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产黏性卵鱼类洄游产卵繁殖培养巢及其幼鱼过坝方法

2022-11-19 09:27: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鱼类洄游产卵、幼鱼过坝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鱼类洄游产卵繁殖培养巢及其幼鱼过坝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鱼类顺水下行过坝研究较少。成鱼需要到上游产卵,鱼卵和幼鱼也需要再次回到下游发育和生长。目前国内外鱼类下行洄游主要是通过水轮机、泄洪道等水利工程的传统水工设备和结构进行,然而当鱼类利用这类传统水工结构和设备运动到下游时,较大一部分鱼卵和幼鱼会受到损伤甚至死亡。
3.根据鱼卵在河流中的位置,可以将黏沉性卵分为沉底性、漂流性卵和黏性卵。沉底性卵是鱼产卵在砾石砂石交错的地方,鱼卵在石头缝里面沉底。漂流性卵是鱼产卵后,鱼卵随着水流漂浮到下游,如果水流不足,鱼卵会沉底。黏性卵是鱼产卵在植物茎叶根纵横交错复杂的地方,鱼卵粘在植物上。
4.该过程需求可以分类:1、成鱼经过鱼道后在上游进行产卵时,在水流流速的影响和鱼卵没有良好的附着床,导致大部分的鱼卵被水流冲走;2、鱼卵、仔鱼、幼鱼在上游时,当水流流速较大时,仔鱼和幼鱼游泳能力较弱无法抵御水流,从而只能被动的顺水下行,因此鱼卵、仔鱼、幼鱼均会顺水下行,也导致了一部分的仔鱼、幼鱼因远离了成鱼产卵场良好的栖息环境而死亡;3、人类修建了大坝后,鱼卵、仔鱼、幼鱼安全下行过坝也较为困难,当鱼卵、仔鱼、幼鱼经由水轮机和溢洪道通过大坝时,将遭受巨大的伤害或死亡。综上所述,为了上下游能够良好的实现鱼类种群基因交流,为了能够满足鱼卵、仔鱼、幼鱼发育和生长的环境需求,它们需要一种能够良好生长的生存环境和帮助安全过坝的设施和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类洄游产卵繁殖培养巢及其幼鱼过坝方法,解决当前水利工程阻断天然河流的背景下,鱼卵、仔鱼、幼鱼发育和生长的环境需求未能较好满足,以及安全下行过坝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等方面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鱼类洄游产卵繁殖培养巢,在繁殖河流两侧设置有多个养护槽,养护槽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鱼口和出鱼口,进鱼口和出鱼口分别与繁殖河流连通,养护槽内部还设有培养巢,培养巢内部设置有人工鱼巢,人工鱼巢悬浮在培养巢内部。
7.优选方案中,人工鱼巢根部与氧气管连接,氧气管下端靠近培养巢底部,养护槽一侧还设有输氧槽,输氧槽与多跟氧气管连通。
8.优选方案中,输氧槽与氧气机连通,多跟氧气管与旋转板连接,输氧槽上设有转动电机,旋转板端部与转动电机连接。
9.优选方案中,培养巢上端开口低于进鱼口和出鱼口。
10.优选方案中,人工鱼巢为多根拼接的根须组成,根须上设有多跟须毛,人工鱼巢根
须直径为0.5-1mm,须毛的直径为0.1-0.4mm,须毛铺设密度为50-60根/mm
²

11.优选方案中,培养巢的进鱼口一侧还设置有弧形的挡鱼板,挡鱼板对称设置在繁殖河流两侧,挡鱼板对称设置形成锥形流水口。
12.优选方案中,挡鱼板尾端与旋转电机连接。
