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液体输送装置及液体输送方法

2022-11-23 12:35: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化工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体输送装置及液体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2.在诸多领域,都有输送液体的需求,例如,在核燃料后处理领域,需要对高放射性料液进行输送。在输送过程时,通常会设置各类泵,通过泵的抽吸来实现料液的输送。然而,这使得此类输送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维护难度较高,且一些泵在使用过程中会导致液体流动过程存在射流、涡流等高耗能流型,液体输送阻力较大,导致输送流量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液体输送装置,其结构较为简单,维护难度较低,且输送阻力较小,输送流量较高。
4.液体输送装置,包括:
5.储液罐,具有储液腔,用于储存待输送的液体;
6.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伸入所述储液腔;
7.储气件,具有储气腔;
8.气管组件,所述储气件、所述储液罐均连接于所述气管组件;
9.动力件,连接于所述储气件,所述动力件具有第一运动状态与第二运动状态,所述第一运动状态下,所述动力件朝远离所述气管组件的方向移动,以使外界气体经所述气管组件流入所述储气腔;所述第二运动状态下,所述动力件朝靠近所述气管组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储气腔内的气体经所述气管组件流入所述储液罐,从而驱动所述储液罐内的液体经所述排液管排出。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管组件包括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与第三气管,所述第一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与所述第三气管形成三通管,所述第一气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气腔,所述第二气管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气管的入口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气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气管的入口端用于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第三气管的出口端连通于所述储液腔;
11.所述第一运动状态下,外界气体能够依次流经所述第二气管与所述第一气管后流入所述储气腔;
12.所述第二运动状态下,所述储气腔内的气体能够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气管与所述第三气管后流入所述储液腔。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管上设有入口阀,所述第三气管上设有出口阀,所述入口阀与所述出口阀均为电动阀或液压阀;
14.所述第一运动状态下,所述入口阀打开且所述出口阀关闭;所述第二运动状态下,所述入口阀关闭且所述出口阀打开。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气管上位于所述出口阀与所述储液罐之间的区域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储液腔的气压。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气件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储气腔压力的扩散硅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所述储气腔温度的t型热电偶。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气件为气缸,所述动力件连接于所述气缸的活塞,所述第一运动状态下,所述动力件竖直向下移动;所述第二运动状态下,所述动力件竖直向上移动,所述活塞的顶面设置有润滑脂层。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输送装置还包括恒温件,所述恒温件包裹于所述储气件的外部,所述恒温件用于使所述储气腔保持恒温。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恒温件包括水浴锅,所述水浴锅外部设有散热片。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输送装置还包括备用管,所述备用管连接于所述储液罐,所述备用管用于排出所述储液腔内的气体或向所述储液腔加入所述待输送的液体。
