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种牙用多功能的高压氧仓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14:10: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种牙后快速恢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种牙用多功能的高压氧仓。


背景技术:

2.植牙手术后,病患多半会产生伤口肿胀以及疼痛的问题,甚至还可能发生一些感染现象,这时候如果使用高压氧治疗介入,纯氧可以让组织减少肿胀,活络后的血液循环可以增加免疫力降低感染机会,同时还能够促进骨头愈合,缩短术后恢复期。
3.现有的小型单人高压氧舱与地面保持一定的安装高度,并且整体固定,因此病人进出高压氧舱时,需要爬上爬下,但是对于年龄较大的人员来说,在进出高压氧舱的过程中容易因为磕碰造成人员二次受伤;此外,现有的高压仓体在使用时,会有较大的空间处于空置状态,因此,很容易造成高压氧气的浪费,因此,本方案期望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技术问题,以期达到多功能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小型高压氧舱与地面保持一定的安装高度,且不方便进出的技术问题,在病人进出高压氧舱时,能够更加顺利;且设置有气囊系统,实现了氧气节约的技术效果。
5.一种种牙用多功能的高压氧仓,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靠近其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支撑件和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上可转动连接有液压杆,所述固定座的两侧位置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固定座上且靠近所述支撑件位置设置有制氧机;
6.所述制氧机的出气端固定连接有进气管,所述固定座的上方设置有舱体,所述舱体的底部贯穿有l型管,且舱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调节氧气气压的l型板,所述l型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气动伸缩杆,所述气动伸缩杆的外端与垫块连接,所述l型板的顶部开设有若干通气槽;
7.所述l型管具有两个,其中一个与所述进气管连接,另一个与所述通气槽连通。
8.所述舱体的一端底部与所述支撑件铰接,且舱体的顶部铰链连接有密封盖。
9.所述舱体的另一端底部与所述液压杆的伸缩端铰接,且舱体的底部活动搭设在安装架上。
10.所述l型管的一端与舱体的内部连通,且l型管靠近其另一端设置有电磁阀。
11.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l型管的另一端连接。
12.所述气动伸缩杆的伸缩端贯穿l型板的表面向外延伸,且气动伸缩杆的伸缩端与垫块固定连接。
13.所述舱体内还设置有氧气节约系统;所述氧气节约系统包括气囊一、靠近所述气囊一连接的气囊二、设置在所述气囊一上的进气管一和出气管一、设置在所述气囊二上的进气管二和出气管二,所述气囊一和所述气囊二之间连接有供气管,所述供气管上设置有阀门且其端部设置有氧气罩;
14.所述气囊一的开口位置设置有进出层一,所述气囊二的开口位置设置有进出层二,进出层一可以通过拉链连接在气囊一上,且在拉链的缝合位置设置有魔术贴,实现进一步的封闭作用,进出层二可以通过拉链连接在气囊二上,且在拉链的缝合位置设置有魔术贴,实现进一步的封闭作用;通过进出层一和进出层二,实现了人员进出的目标;
15.更优地,可以再气囊一上还可以设置进出层三,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形,来进行气囊系统的安装定位,方便人们的进出。
16.所述气囊一的上下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舱体的内顶面、内底面,所述气囊二的上下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舱体的内顶面、内底面。
