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设备及其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1-19 16:27: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装配结构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有些服务器需要在同一个机箱里既可能搭配风冷型电源供应器又可能搭配浸没式液冷专用电源供应器的情况。也可以提高该机箱的通用性。但是,由于液冷型电源供应器的体积大于风冷型电源供应器的体积,为了满足上述情况,机箱内需要预留至少满足液冷型电源供应器与主板插接所需要的空间,这使得机箱的尺寸较大,在应用风冷型电源供应器时,机箱内空置的空间较多,容易造成冷却液体的浪费。而在机箱较小(如1u的浸没式液冷装配结构)时,受到机箱内部空间的限制,不便于安装液冷型电源供应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4.一种装配结构,用于实现机箱内电源供应器和主板之间的装配连接,所述装配结构包括:
5.第一电源支架,设置在机箱内的第一位置区域,用于装配第一电源供应器,所述第一电源供应器用于向所述主板供电;
6.支撑结构,设置在机箱内的第二位置区域,用于装配第一转接板,所述第一转接板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电源供应器与所述主板之间的电连接,以使得所述主板能够接受所述第一电源供应器的供电;
7.其中,所述第一转接板和所述支撑结构对应设置有至少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转接板和所述支撑结构能够具有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使得所述第一转接板和所述支撑结构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具有连接状态和可拆卸状态。
8.可选地,上述装配结构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9.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区域的第一转接板支架,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转接板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
10.在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所述第一转接板支架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下,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之间处于固定状态,以使得所述第一转接板和所述第一转接板支架之间处于连接状态;
11.在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所述第一转接板支架具有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下,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之间处于活动状态,以使得所述第一转接板和所述第一转接板支架之间处于可拆卸状态。
12.可选地,上述装配结构中,还包括:第二电源支架,设置在机箱内的第三位置区域,用于装配第二电源供应器,所述第二电源供应器用于向所述主板供电,所述第三位置区域是所述第二位置区域背向所述主板延伸的区域。
13.可选地,上述装配结构中,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支架还能够装配第一填充块,所述
第二电源支架还能够装配第二填充块;
14.在所述第一电源支架装配第一电源供应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电源支架装配有所述第二填充块;或,
15.在所述第一电源支架装配有第一填充块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电源支架装配有所述第二电源供应器。
16.可选地,上述装配结构中,其中,所述第二填充块朝向所述主板的一端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第一转接板支架对应所述定位结构设置有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与所述定位结构能够处于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
17.在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所述第一转接板支架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下,所述锁止结构与所述定位结构处于锁止状态;
18.在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所述第一转接板支架具有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下,所述锁止结构与所述定位结构处于解锁状态。
19.可选地,上述装配结构中,其中,所述第二填充块朝向所述主板的一侧还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转接板支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一方向是用于使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所述主板断开连接的方向。
20.可选地,上述装配结构中,还包括:
21.第二转接板,设置在机箱内的第四位置区域,与所述第一转接板和所述第一电源供应器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源供应器和所述第二转接板之间建立电源通路,所述第四位置区域是所述第一位置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延伸区域;
22.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电源支架转动连接,能够盖设于所述第四位置区域。
23.可选地,上述装配结构中,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支架铰接,所述第一盖板的另一端具有用于与所述机箱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三连接结构。