13.优选方案中,培养巢内部还设有吊耳,运输船的吊臂端部钢丝与吊耳连接,运输船吊起培养巢,运输培养巢过坝。
14.优选方案中,运输船两侧的吊臂长度短与船闸宽度,且吊臂为可伸缩结构。
15.该方法包括:s1、鱼类洄游产卵繁殖:养护槽内部放置培养巢,将旋转板上的氧气管和人工鱼巢放置在培养巢内部,养护槽的进鱼口和出鱼口与繁殖河流连通;s2、鱼类在大坝鱼道洄游到繁殖河流,挡鱼板形成锥形流水口结构,鱼类在挡鱼板阻挡的作用下,鱼类游到培养巢内部;s3、鱼类在培养巢内部繁殖产卵,鱼卵不会沉在水底,鱼卵会附着在人工鱼巢上,人工鱼巢悬浮在水中,方便鱼卵孵化;s4、鱼群可以从出鱼口到繁殖河流中,同时,氧气管对培养巢内部进行供氧;s5、鱼卵孵化成幼鱼后过坝:卵孵化成幼鱼后,旋转板旋转升起氧气管;s6、挡鱼板旋转收回到繁殖河流一侧,繁殖河流为畅通状态,运输船从繁殖河流行驶到两岸的养护槽中部,运输船的吊臂伸长到培养巢上,吊臂的钢丝与培养巢吊环连接;s7、运输船的吊臂钢丝起吊,吊起整个培养巢,运输船的吊臂缩回,运输船运输整个培养巢通过船闸到达下游;s8、运输船的吊臂放下培养巢到下游水中,培养巢放置在水中10-15天后,利用运输船吊起整个培养巢开始回收,完成鱼类在大坝鱼道洄游到繁殖和幼鱼过坝。
1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鱼类洄游产卵繁殖培养巢及其幼鱼过坝方法,鱼群在挡鱼板的导向作用下,鱼群会流入到养护槽中的培养巢中,培养巢底部的水流稳定,还设置了大量的人工鱼巢作为鱼卵的附着床,鱼卵附着在人工鱼巢上,鱼卵不会落在地面上,人工鱼巢使鱼卵有更好的孵化环境,鱼卵的成活率高,鱼卵也不会被水流冲走,鱼卵、仔鱼、幼鱼存活率高,仔鱼、幼鱼孵化后,利用运输船整体吊装培养巢,培养巢运输到下游,鱼卵、仔鱼、幼鱼过坝后,存活率更高,鱼群的繁殖率高。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鱼类洄游产卵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运输船起吊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养护槽结构图;图4是本发明养护槽与培养巢拆解结构图;图5是本发明人工鱼巢布置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人工鱼巢的鱼卵附着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氧气管升起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运输船起吊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运输船整体过坝宽度示意图。
18.图中:进鱼口1;养护管2;养护槽3;培养巢4;出鱼口5;输氧槽6;挡鱼板7;繁殖河流8;运输船9;吊臂10;钢丝1001;氧气管11;人工鱼巢12;氧气机13;鱼卵14;旋转板15;旋转轴16。
具体实施方式
19.实施例1如图1~9所示,一种鱼类洄游产卵繁殖培养巢,在繁殖河流8两侧设置有多个养护槽3,养护槽3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鱼口1和出鱼口5,进鱼口1和出鱼口5分别与繁殖河流8连通,养护槽3内部还设有培养巢4,培养巢4内部设置有人工鱼巢12,人工鱼巢12悬浮在培养巢4内部。鱼群在挡鱼板7的导向作用下,鱼群会流入到养护槽3中的培养巢4中,培养巢4底部的水流稳定,还设置了大量的人工鱼巢12作为鱼卵的附着床,鱼卵附着在人工鱼巢12上,鱼卵不会落在地面上,人工鱼巢12使鱼卵有更好的孵化环境,鱼卵的成活率高,鱼卵也不会被水流冲走,鱼卵、仔鱼、幼鱼存活率高,仔鱼、幼鱼孵化后,利用运输船9整体吊装培养巢4,培养巢4运输到下游,鱼卵、仔鱼、幼鱼过坝后,存活率更高,鱼群的繁殖率高。
