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滴丸机用液体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30 08:09: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制药技术领域,具体说是涉及一种滴丸机用液体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滴丸是中药制剂中的一种传统剂型,如鱼丸、滴制胶囊等,以其生产周期短、起效迅速、药物稳定性高且便于携带贮存的诸多优点而获得普遍认可。
3.现有的滴丸生产方法基本上为自然滴制并结合液体冷却,或由自然滴制法改进而来的加压滴制法并结合液体冷却。申请号为cn2016109363194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胶囊保健品的滴制设备及滴制方法,该申请在装有明胶溶液的容器外侧安装有环形电炉能够对明胶溶液进行保温,保证明胶溶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且在明胶溶液和药液在进入冷凝装置之前设置有搅拌装置,能够保证明胶溶液及药液的浓度均匀,本方案虽然在冷凝之前保证了明胶溶液良好的流动性和明胶、药液的浓度均匀,但是在冷凝的过程中,由于冷凝液温度的上升和冷凝液本身流动的不均匀性,导致产生的滴丸不均匀,进而对滴丸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方案提供一种滴丸机用液体冷却装置,针对如何实现滴丸的均匀性这一技术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滴丸机用液体冷却装置,解决了由于冷却液流动的不均匀性,导致对滴丸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技术问题,最终保证了滴丸成型的均匀性。
5.一种滴丸机用液体冷却装置,包括固定架,包括卡环、穿过所述卡环的进液管、与所述进液管顶端连通的液杯本体,所述液杯本体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固定架与外部的滴丸机连接;
6.所述液杯本体的顶端设置有相互连通的液杯上口和进粒口,进液管的顶端与底盘的上端连通;所述液杯本体连接在所述滴丸制备结构上。
7.所述液杯本体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底盘、导流盘、顶盘,所述导流盘上设置有导流口,所述进液管穿过底盘并与底盘和导流盘之间的空腔一连通,所述液杯上口和所述进粒口均设置在所述顶盘上;
8.所述底盘连接在杯座上。
9.所述滴丸制备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出粒管、设置在所述出粒管底端的出粒口,所述出粒管的顶端设置有进粒口,所述进粒口的外侧设置有所述液杯上口,所述进粒口和所述液杯上口之间设置有间隙。
10.所述顶盘上还设置有溢液槽,所述溢液槽设置在所述液杯上口的外侧。
11.所述溢液槽与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若干溢液管连通,若干所述溢液管的底端设置有溢液总管,所述溢液总管设置在所述杯座上,所述溢液总管的下端侧部设置有溢液出口;
12.所述溢液总管套设在所述出粒管的外侧,所述溢液总管和所述出粒管的底端设置
在连接块上。
13.所述导流盘通过支撑管固定在所述底盘上,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所述溢液管的外侧。
14.具体来说,溢液管嵌设置在支撑管的内部。
15.所述进粒口的上边沿低于所述液杯上口的上边沿,所述液杯上口的上边沿平面低于所述溢液槽的上边沿。
16.所述溢液槽还与排气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排气管的顶端凸出所述溢液槽并与大气连通,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溢液总管连通。当冷却液进入到溢液槽后,由于溢液总管和出粒管之间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具有空气,冷却液通过溢液管进入到容纳空间后,空气需要找个出口并排出,以保证内外气压平衡,这时候设置排气管,空气就会通过排气管进入到大气中。
17.所述导流口具有三个。
18.本实用新型达成以下显著效果:
19.(1)促进了冷却液流动的均匀性,保证了滴丸成型的均匀性和质量;
20.(2)导流盘通过支撑管固定于液杯本体内,有两个作用,一是固定出粒管,由于出粒管的顶端为进粒口,因此出粒管也穿过导流盘,从而起到对出粒管限位的作用效果,二是通过导流盘上设置的三个导流口,缓冲一下冷却液,保持从液杯上口进入进粒口的冷却液的稳定。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液体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进粒口的位置结构图。
