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

2022-11-19 12:33: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油墨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


背景技术:

2.印刷机是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的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复制出与印版相同的印刷品。印刷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3.但现有的印刷设备在使用时,其不方便对供墨辊上的油墨进行及时清理,容易造成油墨堆积,影响后续的印刷效果,并且在供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供墨不均匀的现象,从而导致其实用性较差。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连续对印刷设备进行供墨并对供墨辊上的油墨进行及时清理的供墨机构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可连续对印刷设备供墨并及时清理供墨辊上的油墨,防止油墨堆积。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包括机架和印刷辊筒,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一侧的供墨辊筒、涂墨刮墨机构、回墨机构及供墨机构,其中:
8.所述供墨辊筒平行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的左侧,其供墨筒体包括供墨轴和套设于所述供墨轴外部的供墨套,所述供墨套与所述供墨辊筒呈相切布置,且所述供墨轴的两端可调节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9.所述涂墨刮墨机构平行设置于所述供墨辊筒的右下侧,其包括刮墨盒和间隔设置于所述刮墨盒顶部的若干喷头;所述刮墨盒的前端为弧形面,且所述弧形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供墨辊筒相配合的第一刮刀和第二刮刀;
10.所述回墨机构设置于所述供墨辊筒的下方位置,其包括横截面为倒锥形的回墨槽,且所述回墨槽的底部通过第一回墨管道连接所述供墨机构;
11.所述供墨机构包括储墨箱,所述储墨箱的回料口通过第二回墨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回墨管道,出料口通过供墨管道连通若干所述喷头。
12.优选地,所述机架包括第一支撑方通、第二支撑方通、第三支撑方通、第四支撑方通、支撑板及电机安装板,其中:
13.所述第一支撑方通为若干个,分别呈竖向阵列布置,形成若干列;
14.所述第二支撑方通为若干个,分别横向焊接连接每一列的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方通
的下端;
15.所述第三支撑方通为若干个,分别横向焊接连接每一列的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方通的上端;
16.第四支撑方通为若干个,分别纵向连接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支撑方通;
17.所述支撑板为两个,分别纵向设置于若干所述第二支撑方通的左右两端,两者呈对称布置,且其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和第三限位孔;
18.所述电机安装板设置于相邻的两所述第四支撑方通上,其位于所述机架的一端,且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
19.较为优选地,所述机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传动皮带和驱动电机,其中:
20.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的左上角和右上角位置,且其两端分别焊接连接左右两所述支撑板;
21.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的上方位置,其两端分别焊接连接左右两所述支撑板;
22.所述传动皮带设置于一所述支撑板的外侧位置,其一端连接所述印刷辊筒,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机;
23.所述驱动电机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板上,且其输出轴连接所述传动皮带。
24.优选地,所述印刷辊筒包括印刷筒体、第一转轴、第一轴承、第一调节杆、第一锁紧螺母和第一压紧螺母,其中:
25.所述第一转轴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印刷筒体的两端,且活动设置于支撑板的第一限位孔内;
26.所述第一轴承为两个,分别可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对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一限位孔内;
27.所述第一调节杆为两个,其下端分别穿过所述支撑板顶端的第一通孔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限位孔内,并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环焊接连接;
28.所述第一锁紧螺母位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上端;
29.所述第一压紧螺母位于所述第一锁紧螺母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上端。
