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设备安装箱、逆变器及除湿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11-30 13:01: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安装箱、逆变器及除湿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逆变器采用透气阀作为腔体内外压力平衡方法,同时可间接起到湿度平衡的作用,防止湿度对器件破坏。但用在渔光、海面电站等场景,外部环境长期处于高湿的地域,内部腔体的吸附效应,透气阀无法起到主动排出内部腔体的高湿气体的作用,在逆变器温升较高的情况下,腔体内部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导致内部湿气累积效应而出现腔体内的绝度湿度远大于环境绝对湿度,外部温度降低时腔体内部容易发生凝露效应。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安装箱、逆变器及除湿控制方法,便于产生第一。
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安装箱,包括壳体、透气阀和导风罩。壳体设有安装腔和透气口,透气口连通安装腔,安装腔用于安装电子器件。透气阀设置在透气口处,用于保持安装腔内与安装腔外的气压平衡。导风罩与壳体连接,在安装腔外形成导风通道,导风通道用于流通在经过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的气体。
5.这种电子设备安装箱能够通过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流通气体,基于伯努利原理,控制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形成低气压,透气阀在保持安装腔内和安装腔外的其他平衡时,使得安装腔内的高气压带动高湿度的气体通过透气阀流通至安装腔外。
6.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安装箱还包括散热罩。散热罩与壳体连接,在散热罩内形成散热通道。导风通道与散热通道连通。
7.这种电子设备安装箱的散热罩在对壳体进行散热的同时,还可以向导风通道供应气体,使得在经过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有流通的气体。
8.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安装箱还包括散热器,散热器设置于散热通道内。
9.这种电子设备安装箱的散热器用于增加壳体的散热面积,壳体的热量通过散热器传递至散热通道内,当散热通道的气体流经散热器时,能将散热器的热量带走。
10.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安装箱还包括至少一个气流驱动件。至少一个气流驱动件设置于安装腔内。
11.这种电子设备安装箱的至少一个气流驱动件可以使得安装腔内的气流可以混匀,降低局部出现凝露的现象。
12.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安装箱还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与至少一个气流驱动件通讯连接,用于控制气流驱动件的功率或启闭。
13.这种电气设备安装箱的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气流驱动件的功率或启闭,来实现安装腔内气体流动路线的控制。
14.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气流驱动件的气流驱动方向不
同,气流驱动方向为气体离开气流驱动件时的流通方向。
15.这种电气设备安装箱的至少两个气流驱动件能够在安装腔内产生紊流,当导风通道内流经流动方向确定的气体时,在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依然可以具有相对于位于安装腔内的一端更低的气压。
16.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安装箱还包括风道切换器。风道切换器设置于导风通道内,风道切换器具有通风状态和止风状态。当风道切换器处于通风状态时,散热通道与导风通道连通。当风道切换器处于止风状态时,风道切换器限制散热通道向导风通道流通气体。
17.这种电气设备安装箱能够通过风道切换器控制是否将散热通道的气体引至导风通道内。当风道切换器将散热通道内的气体引入导风通道时,可以利用散热通道用于散热的气流流经透气阀,将安装腔内的气体排出。当风道切换器将散热通道内的气体引入导风通道时,散热通道用于散热的气流不再流经透气阀,不主动通过降低透气阀外的气压以排出安装腔内的气体。
18.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风道切换器包括电磁阀,电磁阀与导风通道内壁密封连接,用于使风道切换器切换至通风状态或止风状态。
19.这种电气设备安装箱中,电磁阀具有切换方便,易于控制的效果,使得通风状态和止风状态之间能够快速切换。
20.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二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与风道切换器通讯连接,用于控制风道切换器切换至通风状态或止风状态。
21.这种电气设备安装箱中,第二控制单元可以预设的程序,自动控制风道切换器进行通风状态或止风状态的切换。