23.其中,附图标记为:1、进液管;2、导流盘;3、导流口;4、液杯上口;5、进粒口;51、滴丸;6、溢液槽;7、溢液管;8、溢液总管;9、溢液出口;10、支撑管;11、排气管;12、出粒口;13、固定架;14、杯座;15、连接块;16、底盘;161、穿孔;17、顶盘;18、出粒管;19、卡环;2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能更加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25.参见图1-图2,一种滴丸机用液体冷却装置,包括固定架13,包括卡环19、穿过卡环19的进液管1、与进液管1顶端连通的液杯本体,液杯本体设置在固定架13上,固定架13与外部的滴丸机连接;由于本方案是滴丸机用的液体冷却装置,因此,实际上本装置是与滴丸机连接的,由于滴丸机并非本方案的创新点,因此,在附图中和专利内容中没有详细描述;
26.液杯本体的顶端设置有相互连通的液杯上口4和进粒口5,进液管1的顶端与所述底盘16的上端连通;液杯本体连接在滴丸制备结构上。
27.液杯本体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底盘16、导流盘2、顶盘17,导流盘2上设置有导流口3,进液管1穿过底盘16并与底盘16和导流盘2之间的空腔一连通,液杯上口4和进粒口5均设置在顶盘17上;具体来说,在底盘16上设置有穿孔161,进液管1与穿孔161连接。
28.底盘16连接在杯座14上。
29.滴丸制备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出粒管18、设置在出粒管18底端的出粒口12,出粒管18的顶端设置有进粒口5,进粒口5的外侧设置有液杯上口4,进粒口5和液杯上口4之间设置有间隙。
30.顶盘17上还设置有溢液槽6,溢液槽6设置在液杯上口4的外侧。
31.溢液槽6与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若干溢液管7连通,即溢液管7的顶端伸入到溢液槽6位置,从溢液槽6流出的液体进入到溢液管7中,若干溢液管7的底端设置有溢液总管8,溢液总管8设置在杯座14上,溢液总管8的下端侧部设置有溢液出口9;
32.溢液总管8套设在出粒管18的外侧,溢液总管8和出粒管18的底端设置在连接块15上。
33.导流盘2通过支撑管10固定在底盘16上,支撑管10设置在溢液管7的外侧,具体来说,溢液管7嵌设置在支撑管10的内部。
34.进粒口5的上边沿低于液杯上口4的上边沿,液杯上口4的上边沿平面低于溢液槽6的上边沿。
35.溢液槽6还与排气管11的一端连接,排气管11的顶端凸出溢液槽6并与大气连通,排气管11的另一端与溢液总管8连通。当冷却液进入到溢液槽6后,由于溢液总管8和出粒管18之间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具有空气,冷却液通过溢液管7进入到容纳空间后,空气需要找个出口并排出,以保证内外气压平衡,这时候设置排气管11,空气就会通过排气管11进入到大气中。
36.导流口3具有三个。
37.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
38.进液管1连接到杯座14并与液杯本体内连通,冷却液从进液管1进入液杯本体,具体来说,附图1中的底盘16、顶盘17、导流盘2均为透视状,主要是为了方便观察与理解,在底盘16、顶盘17、导流盘2的外侧设置有外壳20,底盘16与导流盘2之间、顶盘17与导流盘2之间均为空腔,由于进液管1的顶端与底盘16的上端部连通的,因此,进液管1中的冷却液会逐渐进入到底盘16与导流盘2之间的空腔一,并将该空腔一充满,随后,通过导流盘2上的导流口3,进入到顶盘17与导流盘2之间的空腔二,并逐渐将空腔二充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冷却液受到了导流盘2的限制,使得从进液管1上口喷出的液体被导流盘2抵挡住,将空腔一和空腔二逐渐充满,实现了冷却液的缓冲过程;
39.当冷却液逐渐将空腔二充满后,会逐渐通过液杯上口4的上边沿流出,流出的冷却液首先进入到进粒口5内,并随着滴丸51一同向下落,需要说明的是,液杯上口4和进粒口5之间是存在间隙的,其具体的结构并不做限制,原则是保证该间隙与空腔二连通,空腔二中的冷却液能够从间隙中涌出,大量的冷却液进入到进粒口5内,并与下落的滴丸51接触,此外,液杯上口4的边沿略高于进粒口5的边沿;详细来说,在滴丸机的作用下,滴丸51逐滴的向下落(类似于水龙头滴水过程),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上下相邻的两个滴丸51存在尾连的现象,在进粒口5位置,形成45
°
角度的倾斜面,冷却液在360
°
的方向上沿着倾斜面流动,并与滴丸快速充分的接触,由于重力作用和热胀冷缩,相邻的两个滴丸快速分离,形成单个的滴丸;当液杯上口4上边沿的冷却液较多时,液面高度会逐渐增加,并到达溢液槽6,并流出溢液槽6的外侧,溢液槽6的边沿略高于液杯上口4的边沿,随后逐个通过溢液管7、溢液总管8、溢液出口9,将多余的液体排出。
40.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