24.可选地,上述装配结构中,所述第一电源支架具有第一滑槽结构,所述第一盖板具有第二滑槽结构;
25.在所述第一盖板盖设于所述第四位置区域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滑槽结构与所述第二滑槽结构对应设置,第二盖板通过沿所述第一滑槽结构及所述第二滑槽结构滑动,实现所述第二盖板相对于所述机箱的封闭及打开;
26.所述第二滑槽结构的端部具有与所述机箱可拆卸连接的第四连接结构。
2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机箱、设置在所述机箱内的电源供应器、主板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装配结构。
28.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装配结构,通过设置第一电源支架及支撑结构,使得第一电源支架能够将第一电源供应器装配于机箱内的第一位置区域,支撑结构能够将第一转接板装配于机箱内的第二位置区域。通过第一转接板间接连接第一电源供应器与主板,避免了第一电源供应器与主板的直接插接操作,可以降低第一电源供应器在机箱内布置位置的限制。并且,第一转接板和支撑结构对应设置有至少一连接组件,第一转接板和支撑结构能够具有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使得第一转接板和支撑结构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具有连接状态和可拆卸状态。因此,在使用第一电源供应器时,则将第一转接板和支撑结构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即,使得第一转接板和支撑结构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处于连接状态,确保了第一转接板装配于机箱内的第二位置区域,以便于第一转接板与主板的连接。
并且,在不使用第一电源供应器时,则将第一转接板和支撑结构处于可拆卸状态,以便于使得机箱内的第二位置区域空置,方便安装其他电源供应器。上述装配结构,使得机箱内的第一位置区域仅需满足能够使得第一电源支架完成对第一电源供应器的装配即可,无需考虑第一电源供应器与主板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提高了第一电源供应器布置于机箱内的灵活性,降低了机箱内部空间对第一电源供应器的布局限制。
29.本技术还提供给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机箱内电源供应器、主板及装配结构,装配结构为如上述任一种装配结构。由于上述装配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装配结构的电子设备也应具有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接板与第一转接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填充块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填充块的装配示意图;
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接板与主板处于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接板与主板处于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3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源支架与第一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盖板盖设于第四位置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盖板开启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结构,降低了机箱内部空间的布局限制。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装配结构的电子设备。
4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6.如图1-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结构,用于实现机箱100内电源供应器和主板400之间的装配连接,装配结构包括第一电源支架120及支撑结构。第一电源支架120设置在机箱100内的第一位置区域,用于装配第一电源供应器200,第一电源供应器200用于向主板400供电;支撑结构设置在机箱100内的第二位置区域,用于装配第一转接板
220,第一转接板220用于实现第一电源供应器200与主板400之间的电连接,以使得主板400能够接受第一电源供应器200的供电。其中,第一转接板220和支撑结构对应设置有至少一连接组件,第一转接板220和支撑结构能够具有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使得第一转接板220和支撑结构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具有连接状态和可拆卸状态。
4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配结构,通过设置第一电源支架120及支撑结构,使得第一电源支架120能够将第一电源供应器200装配于机箱100内的第一位置区域,支撑结构能够将第一转接板220装配于机箱100内的第二位置区域。通过第一转接板220间接连接第一电源供应器200与主板400,避免了第一电源供应器200与主板400的直接插接操作,可以降低第一电源供应器200在机箱100内布置位置的限制。并且,第一转接板220和支撑结构对应设置有至少一连接组件,第一转接板220和支撑结构能够具有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使得第一转接板220和支撑结构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具有连接状态和可拆卸状态。因此,在使用第一电源供应器200时,则将第一转接板220和支撑结构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即,使得第一转接板220和支撑结构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处于连接状态,确保了第一转接板220装配于机箱100内的第二位置区域,以便于第一转接板220与主板400的连接。并且,在不使用第一电源供应器200时,则将第一转接板220和支撑结构处于可拆卸状态,以便于使得机箱100内的第二位置区域空置,方便安装其他电源供应器。上述装配结构,使得机箱100内的第一位置区域仅需满足能够使得第一电源支架120完成对第一电源供应器200的装配即可,无需考虑第一电源供应器200与主板400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提高了第一电源供应器200布置于机箱100内的灵活性,降低了机箱100内部空间对第一电源供应器200的布局限制。