22.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通道内的气体能够沿第一方向流经透气阀,导风通道具有沿第二方向的第一尺寸,透气阀具有沿第二方向的第二尺寸,第一尺寸不大于两倍的第二尺寸。
23.这种电气设备安装箱中,限制导风通道的第一尺寸,控制导风通道内流通的气流速度。
2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逆变器。这种逆变器包括功率器件和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安装箱。功率器件形成电子器件。
25.这种逆变器能够通过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流通气体,基于伯努利原理,控制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形成低气压,透气阀在保持安装腔内和安装腔外的其他平衡时,使得安装腔内的高气压带动高湿度的气体通过透气阀流通至安装腔外。
26.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除湿控制方法。这种除湿控制方法使用第一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安装箱,包括步骤:向导风通道通风,使得气体流经透气阀。通过第一控制单元控制壳体内的气流驱动件启闭。
27.这种除湿控制方法基于第一控制单元控制安装腔内的气体流通,使得安装腔内的气体得到混匀,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高湿气体向透气阀的方向扩散。利用透气阀两侧的气压差,通过透气阀将安装腔内混匀的高湿气体排出,使得安装腔内的气体湿度降低。
28.基于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控制单元控制壳体内的气流驱动件启闭的步骤中,包括:当第一控制单元检测到气流驱动件运动超过第一设定时间时,第一
控制单元控制气流驱动件关闭。当第一控制单元检测到气流驱动件运动低于第一设定时间时,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气流驱动件继续运行。
29.这种除湿控制方法通过第一控制单元基于第一设定时间作为参考因素,控制气流驱动件的启闭。当电子设备安装箱用于周期性启动的电子器件时,可以基于电子器件的启闭周期来控制气流驱动件的启闭。如,电子器件为昼间运行,夜间停止,那么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设定时间可以为13小时,当电子器件启动时,同时启动气流驱动件,气流驱动件使得安装腔内的气体混匀,且能够加速安装腔内的气体通向透气阀的位置,使得高湿气体能够快速经过透气阀排出。当运行13个小时后,第一控制单元再控制气流驱动件停止,此时电子器件已经停机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继续通过气流驱动件配合排出安装腔内的高湿气体,使得第二天电子器件再次运行时能够处于低湿环境中。
30.基于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控制单元控制壳体内的气流驱动件启闭的步骤中,包括:壳体内的内湿度传感器检测壳体内的湿度得到内湿度信号,内湿度传感器将内湿度信号传递至第一控制单元。当第一控制单元基于内湿度信号得到湿度数值低于第一设定湿度值时,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气流驱动件关闭。当第一控制单元基于内湿度信号得到湿度数值超过第一设定湿度值时,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气流驱动件继续运行。
31.这种除湿控制方法基于壳体内的湿度作为控制信号,使得安装腔内的湿度能够控制到一个稳定的区间。
32.基于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内湿度信号包括:壳体内的绝对湿度;或,壳体内与壳体外的绝对湿度差值。
33.这种除湿控制方法中,绝对湿度指每立方米安装腔内的气体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基于壳体内的绝对湿度,使得安装腔内的电子器件安全运行。基于壳体内与壳体外的绝对湿度差值,可以降低外部高湿气体渗入安装腔内的风险。
34.基于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向导风通道通风,使得气体流经透气阀的步骤后,还包括:第二控制单元控制风道切换器在通风状态和止风状态间切换。当风道切换器处于通风状态时,壳体外的散热通道与导风通道连通。当风道切换器处于止风状态时,风道切换器限制散热通道向导风通道流通气体。
35.这种除湿控制方法中,通过第二控制单元控制散热通道是否将气体引入导风通道来控制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的气压。当第二控制单元控制风道切换器处于通风状态时,气体流过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从而使得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气压降低,便于安装腔内的高湿气体排出。当第二控制单元控制风道切换器处于通风状态时,流经散热通道的气体不再被导向至导风通道内,透气阀位于安装腔外的一端气压不主动降低,安装腔内的气体保持湿度。
36.基于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二控制单元控制风道切换器在通风状态和止风状态间切换的步骤中,包括:当第二控制单元检测到导风通道导风超过第二设定时间时,第二控制单元控制风道切换器处于止风状态。当第二控制单元检测到导风通道导风低于第二设定时间时,第二控制单元控制风道切换器处于通风状态。
