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秸秆催化产热方法

2022-11-19 15:28: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产热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秸秆催化产热方法。


背景技术:

2.每年我国秸秆大量闲置,就地焚烧利用将给大气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压力,而其生物质能利用方式相对低碳环保,如何改进现有的压块焚烧取热或电的方式,破解了传统秸秆生物质利用中的效益与环保瓶颈,成为现今亟待解决的难题。
3.现有的秸秆发酵和催化的产热技术,是通过两种方式分别进行的,一是通过秸秆微生物发酵堆肥产生热量,但该技术产热时间短且热量有限,采用该方式主要目的是获得秸秆发酵产生的堆肥或二氧化碳气体,获得热量只是兼顾;二是在200—300℃或更高温度下,将秸秆进行热解气化,从获得可燃气等燃烧产生热量。秸秆发酵产热途径技术虽然简单且成本低廉,但热量利用有限;而秸秆热解气化途径需要先转化成可燃气后才能释放热量,工艺复杂,热效率相对较低,应用范围有限。
4.在常温下实现秸秆催化裂解直接高效产热的途径,关键是要探索特异性发酵微生物菌剂将秸秆降解成适宜产物,并采用合适的催化剂将底物直接裂解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
5.利用芽孢杆菌合成tio2@芽孢杆菌,利用tio2的光催化作用,可拓展芽孢杆菌的作用范围,以往多有报道其应用在废水、污水处理领域。但鉴于芽孢杆菌种类极为丰富,将tio2与特异性种类芽孢杆菌相结合,也会开发出新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是将秸秆发酵与秸秆催化耦合,实现秸秆的最大限度产热。采用微生物制成的发酵菌剂与tio2催化剂复合。
7.发酵菌剂中采用了多粘类芽孢杆菌,所述多粘类芽孢杆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登记入册标号cgmccno:20494,保藏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日期:2020年8月6日),该多粘类芽孢杆菌具有腐解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功能,但其由于难以利用现有培养基的碳源,导致其难以培养成活而无法利用。为此在其采集地生境内采集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地下膨大根制成淀粉并添加到培养基中,即可成功实现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继代扩繁。
8.所述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培养方法:采集西藏高山永久冻土区分布的鹅绒委陵菜地下膨大根,清洗干净并滤去水分,酒精擦拭消毒后粉碎榨浆,纱布过滤后取中层清液沉淀30min,然后将沉淀物低温真空干燥制成鹅绒委陵菜淀粉提取物,并过筛100目后,可以作为该多粘类芽孢杆菌一定发育阶段培养所需的特殊碳源;将菌液浓度为2.0
×ꢀ
106cfu/ml的多粘类芽孢杆菌悬液,以8%(体积分数)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使用常用液体培养基,其液体培养基溶液浓度组成如下:蔗糖2%、蛋白胨4%、磷酸氢二钾0.6%、硫酸氨0.3%、无水氯化钙0.2%,部分碳源采用鹅绒委陵菜淀粉提取物,用量为0.2%,置于摇床培养箱中培养,
温度为28-30℃,转速100r/min,大约3天后,有效活菌数达到1.0
×
108cfu/g以上,即可完成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继代培养。
9.tio2@芽孢杆菌培养方法:试验表明,将特异性的多粘类芽孢杆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登记入册标号 cgmcc no:20494,保藏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日期:2020年8月6日)与tio2,合成的tio2@芽孢杆菌在一定的光刺激下,可使得秸秆发酵过程中的多聚物官能团发生分子键断裂,从而释放大量远远高于发酵本身的热量。为此需要制作tio2@芽孢杆菌,向液体培养液中注入0.2%的钛酸丁酯(c
16h36
o4ti,分析纯),并继续培养,一般第10-15d左右液体培养液呈现淡黄色同时底部出现粘稠状菌泥时即停止培养,然后加入淀粉保护剂进行冷冻真空干燥后制成干粉后,每1.0g作为一个单位装袋后备用。
10.催化产热菌料的制备方法:
11.首先,配制复合微生物菌剂,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具体包括:2.0
ꢀ×
107cfu/g的多粘类芽孢杆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登记入册标号cgmcc no:20494,保藏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日期:2020年8月6日)60份,1.0
×
107cfu/g 灰黄青霉(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登记入册标号cgmcc no:19940,保藏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日期:2020年8月6日)40份。两者之间无拮抗。
12.其次,将6kg复合微生物菌剂,前面所述tio2@芽孢杆菌干粉 5.0g,以及与菌群扩繁需要养料(米糠60kg、红糖5kg、尿素12kg、过磷酸钙3kg、硫酸镁20g),充分混合后作为催化产热菌料,即为3 吨秸秆产热处理所需。催化产热菌料主要是能够实现秸秆发酵与催化耦合,释放出热量。
13.催化产热菌料的产热方法:
