时检测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当电压检测模块40检测到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p1时,向充电电路20发送切换信号,使充电电路20在接收到上述切换信号时,能够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以保护适配器10。持续上述充电过程,当充电电路20检测到当前电池30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二阈值v2时,以恒压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即以固定电压值v2向电池30输出电流,直至整个充电过程结束。其中,v2》v1。
32.由此看出,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电压检测模块40,使得在充电电路20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时,电压检测模块40能够实时检测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实现在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较小时,控制充电电路20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对适配器10进行保护,避免适配器10过载运行,使充电电路20能够正常执行对电池30的充电操作。
33.请参照图2,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1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控制单元42的结构示意图。
34.如图2所示,本技术中的充电电路20包括充电模块21及切换模块22。其中,充电模块21包括升压单元211、升压芯片212及电压反馈单元213。升压单元211与电池30及适配器10连接;升压芯片212与升压单元211及适配器10连接;电压反馈单元213与电池30及升压芯片212连接。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切换单元221及第二切换单元222。第一切换单元221与电池30及升压芯片212连接;第二切换单元222与第一切换单元221并联;电压检测模块40与第二切换单元222连接。第二切换单元222用于在接收到电压检测模块40发送的切换信号时,断开与第一切换单元221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充电模块21在第二切换单元222断开与第一切换单元221之间的连接时,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升压芯片212上设有多个引脚,升压单元211、第一切换单元221及电压反馈单元213可以通过相应引脚与升压芯片212连接。
35.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升压单元211为一由电感l1、二极管d1及开关元件q1组成的boost电路。其中,电感l1的输入端与适配器10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感l1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电池30的正极连接。开关元件q1的第一端与电感l1的输出端连接,开关元件q1的第二端与升压芯片212连接,开关元件q1的第三端接地。其中,开关元件q1可以为mos管,则此时,开关元件q1的第一端为mos管的漏极,开关元件q1的第二端为mos管的栅极,开关元件q1的第三端为mos管的源极。升压芯片212可以通过控制开关元件的q1的关断频率,控制升压单元211以不同的充电模式对电池30进行充电。
3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切换单元221包括第三电阻r5,第二切换单元222包括第四电阻r6及第一开关元件q2。其中,第三电阻r5的第一端与电池30的负极及升压芯片212连接,第三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6与第三电阻r5并联。第一开关元件q2为mos管,mos管的漏极与第四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mos管的源极接地,mos管的栅极sw与电压检测模块40连接。电压反馈单元213由两个电阻r3及r4串联而成,用于向升压芯片212反馈电池的电压。
3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电压检测模块40包括检测单元41及控制单元42。其中,控制单元42与检测单元41及第一开关元件q2连接;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控制单元42上设有多个引脚,其可以通过第8引脚与检测单元41的输出端v
in
连接,并通过第5引脚与第一开关元件q2的栅极sw连接。检测单元41与适配器10连接,用于检测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并基于检测结果向控制单元42发送检测信号。控制单元42用于接收上述检测信号,基于检测信号确定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并在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向第一开关元件q2发送切换信号,使第一开关元件q2由导通状态切换为不导通状态,从而最终使得第二切换单元222与第一切换单元221断开连接,充电电路20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
38.具体的,如图2所示,检测单元41包括第一电阻r
13
、第二电阻r1及第一电容c3。其中,第一电阻r
13
的第一端与适配器10连接,第一电阻r
13
的第二端与控制单元42连接;第一电阻r
13
的第二端用于输出检测信号;第二电阻r
12
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r
13
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r
12
的第二端接地;第一电容c3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r
13
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上文中的检测信号为,检测单元41中的第一电阻r
13
及第二电阻r
12
在对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进行检测时,所输出的采样电压信号。
3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控制单元42还可以与电压反馈单元213连接,从而基于电压反馈单元213反馈的电池30电压,控制第一开关元件q2的关断状态,从而使得升压单元211能够在完成涓流充电模式时,切换到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进行充电。具体的,如图3所示,控制单元42上设有多个引脚,其可以通过第7引脚与电压反馈单元213连接。示例性的,电压反馈单元213是与升压芯片212的第三引脚fb连接的,则控制单元42可以通过上述第三引脚fb与电压反馈单元213连接。
40.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1还包括热敏电阻ptc及滤波电容c1;其中,热敏电阻ptc与第四电阻r6并联,且与第三电阻r5串联,用于在充电过程中对电池30进行保护;滤波电容c1正极与电感l1的输入端连接,滤波电容c1负极接地,用于滤波,保证适配器10能够以稳定的电压为电路供电。