30.优选地,所述供墨辊筒包括供墨筒体、第二转轴、第二轴承、第二调节杆、第二锁紧螺母和第二压紧螺母,其中:
31.所述供墨筒体由供墨轴和供墨套组成,所述供墨轴的外周壁开设有若干卡槽,所述供墨套的内周壁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块;
32.所述第二转轴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供墨筒体的两端,且活动设置于支撑板的第二限位孔内;
33.所述第二轴承为两个,分别可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部,对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二限位孔内;
34.所述第二调节杆为两个,其下端分别穿过所述支撑板顶端的第二通孔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限位孔内,并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环焊接连接;
35.所述第二锁紧螺母位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上端;
36.所述第二压紧螺母位于所述第二锁紧螺母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上端。
37.优选地,所述刮墨盒为具有中空腔体的壳体结构,其前端面为弧形面,下端为倒锥形的滴墨锥,其中:
38.所述弧形面的上端设置有向上凸起的第一刮刀,下端设置有向上凸起的第二刮刀,且其端面均布有若干连通所述中空腔体的第一集墨孔;
39.所述刮墨盒顶端的中部纵向设置有挡墨板,所述挡墨板的内侧至所述第二刮刀之间形成积墨槽,外侧至后端挡板之间形成连通所述中空腔体的溢流槽;
40.所述滴墨锥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二集墨孔,所述第二集墨孔连通所述中空腔体的底部,且位于所述回墨机构的正上方位置。
41.较为优选地,所述刮墨盒的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侧挡板,所述侧挡板对应位于供墨筒体的外侧位置,且其外侧壁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对应嵌设于支撑板的第三限位孔内。
42.较为优选地,若干所述喷头分别通过供墨支管连通供墨横管,所述供墨横管的中部连通所述供墨机构上的供墨管道。
43.优选地,所述回墨机构还包括过滤网板,其中:
44.所述过滤网板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回墨槽的顶部,且所述过滤网板上开设有若干网孔。
45.优选地,所述供墨机构还包括回墨循环泵和供墨循环泵,其中:
46.所述回墨循环泵安装于所述第二回墨管道上,以及所述供墨循环泵安装于所述供墨管道上。
47.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48.(1)采用特定结构设计的涂墨刮墨机构,该涂墨刮墨机构的前端面采用与印刷辊筒相对应弧形面,并在弧形面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供墨辊筒相配合的第一刮刀和第二刮刀,通过上下调节供墨辊筒,可使得供墨辊筒与第一刮刀和第二刮刀接触,从而通过上下两个刮刀将供墨辊筒表面剩余的油墨刮下,使其掉落至下方的回墨机构中,从而方便地对供墨辊筒进行及时清理,减少油墨堆积,保证印刷的正常进行;
49.(2)在涂墨刮墨机构的顶部采用挡墨板将前后部分别构成独立的积墨槽和溢流槽,通过喷嘴喷涂在墨辊筒上的多余油墨积聚在积墨槽内,在供墨辊筒转动过程中连续且均匀的涂抹在供墨辊筒上,且当积墨槽内的油墨过量时可从挡墨板顶部溢流至溢流槽,避免积墨槽内油墨过量,而且溢流槽内收集的油墨最终通过中空腔体回收至回墨机构内进行循环利用;
50.(3)在印刷辊筒和其一侧的供墨辊筒均配设有高度调节机构,高度调节机构采用分别设置在印刷辊筒和供墨辊筒两端的转轴、轴承、调节杆、锁紧螺母和压紧螺母,通过锁紧螺母和压紧螺母控制调节杆上下移动,从而调节印刷辊筒和供墨辊筒的高度,以将涂墨刮墨机构上的双刮刀紧贴在供墨辊筒上,克服供墨辊上的油墨清理不及时和刮除不干净的缺陷,从而提高印刷辊筒的印刷效果;
51.(4)通过在供墨辊筒和涂墨刮墨机构的下方设置回墨机构,该回墨机构采用倒锥形的回墨槽,并在回墨槽顶部设置用于滤除杂质的过滤网板,且过滤后的油墨通过管道回流至供墨机构内,实现印刷油墨的自动回收和再利用,节约了油墨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52.图1为本发明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53.图2为本发明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54.图3为本发明图2所示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5.图4为本发明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56.图5为本发明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57.图6为本发明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58.图7为本发明图6所示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9.图8为本发明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60.图9为本发明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61.图10为本发明图9所示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62.图11为本发明图9所示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3.