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的制作方法

2022-11-23 15:47: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桩基后压浆压浆方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


背景技术:

2.桩基作为一种常见的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民建工程、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市政桥梁、港口码头、大型建筑物等工程中。灌注桩一般情况下采用后压浆技术主要是改善其施工工艺的缺陷,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小沉降量,进而可有话设计桩长,节约工程造价。后压浆管路布置方式主要包括直管分布式和环形管式。
3.其中,直管分布式中注浆管沿灌注桩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也即呈直管分布),注浆管在灌注桩的周向上可以布设若干根,注浆管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出浆口,注浆管中设置有灌注管,灌注管包括两个上下间隔设置的封堵单元,上下两个封堵单元在出浆口的上下两侧对注浆管形成封堵,从而使从灌注管进入的水泥浆仅能够从出浆口流出,形成桩侧注浆;环形管式是指注浆管在灌注桩的周向呈环状,环形注浆管包括一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管,水泥浆从引导管进入环形注浆管中,然后从环形注浆管的出浆口排出,在灌注桩沿长方向上,环形注浆管可以上下间隔设置若干个。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灌注桩的桩侧注浆方式中,不能够准确得知直管式分布与环形管式在同等条件下浆液的渗透速率、承载力情况,在施工中对桩侧注浆方式进行选择时造成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灌注桩的桩侧注浆方式进行选择时比较困难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包括:第一箱体:填充有试验土体,在第一箱体中部埋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灌注桩,第一灌注桩的顶部露出试验土体;第二箱体:填充有试验土体,第二箱体中填充的试验土体与第一箱体中填充的试验土体相同,在第一箱体中部埋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灌注桩,第二灌注桩的顶部露出试验土体;第一灌注桩的周向均布有若干直管注浆管,直管注浆管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一出浆口,直管注浆管中设置有灌注管,灌注管与储浆罐连通设置;第二灌注桩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环形注浆管,环形注浆管的数量与直管注浆管在上下方向的第一出浆口数量一致;环形注浆管周向开设有第二出浆口,第二出浆口的数量与直管注浆管的数量一致;环形注浆管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管,引导管与储浆罐连通设置;
在第一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灌注桩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在第二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灌注桩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加载机构:设置在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上方,加载机构分别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施加竖向载荷;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的顶部;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灌注桩的顶部;第一位移传感器:固定在第一箱体顶部,用于检测第一灌注桩向下移动距离;第二位移传感器:固定在第二箱体顶部,用于检测第二灌注桩向下移动距离;数据采集装置:分别与第一流量传感器与第二流量传感器控制连接;控制器:与数据采集装置控制连接,控制器还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控制连接,控制器还分别与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控制连接;可视化平台:包括比选试验三维模型,可视化平台与控制器控制连接,控制器将第一流量传感器与第二流量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传递至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中,以在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显示水泥浆扩散情况;控制器将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传递至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以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的加载和位移情况进行显示。
