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断桥隔热窗的制作方法

2022-11-22 22:20: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桥隔热窗,涉及窗户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必然提高了社会的能耗。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30年,前期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要求,已不能完全满足时代进步的步伐,而对原有建筑节能改造比较容易实现的当属旧有门窗的节能改造,随着社会能耗的不断增长,对旧有建筑门窗的节能改造成为当前势在必行的任务。但改造门窗时,通常需对旧有门窗进行拆除,拆除时会产生噪音扰民,且通常拆除旧有门窗时,会造成原有墙体的破坏,还会破坏内外装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桥隔热窗,用于老旧小区建筑外窗快速更换,且不破坏原有墙体结构。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断桥隔热窗,用于老旧小区建筑外窗快速更换,包括旧窗窗框、新窗窗框以及与所述新窗窗框配套的新窗附框,所述新窗附框与旧窗窗框固定连接,所述新窗附框包括第一窗框部、第二窗框部以及连接第一窗框部和第二窗框部的第三窗框部,
5.其中,所述第一窗框部和第二窗框部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三窗框部的底部,所述第一窗框部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三窗框部的顶部,所述第三窗框部中间设置有断桥隔热,所述第一窗框部和第二窗框部的底部同时各设置有一个封闭的框型外壁,和/或所述第一窗框部和第二窗框部的顶部同时各设置有一个封闭的框型外壁。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窗框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抵接件、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窗框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抵接件、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高于所述所述第三窗框部设置。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一螺丝孔定位线,所述第二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二螺丝孔定位线,所述新窗附框与旧窗窗框通过螺丝连接,所述螺丝贯穿所述第一螺丝孔定位线和第二螺丝孔定位线将所述新窗附框与旧窗窗框固定。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上还设置有装饰盖板,所述装饰盖板相对所述第一螺丝孔定位线设置。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抵接件以及第二抵接件均为封闭的框型外壁。
10.进一步地,第三窗框部包括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间的隔热断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窗框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窗框部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件靠近所述第四连接件一端设置有第一隔热断桥槽口,所述第四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三连接件一端设置有第二隔热断桥槽口,所述隔热断桥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热断桥槽口和第二隔热断桥槽口中。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为竖板。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窗框部、第二窗框部以及第三窗框部使用型材厚度为1.8mm。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一种断桥隔热附框,用于老旧小区建筑外窗快速更换,包括旧窗窗框、新窗窗框以及与新窗窗框配套的新窗附框。本技术提供的新窗附框直接与旧窗窗框进行固定连接,不拆除旧有门窗,则不破坏原有墙体和内外装修,且因不破坏墙体,则造成的噪音较少,不扰民;施工安装方便,施工工期短。且新窗附框与新窗窗框为配套产品,新窗附框与新窗窗框结合紧密。
16.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2.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断桥隔热窗,用于老旧小区建筑外窗快速更换,包括旧窗窗框(未图示)、新窗窗框(未图示)以及与新窗窗框配套的新窗附框。
23.其中,新窗附框包括第一窗框部1、第二窗框部2以及连接第一窗框部1和第二窗框部2的第三窗框部3。第一窗框部1和第二窗框部2的底部低于第三窗框部3的底部,第一窗框部1的顶部高于第三窗框部3的顶部,第三窗框部3中间设置有断桥隔热。需要说明的是,新
窗附框与新窗窗框为专用配套型材结构,与新窗结合紧密,在施工中,新窗附框与墙体密封后再与外墙进行密封胶处理形成密封,保证整窗密封性能。第三窗框部3中间设置有断桥隔热,隔热断桥具有刚性好、超硬度、耐火性好、隔热性能优异、强度高、采光面积大、耐大气腐蚀、综合性能优异、使用寿命长、装饰性好等特点。
24.呈上述,第一窗框部1和第二窗框部2的底部同时各设置有一个封闭的框型外壁,和/或第一窗框部1和第二窗框部2的顶部同时各设置有一个封闭的框型外壁。设置为框型外壁可加固结构,使得新窗附框与旧窗窗框的连接更加稳固,提高安全性能。
25.详细的,第一窗框部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抵接件11、第一固定件12以及第一连接件13,第二窗框部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抵接件21、第二固定件22以及第二连接件23,第三窗框部3包括第三连接件31、第四连接件33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3和第二连接件23中间的隔热断桥32。第三连接件31与第一窗框部1连接,第四连接件33与所述第二窗框部2连接。
26.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31和第四连接件33均为竖板,可减少与旧窗窗框之间的距离。第三连接件31与第一连接件13连接,第四连接件33与第二连接件23连接。第三连接件31靠近第四连接件33一端设置有第一隔热断桥槽口,第四连接件33靠近第三连接件31一端设置有第二隔热断桥槽口,隔热断桥3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隔热断桥槽口和第二隔热断桥槽口中。隔热断桥32为在第一隔热断桥槽口和第二隔热断桥槽口中放入隔热条,然后施加外力使得隔热条固定在第一隔热断桥槽口和第二隔热断桥槽口中。
27.接上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件11和第二抵接件21均为封闭的框型外壁,第一抵接件11和第二抵接件21相对设置,使得新窗附框与旧窗窗框固定时,两边受力均匀,可延长使用期限。同时,第一连接件13和第二连接件23均为封闭的框型外壁。即第一抵接件11、第二抵接件21、第一连接件13和第二连接件23均为框型外壁,内部设置有中空腔体,框型外壁使得新窗附框结构更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抵接件11和第二抵接件21还可以同时设置为竖板。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3和第二连接件23还可以设置为不密闭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连接件13高于第三窗框部3设置,即第一连接件13凸出第三连接件31设置,第一连接件13凸出部分作为窗挡边设置。
28.第一固定件12上设置有第一螺丝孔定位线121,第二固定件22上设置有第二螺丝孔定位线,新窗附框与旧窗窗框通过螺丝连接。螺丝贯穿第一螺丝孔定位线121和第二螺丝孔定位线将新窗附框与旧窗窗框固定。第一固定件12上还设置有装饰盖板122,装饰盖板122相对第一螺丝孔定位线121设置;且第二固定件22上还设置有装饰盖板122,装饰盖板122相对第二螺丝孔定位线设置,装饰盖板122简洁美观,可修饰掉螺丝痕迹。新窗附框与旧窗窗框穿入式加固入墙进行二次加固,安全可靠。另本实施例中,第一窗框部1、第二窗框部2以及第三窗框部3使用型材厚度为1.8mm,还可以设置为2.0mm,加厚型材可以提高新窗附框的稳定性。
29.综上,本技术的一种断桥隔热附框,用于老旧小区建筑外窗快速更换,包括旧窗窗框、新窗窗框以及与新窗窗框配套的新窗附框。本技术提供的新窗附框直接与旧窗窗框进行固定连接,不拆除旧有门窗,则不破坏原有墙体和内外装修,且因不破坏墙体,则造成的噪音较少,不扰民;施工安装方便,施工工期短。且新窗附框与新窗窗框为配套产品,新窗附框与新窗窗框结合紧密。
3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