图12为本发明图11所示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64.图13为本发明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中隐藏涂墨刮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65.图14为本发明图13所示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66.图15为本发明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中涂墨刮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67.图16为本发明图15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中涂墨刮墨机构的f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68.图17为本发明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中涂墨刮墨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69.图18为本发明图17所示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中涂墨刮墨机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范围。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该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主要包括机架100、印刷辊筒200、供墨辊筒300、涂墨刮墨机构400、
回墨机构500及供墨机构600。供墨辊筒300、涂墨刮墨机构400、回墨机构500及供墨机构600安装在机架100上,且位于所述印刷辊筒200的一侧位置。
72.具体地,如图2、图3、图6、图7、图11和图13所示,所述供墨辊筒300平行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200的左侧位置。所述供墨辊筒300包括供墨筒体301,而所述供墨筒体301则包括供墨轴3011供墨套3012,供墨套3012可拆卸套设于所述供墨轴3011的外部,便于更换供墨套3012。所述供墨套3012与所述供墨辊筒300呈相切布置,且所述供墨轴3011的两端可调节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
73.且供墨套3012的表面采用海绵刷,能够均匀吸收充足的油墨,通过海绵刷与印刷辊筒200的表面的接触,从而将海绵刷吸收的油墨涂抹在印刷滚轮200的表面,完成供墨过程。
74.如图2、图3、图5、图6、图7、图10、图12、图15、图16、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涂墨刮墨机构400平行设置于所述供墨辊筒300的右下侧位置,涂墨刮墨机构400主要包括刮墨盒401和间隔设置于所述刮墨盒401顶部的若干喷头402,若干喷头402沿所述印刷辊筒200轴向间隔布置,且其喷射方向与印刷辊筒200的表面不垂直,具体地,喷头402的喷射方向朝向所述印刷辊筒200的右下表面。
75.所述刮墨盒401的前端为弧形面4011,该弧形面4011对应设置在印刷辊筒200的右下表面,且在所述弧形面401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供墨辊筒300相配合的第一刮刀40111和第二刮刀40112,通过上下设置的第一刮刀40111和第二刮刀40112分别先后对印刷辊筒200表面的油墨进行刮除,从而有效地对供墨辊筒进行及时清理,提高油墨清理效率。
76.如图3、图4、图5、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回墨机构500作为油墨的回收存储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供墨辊筒300的下方位置。所述回墨机构500主要包括横截面为倒锥形的回墨槽501,且所述回墨槽501的底部通过第一回墨管道503连接所述供墨机构600,以将回墨机构500内回收的油墨循环通入供墨机构600进行循环再利用。
77.如图4、图5、图6、图11和图13所示,所述供墨机构600作为该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的供墨机构,其主要包括储墨箱601,所述储墨箱601的回料口通过第二回墨管道602连通所述第一回墨管道503,出料口通过供墨管道604连通若干所述喷头402。储墨箱601内储存的油墨通过喷头402喷涂在印刷辊筒200的表面。
7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13所示,所述机架100作为该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的支撑平台,其主要包括第一支撑方通101、第二支撑方通102、第三支撑方通103、第四支撑方通104、支撑板105,第一支撑方通101、第二支撑方通102、第三支撑方通103、第四支撑方通104均采用镀锌方管。
79.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方通101为若干个,分别呈竖向阵列布置,形成若干列。所述第二支撑方通102为若干个,分别横向焊接连接每一列的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方通101的下端;所述第三支撑方通103为若干个,分别横向焊接连接每一列的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方通101的上端。以及第四支撑方通104为若干个,分别纵向连接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支撑方通102。通过第一支撑方通101、第二支撑方通102、第三支撑方通103、第四支撑方通104构成机架100的基础支撑框架。