41.下面详细讲解图2中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1,在对电池30充电时的工作原理:
42.开始对电池30进行充电时,若控制单元42基于电压反馈单元213反馈的电池30的电压,确定当前电池30的电压小于第一阈值v1,则发送低电平信号至第一开关元件q2,使第一开关元件q2能够在接收到上述低电平信号后,变为不导通状态。当第一开关元件q2变为不导通状态时,第二切换单元222断开与第一切换单元221之间的连接,整个切换模块22中只有第一切换单元221运转,升压芯片212控制升压单元211以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即以恒流充电电流i
x
对电池30输出电流。随着充电的进行,电池30的电压不断上升,当控制单
元42基于电压反馈单元213反馈的电池30电压,确定当前电池30电压大于等于第一阈值v1时,控制单元42向第一开关元件q2发送高电平信号,使第一开关元件q2能够在接收到上述高电平信号后,由不导通状态变为导通状态。当第一开关元件q2由不导通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时,第二切换单元222重新与第一切换单元221连接,整个切换模块22中第一切换单元221与第二切换单元222同时运转,升压芯片212控制升压单元211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即以恒流充电电流im对电池30输出电流。其中,im》i
x

43.同时,在升压单元211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进行充电时,检测单元41实时检测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并基于检测结果向控制单元42发送检测信号。当控制单元42基于上述检测信号确定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p1时,则可以向第一开关元件q2发送低电平信号,使第一开关元件q2由导通状态切换为不导通状态。当第一开关元件q2变为不导通状态时,第二切换单元222断开与第一切换单元221之间的连接,升压芯片212控制升压单元211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从而对适配器10进行保护。持续上述充电过程,当升压芯片212基于电压反馈单元213反馈的电池30的电压,确定当前电池30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二阈值v2时,控制升压单元211以恒压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即以固定电压值v2向电池30输出电流,直至整个充电过程结束。其中,v2》v1。
44.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单元42中可以设有第一比较器。其中,第一比较器用于将检测信号与适配器10的预设阈值p1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确定当前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是否小于预设阈值p1。具体的,在确定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p1时,第一比较器可以向第一开关元件q2发送低电平信号,使第一开关元件q2由导通状态切换为不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第二切换单元222断开与第一切换单元221之间的连接。进一步的,使升压芯片212能够在第二切换单元222断开与第一切换单元221之间的连接时,控制升压单元211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从而对适配器10进行保护。在确定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大于等于于预设阈值p1时,第一比较器可以向第一开关元件q2发送高电平信号,使第一开关元件q2继续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第二切换单元222持续处于与第一切换单元221连接的状态。进一步的,使升压芯片212能够在第二切换单元222处于与第一切换单元221连接的状态时,控制升压单元211继续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
45.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单元42中可以设有第二比较器。其中,第二比较器用于将电压反馈单元213反馈的电池30的电压与预设的第一阈值v1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确定当前电池30的电压是否小于第一阈值v1。具体的,若当前电池30的电压小于第一阈值v1,第二比较器发送低电平信号至第一开关元件q2,使第一开关元件q2能够在接收到上述低电平信号后,变为不导通状态。进一步的,使升压芯片212能够在第一开关元件q2变为不导通状态时,控制升压单元211以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若当前电池30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一阈值v1,第二比较器发送高电平信号至第一开关元件q2,使第一开关元件q2能够在接收到上述高电平信号后,变为导通状态。进一步的,使升压芯片212能够在第一开关元件q2变为导通状态时,控制升压单元211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
46.请参照图4,其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示出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切换单元221包括第三电阻r5,第二切换单元222包括第四电阻r6及第二开关元件q8。其中,第三电阻r5的第一端与电池30的负极及升压芯片212连接,第三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6与第三电阻r5并联。第二开关元件q8为
mos管,mos管的漏极与第四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mos管的源极接地,mos管的栅极sw与电压检测模块40连接。
47.电压检测模块40与适配器10及第二开关元件q8连接,且电压检测模块40用于检测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并在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发送切换信号至第二开关元件q8,使第二开关元件q8由导通状态切换为不导通状态。进一步的,使第二切换单元222与第一切换单元221断开连接,使得升压芯片212能够控制升压单元211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
48.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电压检测模块40包括第五电阻r
10
、第六电阻r
11
、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第七电阻r
12
、第一三极管q4、第二三极管q5及第二电容c4;其中,第五电阻r
10
的第一端与适配器10连接;第六电阻r
11
的第一端与第五电阻r
10