17.所述垫块设置在所述气囊一中,所述气动伸缩杆的侧部与所述气囊一连接。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9.(1)通过支撑件便于实现舱体的位置安装,并且通过液压杆伸长实现舱体的后侧向上旋转,通过打开密封盖脚踩在垫块的表面,人员向后倚靠在舱体中,便于人员安全便捷的进入舱体中,并且通过液压杆收缩实现舱体旋转复位,通过气动伸缩杆伸长实现垫块带动病人在舱体中移动,实现人员的重心靠近液压杆的一侧,防止液压杆的伸缩端受力,即防止舱体的前侧下倾;
20.(2)通过设置的制氧机启动,便于通过进气管和相应位置的其中一l型管向舱体中逐渐加入氧气,实现舱体中逐渐形成高压氧的条件,便于人员逐渐适应舱体中的压力,使用完之后,通过另一l型管,实现舱体中的氧气通过通气槽逐渐排出,实现舱体中压力逐渐降低,保证人员的安全;
21.(3)设置有气囊一和气囊二,人们位于气囊一中,开始气囊一和气囊二均设置有高压氧气,供气管中的阀门关闭,人们在气囊一中进行种牙的操作,一定的时间后,气囊一中的氧气耗尽,此时通过出气管一,将气囊一中的二氧化碳抽出,与此同时,打开气囊二中的供气管,使得供气管的一端靠近人们,一定的时间后,气囊二中的氧气耗尽,气囊一中的二氧化碳也基本被排尽,关闭供气管中的阀门,通过进气管一向气囊一中供氧,直到达到一定的高压值,通过出气管二将气囊二中的二氧化碳排出,直到气囊二变瘪,随后再向气囊二中充入高压氧气;重复上述的过程,气囊一和气囊二能够极大的节省了耗氧量,通过氧气分割的方式,配合气囊的柔性特点,实现了供氧和抽吸过程的顺利进行;
22.(4)设置有气动伸缩杆和垫块,当气囊一中的氧气耗尽时,可以推动人们向供气管位置移动,使得人们能够顺利的靠近氧气面罩,完成换气的过程,具有多功能的技术效果;
23.(5)本方案中设置有气囊一和气囊二,还具有缓冲的技术效果,当人们尤其是老人、小孩,进入舱体之后,能够使得身体伏在气囊上,起到了缓冲的效果,避免老人或者小孩不小心踩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气囊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安全程度,因此,本方案中的气囊具有多功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和2中高压氧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和2中图1高压氧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和2中图2高压氧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发明中气囊一和气囊二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发明中气囊二的结构示意图。
29.其中,附图标记为:1、固定座;2、安装架;3、支撑件;4、制氧机;5、转动座;6、液压杆;7、舱体;8、进气管;9、l型管;10、电磁阀;11、气动伸缩杆;12、l型板;13、垫块;14、通气槽;15、密封盖;16、气囊一;161、进气管一;162、出气管一;163、进出层一;164、进出层三;17、气囊二;171、进气管二;172、出气管二;173、进出层二;174、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能更加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31.实施例1
32.如图1-3所示,一种种牙用多功能的高压氧仓,包括固定座1,固定座1的顶部靠近前侧位置固定连接支撑件3,且固定座1的顶部中心处靠近后侧位置固定连接有转动座5,转动座5的相对内表面靠近底部位置转动连接有液压杆6,固定座1的顶部后侧位置固定连接有安装架2,且固定座1的顶部一侧位于支撑件3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制氧机4,制氧机4的出气端固定连接有进气管8,固定座1的顶部设置有舱体7,舱体7的外表面底部前侧位置设置有两个l型管9,且舱体7的内底部前侧位置固定连接有l型板12,l型板12的内顶部两侧位置分别固定连接有气动伸缩杆11,且l型板12的后侧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垫块13,l型板12的顶部开设有若干通气槽14。
