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监测流量大小的燃气自闭阀的制作方法

2022-11-19 11:51: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自闭阀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监测流量大小的燃气自闭阀。


背景技术:

2.自闭阀主要用于燃气管道中,通常作为保护燃气管道的一种设备,且自闭阀为一种不用电或其它外部动力,能自动关闭并须手动开启的装置,通过自闭阀可实现自动对燃气的压力进行检测,从而避免因压力过高或高低影响正常的使用效果以及对管道造成损坏,且在自闭阀的作用下可在出现泄漏的过程中实现自动断气的效果。
3.公开号为:cn207864772u的一种多功能燃气自闭阀,所述多功能燃气自闭阀包括阀体、调节机构、复位机构、自闭机构;所述阀体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出气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出气管同轴连接形成气流通道,在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出气管之间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内侧面为锥形密封面,在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外壁设置加厚部,在所述进气管内的进气端设置过滤部件;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压力流量调节圈和高温监控圈,所述压力流量调节圈套接在所述连接部外侧,所述压力流量调节圈的内径沿所述连接部内气流方向逐渐变小,所述高温监控圈套接在所述压力流量调节圈的外部,所述高温监控圈在高温膨胀时脱离所述压力流量调节圈;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燃气自闭阀包括阀体、调节机构、复位机构、自闭机构,其中,自闭机构设置在阀体内部,调节机构和复位机构通过套接在阀体外部,而不需要另外的固定部件固定,使得自闭阀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4.但在对上述燃气自闭阀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上述燃气自闭阀缺少检测装置,从而无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燃气管道内的流量进行监控,即在自闭阀断开时无法直接的查看使管破损还是燃气的压力异常,因此,无法快速的作出相对应的排查以及补救措施;
5.公开号为:cn217003252u的管道燃气自闭阀,包括自闭阀本体,所述自闭阀本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泄压座,泄压座内开设有泄压腔,泄压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通管,连通管的顶端延伸至自闭阀本体内,连通管的底端延伸至泄压腔内,泄压腔内滑动安装有活动座,活动座的外侧壁与泄压腔的内侧壁滑动密封接触,泄压腔的顶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挡杆,两个挡杆的底端均与活动座的顶部相接触;所述泄压座的右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放气支管,两个放气支管均与泄压腔内部相连通,两个放气支管内均固定安装有单向阀,两个放气支管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放气总管,泄压座上设置有泄压机构。该管道燃气自闭阀,通过将自闭阀本体安装在燃气管道上使用的过程中,燃气管道内的燃气压力值在正常压力范围内时,自闭阀本体正常工作,此时活动座对两个放气支管的一端进行封堵;
6.但在对上述燃气自闭阀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对燃气自闭阀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难以保证燃气自闭阀与燃气管道之间的密封性,即仅仅通过螺纹对燃气自闭阀与燃气管道之间进行连接,缠绕处的胶布易因老化破损而使连接处出现漏气的现象。
7.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燃气自闭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监测流量大小的燃气自闭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无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燃气管道内的流量进行监控,难以保证燃气自闭阀与燃气管道之间的密封性的问题。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监测流量大小的燃气自闭阀,包括自闭阀外壳,其下端贯穿有承接管道,且所述承接管道右端外表面与连接软管的内表面相互贴合,并且所述承接管道左端与供气管相互贴合,所述承接管道上开设的凹槽内贴合有监测装置,且所述监测装置下端安装有监测探头;
10.还包括:
11.第一固定板,安装在所述承接管道左端的外表面;
12.第二固定板,安装在所述供气管右端的外表面;
13.固定密封板,安装在所述供气管的右侧,且所述固定密封板通过所述承接管道左侧开设的凹槽与所述承接管道相互贴合;
14.螺纹套筒,与所述承接管道的外表面相互贴合,且所述螺纹套筒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相互贴合,并且所述螺纹套筒通过其内表面设置的螺纹结构与第二固定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外表面设置有螺纹结构;
