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蓄能装置、机动车及冷却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1-23 10:45: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在此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蓄能装置以及具有这种蓄能装置的机动车和冷却板组件。


背景技术:

2.蓄能装置通常具有用于蓄存电能的多个电池单体,例如在机动车中具有用于蓄存电能的多个电池单体。例如,这种电池单体可以伸长地实施并且实现不可用于具有预定外部尺寸的大容量蓄能器的安装空间的利用。
3.具有这种电池单体的蓄能装置可以通过例如冷却板来冷却。所述冷却板可以在电池单体之间延伸并且与电池单体接触,从而可以散热。但是,所述冷却板也可能降低相对于功能故障的抵抗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文公开的技术的优选任务是减少或消除在先已知的解决方案的至少一个缺点或提出一种替代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本文公开的技术的优选任务是提出一种蓄能装置,所述蓄能装置能够在诸如单个电池单体短路之类的功能故障的情况下更好地限制其影响。另外的优选的任务可由本文公开的技术的有利效果产生。所述任务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解决。从属权利要求构成优选的设计方案。
5.本文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蓄能装置,其包括(i)用于蓄存电能的多个电池单体,以及(ii)布置在各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的多个冷却板,其中,一个或多个冷却板相应具有冷却侧和绝缘侧并且以所述冷却侧和/或所述绝缘侧与所述电池单体中的一个或一些电池单体接触,其中,所述冷却侧具有比所述绝缘侧更高的热导率。由此实现:冷却板尽管可以一如既往地发挥其相对于电池单体的冷却功能,然而冷却板由于其绝缘侧而可以减少或防止在各电池单体之间的热传播。例如,如果其中一个电池单体应变为低欧姆的或短路,这通常可导致强烈加热(也称为“热失控”),则可防止其他经由冷却板接触的电池单体也被加热。
6.尤其是,所使用的冷却板中的每个冷却板可以具有冷却侧和相反的绝缘侧。这也适用于冷却板中的一些冷却板。冷却侧通常设计用于,确保与邻接的电池单体的良好热接触。绝缘侧通常是热绝缘的并且负责较差的热接触。通常,冷却板不以除冷却侧和绝缘侧之外的任何侧接触电池单体。
7.冷却板尤其可以是扁的元件,然而该元件不必是平坦的,而是尤其是可以是波浪状的。冷却板通常用于引出热能。为此,可以使用冷却板本身的导热性,并且例如可以在冷却板中构造用于进行冷却的流体的引导通过的通道。例如,由此可以实现与机动车的冷却系统的连接。在此,电池单体的接触尤其是指机械接触,即尤其是与电接触无关。在冷却板和电池单体之间的接触尤其可以在一定的面上延伸。
8.冷却板在各电池单体之间的布置尤其可以意味着:冷却板在特定的安装空间中被电池单体包围。这并不排除电池单体和冷却板也可布置在边缘的可能性。尤其是,通过冷却
板接触电池单体使得冷却板和电池单体能够被紧密地包装。与冷却板接触的电池单体尤其可以直接与冷却板邻接。
9.绝缘侧可以尤其是被特定地设计用于防止或减少经由绝缘侧发生热传播、即尤其是在冷却板与邻接的元件之间的热传播。为此,可以采取措施、例如使用热绝缘材料、例如热绝缘覆层,和/或,使用膜或其他覆层用于建立间隔。在此,绝缘尤其应理解为热绝缘。
10.与此相对,冷却侧可尤其是构造用于经由冷却侧进行良好热传播。
11.热绝缘部尤其可以在冷却板的整个侧、例如上侧或下侧上延伸。各侧(即冷却侧和绝缘侧)通常相反或朝着不同方向指向。冷却侧和绝缘侧通常比冷却板的侧面或端侧更大,尤其是显著更大。
12.绝缘侧可尤其是构造用于防止或至少显著减少经由该侧的热传播或热传递。因此,在冷却板与邻接的元件之间的热交换尤其是在绝缘侧处被阻止或减少、尤其是显著减少,例如与非热绝缘的侧或冷却侧相比减少。尤其是,冷却侧的热导率可以至少是绝缘侧的热导率的五倍、十倍或二十倍。这尤其可以适用于每个冷却侧与每个绝缘侧的比较,或者仅适用于各侧的子集。