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阻r
11
的第二端接地;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的第一端与第五电阻r
10
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的第二端接地;第七电阻r
12
的第一端与适配器10连接;第一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七电阻r
12
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的第三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元件q8的栅极sw连接;第二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的第三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容c4的第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其中,则此时,切换信号为在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p1时,电压检测模块40使第二开关元件q8的栅极所产生的电平变化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此电平变化信号使第二开关元件q8由导通状态切换为不导通状态。进一步的,使第二切换单元222与第一切换单元221断开连接,使得升压芯片212控制升压模块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
49.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1还包括控制模块50;其中,控制模块50与电池30、第二开关元件q8及电压检测模块40连接;控制模块50用于基于当前电池30的电压,控制第二开关元件q8的关断状态,从而使得充电模块21能够以不同的充电模式对电池30进行充电。具体的,控制模块50用于在电池30电压小于第一阈值v1时,控制第二开关元件q8不导通,使充电模块21以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控制模块50还用于在电池30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一阈值v1时,控制第二开关元件q8导通,使充电模块21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
50.具体的,如图4所示,控制模块50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二电压基准芯片u3、第三三极管q3及第十电阻r
13
;其中,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池30的正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接地;第二电压基准芯片u3的第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压基准芯片u3的第二端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元件q8的栅极、第二电容c4的第一端及地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压基准芯片u3的第三端连接;第十电阻r
13
的第一端与电池30的正极连接,第十电阻r
13
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则此时,控制模块50可以基于电池30当前的电压情况,使第二开关元件q8的栅极产生电平变化,通过此电平变化控制第二开关元件q8的关断状态,从而实现升压芯片212能够控制升压单元211以不同的充电模式对电池30进行充电。
51.下面详细讲解图4中的可保护小功率适配器的电池充电电路1,在对电池30进行充电时的工作原理:
52.对电池30进行充电时,在电池30电压小于第一阈值v1时,经第八电阻r8及第九电阻r9分压后,达不到第二电压基准芯片u3的导通电压,第二电压基准芯片u3不导通。进一步的,第二电压基准芯片u3不导通,使得第三三极管q3及第二开关元件q8也不导通,第二切换单元222断开与第一切换单元221之间的连接,整个切换模块22中只有第一切换单元221运转,升压芯片212控制升压单元211以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当电池30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一阈值v1时,经第八电阻r8及第九电阻r9分压后,达到了第二电压基准芯片u3的导通电压,第二电压基准芯片u3导通。进一步的,第二电压基准芯片u3导通,使得第三三极管q3及第二开关元件q8也导通,第二切换单元222重新与第一切换单元221连接,整个切换模块22中第一切换单元221与第二切换单元222同时运转,升压芯片212控制升压单元211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进行充电。同时,在升压单元211以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时,若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小于预设阈值p1,经第五电阻r
10
及第六电阻r
11
分压后,达不到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的导通电压,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不导通。进一步的,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不导通,使得第一三极管q4不导通、第二三极管q5导通,这导致第二开关元件q8的栅极被拉低,第二开关元件q8由导通状态切换为不导通状态,第二切换单元222断开与第一切换单元221之间的连接,升压芯片212控制升压单元211由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涓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
53.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适配器10的输出功率回升,使得经第五电阻r
10
及第六电阻r
11
分压后,达到了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的导通电压,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导通。进一步的,当第一电压基准芯片u4导通时,第一三极管q4导通、第二三极管q5不导通,第十电阻r
13
和第七电阻r
12
同时对第二电容c4进行充电。当充电电压达到第二开关元件q8的导通电压时,第二开关元件q8导通,第二切换单元222重新与第一切换单元221连接,升压芯片212控制升压单元211由涓流充电模式切换为恒流充电模式对电池30充电。其中,可以通过调节第十电阻r
13
和第七电阻r
12
的阻值以及第二电容c4的电容值,调节升压单元211在保护适配器10阶段进行涓流充电模式的时间。
54.充电过程继续进行,当升压芯片212基于电压反馈单元213反馈的电池30的电压,确定当前电池30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二阈值v2时,控制升压单元211以恒压充电模式对电池30进行充电。持续执行此充电过程,直至整个充电过程结束,完成对电池30的充电过程。
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