15.支撑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监测装置的上端;
16.显示屏,通过螺杆以及螺钉与所述支撑杆相互连接,且所述显示屏通过导线与所述监测装置相互连接;
17.加装板,设置在所述监测装置上端的外表面;
18.连接板,安装在所述承接管道的外表面,且所述连接板上端安装有第一密封板,并且所述第一密封板设置为环形板状结构;
19.第二密封板,与所述第一密封板上端开设的凹槽相互贴合,且所述第二密封板安装现在所述加装板的内表面;
20.限位板,安装在所述连接板的上端,且所述限位板通过所述加装板下端开设的凹槽与所述加装板相互贴合;
21.定位杆,贯穿于所述加装板,且所述定位杆通过所述限位板上开设的凹槽与所述限位板构成卡合连接;
22.定位弹簧,一端与所述定位杆相互连接,且所述定位弹簧的另外一端与所述加装板相互连接;
23.安装螺钉,通过所述自闭阀外壳上开设的螺纹孔洞与所述自闭阀外壳相互连接;
24.组装板,与所述自闭阀外壳相互贴合,且所述组装板上贯穿有所述安装螺钉。
25.优选的,所述组装板其右端安装有第三固定板,且所述第三固定板通过其上端安装的轴承与调节螺杆构成转动机构,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在对调节螺杆进行支撑的同时不影响调节螺杆的转动。
26.优选的,所述调节螺杆通过移动板上开设的贯穿螺纹孔洞与移动板相互连接,且所述移动板关于第一压合板的中心呈对称分布,通过上述结构,便于通过移动板的移动,带
动第一压合板进行上下移动。
27.优选的,所述调节螺杆通过固定转板上安装的轴承与所述固定转板构成转动机构,且所述固定转板关于第二压合板的中心呈对称分布,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对第二压合板的位置进行上下改变。
28.优选的,所述第一压合板和所述第二压合板均设置为不锈钢材质,且所述第一压合板和所述第二压合板均设置为弧形板状结构,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在第一压合板和第二压合板的作用下可实现对连接软管进行贴合固定。
29.优选的,所述第一压合板和所述第二压合板内表面均设置有防滑板,且所述防滑板设置为软质橡胶材质,并且所述防滑板外表面设置为雾面,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增加连接软管与防滑板之间的摩擦力。
30.优选的,所述第一压合板其左端安装有移动滑块,且所述移动滑块共设置有2个,并且另外一个所述移动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二压合板上,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在移动滑块的作用下对第一压合板和第二压合板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使第一压合板和第二压合板只可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
31.优选的,所述移动滑块通过固定导轨上开设的凹槽与所述固定导轨构成滑动连接,且所述固定导轨安装在所述承接管道的外表面,通过上述结构,便于移动滑块在固定导轨内进行滑动。
32.优选的,所述固定导轨关于所述承接管道的中心对称设置有2个,且所述固定导轨上开设凹槽的表面设置为光滑,通过上述结构,可有效的减小固定导轨与移动滑块之间的摩擦力。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4.(1)该可监测流量大小的燃气自闭阀,设置有监测装置和监测探头,此时通过对监测装置与监测探头进行密封连接在承接管道上,从而可对承接管道燃气的流量进行监测,此时便可对通过的燃气量进行直观的显示,且在自闭阀断开时可根据显示屏上的数值查看使燃气气压低还是管道出现漏气,从而可实现快速分析出现的问题并解决;
35.(2)该可监测流量大小的燃气自闭阀,设置有第二固定板和螺纹套筒,此时随着螺纹套筒的转动,可实现对承接管道的位置进行改变,从而使供气管与承接管道之间进行紧密贴合,即在固定密封板的作用下实现对承接管道与供气管之间进行密封连接,且不易出现漏气的情况,可有效的保证燃气的输送效果;
36.(3)该可监测流量大小的燃气自闭阀,设置有第一压合板和第二压合板,此时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可实现对第一压合板和第二压合板进行改变,即实现对第一压合板和第二压合板之间的间距进行改变,直至第一压合板和第二压合板紧密贴合,此时在防滑板的作用下可实现对连接软管进行挤压以及限位固定,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轻微拉动即造成连接软管的脱落。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发明监测装置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发明自闭阀外壳主视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本发明承接管道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本发明第二压合板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本发明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本发明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43.图7为本发明第一密封板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44.图8为本发明螺纹套筒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45.