13.所述电池单体尤其可以是电化学的蓄能电池单体。
14.尤其是,通过本文公开的技术可以提高相对于热故障情况的抗性。这种热故障情况通常是出现放热化学反应的故障情况。这种故障情况也可以是热事件(热失控)。故障情况尤其可以是如下事件,该事件引起单个电池单体中的不按照运行的且自加强的热发展。在此,可能可以使用传播。例如,这种故障情况可由单个电池单体中的内部短路或火源引起。
15.蓄能装置尤其是用于蓄存电能的装置,尤其是以便驱动至少一个电(牵引)驱动机。蓄能装置通常包括多个电池单体。例如,蓄能装置可以是高压蓄存器或高压电池。尤其是,蓄能装置可以被蓄存器壳体包围,蓄存器壳体适宜地是外壳,该外壳至少包围蓄能装置的高压部件。
16.所述电池单体尤其可构造为用于电化学蓄存的圆形电池单体。圆形电池单体通常容纳在柱形的电池单体壳体(电池单体罐)中。例如,如果圆形电池单体的活性材料发生由运行引起的膨胀,则壳体在环周区域中承受拉力。因此,有利地,相对薄的壳体横截面补偿由膨胀产生的力。优选地,电池单体壳体由钢或钢合金或铝制成。
17.适宜地,已经提到的蓄存壳体可以气密地构造,从而收集可能从电池单体中排出的气体。蓄存壳体可有利地用于防火、接触保护、入侵保护和/或防潮和防尘。蓄能器壳体可至少部分由金属制成、尤其是由铝、铝合金、钢或钢合金制成。在蓄能装置的至少一个蓄存器壳体中可容纳以下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构件:蓄存电池单体或电池单体、功率电子装置的结构元件、用于中断通向机动车的供电的接触器、冷却元件、电导体、控制器。所述蓄能装置尤其可以具有要冷却的元件,尤其是所述蓄能装置的功率电子装置的电池单体和/或结构元件。适当地,构件在装配组件之前预装配到机动车中。
18.尤其是,各电池单体可以在两个端部的每个端部处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排气开口。排气开口尤其是用于允许产生的气体从电池单体壳体中逸出。然而,对于每个圆形电池单体或电池单体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排气开口。有利地,对于每个电池单体,至少一个排气开口分别布置在安装位置中,以向外门槛排气。
19.优选地,电池单体或圆形电池单体的长度直径比具有介于5至30之间、优选介于7至15之间并且特别优选介于9至11之间的值。长度直径比是作为分子的圆形电池单体的电池单体壳体的长度和作为分母的圆形电池单体的电池单体壳体的直径的商。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圆形电池单体可具有例如约45mm至55mm的(外)直径。圆形电池单体还可有利地具有360mm至1100mm、优选约450mm至600mm和特别优选约520mm至570mm的长度。
20.电池单体尤其可以由被涂覆的电极半成品制造。适宜地,阴极材料或阳极材料分别被施加到相应的电极半成品的载体层或载体层幅面上。例如,可以通过覆层将阴极材料施加到阴极载体层(例如铝)上,并且可以将阳极材料施加到阳极载体层(例如铜)上。
21.尤其是,还可以设置成,电池单体包括至少一个被涂覆的电极半成品,该电极半成品不具有垂直于和/或平行于圆形电池单体的纵向轴线的机械分离边缘,所述分离边缘在电极半成品被涂覆之后通过分离方法步骤产生。还可以设置成,各电池单体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具有矩形横截面的被涂覆的电极半成品,其中,电极半成品的较长侧的长度基本上对应于或超过以用阳极材料或阴极材料进行覆层以构成电极半成品的载体层幅面的总宽度,从而电极半成品在覆层之后能够在没有进一步的分离方法步骤的情况下沿载体层幅面的纵向方向卷绕。
22.尤其是,可以借助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来制造电池单体,根据该步骤,在用阴极材料或阳极材料对构成电极半成品的至少一个载体层幅面进行覆层之后,该电极半成品被卷绕成蓄存电池单体,而载体层幅面在覆层之后在载体层幅面的纵向方向上不经受进一步的分离方法步骤。