6.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通过在第一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灌注桩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在第二灌注桩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灌注桩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从而通过第一流量传感器将第一灌注桩周向的水泥浆流动情况传递至数据采集装置,并通过数据采集装置传递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将数据传输至可视化平台中的比选试验三维模型,将第一灌注桩周向的水泥浆流动情况通过可视化平台进行展示;通过第二流量传感器将第二灌注桩周向的水泥浆流动情况传递至数据采集装置,并通过数据采集装置传递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将数据传输至可视化平台中的比选试验三维模型,将第二灌注桩周向的水泥浆流动情况通过可视化平台进行展示,从而实现后注浆浆液扩渗情况的可视化。不仅如此,加载机构的设置能够同时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进行下压加载,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能够分别实现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的加载和位移情况进行检测,并将在可视化平台上显示。不仅如此,由于是对后压浆中的直管分布式和环形管式两种形式的比选,本发明能够做到两中后压浆形式中的试验条件的一致性,并且对比更加直观。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包括第一层流量传感器和第二层流量传感器,第一层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径向外侧的圆柱面上,第一层流量传感器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呈圆形分布的流量传感器环,流量传感器环包括沿第一灌注桩周向均布的若干流量传感器;第二层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径向外侧的圆柱面上,第二层流量传感器所在的圆柱面与第一层流量传感器所在的圆柱面同轴设置,且第二层流量传感器所在圆柱面位于第一层流量传感器所在圆柱面的径向外侧,第二层流量传感器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呈圆形分布的流量传感器环,流量传感器环包括沿第一灌注桩周向均布的若干流量传感器;
第二流量传感器在第二灌注桩的周向布设形式与第一流量传感器在第一灌注桩周向布设形式相同。
8.有益效果: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布设能够更加全面立体的检测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周向的水泥浆的扩渗动态。
9.进一步的,第一箱体中设置有若干第一长筒,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的导线在第一长筒中汇集并与数据采集装置控制连接;第二箱体中设有若干第二长筒,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导线在第二长筒中汇集并与数据采集装置控制连接。
10.有益效果:第一长筒和第二长筒的设置能够分别对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导线进行汇总集合,从而使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分布导线更加整洁,也保证了每一个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第二流量传感器的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11.所述加载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箱体上的第一支撑杆和固定在第二箱体上的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固定有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上下间隔设置,在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之间转动设置有丝杠,丝杠上螺纹适配有螺母,螺母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对于丝杠对称设置,第一连接杆的远离螺母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导向滑动配合,第二连接杆的远离螺母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导向滑动配合,第一连接杆上固定有第一顶压杆,第二连接杆上固定有第二顶压杆,第二横板上开设有分别与第一顶压杆和第二顶压杆导向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导向孔。
12.有益效果:加载机构的设置能够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进行同时加载,且能够满足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在同一时间的加载的载荷相等。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朝向丝杠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导向长槽,第一连接杆的端部与第一导向长槽导向滑动配合;第二支撑杆的朝向丝杠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导向长槽,第二连接杆的端部与第二导向长槽导向滑动配合;第一横板上设置有与丝杠传动连接的驱动装置。
14.有益效果:第一导向长槽和第二导向长槽的设置能够分别实现对第一支撑杆的导向和第二支撑杆的导向。
15.所述试验土体从上向下依次包括黏土层、粗砂层和碎石层,所述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分别位于黏土层。
16.有益效果:能够使试验土体更加贴合灌注桩的施工条件。
17.所述储浆罐的另一侧与空气压缩机连通,储浆罐通过第一管线连接有第一浆液分配器,第一浆液分配器分别与各直管注浆管中的灌注管连通;储浆罐通过第二管线连接有第二浆液分配器,第二浆液分配器分别与环形注浆管的引导管连通。
18.有益效果:浆液分配器的设置能够使进入各灌注管的浆液均衡,并且能够控制是否进入环形注浆管的引导管。
19.所述灌注管的端部设置有第一电磁流量计和第一压力传感器,各环形注浆管的第二出浆口处设置有第二电磁流量计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电磁流量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电磁流量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控制连接。