21.上述液体输送装置,通过动力件相对于储气件运动来将外界气体吸入储气腔,或将储气腔内的气体排入储液罐,从而通过气体置换液体的气动驱动方式将储液罐内存储的液体经排液管排出,以实现液体的定向输送。此种输送方式无需设置泵来提供抽吸力,因此结构更加简单,能降低装置的维护难度。同时,由于设置有泵的结构会导致液体流动过程存在射流、涡流等高耗能流型,输送阻力较大,本技术的液体输送装置无需设置泵来提供抽吸力,液体流动过程不易存在射流、涡流等高耗能流型,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输送阻力,增大输送流量。
22.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液体输送方法,使用上述的液体输送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23.s100将所述气管组件中用于连接所述储气件与所述储液罐的区域切换至断开状态,将所述气管组件中用于连接所述储气件与外界环境的区域切换至连通状态;
24.s200拉动所述动力件,将外界气体抽入所述储气腔;
25.s300将所述气管组件中用于连接所述储气件与外界环境的区域切换至断开状态,推动所述动力件,以压缩所述储气腔内的气体;
26.s400当压缩至所述储气腔的气压与所述储液腔的气压相等时,将所述气管组件中用于连接所述储气件与所述储液罐的区域切换至连通状态,并继续推动所述动力件,以将所述储气腔内的气体压入所述储液腔,直至所述动力件到达行程终点;
27.s500重复s100至s400。
28.上述液体输送方法,在进行液体输送过程中,输送阻力较小,输送流量较高。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使用本技术的液体输送装置输送液体时不同时刻测得的流量分布图。
31.附图标记:
32.储气件100、活塞110、储气腔120;
33.动力件200;
34.储液罐300、储液腔310;
35.排液管400;
36.第一气管510、第二气管520、第三气管530;
37.备用管600;
38.入口阀710、出口阀720、排液阀730、备用阀740;
39.第一压力传感器810、第一温度传感器820、第二压力传感器830、第二温度传感器840。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7.参阅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液体输送装置包括储气件100、动力件200、储液罐300、排液管400与气管组件。储气件100具有储气腔120,能够储存气体。储液罐300具有储液腔310,用于储存待输送的液体。排液管400伸入储液腔310内存储的液体中。储气件100、储液罐300均连接于气管组件,动力件200连接于储气件100。动力件200具有第一运动状态
与第二运动状态,第一运动状态下,动力件200朝远离气管组件的方向移动,以使外界气体经气管组件流入储气腔120;第二运动状态下,动力件200朝靠近气管组件的方向移动,以使储气腔120内的气体经气管组件流入储液罐300,从而驱动储液罐300内的液体经排液管400排出。
48.上述液体输送装置,通过动力件200相对于储气件100运动来将外界气体吸入储气腔120,或将储气腔120内的气体排入储液罐300,从而通过气体置换液体的气动驱动方式将储液罐300内存储的液体经排液管400排出,以实现液体的定向输送。此种输送方式无需设置泵来提供抽吸力,因此结构更加简单,能降低装置的维护难度。同时,由于设置有泵的结构会导致液体流动过程存在射流、涡流等高耗能流型,输送阻力较大,本技术的液体输送装置无需设置泵来提供抽吸力,液体流动过程不易存在射流、涡流等高耗能流型,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输送阻力,增大输送流量。
49.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气管组件包括第一气管510、第二气管520与第三气管530,第一气管510、第二气管520与第三气管530形成三通管,第一气管510的一端连通于储气腔120,第二气管520的出口端与第三气管530的入口端均连接于第一气管510的另一端,第二气管520的入口端用于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三气管530的出口端连通于储液腔310。第一运动状态下,外界气体能够依次流经第二气管520与第一气管510后流入储气腔120。第二运动状态下,储气腔120内的气体能够依次流经第一气管510与第三气管530后流入储液腔310。