80.所述支撑板105作为印刷辊筒200、供墨辊筒300、涂墨刮墨机构400两端的安装支
架,其为两个,分别纵向设置于若干所述第二支撑方通102的左右两端,两者呈对称布置。且在支撑板105是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限位孔1051、第二限位孔1052和第三限位孔1053,用于安装印刷辊筒200、供墨辊筒300、涂墨刮墨机构400。
81.此外,所述机架1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06、第二连接件107、所述电机安装板108、传动皮带109和驱动电机110。所述电机安装板108设置于相邻的两所述第四支撑方通104上,其位于所述机架100的一端,且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110。所述电机安装板108采用不锈钢板,相互之间采用焊接连接,或采用螺栓连接进行固定。
82.所述第一连接件106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200的左上角和右上角位置,且其两端分别焊接连接左右两所述支撑板105。优选地,第一连接件106采用不锈钢圆管,其两端焊接连接在支撑板105,用于保证左右两支撑板105的稳定性。
83.所述第二连接件107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200的上方位置,其两端分别焊接连接左右两所述支撑板105。优选地,第二连接件107采用不锈钢板或工字钢,两端焊接连接所述支撑板105的顶部。
84.所述传动皮带109设置于一所述支撑板105的外侧位置,其一端连接所述印刷辊筒200,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机110。所述驱动电机110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板108上,且其输出轴连接所述传动皮带109。启动驱动电机110,通过传动皮带109传动带动供墨辊筒300相对涂墨刮墨机构400的转动。
8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图5、图8、图9、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印刷辊筒200包括印刷筒体201和设置在印刷筒体201两端的第一高度调节机构,该第一高度调节机构主要由第一转轴202、第一轴承203、第一调节杆204、第一锁紧螺母205和第一压紧螺母206组成。
86.其中,所述第一转轴202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印刷筒体201的两端,且活动设置于支撑板105的第一限位孔1051内,所述第一限位孔1051为方形孔。所述第一轴承203为两个,分别可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02的端部,对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5的第一限位孔1051内,所述印刷筒体201可在第一限位孔1051内进行上下移动,且通过第一轴承203的设置不影响印刷筒体201的转动。
87.所述第一调节杆204为两个,其下端分别穿过所述支撑板105顶端的第一通孔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限位孔1051内,所述第一调节杆204采用螺栓,螺栓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孔径,使得第一调节杆204可在第一通孔内上下滑动,螺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轴承203的外环焊接连接。
88.为实现对第一调节杆204高度的调节控制,在第一调节杆204的顶端设置第一锁紧螺母205和第一压紧螺母206,所述第一锁紧螺母205位于所述支撑板105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一调节杆204的上端;述第一压紧螺母206位于所述第一锁紧螺母205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一调节杆204的上端。
89.使用时,通过第一锁紧螺母205和第一压紧螺母206控制第一调节杆204上下移动,从而配合供墨辊筒300同步调节印刷辊筒200的高度,满足印刷辊筒的印刷要求。
9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图5、图7、图8、图9、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供墨辊筒300包括供墨筒体301和设置在供墨筒体301两端的第二高度调节机构,该第二高度调节机构主要由第二转轴302、第二轴承303、第二调节杆304、第二锁紧螺母305和第二
压紧螺母306组成。
91.其中,所述供墨筒体301由供墨轴3011和供墨套3012组成,所述供墨轴3011的外周壁开设有若干卡槽,所述供墨套3012的内周壁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块。供墨套3012表面设置有海绵刷,能够均匀吸收充足的油墨,通过海绵刷与印刷辊筒200的表面的接触,从而将海绵刷吸收的油墨涂抹在印刷滚轮200的表面,完成供墨过程。
92.通过卡槽和卡块的设置,能够使得供墨套3012随供墨轴3011转动,且在更换供墨套3012时,仅需从供墨轴3011上轴向抽出供墨套3012,并更换新的供墨套3012即可,便于供墨筒体301的维修。
93.所述第二转轴302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供墨筒体301的两端,且活动设置于支撑板105的第二限位孔1052内,所述第二限位孔1052为方形孔。所述第二轴承303为两个,分别可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302的端部,对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5的第二限位孔1052内。所述供墨筒体301可在第二限位孔1052内进行上下移动,且通过第二轴承303的设置不影响供墨筒体301的转动。
