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童车的制作方法

2022-11-30 17:07: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儿童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童车。


背景技术:

2.童车,又称儿童推车,儿童推车是儿童的“交通工具”,需要有人协助推着或者拉着才能走的车子。是父母外出散步,逛街购物时带宝宝的必需品,当宝宝长大一点后,便可以自行走路,但是对于宝宝来说,自己走路是走不了太久,此时,通过一辆童车,将宝宝放置于推车中,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延长宝宝外出散步,逛街购物的时间,另一方面,为宝宝的父母减负,不需要长时间抱着宝宝,现有技术中通过对童车的结构进行设计,使童车能够可折叠收起,而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童车在使用过程承重,会出现夹手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童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童车易使乘坐者被夹受伤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包括用于搭载儿童的童车主体和u型防护圈,所述童车主体顶部前端设置有旋转限位装置,所述旋转限位装置的两侧面均设置有c型限位槽,所述u型防护圈两端相向延伸设置有旋转端,两所述旋转端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限位凸起,两所述旋转端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旋转限位装置的两端,且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c型限位槽中,用于限位所述u型防护圈保持水平套设于儿童身上。
5.优选地,所述旋转限位装置包括连接柱和若干个固定脚,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柱,两所述旋转端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安装柱上,且两所述c型限位槽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柱的两端,所述c型限位槽环绕所述安装柱设置,所述固定脚与所述童车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脚固定安装于所述连接柱圆柱侧面,所述固定脚位于所述连接柱的下方。
6.优选地,所述u型防护圈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一护栏臂和第二护栏臂,且所述第一护栏臂和所述第二护栏臂的连接端采用榫卯切割对接连接。
7.优选地,所述u型防护圈顶部设置有自端部往后延伸逐渐变窄消失的平面,且所述u型防护圈的弯曲区段垂直向扁平设置,所述u型防护圈的各个转角均为圆滑曲面。
8.优选地,所述童车主体包括第一支撑装置、第二支撑装置和坐垫,所述旋转限位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顶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和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交叉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底部设置有第一移动装置,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底部设置有第二移动装置,所述坐垫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转动连接,所述坐垫的底部转动设置有滑动件,所述滑动件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上,且所述坐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和所述第二支撑装置旋转连接点上方,所述第一支撑装置的顶部设置有扶手,所述坐垫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儿童的安全带组件。
9.优选地,所述扶手包括固定管和两握杆,所述固定管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的顶部,且两所述握杆均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管的侧面,所述握杆靠近所述固定管的顶