50.具体地,在附图所示视角下,第二气管520的左端为其入口端,右端为其出口端。第三气管530的左端为其入口端,右端为其出口端。第一气管510的底端连通于储气腔120,第二气管520的右端与第三气管530的左端均连接于第一气管510的顶端。第二气管520的左端用于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三气管530的右端连通于储液腔310。第一运动状态下,第二气管520处于连通状态,且第三气管530处于断开状态,可以通过拉动动力件200将外界气体依次经第二气管520与第一气管510抽入储气腔120。第二运动状态下,第二气管520处于断开状态,且第三气管530处于连通状态,可以通过推动动力件200将储气腔120内的气体依次经第一气管510与第三气管530压入储液腔310,从而将储液腔310内存储的液体经排液管400排出,以实现液体的输送。
5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气管520上设有入口阀710,第三气管530上设有出口阀720,入口阀710与出口阀720均为电动阀或液压阀。第一运动状态下,入口阀710打开且出口阀720关闭;第二运动状态下,入口阀710关闭且出口阀720打开。
52.具体地,第一运动状态下,入口阀710打开且出口阀720关闭,以使第二气管520处于连通状态,且第三气管530处于断开状态,从而完成储气腔120的进气;第二运动状态下,入口阀710关闭且出口阀720打开,以使第二气管520处于断开状态,且第三气管530处于连通状态,从而完成储气腔120的排气。入口阀710与出口阀720均为能够远程控制的电动阀或液压阀,此类阀门响应速度快,能够较为及时的实现启闭,提高控制过程的准确性,使液体输送过程更加稳定。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气件100上设有用于检测储气腔120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810,以及用于检测储气腔120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820。
54.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力传感器810选用扩散硅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
器820选用t型热电偶。扩散硅传感器与t型热电偶均测量较为迅速,能够较快测得储气腔120内气体的压力与温度,从而及时调整气体的抽入与排出过程,使液体输送过程更加稳定。
55.类似地,储液罐300上还设有用于检测储液腔310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840。优选地,第二温度传感器840选用铠装t型热电偶,其耐辐照且耐腐蚀,测量迅速,准确性高。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气管530上位于出口阀720与储液罐300之间的区域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830,第二压力传感器830用于检测储液腔310的气压。具体地,该液体输送装置可用于核燃料后处理领域,储液罐300内存储的待输送的液体为具有高放射性的料液。将第二压力传感器830设置于第三气管530上,相较于直接设置于具有较高放射性的储液罐300处,可以利于后续检修,提高检修的安全性。优选地,第二压力传感器830选用扩散硅传感器。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气件100为气缸,动力件200连接于气缸的活塞110,第一运动状态下,动力件200竖直向下移动;第二运动状态下,动力件200竖直向上移动,活塞110的顶面设置有润滑脂层。
58.具体地,动力件为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电推杆或液压推杆,其具有响应速度快,往复定位误差小等优势,能提高控制过程的准确性,使液体输送过程更加稳定。
59.动力件200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气缸的活塞110,气缸的轴向为竖直方向,动力件200拉动活塞110向下运动时,可以实现气体的抽入;动力件200推动活塞110向上运动时,可以实现气体的排出。气缸竖直放置可以使气缸滑动密封处不受重力影响,滑动摩擦副均匀磨损,也有利于润滑脂的均匀分布。气缸中的活塞110的富余的润滑脂托在活塞110上表面,不会因重力影响脱落,活塞110可以一直保持有润滑脂润滑,运动过程更加顺畅,不易出现卡死。