20.有益效果: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灌注管端部的浆液的压力,第一电磁流量计用于测量灌注管端部的水泥浆的流量;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形注浆管第二出浆口处
的压力,第二电磁流量计用于测量环形注浆管第二出浆口处的流量,从而方便对两种形式的后压浆的水泥浆压力和流量进行统计,可以为实际施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的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的第一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的第二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的第一箱体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第二箱体的局部剖视图。
22.附图标记:1-第一箱体;2-第二箱体;3-第一灌注桩;4-第二灌注桩;5-第一长筒;6-第二长筒;7-第一支撑杆;8-第二支撑杆;9-第一横板;10-第二横板;11-驱动电机;12-减速器;13-丝杠;14-第一连接杆;15-第二连接杆;16-空气压缩机;17-储浆罐;18-数据采集装置;19-控制器;20-可视化平台;21-碎石层;22-粗砂层;23-黏土层;24-第一流量传感器;25-直管注浆管;26-第一位移传感器;27-第二流量传感器;28-环形注浆管;29-引导管;30-第二位移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后压浆桩侧压浆方式比选试验模型包括第一箱体1,第一箱体1中填充有试验土体,在第一箱体1中部埋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灌注桩3,第一灌注桩3的顶部露出试验土体;第二箱体2中填充有试验土体,在第二箱体2中部埋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灌注桩4,第二灌注桩4的顶部露出试验土体。本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中的试验土体和第二箱体2中的试验土体相同,试验土体从上向下依次包括黏土层23、粗砂层22和碎石层21,且第一箱体1中的黏土层23与粗砂层22之间的分界线高度与第二箱体2中的黏土层23与粗砂层22之间的分界线高度相同,第一箱体1中的粗砂层22与碎石层21的分界线高度与第二箱体2中的粗砂层22与碎石层21的分界线高度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灌注桩3与第二灌注桩4分别位于黏土层23中,且第一灌注桩3与第二灌注桩4均为模型桩,第一灌注桩3与第二灌注桩4的材质、尺寸均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的比选试验模型中的第一箱体1、第二箱体2、第一灌注桩3、第二灌注桩4等结构尺寸相较于现有施工的结构尺寸均是通过相同的比例尺进行缩小的。
24.第一灌注桩3的周向均布有若干直管注浆管25,本实施例中,直管注浆管25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直管注浆管25在第一灌注桩3端面上呈180
°
布设,直管注浆管25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一出浆口,本实施例中,每根直管注浆管25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有四个第一出浆口,且相邻两个第一出浆口之间的距离相等。直管注浆管25中设置有灌注管,灌注管包括两个上下间隔设置的封堵单元,上下两个间隔设置的封堵单元分别在第一出浆口的上下两侧对直管注浆管25进行封堵,灌注管与储浆罐17连通设置,从而能够通过储浆罐17向灌注管中注入水泥浆,灌注管中的水泥浆从第一出浆口流出。本实施例中,同时向两个直管注浆管25中的灌注管输送水泥浆,并且,在进行桩侧后压浆时,沿着直管注浆管25从下往上
依次注浆。本实施例中,采用直管注浆管进行后压浆的装置属于现有技术,其中的封堵单元、灌注管等的结构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5.第二灌注桩4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环形注浆管28,环形注浆管28的数量与直管注浆管25在上下方向的第一出浆口的数量一致,本实施例中,第二灌注桩4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四个环形注浆管28,且相邻两个环形注浆管28之间的距离相等;环形注浆管28周向开设有第二出浆口,第二出浆口的数量与直管注浆管25的数量一致,本实施例中环形注浆管28周向开设有两个第二出浆口,且两个第二出浆口在第二灌注桩4的周向上呈180
°
布设。这样,第一灌注桩3进行桩侧后压浆的第一出浆口的布设与第二灌注桩4进行桩侧后压浆的第二出浆口的布设情况相同,不仅数量相同,而且出浆口相对于与灌注桩的位置相同。每个环形注浆管28均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管29,引导管29与储浆罐17连通设置。在进行桩侧后压浆时,先对下方的环形注浆管28进行注浆,然后再依次对上方的环形注浆管28进行注浆,对应第二灌注桩4而言,也是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进行桩侧后压浆。本实施例中,采用环形注浆管进行后压浆的装置属于现有技术,其中环形注浆管的结构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6.在第一灌注桩3的周围的试验土体中布设有若干第一流量传感器24,第一流量传感器24用于检测第一灌注桩3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本实施例中,各个第一流量传感器24按照一定规则排序,包括第一层流量传感器和第二层流量传感器,第一层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3径向外侧的圆柱面上,第一层流量传感器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呈圆形分布的流量传感器环,相邻两个流量传感器环之间的距离相等,流量传感器环包括沿第一灌注桩3周向均布的若干流量传感器,本实施例中,流量传感器环包括12个流量传感器。