端设置,两所述握杆反向设置,且两所述握杆与所述固定管采用一体注塑成型设置。
10.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连接板、连接杆和两支杆,两所述支杆的顶端均与所述旋转限位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位于两所述支杆之间,两所述支杆均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转动连接,且两所述支杆分别与所述坐垫端部的两侧转动连接,所述坐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上方,所述u型防护圈可水平位于所述坐垫上方,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连接杆均与两所述支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位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连接杆之间,两所述支杆的底部均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固定连接。
11.优选地,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包括连接轴、两刹车装置和两后轮,所述连接轴与两所述支杆底部固定连接,两所述刹车装置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连接轴的两端,且两所述后轮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轴的两端,两所述后轮分别与两所述刹车装置转动连接。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脚踏板和缓冲装置,所述扶手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所述第一移动装置与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于两所述支杆之间,且所述滑动件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脚踏板和所述缓冲装置均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脚踏板靠近所述支撑杆底部设置,所述缓冲装置靠近所述滑动件设置,用于缓冲所述滑动件的下滑移动,所述支杆位于所述脚踏板与所述缓冲装置之间。
13.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连接座和两个万向轮,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固定安装于所述连接座顶部中央位置,两所述万向轮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连接座底部的两端。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5.本实用新型中的童车由童车主体和u型防护圈,在组装时,需要在童车主体上面设置一个旋转限位装置,且该旋转限位装置靠近前端设置,对于旋转固定装置,在旋转固定装置的两端侧面上开设有c型限位槽,并且该c型限位槽的开口方向朝向童车的尾部设置,而u型防护圈的两端均设置有旋转端,该旋转端设置在u型防护圈的侧面,且两个旋转端相向延伸设置,在两个旋转端相对的侧面上面均设置有一个限位凸起,且连个限位凸起也相对设置,u型防护圈的两个旋转端分别转动安装在旋转限位装置的两端,并且两个限位凸起分别位于两个c型限位槽中,当u型防护圈转动的时候,限位凸起在c型限位槽中滑动,u型防护圈转动时,当限位凸起移动至c型限位槽位于上方的端部时,u型防护圈停止转动,u型防护圈呈水平状,此时u型防护圈位于童车主体的坐垫上方,将端坐于坐垫上的儿童围住,当童车主体进行折叠收起的时候,u型防护圈反向转动,限位凸起沿着该c型限位槽滑动,当限位凸起移动至c型限位槽下方的端部时,u型防护圈停止转动,呈下垂状态,同时折叠后的童车竖直摆放,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实现,u型防护圈转动停止不需要依靠外部部件的卡位便能够实现,避免儿童使用过程中出现夹手受伤的情况。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的效果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的第二支撑装置与第二移动装置的效果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的第一支撑装置与第一移动装置的效果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的旋转限位装置的效果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的u型防护圈的效果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道的童车的收起状态的侧视图。