37.这种除湿控制方法中,通过第二控制单元基于第二设定时间作为参考因素,控制气流驱动件的启闭。基于电子设备安装箱的使用环境进行第二设定时间的调节,基于预先的统计数据判断出在确定环境下,电子器件工作一定时间则需要将安装腔内的高湿气体进
行排出,排出第二预设时间即可将安装腔内的气体湿度降低至安全阈值,则可以通过第二预设时间来控制风道切换器在通风状态和止风状态间切换。
38.基于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二控制单元控制风道切换器在通风状态和止风状态间切换的步骤中,包括:壳体内的内湿度传感器检测壳体内的湿度得到内湿度信号,内湿度传感器将内湿度信号传递至第二控制单元。当第二控制单元基于内湿度信号得到湿度数值低于第二设定湿度值时,第二控制单元控制风道切换器处于止风状态。当第二控制单元基于内湿度信号得到湿度数值超过第二设定湿度值时,第二控制单元控制风道切换器处于通风状态。
39.这种除湿控制方法中,通过第二控制单元基于第二设定湿度作为参考因素,控制气流驱动件的启闭。基于电子设备安装箱中电子器件的工作要求确定第二设定湿度的取值。
附图说明
40.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逆变器001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逆变器001的结构示意图。
42.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逆变器001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3.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除湿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4.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除湿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5.图6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除湿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6.图7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除湿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48.逆变器
ꢀꢀꢀꢀꢀꢀꢀꢀꢀꢀꢀꢀꢀꢀꢀ
001
49.电子设备安装箱
ꢀꢀꢀꢀꢀꢀꢀ
010
50.功率器件
ꢀꢀꢀꢀꢀꢀꢀꢀꢀꢀꢀꢀꢀ
030
51.壳体
ꢀꢀꢀꢀꢀꢀꢀꢀꢀꢀꢀꢀꢀꢀꢀꢀꢀ
100
52.安装腔
ꢀꢀꢀꢀꢀꢀꢀꢀꢀꢀꢀꢀꢀꢀꢀ
110
53.透气口
ꢀꢀꢀꢀꢀꢀꢀꢀꢀꢀꢀꢀꢀꢀꢀ
130
54.透气阀
ꢀꢀꢀꢀꢀꢀꢀꢀꢀꢀꢀꢀꢀꢀꢀ
200
55.内端
ꢀꢀꢀꢀꢀꢀꢀꢀꢀꢀꢀꢀꢀꢀꢀꢀꢀ
210
56.外端
ꢀꢀꢀꢀꢀꢀꢀꢀꢀꢀꢀꢀꢀꢀꢀꢀꢀ
230
57.导风罩
ꢀꢀꢀꢀꢀꢀꢀꢀꢀꢀꢀꢀꢀꢀꢀ
300
58.导风通道
ꢀꢀꢀꢀꢀꢀꢀꢀꢀꢀꢀꢀꢀ
310
59.散热罩
ꢀꢀꢀꢀꢀꢀꢀꢀꢀꢀꢀꢀꢀꢀꢀ
400
60.散热通道
ꢀꢀꢀꢀꢀꢀꢀꢀꢀꢀꢀꢀꢀ
410
61.散热器
ꢀꢀꢀꢀꢀꢀꢀꢀꢀꢀꢀꢀꢀꢀꢀ
500
62.气流驱动件
ꢀꢀꢀꢀꢀꢀꢀꢀꢀꢀꢀ
600
63.第一控制单元
ꢀꢀꢀꢀꢀꢀꢀꢀꢀ
710
64.第二控制单元
ꢀꢀꢀꢀꢀꢀꢀꢀꢀ
730
65.风道切换器
ꢀꢀꢀꢀꢀꢀꢀꢀꢀꢀꢀ
800
66.内湿度传感器
ꢀꢀꢀꢀꢀꢀꢀꢀꢀꢀ
910
67.外湿度传感器
ꢀꢀꢀꢀꢀꢀꢀꢀꢀꢀ
930
68.内温度传感器
ꢀꢀꢀꢀꢀꢀꢀꢀꢀꢀ
950
69.外温度传感器
ꢀꢀꢀꢀꢀꢀꢀꢀꢀꢀ
970
7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71.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技术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技术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技术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技术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2.以下,如果有用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上”、“下”、“左”、“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73.在本技术中,如果有用到,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74.在下述实施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局部结构的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7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76.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逆变器001的结构示意图,这种逆变器001有一个气流驱动件600。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逆变器001的结构示意图,这种逆变器001有两个气流驱动件600。