23.电池单体尤其是在其安装位置中可基本上平行于(即平行,可能带有对于功能而言无关紧要的偏差)车辆横向轴线y延伸。车辆横向轴线在此是这样的轴线,该轴线在机动车的正常位置中垂直于车辆纵向轴线x且水平地延伸。然而,例如电池单体也可以平行于车辆纵向轴线x延伸。
24.尤其是,电池单体可以沿车辆竖直轴线z的方向布置在多个层中。车辆竖直轴线z是这样的轴线,所述轴线在机动车的正常位置中垂直于车辆纵向轴线x且竖直地延伸。在此,一层电池单体尤其是多个电池单体,这些电池单体在蓄存器壳体中或以其他方式安装在同一平面中并且与地面的距离基本相同。层数可沿车辆纵向轴线x的方向变化。因此,可更好地利用安装空间。
25.冷却板尤其可以布置在一个层或多个层中,其中,每个层包括多个冷却板。例如,如果仅存在两层电池单体,则可使用唯一一层冷却板,其中,例如可在这层冷却板上方布置一层电池单体并且可在这层冷却板下方布置一层电池单体。如果存在超过两层电池单体,则通常也使用多层冷却板,其中,通常相应一层冷却板位于两个直接叠置的电池单体层之间。
26.一层冷却板通常包括多个冷却板,这些冷却板在蓄存器壳体中或以其他方式安装在同一平面中并且与地面的距离基本相同。
27.尤其是,各所述层中的至少一个层或每个层包括如下冷却板,所述冷却板的绝缘侧朝着第一共同方向指向,并且包括如下冷却板,所述冷却板的绝缘侧朝着第二共同方向指向,所述第二共同方向与第一共同方向相反。相应另一侧通常不热绝缘或构造为冷却侧。因此,借助一层冷却板不仅可以冷却处于其上方的这层电池单体而且可以冷却处于其下方
的这层电池单体。尤其是,绝缘侧朝着第一共同方向指向的冷却板和绝缘侧朝着第二共同方向指向的冷却板交替布置在各所述层中的至少一个层或每个层之内。这尤其是意味着,沿着通过冷却板层布置所在的平面的方向,冷却板始终关于其绝缘侧指向所沿的方向直接交替。因此,实现了向上和向下的均匀冷却效果。
28.根据一个实施方案,各层冷却板中的至少一层冷却板或每层冷却板仅包括如下冷却板,所述冷却板的绝缘侧朝着共同方向指向。与此相应地,这些冷却板的相应另一侧、即冷却侧朝着相反的共同方向指向。因此,可以构造仅在一个方向上冷却的多层冷却板。
29.在此,方向不应在严格意义上理解,而是也可例如仅为粗略方向,例如如果冷却板如前所述是波浪状的并且因此表面法线必然是不平行的。
30.根据一个可能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也可以与这里描述的其他实施方案组合),可以设置成,两层冷却板中的冷却板分别以绝缘侧与直接布置在各层冷却板之间的一层电池单体中的电池单体接触。因此,所提到的层的电池单体仅被绝缘侧接触。这可以考虑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层电池单体与两层冷却板中的冷却板接触并且因此在其他方面设计相同的情况下将比仅与一层冷却板中的冷却板接触的电池单体更强地冷却。一定的热流、即冷却功率通常也通过绝缘侧实现。在所提到的层的电池单体的情况下,在刚才描述的实施方案中,电池单体与比其他层更多的冷却板接触,但分别以其绝缘侧进行接触。因此,避免了过强的冷却,或者换言之,通过使用绝缘侧来补偿更多数量的进行接触的冷却板。
31.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每个电池单体被至少一个冷却侧接触。由此实现:每个电池单体可以由至少一个冷却板冷却。与此相应地,也可以设置成,设置一层的多个冷却板的多个冷却侧,所述多个冷却侧接触每个邻接的电池单体。因此,可以改进冷却能力。
32.优选地,在直接相对置地与一个冷却板邻接的两个电池单体之间构造所述冷却板的冷却侧和绝缘侧。由此实现:由于其中一侧是绝缘侧,因此正好有效地阻止在这种直接相对置的电池单体之间的热传播。这尤其可以涉及蓄能装置的这样布置的所有电池单体。由于冷却板通常被设计为非常好地传导热量,因此正是在这样的电池单体的情况下存在增加的风险,即,过热在这样的电池单体之间传播并且因此带有热事件的唯一的电池单体也会将直接相对置的电池单体牵扯进来。这通过本文描述的实施方案有效地防止。直接相对置地与冷却板邻接的电池单体尤其是这样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在沿着冷却板的纵向延伸方向的部位处仅在不同侧、即例如上侧和下侧上进行贴靠。