94.所述第二调节杆304为两个,其下端分别穿过所述支撑板105顶端的第二通孔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限位孔1052内,并与所述第二轴承303的外环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杆204采用螺栓,螺栓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孔径,使得第一调节杆204可在第一通孔内上下滑动,螺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轴承203的外环焊接连接。
95.为实现对第二调节杆304高度的调节控制,所述第二锁紧螺母305位于所述支撑板105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杆304的上端;所述第二压紧螺母306位于所述第二锁紧螺母305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杆304的上端。
96.使用时,通过第二锁紧螺母305和第二压紧螺母306控制第二调节杆304上下移动,从而调节供墨辊筒300的高度,以将涂墨刮墨机构400上的双刮刀紧贴在供墨辊筒300上,克服供墨辊300上的油墨清理不及时和刮除不干净的缺陷,从而提高印刷辊筒的印刷效果。
9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0、图11、图12、图15、图16、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刮墨盒401为具有中空腔体4019的壳体结构,其前端面为弧形面4011,下端为倒锥形的滴墨锥4012。
98.具体地,所述弧形面4011的上端设置有向上凸起的第一刮刀40111,下端设置有向上凸起的第二刮刀40112,且其端面均布有若干连通所述中空腔体4019的第一集墨孔4018,所述的第一刮刀40111和第二刮刀40112紧贴供墨辊筒300的表面设置。通过第一刮刀40111刮下的油墨沿其下端的滴墨锥4012的前端面向下滴落至回墨机构500内。
99.使用时,通过第二刮刀40112刮下的油墨则通过第一集墨孔4018、中空腔体4019从滴墨锥4012底部的第二集墨孔4020滴落至回墨机构500内。
100.在所述刮墨盒401为一体成型结构,其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其顶端的中部纵向设置有挡墨板4013,所述挡墨板4013的内侧至所述第二刮刀40112之间形成积墨槽4014,外侧至后端挡板之间形成连通所述中空腔体4019的溢流槽4015,即通过在涂墨刮墨机构400的顶部采用挡墨板4013将前后部分别构成独立的积墨槽4014和溢流槽4015。
101.使用时,喷嘴402喷涂在供墨辊筒300上的多余油墨积聚在积墨槽4014内,在供墨辊筒300转动过程中,积墨槽4014内的油墨连续且均匀的涂抹在供墨辊筒300上。且当积墨槽4014内的油墨过量时可从挡墨板4013顶部溢流至溢流槽4015内,从而避免积墨槽4014内
的油墨过量,而且溢流槽4015内收集的油墨最终通过中空腔体4019从滴墨锥4012底部回收至回墨机构500内。
102.具体地,所述滴墨锥4012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二集墨孔4020,所述第二集墨孔4020连通所述中空腔体4019的底部,且位于所述回墨机构500的正上方位置,通过中空腔体4019和第二集墨孔4020的设置,便于第二刮刀40112刮下的油墨及溢流槽4015内的油墨回收。
103.此外,在所述刮墨盒401的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侧挡板4016,所述侧挡板4016对应位于供墨筒体301的外侧位置,且其外侧壁设置有固定块4017,所述固定块4017对应嵌设于支撑板105的第三限位孔1053内。
10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6、图7、图15、图17和图18所示,若干所述喷头402分别通过供墨支管403连通供墨横管404,所述供墨横管404的中部连通所述供墨机构600上的供墨管道604,使得供墨机构600内的油墨可通过供墨横管404和供墨支管403分别输送至各喷头402,实现对各喷头402的供墨。
10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回墨机构500还包括过滤网板502。所述过滤网板502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回墨槽501的顶部,且所述过滤网板502上开设有若干网孔,用于滤除杂质,经过滤网板502过滤后的油墨通过管道回流至供墨机构600内,实现印刷油墨的自动回收和再利用,节约了油墨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106.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5、图6和图13所示,所述供墨机构600还包括回墨循环泵603和供墨循环泵605。其中,所述回墨循环泵603安装于所述第二回墨管道602上,通过回墨循环泵603将回墨槽501内回收且经过滤处理的油墨输送至储墨箱601。以及所述供墨循环泵605安装于所述供墨管道604上,通过供墨循环泵605将储墨箱601内的油墨输送至各喷头402。
107.本发明采用特定结构设计的涂墨刮墨机构400,该涂墨刮墨机构400的前端面采用与印刷辊筒相对应弧形面,并在弧形面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供墨辊筒300相配合的第一刮刀和第二刮刀,通过上下调节供墨辊筒,可使得供墨辊筒与第一刮刀和第二刮刀接触,从而通过上下两个刮刀将供墨辊筒表面剩余的油墨刮下,使其掉落至下方的回墨机构中,从而方便地对供墨辊筒进行及时清理,减少油墨堆积,保证印刷的正常进行。
108.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