77.如图1所示,该逆变器001包括功率器件030和电子设备安装箱010。其中,电子设备安装箱010包括壳体100和透气阀200。壳体100内设置有安装腔110,功率器件030设置于安装腔110内。功率器件030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在安装腔110的一端具有透气口130,透气口130连通安装腔110内的空间与安装腔110外的空间。透气阀200设置在透气口130处,透气阀200位于安装腔110内的一端为内端210,透气阀200位于安装腔110外的一端为外端230。透气阀200能够保持内端210与外端230的气压平衡,通过透气阀200使得安装腔110内与安装腔110外的气压平衡。
78.电子设备安装箱010还包括导风罩300。导风罩300与壳体100连接于安装腔110外,导风罩300与壳体100形成导风通道310。透气阀200的外端230位于导风通道310内,通过导风通道310内流通的气体能够经过透气阀200的外端230。可选择性的,导风罩300与壳体100固定连接,且导风罩300与壳体100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层,从而降低导风通道310内的气体通过导风罩300与壳体100之间间隙泄露的几率。可以理解的,导风罩300与壳体100还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形式,如在壳体100外设置导轨,在导风罩300朝向壳体100的一端设置导槽,通过导轨与导槽的插接,实现导风罩300与壳体100的连接。
79.当导风通道310内流通气体,该气体流经透气阀200的外端230时,基于伯努利原理,使得透气阀200的外端230形成低气压。透气阀200保持内端210和外端230的气压平衡,此时,透气阀200内端210的气压高于外端230的气压,则会使得安装腔110内的气体通过透气阀200排出,从而降低安装腔110内的气压。
80.在具体使用时,若需要将安装腔110内的高湿气体排出,则可以主动在导风通道310流通气体。而且通过透气阀200排出的高湿气体还可以混入导风通道310的气体内,跟随导风通道310的气体一起在安装腔110外顺着导风通道310排走。
81.可选择性的,导风通道310内的气体能够沿第一方向流经透气阀200的外端230,导风通道310具有沿第二方向的第一尺寸,透气阀200具有沿第二方向的第二尺寸,第一尺寸不大于两倍的第二尺寸。通过限制导风通道310的第一尺寸,提高导风通道310内的气体流动速度。可以理解的,在保持导风通道310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导风通道310也可以不设置为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恒定的第一尺寸,而可以设置为在靠近透气阀200的外端230的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逐渐缩小,从而使得导风通道310内的气体通过透气阀200的外端230时流速加快。其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理解的,还可以通过控制导风通道310在第三方向的尺寸,控制导风通道310内的气体流经透气阀200的外端230时的速度。
8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安装箱010还包括散热罩400。散热罩400与壳体100连接于安装腔110外。散热罩400与壳体100之间形成散热通道410。安装腔110内的热量通过壳体100传递至散热通道410内,再经由散热通道410内的气体将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安装腔110内的冷却。
83.电子设备安装箱010还包括散热器500。散热器500位于散热通道410内。散热器500包括固定面和散热面,固定面与壳体100固定连接,散热面具有多个翅片。安装腔110内的热量通过壳体100传至散热器500的固定面,再传递至散热面的多个翅片上,通过翅片增加散热面积。散热通道410内的气体流经翅片时,将翅片的热量带走。通过散热器500可以增加安装腔110的冷却效率。
84.散热通道410的一端与导风通道310的一端连通。散热通道410的气体可以在流出散热通道410后进入导风通道310内。导风通道310内的气体再流经透气阀200的外端230,从而使得安装腔110内的气体经由透气阀200流出。这种电子设备安装箱010可以藉由已有的散热通道410对导风通道310供给气体,从而使得导风通道310流通气体。可以理解的,当电子设备安装箱010没有散热通道410时,也可以单独设置气流驱动件600对导风通道310供应的气体,或者利用其他设备的气流驱动件600吹出的气体通过导风通道310。
85.电子设备安装箱010还包括气流驱动件600。可选择性的,气流驱动件600的数量为
一个。气流驱动件600设置在安装腔110内。气流驱动件600使得安装腔110内的气体快速运动,从而实现安装腔110内气体的混匀,可以降低安装腔110内局部出现湿度过高的气体并凝结成露珠。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本已凝结的露珠快速蒸发,从便于以高湿气体的形式经由透气阀200带出安装腔110。可选择性的,气流驱动件600可以为风扇。