33.各电池单体尤其可以是柱形的。所述电池单体尤其可以是圆形电池单体。所述圆形电池单体可以尤其容易地制造并且可以特别紧密地且节省空间地布置。
34.所述电池单体的纵向轴线尤其可以彼此平行地取向。这允许简单且良好地充分利用典型的安装空间,例如在机动车的地板下方区域中的安装空间。
35.在各电池单体之间的中间空间尤其可以利用热绝缘材料和/或阻燃材料填充。尤其是,也可以涉及如下材料,所述材料不仅热绝缘的而且是阻燃的。例如,可使用气凝胶、玻璃纤维或硅酮泡沫。由此,可以防止在直接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的热传播,在直接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没有冷却板,所述直接相邻的电池单体因此例如位于电池单体的同一层中。热绝缘和/或阻燃的材料也可位于冷却板之间。热绝缘和/或阻燃的材料可以完全或部分填充所述中间空间或一个中间空间。
36.所述冷却板尤其可以波浪形地实施和/或在与所述电池单体接触的接触区域处与
所述电池单体互补地实施。由此,例如在使用圆形电池单体时,可以实现各电池单体的特别好的接触。这改善了热传递。冷却板的互补的构造的特征尤其是在于,电池单体和冷却板沿着其表面的一个部段贴靠在彼此上。波浪形状尤其可以在横向于电池单体的纵向延伸方向或纵向轴线和/或横向于车辆横向轴线y或车辆纵向轴线x的平面中实现。所述波浪形状也像互补的构造那样可以涉及冷却板的横截面。冷却板的冷却侧和绝缘侧尤其可以是平滑的,即尤其是除了波浪形状或与电池单体的互补的构造之外没有另外的结构化部,但是冷却板的冷却侧和绝缘侧也可以是结构化的。
37.绝缘侧尤其可以借助热绝缘覆层进行热绝缘。这允许热绝缘的简单实施,其中,在制造冷却板之后或期间可以确定其哪一侧应被热绝缘,其方式为,例如施加相应的层。在此,一个覆层可以例如作为涂层被施加,其中,通常要涂覆的侧被无定形材料覆盖,该无定形材料应构造覆层。同样可以使用膜来构造一个覆层,所述膜例如可以被粘接。
38.热绝缘覆层尤其可以由矿物材料、沸石、玻璃纤维和/或硅酮构成。这种材料对于典型的热绝缘覆层已经得到证明。热绝缘覆层尤其具有至多1mm的厚度。这对于典型应用来说是足够的。例如,厚度也可以介于0.5mm与1.5mm之间。
39.在蓄能装置的情况下,还可以组合具有不同数量的电池单体层的区域。因此,该蓄能装置能够在安装空间中与不同高度相适配。例如,所述蓄能装置可以布置在乘客舱下方的安装空间中。例如,所述蓄能装置可以在脚部空间下方仅具有一个层或两个层并且在座椅区域下方可以具有三个层或更多层。通常,在相应两个直接叠置的电池单体层之间布置一层冷却板。
40.本文公开的技术还涉及具有如本文所述的蓄能装置的机动车。关于蓄能装置,可以使用所描述的所有变型。尤其是,所述蓄能装置可以布置在机动车的乘客舱下方。
41.本文公开的技术还涉及一种冷却板组件,该冷却板组件具有一层冷却板,其中,每个冷却板具有冷却侧和绝缘侧。冷却板的绝缘侧尤其可以交替地朝着不同的、尤其相反的方向指向,或者冷却板的绝缘侧也可以朝着相同的方向指向。冷却板组件可具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用于使冷却液体引导通过所述冷却板。关于冷却板组件的所提及的元件,例如冷却板的构造,参考本文其他地方的描述。冷却板组件尤其可使用在蓄能装置中。
42.换言之,“热传播”现象例如涉及在电池单体内部有缺陷或有导电粒子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热的快速传播。已经认识到,在此热传递在相当程度上经由冷却板进行,因为这些冷却板通常设计用于单个电池单体的良好热连接。
43.例如,通过使用热障碍(例如气凝胶、玻璃纤维、硅酮泡沫等),可以良好地控制电池单体之间的热传播。然而,电池单体与冷却板的良好热连接(例如通过热膏)可导致共同分配同一个冷却器的相叠置的电池单体发生更快的热传输并且由此陷入热失控。
44.为了抵消这一点,例如多端口冷却器的冷却管道可以交替地在上侧或上侧上相对于电池单体热绝缘。因此,还确保与冷却器的充分良好的热连接,以实现快速充电和高功率。然而,另一方面,叠置的电池单体的良好热连接被如此程度地减少,使得可以避免这些电池单体的热失控。
附图说明
45.现在借助附图描述本文公开的技术。附图中:
46.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蓄能装置,
47.图2示出冷却板的两个实施方案,
48.图3示出带有连接元件的多个冷却板,
49.图4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蓄能装置,以及
50.图5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蓄能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51.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蓄能装置5。这涉及一个纯粹示意性的侧向的横剖面图。
52.蓄能装置5具有用于蓄存电能的多个电池单体10。如图所示,这些电池单体设计为圆形电池单体,其纵向轴线横向于图1的纸平面延伸并布置在两个直接叠置的层中。
53.在两层电池单体10之间布置有冷却板20。该冷却板如图所示波浪形地设计并且与电池单体10接触。由此可以将在充电或提取电流时在电池单体10中产生的热量引出。
54.在电池单体10之间引入热绝缘材料30,从而在一层电池单体10之间存在足够的热绝缘。因此,如果这些电池单体中的一个电池单体例如要变得低欧姆或由于某些其他原因应显示出过高的热发展,则通过热绝缘材料30可有效防止此类热事件在相同的层中传播。
55.下面借助用z1、z2、z3标明的三个电池单体10来解释经由冷却板20的可能的热传播。例如,如果在电池单体z1中出现导致过热的热事件,则直接与电池单体z1相对置地贴靠在冷却板20上的两个直接处于下方的电池单体z2和z3可由于冷却板20的良好的导热性而被该热事件波及。尤其是,温度升高可以容易地经由冷却板20从电池单体z1传播到电池单体z2和z3。这构成已知的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56.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如在图2中以横截面示意性示出的冷却板。在此,示出第一类型的冷却板20和第二类型的冷却板25。第一类型的冷却板20在其上侧处具有导热覆层21,从而上侧成为冷却侧23。第一类型的冷却板在其下侧处具有热绝缘覆层22(如阴影线所示),从而下侧成为绝缘侧24。在第二类型的冷却板25中正好反过来,即第二类型的冷却板在其上侧处具有热绝缘覆层22,从而上侧成为绝缘侧24,而第二类型的冷却板在其下侧处具有导热覆层21,从而下侧成为冷却侧23。在此,上侧向上指向并且下侧向下指向,这适用于两个冷却板20、25,其中,要指出的是,尽管这可以是与安装情况相同的状态,但也可以选择另一种安装情况,也就是说,各侧也可以不同地定向。
57.导热覆层21可以例如由热膏构成。然而,替代地,也可省去这种层,并且可仅通过接触要冷却的元件经由冷却板20、25来进行热传导。热绝缘覆层22可例如由沸石、玻璃纤维和/或硅酮构成。原则上,热绝缘覆层22也可以实施为比导热覆层21更厚。
58.图3示出冷却板20、25的层40。在此,如所示的那样,第一类型的冷却板20与第二类型的冷却板25交替。因此,第一类型的冷却板与第二类型的冷却板交替布置。因此,始终存在具有向上指向的导热覆层21的第一类型的冷却板20,并且与此紧挨着存在具有向上指向的热绝缘覆层22的第二类型的冷却板25。在下侧上,相应地反过来。为了简单起见,在图3中没有标明覆层21、22,可参考图2。然而,第二类型的冷却板25在上侧带有点,以便呈现其在这一侧处的热绝缘。
59.冷却板20、25连接在侧向的连接元件50、51上。所述连接元件用于使冷却流体引导通过在冷却板20、25中构造的通道。例如,所述连接元件可以连接到机动车的冷却回路上。由此,可以实现特别有效的散热。
60.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案中,冷却板20、25形成冷却板组件55。连接元件51、52也可以理解为所述冷却板组件55的组成部分。
61.图4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蓄能装置5。在此,使用参考图2和3描述的部件。
