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工件移动滑槽制作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2022-11-16 11:00: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滑槽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工件移动滑槽制作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很多工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移动位置,同时又需要精确定位,所以配合精度要求很高。配合处间隙大了,工件定位不准;配合处间隙小了,工件的移动会卡阻。完全依靠机械加工来控制配合尺寸精度的难度大、成本高,另外安装时螺栓拧紧力矩也难以掌握。此外,工件的移动在配合面必然产生磨损,配合精度就会发生变化,需要频繁调整较为繁琐,否则难以保证工件的精确位置,移动很可能会导致工件加快磨损。综上,亟需一种工件移动滑槽制作及使用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移动滑槽制作及使用方法,以解决工件移动配合精度要求高、磨损需要频繁调整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件移动滑槽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步骤一、制作支座:根据移动工件尺寸将材料切割至所需尺寸得到支座坯料,在其一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滑槽,沿支座位于滑槽两侧处分别开设若干通孔,其直径与螺柱相匹配,在支座未开设滑槽的至少一面上开设油孔用于进油,并避开通孔钻孔形成通路延伸至滑槽两侧壁、槽底和槽顶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和第三出油孔;
6.步骤二、制作两个外压板:选择板材或棒材,将其长度截为不大于滑槽长度,并在其一面开设若干个螺纹孔,螺纹孔的位置与滑槽一侧的各通孔相匹配,尺寸与螺柱一端的螺纹相匹配;在螺纹孔的一侧固设凸起部或将设有螺纹孔的一面切割出台阶状至螺纹孔的一侧留有凸起部,螺纹孔的另一侧剩余宽度大于支座的通孔与槽壁的间距,在螺纹孔孔口所在平面上开设与第三出油孔位置相对应的进油口,并在外压板上钻孔形成油路从进油口延伸至螺纹孔远离凸起部的一侧形成第四出油孔;
7.步骤三、制作并固定滑板:制作两个侧滑板、两个槽顶滑板和至少一个槽底滑板,其中两个侧滑板固定在滑槽两侧壁,两个槽顶滑板朝向滑槽且固定在外压板的螺纹孔远离凸起部的一侧,槽底滑板固定在滑槽槽底,在侧滑板、槽顶滑板和槽底滑板上分别开设对应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和第四出油孔的通孔用于出油至滑槽内侧;
8.步骤四、组装支座和两个外压板:将两个外压板分别设置在滑槽的槽顶两侧,凸起部所在面朝向支座且凸起部位于支座的通孔远离滑槽的一侧,在进油口处放置o型圈,调整o型圈的位置使其两端分别对齐第三出油孔和进油口,在支座各通孔中穿入螺柱并令各个螺柱一端拧入外压板的螺纹孔,另一端伸出通孔并穿入若干个碟簧后安装螺母以限位。
9.优选的,步骤四安装螺母之前还包括:制作并穿入管状的内套筒和桶状的外套筒,二者内径均不小于碟簧的外径,内套筒套在碟簧外且一端与支座焊接固定,外套筒的桶底
开孔用于螺柱穿过且孔口直径小于碟簧的外径,桶口朝向内套筒,桶口处的内径大于内套筒外径,外套筒内壁设有凸台,凸台的内径小于内套筒外径,内套筒长度与外套筒桶口到桶底的距离之和大于若干个碟簧的厚度,桶口到凸台的距离与若干个碟簧的厚度之和不小于内套筒长度与外套筒桶口到桶底的距离之和;穿入内套筒和外套筒后再安装螺母。
10.优选的,支座上的通孔方向平行于滑槽开口朝向,螺母与外套筒之间还设有垫圈。
11.优选的,若干个碟簧为对合组合方式。
12.优选的,槽底滑板设有两个,分别位于滑槽槽底两侧。
13.优选的,外压板的第一顶面上还开设有圆形槽,其尺寸与o型圈相匹配,o型圈采用弹性材料。
14.优选的,支座上的油孔位于与开设有滑槽的一面相邻的两个侧面上,支座的每个侧面上的油孔设有若干个,对应的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和第四出油孔也分别设有若干个,支座上的各油孔处设有内螺纹并安装有油杯用于加注润滑介质。
15.优选的,侧滑板、槽底滑板和槽顶滑板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台阶孔用于安装沉头螺钉,侧滑板、槽底滑板和槽顶滑板上位于出油用通孔接近滑槽内部的一端处分别开设有储油槽。