86.可选择性的,电子设备安装箱010还包括第一控制单元710。第一控制单元710与气流驱动件600通讯连接。通讯连接的形式可以为无线通讯连接,也可以为有线通讯连接。其中,无线通讯连接可以采用蓝牙、zigbee等无线通讯协议。有线通讯连接可以采用电线连接,通过电信号实现数据通讯。第一控制单元710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功率或启闭。通过第一控制单元710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功率,可以实现气流驱动件600的工作功率的调整。如,通过第一控制单元710增加气流驱动件600的功率,能够使得气流驱动件600驱动安装腔110内的气体更加快速的流通。通过第一控制单元710降低气流驱动件600的功率,则可以降低整个逆变器001的运行功率,从而节约能源。通过第一控制单元710也可用于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启闭。当通过第一控制单元710启动气流驱动件600后,能够使得气流驱动件600驱动安装腔110内的气体流通,从而使得安装腔110内的气体快速通过透气阀200的内端210,并通过透气阀200排出。当通过第一控制单元710关闭气流驱动件600后,则可以降低整个逆变器001的运行功率,从而节约能源。可以理解的,第一控制单元710还可以同时用于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启闭和功率。当第一控制单元710控制气流驱动件600启动后,则可以进一步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功率。
87.电子设备箱还包括传感器组。传感器组与第一控制单元710通讯连接,使得第一控制单元710可以快速得到传感器组的数据。传感器组包括内湿度传感器910和内温度传感器950。内湿度传感器910设置于安装腔110内,内湿度传感器910用于感应安装腔110内的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指安装腔110内的气体的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内温度传感器950用于感应安装腔110内的温度,基于安装腔110内的相对湿度和安装腔110内的温度,可以计算得到安装腔110内的绝对湿度,基于安装腔110内绝对湿度可以调整电子设备安装箱010的除湿策略。如感应到安装腔110内的绝对湿度高时,即可开启气流驱动件600,使得安装腔110内的气体流动混匀,而气体流经透气阀200时,将高湿气体排出。如感应到安装腔110内的绝对湿度低时,则可关闭气流驱动件600,从而降低功耗。
88.传感器组还包括外湿度传感器930和外温度传感器970。外温度传感器970设置于安装腔110外,外湿度传感器930用于感应安装腔110外的相对湿度。外温度传感器970用于感应安装腔110外的温度,基于安装腔110外的相对湿度和安装腔110外的温度,可以计算得到安装腔110外的绝对湿度,基于安装腔110内绝对湿度和安装腔110外绝对湿度的差值可以调整电子设备安装箱010的除湿策略。如感应到安装腔110内绝对湿度高于安装腔110外绝对湿度时,即可开启气流驱动件600,使得安装腔110内的气体流动混匀,而气体流经透气阀200时,将高湿气体排出。如感应到安装腔110内绝对湿度低于安装腔110外绝对湿度时,则可关闭气流驱动件600,降低安装腔110外高湿气体渗入安装腔110内的风险。
89.请参阅图2,可以理解的,气流驱动件600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三个或其他。第一控制单元710与所有的气流驱动件600或部分气流驱动件600通讯连接,从而控制与第一控制单元710通讯连接的气流驱动件600。
90.当气流驱动件600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时,使得其中至少两个气流驱动件600的气
流驱动方向不同,则可以使得安装腔110内的气体流动为紊流。需要说明的是,气流驱动方向为气体离开气流驱动件600时的流通方向。当气流驱动件600为风扇时,气流驱动方向为风扇的轴线方向。通过控制安装腔110内的气体流动为紊流,使得透气阀200的内端210不会因为气体流动产生太低的气压,从而透气阀200的外端230的气流速度的需求。只需在透气阀200的外端230流通较小速度的气流,即可使得透气阀200的外端230的气压低于透气阀200的内端210的气压,从而将安装腔110内的其他通过透气阀200排出。
91.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逆变器001的结构示意图,该结构示意图的视角不同于图1的视角。
92.请参阅图1和图3,电子设备安装箱010还包括风道切换器800。风道切换器800设置在导风通道310内。风道切换器800用于切换散热通道410和导风通道310的连通状态。具体的,风道切换器800具有通风状态和止风状态。当风道切换器800处于通风状态时,散热通道410与导风通道310连通。当风道切换器800处于止风状态时,风道切换器800限制散热通道410向导风通道310流通气体。
93.可选择性的,风道切换器800包括电磁阀,电磁阀能够气路的通断。电磁阀设置在导风通道310内,并与导风通道310的内壁的密封连接。当电磁阀开启时,导风通道310的两端可以经由导风通道310流通气体,此时,风道切换器800处于通风状态,散热通道410的气体能够进入导风通道310内并在导风通道310内流通。当电磁阀关闭时,导风通道310的两端不能通过导风通道310流通气体,此时,风道切换器800处于止风状态,电磁阀限制了散热通道410的气体在导风通道310内的流通。
94.可选择性的,电磁阀设置在透气阀200与散热通道410之间的位置,散热通道410流通的气体也可以进入到导风通道310内,但只能在透气阀200与散热通道410之间的局部位置流通,并不能通过透气阀200的外端230。
95.可以理解的,风道切换器800也可以设置在导风通道310与散热通道410的连接处,风道切换器800与散热罩400或壳体100固定连接,进而通过风道切换器800控制导风通道310与散热通道410的气体流通。