27.第二层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灌注桩3径向外侧的圆柱面上,第二层流量传感器所在的圆柱面与第一层流量传感器所在的圆柱面同轴设置,且第二层流量传感器所在圆柱面位于第一层流量传感器所在圆柱面的径向外侧,第二层流量传感器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呈圆形分布的流量传感器环,相邻两个流量传感器环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在上下方向上,第二层流量传感器的流量传感器环位于第一层流量传感器的两个相邻的流量传感器环的中间;流量传感器环包括沿第一灌注桩3周向均布的若干流量传感器;本实施例中,流量传感器环包括12个流量传感器。
28.在第二灌注桩4的周围布设有若干第二流量传感器27,第二流量传感器27用于检测第二灌注桩4周围的水泥浆流动点位,第二流量传感器27在第二灌注桩4的周向布设形式与第一流量传感器24在第一灌注桩3周向布设形式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流量传感器24和第二流量传感器27均排有编号,且对应编号的流量传感器的具体位置也唯一确定。
29.在第一箱体1和第二箱体2上方设置有加载机构,加载机构分别对第一灌注桩3和第二灌注桩4施加竖向载荷,具体的,加载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箱体1上的第一支撑杆7和固定在第二箱体2上的第二支撑杆8,第一支撑杆7与第二支撑杆8之间固定有第一横板9和第二横板10,第一横板9和第二横板10上下间隔设置,并且第一横板9设置在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的顶部。在第一横板9上固定设置有驱动装置,在第一横板9和第二横板10之间转动设置有丝杠13,驱动装置与丝杠13传动连接,也即,通过驱动装置能够使丝杠13在第一横板9与第二横板10之间转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与减速器
12传动连接,减速器12的输出轴与丝杠13通过齿轮组传动连接。
30.丝杠13上螺纹适配有螺母,螺母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4和第二连接杆15,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14和第二连接杆15均水平设置,且第一连接杆14和第二连接杆15相对于丝杠13对称设置,第一连接杆14的远离螺母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7导向滑动配合,第二连接杆15的远离螺母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8导向滑动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7的朝向丝杠13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导向长槽,第一连接杆14的端部与第一导向长槽导向滑动配合;第二支撑杆8的朝向丝杠13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导向长槽,第二连接杆15的端部与第二导向长槽导向滑动配合。第一连接杆14上固定有第一顶压杆,第二连接杆15上固定有第二顶压杆,第二横板10上开设有供第一顶压杆穿过的第一导向孔,第一顶压杆与第一导向孔之间导向滑动配合,第二横板10上开设有供第二顶压杆穿过的第二导向孔,第二顶压杆与第二导向孔导向滑动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和第二箱体2相对于丝杠13对称设置,第一灌注桩3和第二灌注桩4相对于丝杠13对称设置,第一顶压杆与第一灌注桩3上下对应设置,第二顶压杆与第二灌注桩4上下对应设置。
31.本发明中,将加载机构中的第一顶压杆和第二顶压杆相对于丝杠13对称设置,且通过同一驱动装置以及丝杠螺母结构同时实现第一顶压杆对第一灌注桩3的顶压、第二顶压杆对第二灌注桩4的顶压,能够保证第一顶压杆对第一灌注桩3的加载、第二顶压杆对第二灌注桩4的加载载荷大小相同。
32.储浆罐17的另一侧与空气压缩机16连通,通过空气压缩机16对储浆罐17中的水泥浆浆液施压,使水泥浆浆液从储浆罐17中流出,储浆罐17通过第一管线连接有第一浆液分配器,第一浆液分配器分别与各直管注浆管25中的灌注管连通,第一浆液分配器用来均匀分配进入直管注浆管25中的灌注管的浆液量,并且控制浆液同时进入两灌注管中,从而实现两灌注管同时进行桩侧注浆。
33.储浆罐17通过第二管线连接有第二浆液分配器,第二浆液分配器分别与环形注浆管28的引导管29连通,第二浆液分配器一方面能够确定浆液进入环形注浆管28的顺序,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进入各环形注浆管28的浆液量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浆液分配器和第二浆液分配器的结构和使用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34.本发明的比选试验模型还包括数据采集装置18,数据采集装置18分别与第一流量传感器24和第二流量传感器27控制连接。为了使第一流量传感器24和第二流量传感器27的导线更加整齐,本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中设置有若干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长筒5,具体的,第一长筒5设置有两个,第一流量传感器24的导线在第一长筒5中汇集并与数据采集装置18控制连接;第二箱体2中设置有若干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长筒6,具体的,第二长筒6设置有两个,第二流量传感器27的导线在第二长筒6中汇集并与数据采集装置18控制连接。本实施例中,数据采集装置18的结构和使用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通过数据采集装置18对各个第一流量传感器24和第二流量传感器27的信息进行收集。