图9为本发明第一密封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46.图中:1、自闭阀外壳;2、承接管道;3、连接软管;4、供气管;5、监测装置;6、监测探头;7、第一固定板;8、第二固定板;9、固定密封板; 10、螺纹套筒;11、支撑杆;12、显示屏;13、加装板;14、连接板;15、第一密封板;16、第二密封板;17、限位板;18、定位杆;19、定位弹簧; 20、安装螺钉;21、组装板;22、第三固定板;23、调节螺杆;24、移动板; 25、第一压合板;26、固定转板;27、第二压合板;28、防滑板;29、移动滑块;30、固定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9,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监测流量大小的燃气自闭阀,包括自闭阀外壳1,其下端贯穿有承接管道2,且承接管道2右端外表面与连接软管3的内表面相互贴合,并且承接管道2左端与供气管4相互贴合,承接管道2上开设的凹槽内贴合有监测装置5,且监测装置5下端安装有监测探头6;第一固定板7,安装在承接管道2左端的外表面;第二固定板8,安装在供气管4右端的外表面;固定密封板9,安装在供气管4的右侧,且固定密封板9通过承接管道2左侧开设的凹槽与承接管道2相互贴合;螺纹套筒10,与承接管道2的外表面相互贴合,且螺纹套筒10与第一固定板7相互贴合,并且螺纹套筒10通过其内表面设置的螺纹结构与第二固定板8相互连接,第二固定板8外表面设置有螺纹结构;
48.当需要对承接管道2与供气管4之间进行连接固定时,使供气管4右端与承接管道2的左端相互贴合,此时供气管4上安装的固定密封板9便开始与承接管道2左端开设的凹槽相互贴合,而后转动螺纹套筒10,使螺纹套筒 10与第二固定板8相互贴合,之后转动螺纹套筒10,因为螺纹套筒10通过内部的螺纹结构与第二固定板8构成螺纹连接,因此,随着螺纹套筒10的转动,第二固定板8便开始向靠近第一固定板7的方向移动,直至供气管4与承接管道2紧密连接,此时固定密封板9便可实现对供气管4与承接管道2 之间进行密封连接,避免直接采用螺纹连接以及缠绕胶布的方式进行连接,可有效的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以及使用寿命;
49.支撑杆11,对称设置在监测装置5的上端;显示屏12,通过螺杆以及螺钉与支撑杆11相互连接,且显示屏12通过导线与监测装置5相互连接;加装板13,设置在监测装置5上端的外表面;连接板14,安装在承接管道2的外表面,且连接板14上端安装有第一密封板15,并且第一密封板15设置为环形板状结构;第二密封板16,与第一密封板15上端开设的凹槽相互贴合,且第二密封板16安装现在加装板13的内表面;限位板17,安装在连接板14 的上端,且限位板17通过加装板13下端开设的凹槽与加装板13相互贴合;定位杆18,贯穿于加装板
13,且定位杆18通过限位板17上开设的凹槽与限位板17构成卡合连接;定位弹簧19,一端与定位杆18相互连接,且定位弹簧19的另外一端与加装板13相互连接;
50.当需要对监测装置5进行安装时,拉动定位杆18,此时定位杆18便开始向远离加装板13的方向移动,定位杆18上安装的定位弹簧19便开始被拉伸形变,而后使监测装置5与承接管道2上开设的凹槽相互贴合,之后按压监测装置5,使监测装置5上安装的加装板13与第一密封板15相互贴合,此时第一密封板15便开始与第二密封板16相互贴合,与此同时,连接板14上安装的限位板17便开始与加装板13上开设的凹槽相互贴合,而后松开定位杆 18,此时定位弹簧19便开始对定位杆18进行拉动,定位杆18便开始向靠近加装板13的方向移动,直至定位杆18与限位板17上开设的凹槽贴合,此时便可实现对限位板17进行卡合固定,从而实现对监测装置5进行安装固定,且在第一密封板15和第二密封板16的作用下可有效的保证监测装置5安装后与承接管道2之间的密封性,此时监测装置5下端安装的监测探头6便开始对承接管道2内部的流量进行检测;
51.安装螺钉20,通过自闭阀外壳1上开设的螺纹孔洞与自闭阀外壳1相互连接;组装板21,与自闭阀外壳1相互贴合,且组装板21上贯穿有安装螺钉 20;组装板21其右端安装有第三固定板22,且第三固定板22通过其上端安装的轴承与调节螺杆23构成转动机构;调节螺杆23通过移动板24上开设的贯穿螺纹孔洞与移动板24相互连接,且移动板24关于第一压合板25的中心呈对称分布;调节螺杆23通过固定转板26上安装的轴承与固定转板26构成转动机构,且固定转板26关于第二压合板27的中心呈对称分布;第一压合板25和第二压合板27均设置为不锈钢材质,且第一压合板25和第二压合板 27均设置为弧形板状结构;第一压合板25和第二压合板27内表面均设置有防滑板28,且防滑板28设置为软质橡胶材质,并且防滑板28外表面设置为雾面;第一压合板25其左端安装有移动滑块29,且移动滑块29共设置有2 个,并且另外一个移动滑块29安装在第二压合板27上;移动滑块29通过固定导轨30上开设的凹槽与固定导轨30构成滑动连接,且固定导轨30安装在承接管道2的外表面;固定导轨30关于承接管道2的中心对称设置有2个,且固定导轨30上开设凹槽的表面设置为光滑;
52.使连接软管3与承接管道2的右端相互贴合,之后通过安装螺钉20可将组装板21安装在自闭阀外壳1的右端,之后转动调节螺杆23,因为调节螺杆 23通过第三固定板22和固定转板26上安装的轴承与第三固定板22和固定转板26构成转动连接,且调节螺杆23通过移动板24上开设的螺纹孔洞与移动板24相互连接,因此,随着调节螺杆23的转动,移动板24便开始移动,因为移动板24安装在第一压合板25,此时第一压合板25便开始向靠近第二压合板27的方向移动,此时在第一压合板25与第二压合板27的作用下可带动 2个防滑板28相互移动,直至防滑板28与连接软管3的外表面紧密贴合,从而可实现对连接软管3与承接管道2之间进行挤压,即实现对连接软管3与承接管道2之间进行挤压固定,避免在后续使用的过程中,连接软管3与承接管道2之间出现脱落的情况。
5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