16.优选的,储油槽的长度方向与侧滑板、槽底滑板和槽顶滑板的宽度方向相同,侧滑板、槽底滑板和槽顶滑板上的出油用通孔远离滑槽内部的一端设置有倒角扩口,其直径分别大于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和第四出油孔直径。
17.本发明提供的另一技术方案:一种上述方法制成的工件移动滑槽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松开螺母,将移动工件正对滑槽一端,令其两侧面沿着侧滑板、顶面沿着槽底滑板、底面沿着槽顶滑板移入滑槽后,拧紧螺母至移动工件夹紧,再逐渐放松螺母至移动工件刚好能在滑槽内自由滑动;每当移动工件或工件移动滑槽磨损至移动工件松动后,重复拧紧再逐渐放松螺母至移动工件刚好能在滑槽内自由滑动;直至螺母拧到底仍松动时替换磨损件和碟簧。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9.1、该工件移动滑槽制作及使用方法,通过螺柱、碟簧与螺母连接外压板与支座,安装时可以通过调整碟簧压缩量来控制锁紧力,从而达到移动工件既可以在滑槽内沿着滑板滑动,又能实现准确定位的目的,对零件的配合加工精度要求大大减低。
20.2、该工件移动滑槽制作及使用方法,由于外压板与支座不是硬连接,移动副在发生少量磨损时,机构还能自动补偿,保持配合精度,不需要频繁的调整,在磨损到无法夹紧时更换磨损件即可再重复利用。
21.3、该工件移动滑槽制作及使用方法,设置了润滑管路,可以降低移动的磨损及阻力。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沿图2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3中i处的放大图;
26.图5为沿图2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图5中ii处的放大图;
28.图7为本发明中侧滑板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支座;2、移动工件;3、外压板;4、侧滑板;5、槽顶滑板;6、槽底滑板;7、垫圈;8、螺母;9、碟簧;10、外套筒;11、内套筒;12、螺柱;13、油杯;14、o型圈;15、储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本技术中按照本领域通用表述,槽顶为槽开口朝向的外部,槽底为两个侧壁之间的底面;
31.一种工件移动滑槽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2.步骤一、制作支座1:参阅图1至6,根据移动工件2尺寸将材料切割至所需尺寸得到支座1坯料,在其一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滑槽,沿支座1位于滑槽两侧处分别开设若干通孔,具体的,通孔方向宜为平行于滑槽开口朝向,参阅图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螺柱12设有两侧各4个;通孔直径与螺柱12相匹配,在支座1未开设滑槽的至少一面上开设油孔用于进油,并避开通孔钻孔形成通路延伸至滑槽两侧壁、槽底和槽顶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和第三出油孔;
33.步骤二、制作两个外压板3:参阅图4和6,选择板材或棒材,将其长度截为不大于滑槽长度,并在其一面开设若干个螺纹孔,螺纹孔的位置与滑槽一侧的各通孔相匹配,尺寸与螺柱12一端的螺纹相匹配;在螺纹孔的一侧固设凸起部或将设有螺纹孔的一面切割出台阶状至螺纹孔的一侧留有凸起部,可选的,凸起部可以为图4中所示的矩形台阶状,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其作用是拧紧螺母8时,外压板3受到朝向支座1的拉力,外压板3可以以凸起部为与支座1的接触支点,令槽顶滑板5压向移动工件2,因此凸起部与支座1的接触面不宜过宽,例如小于螺柱12直径的1/3;螺纹孔的另一侧剩余宽度大于支座1的通孔与槽壁的间距,在螺纹孔孔口所在平面上开设与第三出油孔位置相对应的进油口,并在外压板3上钻孔形成油路从进油口延伸至螺纹孔远离凸起部的一侧形成第四出油孔;
34.步骤三、制作并固定滑板:参阅图6,制作两个侧滑板4、两个槽顶滑板5和至少一个槽底滑板6,其中两个侧滑板4固定在滑槽两侧壁,两个槽顶滑板5朝向滑槽且固定在外压板3的螺纹孔远离凸起部的一侧,槽底滑板6固定在滑槽槽底,参阅图1,槽底滑板6宜设有两个,分别位于滑槽槽底两侧,在侧滑板4、槽顶滑板5和槽底滑板6上分别开设对应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和第四出油孔的通孔用于出油至滑槽内侧;