48.具体地,在第一种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包括活动设置在第二位置区域的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第一转接板支架230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转接板220对应第一连接结构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具体地,在第一转接板220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下,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之间处于固定状态,以使得第一转接板220和第一转接板支架230之间处于连接状态;在第一转接板220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具有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下,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之间处于活动状态,以使得第一转接板220和第一转接板支架230之间处于可拆卸状态。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转接板支架230,通过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一转接板220的第二连接结构的状态(固定状态或活动状态),可以实现第一转接板220和第一转接板支架230之间不同的状态(连接状态或可拆卸状态)。
49.第一转接板支架230活动设置在第二位置区域,即,第一转接板支架230能够固定设置在第二位置区域,也可以由第二位置区域拆卸。因此,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一转接板220的第二连接结构为固定状态,使得第一转接板220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之间为连接状态,结合第一转接板支架230设置在第二位置区域,可以实现了第一转接板220装配于第二位置区域的操作。在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一转接板220的第二连接结构为活动状态,则可以实现第一转接板220和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由第二位置区域分离,则可以实现第一转接板220由第二位置区域可拆卸状态。
50.上述第一转接板220通过第一转接板支架230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通过设置第一转接板支架230,避免了在第一转接板220上设置过多的连接部件。并且,通过第一转接板支
架230设置在第二位置区域,降低了对第一转接板220的尺寸限定,仅需第一转接板支架230满足设置在第二位置区域的尺寸需求,且第一转接板220能够通过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一转接板220的第二连接结构实现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连接,满足第一转接板220间接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以便于与主板400连接(插接)的结构需求即可,方便了结构布置。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转接板220可以应用标准件,无需单独设计加工。
51.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定位部件231及第二定位部件,第一转接板220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配合部件221及第二配合部件。
52.其中,第一定位部件231与第一配合部件221配合连接,第二定位部件与第二配合部件配合连接。当然,也可以仅设置第一定位部件231与第一配合部件221,即,第一连接结构为第一定位部件231,第二连接结构为第一配合部件221。或者,仅设置第二定位部件与第二配合部件。
53.具体地,第一定位部件231为定位凸起部(如蘑菇头),其包括头部及连接头部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连接部,头部的尺寸大于连接部的尺寸;第一配合部件221为与第一定位部件231定位配合的连接孔,该连接孔具有大直径部及小直径部,大直径部与小直径部相互连通,定位凸起部的头部可以通过大直径部穿过连接孔,并使得连接部与连接孔的孔壁对应,通过第一转接板支架230与第一转接板220的相对移动,使得连接部移动至连接孔的小直径部,定位凸起部的头部无法通过小直径部,以便于完成第一定位部件231与第一配合部件221的连接。优选地,上述第一定位部件231及第一配合部件2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一一对应设置。
54.并且,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第二定位部件为手拧螺丝222及与其匹配的螺纹孔,第一转接板220的第二配合部件为能够套设在手拧螺丝222的螺柱上的通孔。手拧螺丝222的螺柱穿过第一转接板220的通孔并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螺纹孔配合,实现了第二定位部件与第二配合部件的连接。
55.通过上述设置,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转接板220的第二连接结构在连接过程中无需工具操作,可以快速的实现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转接板220的第二连接结构的拆装,进而实现第一转接板支架230与第一转接板220的相对分离及组装。