23.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4.10—童车主体
ꢀꢀꢀꢀꢀꢀꢀꢀꢀ
11—第一支撑装置
ꢀꢀꢀꢀ
12—第二支撑装置
25.13—坐垫
ꢀꢀꢀꢀꢀꢀꢀꢀꢀꢀꢀꢀꢀ
14—旋转限位装置
ꢀꢀꢀꢀ
15—第一移动装置
26.16—第二移动装置
ꢀꢀꢀꢀꢀ
20—u型防护圈
ꢀꢀꢀꢀꢀꢀꢀ
21—第一护栏臂
27.22—第二护栏臂
ꢀꢀꢀꢀꢀꢀꢀ
23—旋转端
ꢀꢀꢀꢀꢀꢀꢀꢀꢀꢀ
111—支撑杆
28.112—脚踏板
ꢀꢀꢀꢀꢀꢀꢀꢀꢀꢀ
113—缓冲装置
ꢀꢀꢀꢀꢀꢀꢀ
114—扶手
29.121—支杆
ꢀꢀꢀꢀꢀꢀꢀꢀꢀꢀꢀꢀ
122—连接板
ꢀꢀꢀꢀꢀꢀꢀꢀꢀ
123—连接杆
30.131—安全带组件
ꢀꢀꢀꢀꢀꢀ
132—滑动件
ꢀꢀꢀꢀꢀꢀꢀꢀꢀ
141—连接柱
31.142—安装柱
ꢀꢀꢀꢀꢀꢀꢀꢀꢀꢀ
143—固定脚
ꢀꢀꢀꢀꢀꢀꢀꢀꢀ
151—连接座
32.152—万向轮
ꢀꢀꢀꢀꢀꢀꢀꢀꢀꢀ
161—连接轴
ꢀꢀꢀꢀꢀꢀꢀꢀꢀ
162—刹车装置
33.163—后轮
ꢀꢀꢀꢀꢀꢀꢀꢀꢀꢀꢀꢀ
231—限位凸起
ꢀꢀꢀꢀꢀꢀꢀ
1141—固定管
34.1142—握杆
ꢀꢀꢀꢀꢀꢀꢀꢀꢀꢀꢀ
1411—c型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1~6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提供童车,包括用于搭载儿童的童
车主体10和u型防护圈20,童车主体10可折叠收起,便于多辆童车收起摆放,u型防护圈20各个转角处均采用圆滑设置,确保各个转角的平滑过渡,避免出现尖锐的倒角儿童使用过程中容易磕碰受伤,童车主体10顶部前端设置有旋转限位装置14,旋转限位装置14用于限制u型防护圈20的转动,替代增设部件来限制u型防护圈20转动的方式,有效的保证整个外部表面的平整与安全性,避免在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增设部件的卡位而受伤,旋转限位装置14的两侧面均设置有c型限位槽1411,c型限位槽1411对u型防护圈20的旋转范围进行限定,确保u型防护圈20转动停留状态下处于水平状态,u型防护圈20两端相向延伸设置有旋转端23,相向设置的旋转端23,改变u型防护圈20的端部朝向,与旋转限位装置14的安装端相互适配,旋转端23的安装面与旋转限位装置14的端部侧面均为圆形侧面,且两个侧面大小相同,确保旋转端23转动安装在旋转限位装置14端部时,二者的过渡平滑,两旋转端23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限位凸起231,两旋转端23分别转动安装于旋转限位装置14的两端,且限位凸起231位于c型限位槽1411中,用于限位u型防护圈20保持水平套设于儿童身上,限位凸起231与c型限位槽1411的两端互相卡接,定位u型防护圈20转动的两个停止端点,通过改动限位凸起231在旋转端23侧面的位置,确保u型防护圈20使用状态下能够保持水平状态。
40.本实用新型中的童车由童车主体10和u型防护圈20,在组装时,需要在童车主体10上面设置一个旋转限位装置14,且该旋转限位装置14靠近前端设置,对于旋转固定装置,在旋转固定装置的两端侧面上开设有c型限位槽1411,并且该c型限位槽1411的开口方向朝向童车的尾部设置,而u型防护圈20的两端均设置有旋转端23,该旋转端23设置在u型防护圈20的侧面,且两个旋转端23相向延伸设置,在两个旋转端23相对的侧面上面均设置有一个限位凸起231,且连个限位凸起231也相对设置,u型防护圈20的两个旋转端23分别转动安装在旋转限位装置14的两端,并且两个限位凸起231分别位于两个c型限位槽1411中,当u型防护圈20转动的时候,限位凸起231在c型限位槽1411中滑动,u型防护圈20转动时,当限位凸起231移动至c型限位槽1411位于上方的端部时,u型防护圈20停止转动,u型防护圈20呈水平状,此时u型防护圈20位于童车主体10的坐垫13上方,将端坐于坐垫13上的儿童围住,当童车主体10进行折叠收起的时候,u型防护圈20反向转动,限位凸起231沿着该c型限位槽1411滑动,当限位凸起231移动至c型限位槽1411下方的端部时,u型防护圈20停止转动,呈下垂状态,同时折叠后的童车竖直摆放,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实现,u型防护圈20转动停止不需要依靠外部部件的卡位便能够实现,避免儿童使用过程中出现夹手受伤的情况。