60.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输送装置还包括恒温件,恒温件包裹于储气件100的外部,恒温件用于使储气腔120保持恒温。通过设置恒温件,可以使储气腔120内的气体温度尽量保持与储液腔310内一致,减小气缸内气体压入到储液罐300后的换热过程,有利于液体的平稳输送。类似地,可以在气管组件外部也设置恒温件,减小热量散失。
6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恒温件包括水浴锅,水浴锅外部设有散热片。具体地,若外界温度较低,可能导致储气腔120温度散失过快,可以通过水浴锅对储气件100进行加热,以保持温度尽量恒定。同时,若外界温度较高,可能导致储气腔120温度过高,可以通过散热片增大散热面积,从而加快散热,以保持温度尽量恒定。
62.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输送装置还包括备用管600,备用管600连接于储液罐300,备用管600用于排出储液腔310内的气体或向储液腔310加入待输送的液体。具体地,备用管600上设有备用阀740,若第二压力传感器830检测到储液腔310内气压过大,已超过安全值,则可以打开备用阀740,通过备用管600将气体排出一部分,以免压力过大。另外,还可以通过备用管600将待输送液体添加至储液腔310。
63.排液管400上设有排液阀730,当要停止液体输送时,关闭排液阀730即可。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输送方法使用前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液体输送装置来实现,其包括如下步骤:
65.s100将气管组件中用于连接储气件100与储液罐300的区域切换至断开状态,将气
管组件中用于连接储气件100与外界环境的区域切换至连通状态;
66.s200拉动动力件200,将外界气体抽入储气腔120;
67.s300将气管组件中用于连接储气件100与外界环境的区域切换至断开状态,推动动力件200,以压缩储气腔120内的气体;
68.s400当压缩至储气腔120的气压与储液腔310的气压相等时,将气管组件中用于连接储气件100与储液罐300的区域切换至连通状态,并继续推动动力件200,以将储气腔120内的气体压入储液腔310,直至动力件200到达行程终点;
69.s500重复s100至s400。
70.具体地,气管组件中用于连接储气件100与储液罐300的区域即为第三气管530,气管组件中用于连接储气件100与外界环境的区域即为第二气管520。s100中,将入口阀710打开且出口阀720关闭,以使第二气管520处于连通状态,且第三气管530处于断开状态。s200中,朝下拉动动力件200,使活塞110朝下移动,将外界气体依次经第二气管520与第一气管510抽入储气腔120。s300中,将出口阀720关闭,第三气管530也处于断开状态,朝上推动动力件200,使活塞110朝上移动,以压缩储气腔120内的气体。s400中,当压缩至第一压力传感器810测得的储气腔120的气压与第二压力传感器830测得的储液腔310的气压相等时,将出口阀720打开,第三气管530处于连通状态。继续朝上推动动力件200,储气腔120内的气体依次经第一气管510与第三气管530后被压入储液腔310,直至动力件200到达行程终点。至此完成了一次循环,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实现连续输送。
71.上述输送方法中,在第一运动状态结束后,先压缩储气腔120内的气体,压缩至储气腔120的气压与储液腔310的气压相等时,才进入第二运动状态,可以使每次输送时气体的压力尽量一致,减小对储液腔310气体压力的扰动,从而提高输出流量的稳定性。
72.在上述输送过程中,是通过抽入空气后将液体压出,空气相对于液体粘性小的多,因此能快速抽吸,且储液罐300本身也能对压入的气体进行缓冲,起到了一定的缓冲输出的作用,因此能够提高输送流量的平稳性。
73.在液体输送过程中,用空气推挤储液罐300内的液体,储液罐300中排出液体的体积等于压入储液罐300的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在储液罐300的压力和温度下应占有的体积,该体积再除以采样时间,即为液体的流量。根据储液罐300内的温度和压力调整压入气体的物质的量,就可以控制液体的流量。具体原理如下:
74.设第一压力传感器810测得储气腔120内温度为t1,第一温度传感器820测得储气腔120内气压为p1;第二温度传感器840测得储液腔310温度为t2,第二压力传感器830测得储液腔310内气压为p2。设储气腔120、第一气管510、第二气管520上入口阀710与第三气管530上出口阀720之间区域的空气的总体积为v1,物质的量为n1;储液罐300及与储液罐300连通的管道内的空气的体积为v2,物质的量为n2。记活塞110朝下移动的抽吸阶段为s,活塞110朝上移动的压缩阶段为c。