56.具体地,还可以使得第一转接板支架230与第一转接板220凹凸配合连接。
57.第一转接板支架230活动设置在第二位置区域,即,第一转接板支架230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第一转接板支架230通过压铆结构233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
58.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压铆结构233包括压铆主体、压铆销及压铆驱动部。其中,压铆主体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连接;压铆销能够与压铆主体伸缩;压铆驱动部能够控制压铆销相对于压铆主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59.其中,在第一位置时,压铆销相对于压铆主体伸出且与箱内在第二位置区域的实体结构上的定位孔313插接;在第二位置时,压铆销相对于压铆主体收缩且与箱内在第二位置区域的实体结构分离。通过手动调节压铆驱动部,即可实现压铆销相对于压铆主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也无需工具操作,能够方便地实现第一转接板支架230活动设置在第二位置区域。
60.当然,也可以直接将第一转接板220直接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在第二种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可以为直接设置于箱内的第二位置区域的连接部件。如,连接部件为手拧螺丝222及螺孔,第一转接板220上设置有通孔,通过手拧螺丝222的螺柱穿过第一转接板220的通孔并与第二位置区域的螺孔连接即可实现第一转接板220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也可以将连接部件设置为其他结构,如上述定位凸起部(如蘑菇头),在第一转接板220上直接设置连接孔,连接孔具有大直径部及小直径部,大直径部与小直径部相互连通。还可以将连接部件设置为其他连接结构,如卡扣结构、卡槽结构或定位凸起等。仅需实现第一转接板220直接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即可。
61.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支架120优选为钣金弯折件,钣金弯折件的两端通过螺栓、螺钉或焊接等方式与机箱100连接,第一电源支架120的内壁与机箱100朝向第一电源支架120的一面形成装配第一电源供应器200的结构,以便于通过第一电源支架120将第一电源供应器200装配于机箱100内的第一位置区域。
62.当然,第一电源支架120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如卡扣结构、卡槽结构或其他能够连接机箱100与第一电源供应器200的部件,在此不做具体说明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6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配结构,还包括第二电源支架130,第二电源支架130设置在机箱100内的第三位置区域,用于装配第二电源供应器300,第二电源供应器300用于向主板400供电,第三位置区域是第二位置区域背向主板400延伸的区域。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位于第二位置区域的第二电源供应器300直接与主板400插接连接。
64.其中,主板400与第二电源供应器300插接的插接接口可以为主板400与第一转接板220插接的插接接口。即,主板400上具有插接接口,该插接接口可以与第二电源供应器300的插接部插接,也可以与第一转接板220的插接部插接。通过上述设置,尽可能减少主板400上设置的插接接口,提高主板400上插接接口的通用性,简化了结构。
65.同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电源支架130优选为钣金弯折件,钣金弯折件的两端通过螺栓、螺钉或焊接等方式与机箱100连接,第二电源支架130的内壁与机箱100朝向第二电源支架130的一面形成装配第二电源供应器300的结构,以便于通过第二电源支架130将第二电源供应器300装配于机箱100内的第三位置区域。
66.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电源供应器300装配于第三位置区域,第三位置区域为第二位置区域背向主板400延伸的区域,在装配操作过程中,装配于第三位置区域的第二电源供应器300的插接部与主板400的插接接口插接配合。
67.在第二种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可以为直接设置于箱内的第二位置区域的连接部件。其中,连接部件可以直接将第一转接板220直接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并且,优选地,连接部件还可以直接将第二电源供应器300位于第二位置区域的部分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通过上述设置,以便于提高第二电源供应器300的定位效果。
68.具体地,连接部件为手拧螺丝及螺孔,第二电源供应器300位于第二位置区域的部分上设置有通孔,通过手拧螺丝的螺柱穿过通孔并与第二位置区域的螺孔连接即可实现第二电源供应器300位于第二位置区域的部分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也可以将连接部件设置为其他结构,如上述定位凸起部(如蘑菇头),在第二电源供应器300位于第二位置区域的部分上直接设置连接孔,连接孔具有大直径部及小直径部,大直径部与小直径部相互连通。还可以将连接部件设置为其他连接结构,如卡扣结构、卡槽结构或定位凸起等。仅需实现第二
电源供应器300位于第二位置区域的部分直接设置于第二位置区域即可。
69.第一电源支架120还能够装配第一填充块210,第二电源支架130还能够装配第二填充块310。通过装配填充块,以便于对机箱100内的空间起到填充作用,减少冷却液的用量,降低成本。优选地,第一填充块210及第二填充块310均采用电木制作而成。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填充块210及第二填充块310采用其他材料制作而成,在此不做限制,仅需满足其设计需求即可。
70.具体地,第一电源支架120至少一个面与第一填充块210的一个面相互接触;第一电源支架120与第一填充块210的接触面凹凸配合。即,第一电源支架120上具有开口结构,第一填充块210具有第一定位凸起结构,第一定位凸起结构的侧面与开口结构的内壁定位接触,起到了对第一填充块210装配于第一电源支架120上的定位效果。