14.在待加温空间的一角,建立1个高度3.5m、宽度2-3.5m的框架槽,框架槽槽体使用塑料阳光板或编织膜,要求能够透光从而促进光催化反应而产生热量,框架长度任意,用于填装秸秆;先将秸秆在框架地表分层开始建堆,每层秸秆铺设厚度约0.1-0.5m,铺设秸秆过程中均匀撒入产热菌料,并往秸秆上均匀地反复喷水,使得秸秆堆平均水分含量保持在55~65%范围内。秸秆铺设直至框架槽顶部。
15.在秸秆铺设建堆过程中,设置1个秸秆发酵催化中心反应器。即当铺设厚度达到0.1-0.5m高度时,在秸秆堆中心倒扣放置1个5l透明塑料桶,桶内塞进去一圈光谱范围390-420nm的紫外线光带灯(发热功率3-5w/h),接上电源并密封线路后再接着铺设秸秆及浇水撒催化产热菌料,同时额外将1.0gtio2@芽孢杆菌干粉与1kg发酵菌料混拌,撒在以5l塑料桶为中心1m半径内的秸秆上,营造一个催化菌料密集从而率先产热的集中区域,进而带动整个秸秆堆体内部升温;整个秸秆堆全程可保持45℃以上长达90-120天的热量释放。
16.秸秆堆内距离顶部50cm的位置放置换热管道,换热管道进、出水管与待加温空间的散热管路相连。由此,整个秸秆堆即可通过塑料膜以及换热管道向加温空间内传导散热。
附图说明
17.图1为普通菌料与催化菌料秸秆产热温度对比。
18.发明有益效果
19.在对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主要进行同步的发酵与催化,红外光谱测试发现秸秆发酵、微生物开始活动产生代谢产物后,发酵物在 2100~2400cm-1
和2800~3000cm-1
范围内,吸收峰ch2基团的c-h键以及c-c键伸缩振动,实现木质纤维素的解离,同时释放出远超过燃烧热的热量,这种秸秆催化释放的热量,使得秸秆堆再没有外源辅热的情况下,在24h内即可从室温急剧升温到50℃以上,且能够长达90-120天持续产热和输出热量。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发明的研究试验于2021年11月2日至2022年3月5日期间,在长春市九台区耐尔温室内进行。
21.预先进行复合菌剂的效果验证试验。分别将2.0
×
107cfu/g的多粘类芽孢杆菌0.006克(标记为“j0”),以及将2.0
×
107cfu/g的多粘类芽孢杆菌6克混合1.0
×
107cfu/g灰黄青霉0.004克(标记为“j1”),接种到滤纸(无淀粉滤纸,2
×
5cm,三条/瓶)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中, 37℃,200rpm振荡培养,每2天记录滤纸崩解情况1次,以验证1.0
ꢀ×
107cfu/g灰黄青霉添加后的滤纸崩解效果。结果发现j1处理后第10 天即出现滤纸发黄变软的现象,而j0处理的滤纸仅维持细小纤维悬浮的初始阶段,因此在原有多粘类芽孢杆菌添加复配灰黄青霉形成复合菌剂,能够加快滤纸纤维素结构的崩解和解离,进而促进秸秆的产热。
22.表1不同降解天数下的滤纸崩解情况
23.处理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j0
‑‑
j1-
24.注:
“‑”
表示未变化;“ ”表示有细小纤维悬浮;“ ”表示滤纸边缘起毛;“ ”表示滤纸发黄变软。
25.试验选用了两个架构完全一致的日光温室,单体面积均为280m2。分别在每个温室的山墙处。建立1个高度2.0m、宽度2.2m、长度6m 的框架,框架使用塑料膜做内衬,先将秸秆在框架地表分层开始建堆,每层秸秆铺设厚度约0.1-0.5m,铺设秸秆过程中1个温室的秸秆堆撒入本发明所述催化产热菌料,所述催化产热菌料包括6kg上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与米糠60kg、红糖5kg、尿素12kg、过磷酸钙3kg、硫酸镁20g和5.0g所述tio2@芽孢杆菌干粉混合,即为催化产热菌料(记为“催化菌料”)。
26.另1个温室内,将6kg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与米糠60kg、红糖5kg、尿素12kg、过磷酸钙3kg、硫酸镁20g和5.0g所述芽孢杆菌干粉混合后,撒入秸秆堆中发酵,即为发酵菌料(记为“普通菌料”)。
27.在两个秸秆堆分别向秸秆中撒入催化菌料和普通菌料过程中,均匀地反复喷水,秸秆铺设直至框架顶部50cm的位置放置换热管道,换热管道进、出水管与待加温空间的散热管路相连,整个秸秆堆在升温后,即可通过塑料膜以及换热管道向拟加温空间内传导散热。安装好换热管道后,在其上方继续铺设秸秆撒水,使得秸秆堆平均水分含量保持在65%以上。然后在上述两个秸秆堆中心的相同位置,分别插入相同深度的2只温度计,定期记录上午9:00的秸秆堆中心温度。两个秸秆堆产热时间从2021年11月5日到2022年3月5日结束。
28.试验数据如图1所示,从2021年11月5日开始,普通菌料的发热温度为42.50℃,催化菌料的发热温度为62.65℃。可见,本技术催化菌后料的发热温度明显高于普通菌料的发
热温度,即初始发热温度高,这也表明发酵与催化协同作用明显提高了产热量。
29.又由图1所示,在2021年11月5日到2021年12月5日之间,即第1个月,催化菌料和普通菌料随着时间两者的发热温度都相应的增加,但是,在2021年12月5日之后直到2022年3月5,也就是第2-5个月,普通菌料的产热温度降低明显,而催化菌料的产热温度下降不明显。也就是从第2-5个月开始,一方面,催化菌料处理的秸秆堆,无论是持续产热时间还是中心最高温度,都远远高于普通菌料处理的秸秆堆,催化菌料处理的产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菌料处理;另外一个方面,在1-5个月的过程中,催化菌料相比普通菌料,可以更为有效的产热。
30.又如表2所示,在试验中期分别同时采集不同处理的秸秆,经过红外光谱测试发现,在2100~2400cm-1
和2800~3000cm-1
范围内,与普通菌料处理相比,催化菌料处理下的秸秆大分子基团红外光谱吸收峰(透射率)明显减弱,表明催化菌料处理下木质纤维素的解离,秸秆大分子基团c-h键、c-c键伸缩振动可释放出远超过燃烧热的热量。
31.表2秸秆不同处理下的红外光谱平均透射率(%)
32.波数范围2100-2400cm-1
2800~3000cm-1
催化菌料97.4597.62普通菌料99.3298.68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