96.电子设备安装箱010还包括第二控制单元730。第二控制单元730与风道切换器800通讯连接。通讯连接的形式可以为无线通讯连接,也可以为有线通讯连接。其中,无线通讯连接可以采用蓝牙、zigbee等无线通讯协议。有线通讯连接可以采用电线连接,通过电信号实现数据通讯。还包括第二控制单元730,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30与所述风道切换器800通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风道切换器800切换至所述通风状态或所述止风状态。
97.传感器组与第二控制单元730通讯连接,使得第二控制单元730可以快速得到传感器组的数据。通过第二控制单元730控制风道切换器800在通风状态和止风状态间切换,可以提高电子设备安装箱010的自动化。
98.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安装箱010不仅可以用于安装功率器件030以形成逆变器001,还可以在安装腔110内安装其他电子器件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99.可以理解的,第一控制单元710和第二控制单元730可以集成于同一个控制器,通过同一个控制器既实现气流驱动件600的控制,又实现风道切换器800的控制。
100.上述逆变器001可以通过导风通道310内流通气体,气体流经透气阀200的外端230时降低透气阀200外端230的气压,从而将安装腔110内的高湿气体经由透气阀200排出,从
而保持安装腔110内的低湿环境,维持功率器件030的正常运行。
101.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除湿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除湿控制方法基于时间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启闭。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除湿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除湿控制方法基于湿度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启闭。
102.本技术还提出一种除湿控制方法。这种除湿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逆变器001。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除湿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单独的电子设备安装箱010,只是基于逆变器001便于理解,此处以逆变器001为例进行描述。这种除湿控制方法包括:
103.s101,向导风通道310通风,使得气体流经透气阀200。当气体流经透气阀200时,透气阀200的外端230气压降低,使得透气阀200的内端210的气压大于透气阀200的外端230的气压,安装腔110内的气体通过透气阀200排出。
104.s102,通过第一控制单元710控制壳体100内的气流驱动件600启闭。气流驱动件600控制安装腔110内的气体流动,使得安装腔110内的气体混合并使得流经透气阀200的内端210,帮助安装腔110内的高湿气体通过透气阀200排向安装腔110外。
105.其中步骤s102中,第一控制单元710可以用于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启闭。当需要排出安装腔110内的高湿气体时,即可通过第一控制单元710启动气流驱动件600,使得安装腔110内的高湿气体混合且流经透气阀200的内端210,通过透气阀200将安装腔110内的高湿气体排出。
106.如图4所示,第一控制单元710基于时间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启闭时,步骤s102包括:
107.s1021a,当第一控制单元710检测到气流驱动件600运动超过第一设定时间时,第一控制单元710控制气流驱动件600关闭。其中,第一设定时间可以基于逆变器001的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如,电子器件为昼间运行,夜间停止。则第一设定时间可以为13小时,当电子器件启动时,同时启动气流驱动件600,气流驱动件600使得安装腔110内的气体混匀,且能够加速安装腔110内的气体通向透气阀200的位置,使得高湿气体能够快速经过透气阀200排出。当运行13个小时后,第一控制单元710再控制气流驱动件600停止,此时电子器件已经停机,气流驱动件600的持续运行使得气流驱动件600配合透气阀200持续排出安装腔110内的高湿气体,当第二天功率器件030再次运行时,功率器件030能够处于低湿环境中。
108.s1021b,当第一控制单元710检测到气流驱动件600运动低于第一设定时间时,第一控制单元710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继续运行。
109.如图5所示,第一控制单元710除了基于时间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启闭外,还可以基于湿度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启闭。第一控制单元710基于湿度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的启闭时,步骤s102包括:
110.s1022,壳体100内的内湿度传感器910检测壳体100内的湿度得到内湿度信号,内湿度传感器910将内湿度信号传递至第一控制单元710。
111.s1022a,当第一控制单元710基于内湿度信号得到湿度数值低于第一设定湿度值时,第一控制单元710控制气流驱动件600关闭。