71.具体地,第二电源支架130至少一个面与第二填充块310的一个面相互接触;第二电源支架130与第二填充块310的接触面凹凸配合。即,第二电源支架130上具有开口结构,第二填充块310具有第二定位凸起结构316,第二定位凸起结构316的侧面与开口结构的内壁定位接触,起到了对第二填充块310装配于第二电源支架130上的定位效果。
72.本实施例中,第一填充块210与第一电源支架120通过螺钉固定。即,第一填充块210具有与螺钉配合的螺纹孔。同样地,第二填充块310与第二电源支架130通过螺钉固定。即,第二填充块310具有与螺钉配合的第二螺纹孔315。
73.其中,第一填充块210与第二填充块310的螺纹孔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螺纹孔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依据实际需求而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以第二填充块310为例,其上具有三个螺纹孔。为了配合螺钉的安装,第一电源支架120与第二电源支架130上均具有供螺钉穿过的开孔。为了提高表面平整度,第一电源支架120与第二电源支架130上的开孔优选为沉头孔。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加工误差影响安装,第一电源支架120与第二电源支架130上的开孔优选为腰型孔。
74.在第一电源支架120装配第一电源供应器200的情况下,第二电源支架130装配有第二填充块310。如图7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源供应器200向主板400供电。因此,第一电源支架120装配第一电源供应器200,第二位置区域设置第一转接板220。而此时,第二电源支架130无需装配第二电源供应器300,因此,在第二电源支架130装配第二填充块310,确保了第二电源支架130所在的空间被第二填充块310占据。
75.在第一电源支架120装配有第一填充块210的情况下,第二电源支架130装配有第二电源供应器300。如图8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电源供应器300向主板400供电。因此,可以不设置第一电源供应器200及第一转接板220,并且,在第一电源支架120装配第一填充块210,确保了第一电源支架120所在的空间被第一填充块210占据。
76.如图3所示,第二填充块310朝向主板400的一端设置有定位结构,第一转接板支架230对应定位结构设置有锁止结构,锁止结构与定位结构能够处于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
77.在第一转接板220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下,锁止结构与定位结构处于锁止状态;
78.在第一转接板220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具有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下,锁止结构与定位结构处于解锁状态。
79.其中,第二填充块310朝向主板400的一端设置的定位结构为定位孔313,第一转接
板支架230对应定位结构设置的锁止结构为压铆结构23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压铆结构233包括压铆主体、压铆销及压铆驱动部。其中,压铆主体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连接;压铆销能够与压铆主体伸缩;压铆驱动部能够控制压铆销相对于压铆主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80.其中,在第一位置时,压铆销相对于压铆主体伸出且与第二填充块310的定位孔313插接,锁止结构与定位结构处于锁止状态;在第二位置时,压铆销相对于压铆主体收缩且与第二填充块310分离,锁止结构与定位结构处于解锁状态。通过手动调节压铆驱动部,即可实现压铆销相对于压铆主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也无需工具操作,能够方便地实现第一转接板支架230活动设置在第二位置区域。
81.进一步地,锁止状态下,第一转接板支架230与第二填充块310固定连接;解锁状态下,第一转接板支架230与第二填充块310活动连接。
82.第二填充块310朝向主板400的一侧还设置有限位结构314,限位结构314用于限制第一转接板支架230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第一方向是用于使第一转接板220与主板400断开连接的方向。如图5所示,锁止结构与定位结构处于锁止状态,如图6所示,锁止结构与定位结构处于解锁状态。其中,在锁止结构与定位结构处于解锁状态,能够使得第一转接板220在第一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第一转接板220与主板400断开连接。为了避免第一转接板220与主板400在断开操作过程中施加到第一转接板220的力过大而造成第一转接板220与其他部件产生撞击,或者使得第一转接板220在远离主板400的行程过长而影响效率,限位结构314用于限制第一转接板支架230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
83.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转接板220与主板400断开连接一定距离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背向主板400的一端与限位结构314限位接触,限制了第一转接板220及第一转接板支架230继续向远离主板400的方向移动。
84.进一步地,第一转接板支架230具有把手部234,以便于人手夹持该把手部234。进一步地,把手部234位于第一转接板支架230背向主板400的一端。
85.如图3所示,以第二填充块310为例,第二填充块310具有第二连接板312及第二填充块主体311,第二连接板312位于第二填充块主体311朝向主板400的一侧,第二填充块310的定位结构(定位孔313)位于第二连接板312。并且,
86.限位结构314设置于第二连接板312与第二填充块主体311的连接位置,限位结构314的第一面与第二连接板312连接,限位结构314的第二面与第二填充块主体311连接,其中,限位结构314的第一面与其第二面呈夹角设置,该角度为第二连接板312与第二填充块主体311的连接处的夹角。因此,限位结构314还能起到加强作用。