75.抽吸阶段刚结束时,活塞110拉动至最下端,储气腔120内抽满空气,入口阀710关闭,出口阀720关闭,此时储气腔120、第一气管510、第二气管520上入口阀710与第三气管530上出口阀720之间区域的空气的总体积为v
1s
,温度为t
1si
,压力为p
1si
,物质的量为n
1si
,i=1,2,3

其中i表示压缩的次数。记活塞110此时的位置为0,竖直向上方向为活塞110位移的记录方向。
76.p
1siv1s
=n
1si
rt
1si
,i=1,2,3
…ꢀꢀ
(1)
77.上述公式(1)中,p
1si
和t
1si
由第一压力传感器81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820测量,v
1s
由设备结构决定,是一个常数,可初始标定,因此n
1si
可以通过公式(1)计算求得。
78.当压缩阶段完毕时,残留在气缸顶端出口处的空气的体积为v
1r
,压力为p
1ri
,温度为t
1ri
,物质的量为n
1ri

79.p
1siv1r
=n
1ri
rt
1si
,i=1,2,3
…ꢀꢀ
(2)
80.同理,上述公式(2)中,v
1r
和p
1ri
由第一压力传感器81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820测量,v
1r
由设备结构决定,是一个常数,可计算获得,因此n
1ri
可以通过公式(2)计算求得。
81.根据上述公式(1)与(2)求得n
1si
与n
1ri
后,每次压缩时排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n
1ci
可以通过公式(3)求得
82.n
1ci
=n
1si-n
1ri
ꢀꢀ
(3)
83.前述计算为理想状态,但在该装置中,由于第一压力传感器81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820安装于气缸的顶端,导致气缸无法完全排空,气缸压缩完毕后剩余的空气体积不能忽略,v
1s
和气缸压缩过程活塞110掠过的体积实际不相同。因此需要对上述公式中的v
1s
和v
1r
进行标定或计算。
[0084]v1s
的标定方法是将活塞110拉动到最下端抽满空气,然后关闭入口阀710,恒温密闭朝上推动活塞110进行压缩,当第一压力传感器810测得储气腔120内压力升至初始压力的2倍时,设气缸活塞110掠过的行程所压缩的气体体积为v
c/2
,则v
1s
=2v
c/2

[0085]v1r
的计算方法是设气缸活塞110从零点(即最下端)朝上移动至终点行程所掠过的体积为vc,v
1r
=v
1s-vc。
[0086]vc/2
和vc可由活塞110行程与气缸内截面积求得。
[0087]
理想状态下,根据公式(3)求得的压缩时排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即为压入储液腔310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但在液体输送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抽吸,因此,每次向储液腔310压入气体时,储液腔310内以及与储液腔310连通的管道内残留有之前压入的气体,导致根据公式(3)求得的压缩时排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压入储液腔310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存在差异,因此还需要通过下述方式进行计算。
[0088]
在压缩阶段出口阀720打开后,某一时刻为a,过δt后时刻为b;活塞110在a到b过程的的是匀速朝上移动,移动速度为v,此过程从气缸流入储液罐300的气体物质的量为δn,液体平均流量为q;b时刻活塞110的位置为d,储液罐300内液位为h;气缸的内横截面积为s1,储液罐300的内横截面积为s2,储液罐300及与储液罐300连通的管道内全部充满空气时,空气的体积为v
2s
;储液罐300未进行过液体输送时,储液罐300及与储液罐300连通的管道内初始含有的空气的物质的量为n
2*
,活塞110已经进行了m次压缩过程。
[0089]
在a时刻到b时刻之间,由于出口阀720打开,储气腔120与储液腔310内的气压相等。
[0090]
对a时刻的气缸内的气体列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0091]
p
1a
(v
1b
vs1δt)=n
1a
rt
1a
ꢀꢀ
(4)
[0092]
对a时刻的储液罐300内的气体列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0093]