4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旋转限位装置14包括连接柱141和若干个固定脚143,连接柱141呈圆柱状,且连接柱141的中间部分凸起设置,使连接柱141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变窄,使得两端能够与旋转端23相适配,旋转端23从连接处逐渐变窄设置,确保旋转端23与旋转限位装置14的端部适配的同时确保u型防护圈20的整体厚度不至于过厚,增加u型防护圈20的整体重量,连接柱141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柱142,安装柱142呈圆柱状,便于旋转端23安装上去之后进行任意角度的转动,两旋转端23分别套设于两个安装柱142上,旋转端23套设在安装柱142上,旋转端23一安装柱142为中心进行转动,且两c型限位槽1411分别设置于连接柱141的两端,c型限位槽1411环绕安装柱142设置,c型限位槽1411环绕安装柱142设置,对限位凸起231的移动轨迹进行限位导向,确保限位凸起231的停止位置,固定脚143与童车主体10固定连接,且固定脚143固定安转于连接柱141圆柱侧面,固定脚143位于连接柱141的下方,固定脚143与童车主体10之间固定连接,确保整个旋
转限位装置14的安装位置。
4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6所示,u型防护圈20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一护栏臂21和第二护栏臂22,且第一护栏臂21和第二护栏臂22的连接端采用榫卯切割对接连接,u型防护圈20从弧形段的中间位置分开形成第一护栏臂21和第二护栏臂22,在进行安装的时候通过件第一护栏臂21和第二护栏臂22分别与旋转限位装置14上设置的安装柱142转动连接,安装完成后,通过第一护栏臂21和第二护栏臂22弯曲段的连接位置通过榫卯结构对接后固定,完成安装,一方面方便了u型防护圈20的装配,另一方面当第一护栏臂21和第二护栏臂22固定连接后,使u型防护圈20形状固定,旋转端23的连接不会轻易的脱落。
4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6所示,u型防护圈20顶部设置有自端部往后延伸逐渐变窄消失的平面,端坐于坐垫13上的儿童可将双手放置于该平面上,且u型防护圈20的弯曲区段垂直向扁平设置,垂直向的扁平设计,贴合儿童的后背,提高儿童端坐的舒适度,u型防护圈20的各个转角均为圆滑曲面,对u型防护圈20的各个面的连接转角圆滑设计,进一步的提高当u型防护圈20套设在儿童周围后,儿童与u型防护圈20的接触面之间的舒适度。
4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童车主体10包括第一支撑装置11、第二支撑装置12和坐垫13,第一支撑装置11和第二支撑装置12形成童车主体10的整体安装框架,坐垫13上表面中间向下凹陷,连段向上弯曲设置,形成一个弧形面,且面的四周向下弧形弯曲设置,使儿童能够更好的端坐在坐垫13上面,且弧形弯曲的边缘不会搁到端坐其上的儿童,旋转限位装置14安装于第二支撑装置12顶部,第一支撑装置11和第二支撑装置12交叉转动连接,第一支撑装置11的顶端位于第二支撑装置12底端的上方,相应的第二支撑装置12的顶端位于第一支撑装置11底端的上方,且第二支撑装置12的顶端位于童车主体10的前方,第一支撑装置11的顶端位于童车主体10的后方,旋转限位装置14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撑装置12的顶端,确保转动安装于旋转限位装置14上面的u型防护圈20的转动点位于端坐于坐垫13上的儿童的前方,端坐其上的儿童双手可以扶持于该旋转限位装置14上面,旋转限位装置14弧形侧面提高握持舒适度,增加安全性。
45.且旋转端23与旋转限位装置14连接处的平滑过渡,避免儿童由于u型防护圈20的转动动作导致双手被夹住受伤,第一支撑装置11底部设置有第一移动装置15,第二支撑装置12底部设置有第二移动装置16,通过第一移动装置15和第二移动装置16能够实现童车的移动,坐垫13一端与第二支撑装置12转动连接,坐垫13的底部转动设置有滑动件132,滑动件132滑动套设于第一支撑装置11上,且坐垫13位于第一支撑装置11和第二支撑装置12旋转连接点上方,滑动件132在第一支撑装置11上面的滑动,拉动旋转连接的第二支撑装置12靠近或者远离第一支撑装置11,实现童车主体10的折叠收起,第一支撑装置11的顶部设置有扶手114,坐垫13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儿童的安全带组件131,家长通过握持扶手114来推动童车移动,安全带组件131的卡扣连接能够有效的固定端坐于坐垫13上面的儿童,提高端坐于坐垫13上的儿童的安全性,且安全带组件131设置有三条,一条固定安装于坐垫13底部的前端,通过向上弯曲绕到坐垫13上方,两条固定安装于坐垫13顶部平面的两侧边缘位置,三条端部在坐垫13顶部实现卡扣连接,实现一条位于儿童两腿之间,两条分别位于两腿侧面将儿童双腿定住,实现对儿童的定位。