20.优选方案中,人工鱼巢12根部与氧气管11连接,氧气管11下端靠近培养巢4底部,养护槽3一侧还设有输氧槽6,输氧槽6与多跟氧气管11连通。氧气管11为培养巢4内部提供氧气,鱼卵、仔鱼、幼鱼过坝后,存活率更高,鱼群的繁殖率高。
21.优选方案中,输氧槽6与氧气机13连通,多跟氧气管11与旋转板15连接,输氧槽6上设有转动电机,旋转板15端部与转动电机连接。方便升起整个旋转板15,方便运输培养巢4。
22.优选方案中,培养巢4上端开口低于进鱼口1和出鱼口5。方便成鱼从进鱼口1和出鱼口5游动。
23.优选方案中,人工鱼巢12为多根拼接的根须组成,根须上设有多跟须毛,人工鱼巢12根须直径为0.5-1mm,须毛的直径为0.1-0.4mm,须毛铺设密度为50-60根/mm
²
。多跟须毛为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质地柔软,亲鱼追逐碰触时不会伤及鱼体。不易腐烂,不影响水质变化,有利于受精卵孵化成鱼苗。
24.优选方案中,培养巢4的进鱼口1一侧还设置有弧形的挡鱼板7,挡鱼板7对称设置在繁殖河流8两侧,挡鱼板7对称设置形成锥形流水口。锥形流水口能够导向鱼群游到培养巢4内部。
25.优选方案中,挡鱼板7尾端与旋转电机连接。挡鱼板7能够旋转开启和收纳。
26.优选方案中,培养巢4内部还设有吊耳,运输船9的吊臂10端部钢丝1001与吊耳连接,运输船9吊起培养巢4,运输培养巢4过坝。运输船9两侧的吊臂10长度短与船闸宽度,且吊臂10为可伸缩结构。运输船9两侧的吊臂10吊起培养巢4过坝。
27.实施例2结合实施例1进一步说明,如图1-9所示结构,鱼类洄游产卵繁殖:养护槽3内部放置培养巢4,将旋转板15上的氧气管11和人工鱼巢12放置在培养巢4内部,养护槽3的进鱼口1和出鱼口5与繁殖河流8连通。比如裂腹鱼类,他们在坝上游产卵,粘性卵,裂腹鱼类在培养巢4里面产卵,培养巢4有根须环境,培养巢4底部还设置了砾石砂石,有较好的孵化环境,然后孵化生存长大一点后,然后采用人工过坝。
28.如果不过坝,就实现不了基因交流。如果让它们从大坝水轮机或溢洪道过坝,则将遭受很大伤害,实现不了安全需求。
29.鱼类在大坝鱼道洄游到繁殖河流8,挡鱼板7形成锥形流水口结构,鱼类在挡鱼板7阻挡的作用下,鱼类游到培养巢4内部。
30.鱼类在培养巢4内部繁殖产卵,鱼卵不会沉在水底,鱼卵会附着在人工鱼巢12上,人工鱼巢12悬浮在水中,方便鱼卵孵化。
31.鱼群可以从出鱼口5到繁殖河流8中,同时,氧气管11对培养巢4内部进行供氧。
32.鱼卵孵化成幼鱼后过坝:卵孵化成幼鱼后,旋转板15旋转升起氧气管11。
33.挡鱼板7旋转收回到繁殖河流8一侧,繁殖河流8为畅通状态,运输船9从繁殖河流8行驶到两岸的养护槽3中部,运输船9的吊臂10伸长到培养巢4上,吊臂10的钢丝1001与培养巢4吊环连接。
34.运输船9的吊臂10钢丝1001起吊,吊起整个培养巢4,运输船9的吊臂10缩回,运输船9运输整个培养巢4通过船闸到达下游。
35.运输船9的吊臂10放下培养巢4到下游水中,培养巢4放置在水中10-15天后,利用运输船9吊起整个培养巢4开始回收,完成鱼类在大坝鱼道洄游到繁殖和幼鱼过坝。
36.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