62.在所示的实施方案中,存在三层电池单体10。这些电池单体同样设计为圆形电池单体,其中,已经提到的热绝缘材料30位于各电池单体10之间。
63.在电池单体10的下层和中间层之间以及在电池单体的中间层和上层之间分别布置冷却板20。这些冷却板属于冷却板的一层40或冷却板的另外的层45。所述冷却板是第一类型的冷却板20,更确切地说在两种情况下。这涉及此处示出的剖面。因此,上侧相应覆层有导热覆层21,并且下侧覆层有热绝缘覆层22。因此,每个冷却板20分别冷却位于其上方的电池单体10,因为相应一个冷却侧23向上指向。相反,处于冷却板下方的电池单体10不被这种第一类型的冷却板20冷却或仅显著更弱地被这种第一类型的冷却板冷却,因为此处使用热绝缘覆层22,即下侧是绝缘侧24。
64.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下层的电池单体10不被冷却。相反地,图4是说明沿着一个剖面的状态的剖面图。如果剖面沿与图4的纸张平面横向的方向移动,则该剖面将穿过第二类型的冷却板25,因为这些冷却板交替布置,如参考图3所描述的。因此,所示的所有电池单体10都被冷却。
65.通过具有热绝缘覆层22的冷却板20、25的设计有利地实现:可不发生参照图1所描述的从过热的电池单体10出发至直接相对置的电池单体10的热传播。这种可能的热传播在热绝缘覆层22处被阻挡。因此,如果图4中可见的电池单体10发生过热,则同一层的其他电池单体10将受到在各电池单体10之间的热绝缘材料30的保护,并且其他层的电池单体将受到相应的冷却板20、25上的热绝缘覆层22的保护。
66.作为图4的实施方案的替代方案,在冷却板的层40中也可以仅使用第二类型的冷却板25,并且在冷却板的所述另外的层45中可以仅使用第一类型的冷却板20。中间层的电池单体10则将仅由绝缘侧24接触。但是,也可以通过这个设置一定的热流,该热流与冷却侧23相比减少。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补偿:中间层的电池单体10与其他电池单体10相比不仅在上部而且在下部与冷却板20、25接触。
67.图5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蓄能装置5。与图4的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仅存在两层电池单体10,在所示的剖面图中,在两层电池单体之间仅存在一个冷却板20。该冷却板是一个唯一的层40的冷却板的一部分,其中,第一类型的冷却板20和第二类型的冷却板25又布置在该层40中。利用这样的蓄能装置5,实现了更平坦的实施方案,因为省却了一层电池单体10。在其他方面,参照图4的描述。
68.也可以组合具有不同层数的电池单体10的实施方案。例如,蓄能装置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相应于图4实施,而至少一个其他部分可以相应于图5实施。由此,蓄能装置5能够与安装空间的不同高度相适配,例如与在机动车的乘客舱下方的安装空间的不同高度相适配。也可以使用其他层数的电池单体10。
69.为了可阅读性起见,简化地部分地省略了表述“至少一个”。如果本文公开的技术
的特征以单数或不定方式描述(例如,该/一个电池单体,该/一个冷却板等),则也应同时一并公开其复数(例如,至少一个电池单体、至少一个冷却板等)。
70.本发明的前述描述仅用于说明目的,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及其等效物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
71.附图标记列表
[0072]5ꢀꢀ
蓄能装置
[0073]
10 电池单体
[0074]
20 冷却板
[0075]
21 导热覆层
[0076]
22 热绝缘覆层
[0077]
23 冷却侧
[0078]
24 绝缘侧
[0079]
25 冷却板
[0080]
30 热绝缘材料
[0081]
40 冷却板的层
[0082]
45 冷却板的另外的层
[0083]
50 连接元件
[0084]
51 连接元件
[0085]
55 冷却板组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