4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扶手114包括固定管1141和两握杆1142,固定管1141固定安装于第一支撑装置11的顶部,且两握杆1142均固定安装于固定管1141的侧面,握杆1142靠近固定管1141的顶端设置,两握杆1142反向设置,且两握杆1142与固定管1141采用一体注塑成型设置,一体注塑成型的扶手114,提高扶手114安装的便捷性,同时避免握杆1142上出现皮套脱落。
47.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6所示,第二支撑装置12包括连接板122、连接杆123和两支杆121,两支杆121的顶端均与旋转限位装置14固定连接,两个支杆121都与旋转限位装置14之间固定连接,同时两个支杆121平行设置,确保两个支杆121位置的相对固定,第一支撑装置11位于两支杆121之间,两支杆121均与第一支撑装置11转动连接,第一支撑装置11在同一个区段与两个支杆121之间实现转动连接,确保第一支撑装置11转动时,两个支杆121相对静止,不发生移动,且两支杆121分别与坐垫13端部的两侧转动连接,坐垫13位于第一支撑装置11上方,坐垫13位于第一支撑装置11上方,当第一支撑装置11转动后套设于第一支撑装置11上面的滑动件132滑动,坐垫13绕转动安装垫转动收起,u型防护圈20可水平位于坐垫13上方,水平于坐垫13的u型防护圈20能够套住儿童的同时,使u型防护圈20上的平面处于水平状态,连接板122和连接杆123均与两支杆121固定连接,且第一支撑装置11位于连接板122和连接杆123之间,两支杆121的底部均与第二移动装置16固定连接,连接板122和连接杆123进一步对两个支杆121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
4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6所示,第二移动装置16包括连接轴161、两刹车装置162和两后轮163,连接轴161将两个后轮163连接起来,通过两个刹车装置162对后轮163进行刹车锁死,限制童车的移动,连接轴161与两支杆121底部固定连接,两刹车装置162分别固定安装于连接轴161的两端,且两后轮163分别转动安装于连接轴161的两端,两后轮163分别与两刹车装置162转动连接,通过刹车装置162对转动中的后轮163进行刹车或者限制转动,对童车的移动进行限位提高童车停靠的安全性,同时位于底部的刹车装置162,提高了家长刹车使的便捷性,通过双脚进行踩踏便能完成刹车。
4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6所示,第一支撑装置11包括支撑杆111、脚踏板112和缓冲装置113,缓冲装置113为弹性材质,弹簧或者橡胶类弯折壳体都具有缓冲性能,扶手114固定安装于支撑杆111的顶端,且支撑杆111长于支杆121,便于适配操作的家长的身高,同时支撑杆111可伸缩设置,通过调节弹性件与支撑杆111的套管部分上面的限位孔位的卡接,实现对支撑杆111的长度的调节,更便捷的适配不同身高的操作者,第一移动装置15与支撑杆111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杆111转动连接于两支杆121之间,且滑动件132套设于支撑杆111上,滑动件132在支撑杆111上滑动,脚踏板112和缓冲装置113均固定安装于支撑杆111上,脚踏板112靠近支撑杆111底部设置,支撑杆111与脚踏板112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两侧延伸长度相同,用于放置儿童的双脚,缓冲装置113靠近滑动件132设置,用于缓冲滑动件132的下滑移动,支杆121位于脚踏板112与缓冲装置113之间,确保缓冲装置113位于支杆121的连接点的上方,使坐垫13打开状态下处于水平,能够更好的承载儿童。
50.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6所示,第一移动装置15包括连接座151和两个万向轮152,支撑杆111的底端固定安装于连接座151顶部中央位置,两万向轮152分别转动安装于连接座151底部的两端,操作者通过操纵扶手114来控制支撑杆111的
摆动,进而控制连接座151的位置移动,通过底部设置的两个万向轮152配合连接座151的方向改变,从而改变童车移动方向的改变。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