112.s1022b,当第一控制单元710基于内湿度信号得到湿度数值超过第一设定湿度值时,第一控制单元710控制气流驱动件600继续运行。
113.湿度数值包括壳体100内的绝对湿度,或,壳体100内与壳体100外的绝对湿度差
值。其中,壳体100内的绝对湿度根据内湿度信号和内温度信号计算得到。内湿度信号通过壳体100内的内湿度传感器910感测得到,内温度信号通过壳体100内的内温度传感器950感测得到。壳体100外的绝对湿度根据外湿度信号和外温度信号计算得到。外湿度信号通过壳体100外的外湿度传感器930感测得到,外温度信号通过壳体100外的外温度传感器970感测得到。壳体100内与壳体100外的绝对湿度差值根据壳体100内的绝对湿度减去壳体100外的绝对湿度得到。
114.第一设定湿度值可以根据电子器件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115.图6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除湿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除湿控制方法基于时间控制风道切换器800的切换。图7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除湿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除湿控制方法基于湿度控制风道切换器800的切换。
116.在步骤s101之后还包括风道切换器800的控制:
117.s103,第二控制单元730控制风道切换器800在通风状态和止风状态间切换。当所述风道切换器800处于所述通风状态时,所述壳体100外的散热通道410与所述导风通道310连通。当所述风道切换器800处于所述止风状态时,所述风道切换器800限制所述散热通道410向所述导风通道310流通气体。
118.通过第二控制单元730控制散热通道410是否将气体引入导风通道310来控制透气阀200位于安装腔110外的一端的气压。当第二控制单元730控制风道切换器800处于通风状态时,气体流过透气阀200位于安装腔110外的一端,从而使得透气阀200位于安装腔110外的一端气压降低,便于安装腔110内的高湿气体排出。当第二控制单元730控制风道切换器800处于通风状态时,流经散热通道410的气体不再被导向至导风通道310内,透气阀200位于安装腔110外的一端气压不主动降低,安装腔110内的气体保持湿度。
119.如图6所示,第二控制单元730基于时间控制风道切换器800的切换时,步骤s103包括:
120.s1031a,当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30检测到所述导风通道310导风超过第二设定时间时,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30控制所述风道切换器800处于所述止风状态。
121.s1031b,当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30检测到所述导风通道310导风低于所述第二设定时间时,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30控制所述风道切换器800处于所述通风状态。
122.在步骤s1031a和步骤s1031b中,第二设定时间可以等于第一设定时间,基于逆变器001的使用需求进行调整。
123.如图7所示,第二控制单元730除了基于时间控制风道切换器800的切换外,还可以基于湿度控制风道切换器800的切换。第二控制单元730基于湿度控制风道切换器800的切换时,步骤s103包括:
124.s1032,所述壳体100内的湿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壳体100内的湿度得到内湿度信号,所述湿度传感器将所述内湿度信号传递至第二控制单元730。
125.s1032b,当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30基于所述内湿度信号得到湿度数值低于第二设定湿度值时,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30控制所述风道切换器800处于所述止风状态。
126.s1032c,当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30基于所述内湿度信号得到湿度数值超过第二设定湿度值时,所述第二控制单元730控制所述风道切换器800处于所述通风状态。
127.湿度数值包括壳体100内的绝对湿度,或,壳体100内与壳体100外的绝对湿度差
值。其中,壳体100内的绝对湿度根据内湿度信号和内温度信号计算得到。内湿度信号通过壳体100内的内湿度传感器910感测得到,内温度信号通过壳体100内的内温度传感器950感测得到。壳体100外的绝对湿度根据外湿度信号和外温度信号计算得到。外湿度信号通过壳体100外的外湿度传感器930感测得到,外温度信号通过壳体100外的外温度传感器970感测得到。壳体100内与壳体100外的绝对湿度差值根据壳体100内的绝对湿度减去壳体100外的绝对湿度得到。
128.第二设定湿度值可以等于第一设定湿度值,第二设定湿度值可以根据电子器件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129.这种电子设备安装箱010能够通过透气阀200位于安装腔110外的一端流通气体,基于伯努利原理,控制透气阀200位于安装腔110外的一端形成低气压,透气阀200在保持安装腔110内和安装腔110外的其他平衡时,使得安装腔110内的高气压带动高湿度的气体通过透气阀200流通至安装腔110外。
13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公开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