35.步骤四、组装支座1和两个外压板3:将两个外压板3分别设置在滑槽的槽顶两侧,凸起部所在面朝向支座1且凸起部位于支座1的通孔远离滑槽的一侧,在进油口处放置o型圈14,调整o型圈14的位置使其两端分别对齐第三出油孔和进油口,在支座1各通孔中穿入螺柱12并令各个螺柱12一端拧入外压板3的螺纹孔,另一端伸出通孔并穿入若干个碟簧9后安装螺母8以限位,若干个碟簧9最好为对合组合方式,以提供足够的可压缩空间,若干个碟簧9也可以等效替换为硬弹簧或是弹性阻尼体等,该替换不影响实际作用原理。
36.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四安装螺母8之前还包括:制作并穿入管状的内套筒11和桶状的外套筒10,二者内径均不小于碟簧9的外径,内套筒11套在碟簧9外且一端与支座1焊接固定,外套筒10的桶底开孔用于螺柱12穿过且孔口直径小于碟簧9的外径,
桶口朝向内套筒11,桶口处的内径大于内套筒11外径,外套筒10内壁设有凸台,凸台的内径小于内套筒11外径,内套筒11长度与外套筒10桶口到桶底的距离之和大于若干个碟簧9的厚度,桶口到凸台的距离与若干个碟簧9的厚度之和不小于内套筒11长度与外套筒10桶口到桶底的距离之和;穿入内套筒11和外套筒10后再安装螺母8;进一步的,螺母8与外套筒10之间还设有垫圈7。
37.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外压板3的第一顶面上还开设有圆形槽,其尺寸与o型圈14相匹配,o型圈14宜采用弹性材料,在调整螺母8松紧时,o型圈14相应的可以挤压和松弛保证不影响调节的同时可以确保润滑介质在传递的过程中不会外泄,o型圈14也可采用其他结构代替,例如两端分别连接第三出油孔和进油口的软管等。
38.参阅图5和图6,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支座1上的油孔位于与开设有滑槽的一面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分别用于供油至位于滑槽中部两侧的侧滑板4、槽底滑板6和槽顶滑板5,支座1的每个侧面上的油孔设有若干个,对应的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和第四出油孔也分别设有若干个,支座1上的各油孔处设有内螺纹并安装有油杯13用于加注润滑介质。
39.参阅图7,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侧滑板4、槽底滑板6和槽顶滑板5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台阶孔用于安装沉头螺钉,固定安装后不会影响移动工件2滑动。
40.参阅图7,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侧滑板4、槽底滑板6和槽顶滑板5上位于出油用通孔接近滑槽内部的一端处分别开设有储油槽15;进一步的,储油槽15的长度方向与侧滑板4、槽底滑板6和槽顶滑板5的宽度方向相同,侧滑板4、槽底滑板6和槽顶滑板5上的出油用通孔远离滑槽内部的一端设置有倒角扩口,其直径分别大于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和第四出油孔直径,便于润滑油脂进入。
41.上述方法制成的工件移动滑槽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松开螺母8,将移动工件2正对滑槽一端,令其两侧面沿着侧滑板4、顶面沿着槽底滑板6、底面沿着槽顶滑板5移入滑槽后,拧紧螺母8至移动工件2夹紧,再逐渐放松螺母8至移动工件2刚好能在滑槽内自由滑动,以在可以移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给予磨损后的自动补偿量,之后在运行过程中,移动工件2和滑板的少量磨损,由于碟簧9的弹性可以给到自动补偿,省去了频繁调整的繁琐工序;每当移动工件2或工件移动滑槽磨损至移动工件2松动后,表示已不能够自动补偿,重复上述拧紧再逐渐放松螺母8至移动工件2刚好能在滑槽内自由滑动的操作即可继续使用;直至某次重复该操作后,出现螺母8拧到底仍松动时,则表示磨损和碟簧9的形变量已经超出了配合精度可接受的范围,此时应当替换磨损件(主要是滑板,移动工件2根据使用情况考虑是否更换)和碟簧9。
42.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43.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