p
1a
(v
2b-qδt)=n
2a
rt
2a
ꢀꢀ
(5)
[0094]
对b时刻的气缸内的气体列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0095]
p
1bv1b
=(n
1a-δn)rt
1b
ꢀꢀ
(6)
[0096]
对b时刻的储液罐300内的气体列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0097]
p
1bv2b
=(n
2a
δn)rt
2b
ꢀꢀ
(7)
[0098]
根据气体体积衡算,b时刻储气腔120、第一气管510、第二气管520上入口阀710与第三气管530上出口阀720之间区域的空气的总体积v
1b
满足:
[0099]v1b
=v
1s-ds1ꢀꢀ
(8)
[0100]
根据气体体积衡算,b时刻储液罐300及与储液罐300连通的管道内的空气的总体积v
2b
满足:
[0101]v2b
=v
2s-hs2ꢀꢀ
(9)
[0102]
公式(8)中的v
1s
可由前述的标定方式获得。
[0103]
根据气体物质的量衡算,有
[0104]n1a
n
2a
=n
2*
∑n
1ci
,i=1,2,3

,m
ꢀꢀ
(10)
[0105]
以上7个方程【公式(4)到公式(10)】,构成一个线性方程组,其中p
1a
、p
1b
、t
1a
、t
2a
、t
1b
、t
2b
均可通过对应的传感器测得,r为理想气体常数,d由伺服电机(即动力件200)控制器或者步进电机(即动力件200)控制系统的历史记录可读,v
2s
、n
2*
可通过初始标定获得;q为目的值,也为已知量;δt为采样时间,s1、s2为结构常数,也为已知量;n
1ci
为过程记录值,也为已知量;所以方程共剩余v
1b
、v
2b
、n
1a
、n
2a
、h、δn、v共7个未知数,可以线性求解得到唯一解。
[0106]v2s
、n
2*
可通过下述方式初始标定:
[0107]v2s
的初始标定方法是将储液罐300及与储液罐300连通的管道全部充满水,然后通入空气将液体全部推挤流出至液体体积称量装置,流出完毕后测量水的体积,即v
2s

[0108]n2*
的初始标定方法是密闭储液罐300,压入物质的量为n
0*
的空气,待罐内温度恢复压入空气前的温度后,记录压入空气后储液罐300内压力为压入空气前储液罐300内压力的f倍,则压入空气后的储液罐300内的空气的物质的量n
2*
=n
0*
f/(f-1)。
[0109]
对以上7个方程构成的线性方程组求解的值,具有实用意义的值是v和h。
[0110]
v用于伺服电机(即动力件200)的控制。因为液体输送过程不存在突变,近似认为b时刻之后的下一个δt过程的活塞110运行速度为根据a时刻到b时刻过程参数计算出的v,令伺服电机转动,使得动力件200以v速度向上运行,则储液罐300将会稳定的输出液体,且输出流量为q。
[0111]
h的含义是储液罐300的液位。本发明在测控液体输出流量时,能同时测量到储液罐液位。这是本发明的优点。
[0112]
下面提供一个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
[0113]
动力件200选用正元机电42固定轴式丝杆步进电机,行程12.7-80mm,推力25kg;储气件100选用zpcacsc标准气缸,缸径100,行程100,并在气缸顶端打孔,插入t型热电偶,接扩散硅气压传感器,并做好密封;气缸外部包覆空气散热片;入口阀710和出口阀720选用24v微型电磁阀;在气缸顶端接气管组件,在第三气管530上接扩散硅气压传感器;储液罐300为不锈钢加工,插入t型热电偶后密封,储液罐300内装有高放料液模拟料液;排液阀730、备用阀740为24v微型电磁阀。控制动力件200以100ml/h为目标流量,进行了空气置换输出料液。料液流出至电子天平上的烧杯中,利用天平和秒表计量输出流量。用比重计测量
高放料液模拟料液密度后,可将天平称量的质量转换为料液的体积。实验结果见图2,由图2可看出空气置换料液输出流量稳定,精度约为1%,为连续定量输出。
[0114]
本发明的液体输送装置可以用于高放射性料液的输送,该装置易维护、输送阻力小、输送压头大、流量输送平稳、自带流量测定且流量与料液物性无关。装置易维护,是因为高放区域无机械可动部件;输送阻力小,是因为流体流动过程无射流、涡流等高耗能流型;输送压头大,是因为本发明输送压力没有流动原理方面的限制,输送压头仅取决于装置的动力、机械强度和密封能力;流量输送平稳是因为流体流动过程没有流型变换;自带流量测定是因为通过检测气体的温度和压力计算出用于置换气体的体积并结合采样时间而得到了被置换液体的流量;流量与料液物性无关是因为,本发明是通过置换方法输送液体,为恒流输送,料液只要不溶解空气,其黏度、密度等物性都不会影响流量。
[0115]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16]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