8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给的装配结构中,还包括第二转接板210及第一盖板110,其中,第二转接板210设置在机箱100内的第四位置区域,与第一转接板220和第一电源供应器200电连接,用于在第一电源供应器200和第二转接板210之间建立电源通路,第四位置区域是第一位置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延伸区域。第一盖板110与第一电源支架120转动连接,能够盖设于第四位置区域。具体地,第二转接板210与第一电源供应器200插接,第二转接板210与第一转接板220通过线缆240电连接。
88.通过设置第一盖板110,使得第一盖板110在盖设于第四位置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对第一盖板110下方且位于第四位置区域的第二转接板210起到保护作用。并且,使得第二
转接板210及第一盖板110的外表面位于同一个平面,提高了电子设备(装配结构)的整体平整度。
89.第一盖板110的一端与第一电源支架120铰接,第一盖板110的另一端具有用于与机箱100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三连接结构111。第三连接结构111优选为免工具定位件。免工具定位件优选为手拧螺栓,通过手动拧动免工具定位件,实现第一盖板110的另一端与机箱100的相对分离与连接。其中,机箱100上设置与第三连接结构111连接的连接螺纹孔101。
90.其中,第一盖板110能够旋转的角度不做限制,在需要取放第二转接板210时,优选将第一盖板110旋转90
°
,即可以避让开操作空间,方便操作人员快速拆装液冷电源转接板。
91.具体地,第一电源支架120具有第一滑槽结构115,第一盖板110具有第二滑槽结构125;在第一盖板110盖设于第四位置区域的状态下,第一滑槽结构115与第二滑槽结构125对应设置,第二盖板500通过沿第一滑槽结构115及第二滑槽结构125滑动,实现第二盖板500相对于机箱100的封闭及打开。其中,第一滑槽结构115及第二滑槽结构125对第二盖板500的一侧边缘滑动支撑,机箱100上还具有与第二盖板500的另一侧边缘滑动支撑的第三滑槽结构。第二盖板500的一侧边缘与第二盖板500的另一侧边缘对称设置于第二盖板500的两侧。
92.具体地,为了提高连接效果,第一滑槽结构115、第二滑槽结构125及第三滑槽结构中均具有第一定位配合结构,第二盖板500与滑槽结构(第一滑槽结构115、第二滑槽结构125及第三滑槽结构)配合接触的边缘具有第二定位配合结构。在第二盖板500沿滑槽结构滑动到位且封闭机箱100时,第一定位配合结构与第二定位配合结构配合连接。
93.如图10及图13所示,以第一滑槽结构115的第一定位配合结构为例,第一滑槽结构115的第一定位配合结构为第一卡合结构116,第一卡合结构116具有与第一滑槽结构115的顶面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及位于第一滑槽结构115内部的第一卡合部,第一开口部与第一卡合部连通,第一开口部与第一卡合部的排列方向为第二盖板500封闭机箱100的移动方向。第二盖板500具有配合连接部502,配合连接部502能够由第一卡合结构116的第一开口部进入第一卡合结构116内,在第二盖板500封闭机箱100到位后,配合连接部502滑动至第一卡合结构116的第一卡合部,实现了配合连接部502与第一卡合结构116的配合连接。
94.其中,第二盖板500具有多个连接部502,多个连接部502分别与第一滑槽结构115的第一定位配合结构、第二滑槽结构125的第一定位配合结构及第三滑槽结构的第一定位配合结构配合连接。
95.如图11所示,第二滑槽结构125的第一定位配合结构为第二卡合结构126,第二卡合结构126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卡合结构116的结构相同。同样地,第三滑槽结构的第一定位配合结构也可以与上述第一卡合结构116的结构相同。
96.本实施例中,配合连接部502可以为铆钉或工字钉等部件,其包括头部及连接柱,连接柱连接于第二盖板500的边缘板的内侧面。即,配合连接部502的头部与第二盖板500的边缘板之间形成间隙,连接柱位于该间隙中。在第二盖板500封闭机箱100的移动过程中,当配合连接部502移动至第一定位配合结构,连接柱进入第一开口部,并随着第二盖板500的继续移动,连接柱进入第一卡合部,使得配合连接部502的头部与第二盖板500的边缘板分别位于第一定位配合结构的两侧,实现了定位作用。
97.当然,也可以将配合连接部502设置为卡勾,将卡勾与第一定位配合结构配合连接
即可。
98.还可以将配合连接部502与第一定位配合结构设置为其他结构,仅需在第二盖板500封闭机箱100的状态下,实现配合连接部502与第一定位配合结构配合连接即可。
99.为了便于第二盖板500的滑动,第二盖板500的一侧边缘与第二盖板500的另一侧边缘设置有凸起支撑部,第二盖板500的一侧边缘的凸起支撑部与第一滑槽结构115及第二滑槽结构125配合滑动,第二盖板500的另一侧边缘的凸起支撑部与第三滑槽结构。其中,凸起支撑部可以直接加工于第二盖板500上,也可以通过螺钉(如工字钉)与第二盖板500连接,使得螺钉的部分结构作为凸起支撑部使用。
100.第二滑槽结构125的端部具有与机箱100可拆卸连接的第四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结构为弹性卡扣112,机箱100设置有配合槽102,弹性卡扣112能够卡设于配合槽102中,实现第四连接结构与机箱100的连接。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第一盖板110在扣合状态下的稳定性。
101.其中,在第二盖板500相对于机箱100封闭后,背向第二盖板500相对于机箱100封闭的滑动方向的端部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501。同上,第三连接结构501优选为免工具定位件。免工具定位件优选为手拧螺栓,通过手动拧动免工具定位件,实现第二盖板500的另一端与机箱100的相对分离与连接。
10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给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机箱100、设置于机箱100内的电源供应器、主板400及装配结构,装配结构为如上述任一种装配结构。由于上述装配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装配结构的电子设备也应具有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103.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10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