35.本发明的比选试验模型还包括控制器19和可视化平台20,控制器19与数据采集装置18控制连接,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9为plc控制器,可视化平台20与控制器19控制连接,可视化平台20包括比选试验三维模型,比选试验三维模型包括与第一流量传感器24和第二流量传感器27一一对应的点位,若第一流量传感器24与第二流量传感器27中的某几个检测到有水泥浆在流动,在数据采集装置18和控制器19的共同作用下,控制器19将第一流量传感
器24与第二流量传感器27检测到的数据传递至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中,能够使三维模型中对应的点位高亮显示,从而在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显示水泥浆扩散情况,实现后压浆转测压浆的水泥浆流动扩散的可视化,便于试验人员观察上下两段后注浆是否正好在上下方向完全对接。本实施例中,可视化平台20为现有技术,在可视化平台20中对比选试验模型进行三维模型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36.本发明中,在第一灌注桩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顶压杆对第一灌注桩3施加的竖向载荷;在第二灌注桩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顶压杆对第二灌注桩4施加的竖向载荷;在第一箱体1的顶部固定有第一位移传感器26,第一位移传感器26用于检测第一灌注桩3向下移动的距离,在第二箱体2的顶部固定有第二位移传感器30,第二位移传感器30用于检测第二灌注桩4向下移动的距离。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19控制连接,第一位移传感器26、第二位移传感器30与控制器19控制连接,控制器19将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26、第二位移传感器30检测的数据传递至比选试验三维模型上,以对第一灌注桩3和第二灌注桩4的加载和位移情况在比选三维模型上进行显示,一方面,方便实现两种后压桩桩侧压浆方式的直接比对,另一方面,实现比对的可视化,从而使比对更加直观。
37.每根灌注管的端部出浆位置设置有第一电磁流量计和第一压力传感器(图中未显示),第一电磁流量计用于测量灌注管的出浆位置的浆液流速,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灌注管的出浆位置的浆液压力;各环形注浆管28的第二出浆口处设置有第二电磁流量计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图中未显示),第二电磁流量计用于测量环形注浆管28的第二出浆口处的浆液流速,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形注浆管28的第二出浆口处的浆液压力。
38.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磁流量计、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电磁流量计、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控制连接,控制器19中还设置有计时器,用于记录每根灌注管的每段高度的压浆时长,还可以记录每根环形注浆管28注浆时长。同时控制器19将上述检测值在可视化平台20上进行记录显示,以为作为实际施工后压浆的参数。
39.本发明的比选试验模型不仅能够在可视化平台20上对两种桩侧压浆方式进行直观显示,而且还对两种桩侧压浆方式进行直接比对,从而能够通过本发明的比选试验模型能够更加准确、清楚的了解到两种桩侧压浆方式的不同之处,为实际施工提供参考数据。
40.为了便于试验人员观察上下两段后注浆是否正好在上下方向完全对接,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箱体内壁周向和第二箱体内壁周向上还可以布设超声波扫描仪(图中未显示),通过超声波扫描仪更加真实的观察到第一灌注桩与第二灌注桩的在上下方向上下两段后注浆是否完全对接。
41.除此以外,作为实验装置,在对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均进行后压浆后,浆液凝固后,可以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分别相对于第一灌注桩和第二灌注桩拆掉,然后将第一灌注桩与第二灌注桩周围的土体切开,来更加直观的观察两种不同注浆方式的注浆效果。
42.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包括第一层流量传感器和第二层流量传感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流量传感器包括第一层流量传感器、第二层流量传感器、第三层流量传感器,其中,第三层流量传感器的数量和位置布置与第一层流量传感器、第二层流量传感器的布设形式相同。
43.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箱体中设置有若干第一长筒,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的导线在第一长筒中汇集并与数据采集装置控制连接;第二箱体中设有若干第二长筒,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导线在第二长筒中汇集并与数据采集装置控制连接;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长筒和第二长筒还可以不设置。
44.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朝向丝杠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导向长槽,第一连接杆的端部与第一导向长槽导向滑动配合;第二支撑杆的朝向丝杠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导向长槽,第二连接杆的端部与第二导向长槽导向滑动配合;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长槽和第二导向长槽还可以不设置,此时仅通过第一导向孔对第一顶压杆和第一连接杆进行导向,通过第二导向孔对第二顶压杆和第二连接杆进行导向。
45.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试验土体从上向下依次包括黏土层、粗砂层和碎石层;其他实施例汇总,所述试验土体还可以仅包括黏土层和粗砂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