33.其整个实施例1达到的效果为,固定座1通过膨胀螺栓实现位置安装,设置的转动座5便于实现液压杆6的位置固定,并且在液压杆6伸缩时,保证液压杆6可以实现角度旋转,设置的安装架2的上部分呈u型设置,设置的制氧机4和舱体7为现有的制氧设备以及高压氧舱,设置的l型板12便于人员在进入舱体7时,踩踏在垫块13的表面,即垫块13可伸缩的设置在l型板12上,l型板12对垫块13起到限位的作用效果;l型板12的表面设置有通气槽14,方便舱体7中的氧气进入l型板12中,并且通过另一侧l型管9实现排出,进而实现舱体7中的压力降低。
34.实施例2
35.如图1-3所示,舱体7的外表面底部靠近前侧位置,与支撑件3的表面滑动贯穿设置,且舱体7的顶部铰链连接有密封盖15,舱体7的外表面底部中心处靠近后侧位置,与液压杆6的伸缩端转动连接,且舱体7的外表面底部后侧位置与安装架2的表面滑动连接,l型管9的内部与舱体7的内部连通,且l型管9的外表面底部位置设置有电磁阀10,进气管8的顶部端面与一侧的l型管9的底部端面滑动连接,气动伸缩杆11的伸缩端贯穿l型板12的表面向外延伸,且气动伸缩杆11的伸缩端与垫块13的前表面固定连接。
36.其整个实施例2达到的效果为,设置的支撑件3便于实现舱体7的位置固定,并且保证舱体7可以旋转,设置的密封盖15便于人员开合,进而人员进出舱体7,并且通过液压杆6伸长,利用液压杆6与舱体7表面的转动连接,实现液压杆6伸长时,带动舱体7旋转,当舱体7平放时,安装架2便于实现舱体7后侧的支撑,防止舱体7晃动,设置的电磁阀10便于控制l型管9的开合,实现氧气的进入以及氧气的排出,通过气动伸缩杆11伸长带动垫块13移动,进而人员平躺在舱体7中时,通过垫块13推动病人在舱体7中移动,保证人员的重心靠近舱体7的后侧位置。
37.本发明的具体工作过程:
38.通过液压杆6伸长,实现了舱体7的后侧向上旋转至舱体7的前侧,并抵住固定座1的表面,密封盖15的一端上部设置有玻璃窗,打开密封盖15,人员可以脚踩在垫块13的表面,人员向后倚靠在舱体7中的床体或者活动靠椅上,通过液压杆6收缩实现舱体7旋转复位,通过气动伸缩杆11伸长,实现垫块13带动病人在舱体7中移动,实现人员的重心靠近液压杆6的一侧,制氧机4启动,通过进气管8以及一侧的l型管9,向舱体7中逐渐加入氧气,实现舱体7中逐渐形成高压氧的条件,便于人员逐渐适应舱体7中的压力,一段时间后,通过另一侧l型管9表面的电磁阀10打开,实现舱体7中的氧气通过通气槽14进入l型板12中,并且通过另一侧的l型管9进入空气中,实现舱体7中氧气的逐渐排出,实现舱体7中的压力逐渐降低,保证人员的安全。
39.实施例3
40.参见图4-图5,设置有气囊一16和气囊二17,
41.当人们进入打开密封盖15,并准备进入舱体时,可以使得身体靠在气囊一16上,脚踩在垫块3上,等身体稍微稳定,打开气囊一16的进出层三164,此时人们便可以进入到气囊一16中;人们躺在床体或者靠椅上,床体或者靠椅与垫块连接,床体或者靠椅位于气囊一16中,开始气囊一16和气囊二17均设置有高压氧气,供气管174中的阀门关闭,人们在气囊一16中进行种牙的操作,一定的时间后,气囊一16中的氧气耗尽,此时通过出气管一162,利用抽吸泵,将气囊一16中的二氧化碳抽出,与此同时,打开气囊二17中的供气管174,使得供气管174一端的氧气面罩靠近人们,一定的时间后,气囊二17中的氧气耗尽,同时气囊一16中的二氧化碳也基本被排尽;
42.由于气囊一16和气囊二17是柔性的结构,因此,当气囊一16中的二氧化碳排尽时,气囊一16的形状发生变化,即变瘪,变瘪的程度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形进行调节,比如通过设置气压表,来大致判断气体含量与变瘪程度的关系;
43.随后,关闭供气管174中的阀门,通过进气管一161向气囊一16中供氧,而气囊二17中充满二氧化碳,此时通过出气管二172,将气囊二17中的二氧化碳抽出,直到气囊二变瘪为止,随后通过进气管二171向气囊二17中供氧,直到达到一定的高压值;
44.供氧时,通过其中一l型管可以同时向进气管一161和进气管二171中加入氧气,重复上述的过程,气囊一16和气囊二17能够极大的节省了耗氧量,通过氧气分割的方式,配合气囊的柔性特点,实现了供氧和抽吸过程的顺利进行;
45.注:在气囊一16和气囊二17的外侧分别设置有进出层一163和进出层二173,在制造时,方便了气囊一16和气囊二17的封闭;
46.此外,在出气管一162、进气管一161、出气管二172、进气管二171上设置有电磁阀,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形来调节电磁阀的通断,在此不再详述。
47.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