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20:54: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先进生产制造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


背景技术:

2.包装软管广泛应用在膏体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等领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装软管是大批量生产的,在传统生产模式中,高速制管机型在完成软管生产后,将软管直接无序放置在输送皮带上,软管经皮带摩擦作用,向后传递至全检工人身前,由全检工人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及装箱。
3.但是,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多数制造业公司处于用人难、用人荒的尴尬境地中,且人工检测会因工作时间的推移产生疲劳,导致检测稳定性的下降,且人工的介入也导致了微生物混入的风险,在软管包装行业,尤其是药管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增加了微生物管控的难度。
4.综上可见,改变传统生产操作模式,进一步推动自动化生产成为了行业的重要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解决传统软管制造行业生产过程中,软管摆放无序、人工检测稳定性不足、微生物管控难度较高等问题,且提供一个可在线进行智能质检的输送平台。
6.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包括支撑框架、输送带主体、支撑座和操控面板,所述输送带主体和支撑座均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上,并且支撑座的横梁部分位于输送带主体上方,所述操控面板设置在支撑座的横梁部分上,并且操控面板位于输送带主体的正上方,所述输送带主体设有包装软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包括输送带主体,主体由同步带连接;可旋转的操控面板,操控面板自由度270
°
,可实现几乎全部工作范围的位置覆盖;支撑框架主体,主体采用铸铁,具备测算后的自重,放置整个机构因前端及后端的摆动动作产生位置的偏移,主体采用烤漆工艺,有效防止漆面易产生脱落的问题发生;针对不同制管机型的不同车速、软管形态和产品尺寸,会产生不同适配硬件及参数上的差异,但大体结构相同,且此输送带可进行长度缩减,因检测项目较多且各项目之间存在检测要求上的冲突,为满足不同检测需求,顾此输送带较长,非设计缺陷或项目预期不周导致。
7.进一步的,上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所述输送带主体包括输送带支撑框架、输送带驱动装置、两个对称设置的输送传动装置和一组软管输送槽,所述输送带驱动装置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输送传动装置均设置在输送带支撑框架上,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上,所述输送带驱动装置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输送传动装置连接,所述一组软管输送槽与两个对称设置的输送传动装置连接,并且一组软管输送槽依次排列。输
送带主体为整个输送带提供动力、精准速度及位置。
8.进一步的,上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所述软管输送槽上设有倾斜面一和倾斜面二,所述倾斜面一的坡面小于倾斜面二的坡面,并且倾斜面一和倾斜面二呈v字形设置,所述倾斜面一和倾斜面二之间形成凹陷的随形槽。随形槽的结构为仿v字型,前端坡面短、后端坡面长,便于软管放置后由静至动的过程中消除软管的惯性,防止软管移位或掉落,且短坡面具有一个倒v字的坡面,可与另一随形槽的长坡面实现无缝对接,防止软管放置在随形槽时发生机械加工误差的偏差导致软管躺在两个随形槽中间的缝隙上,此随形槽经过软管加工能力的直径测算,对于不同且直径差距过大的软管产品,可进行相应尺寸的变换,随形槽采用内卡式结构,便于拆卸与组装。
9.进一步的,上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上设有理管靠山一。为检测平台提供检测基准面实现对焦的理管靠山一。
10.进一步的,上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上设有理管靠山二,所述理管靠山二的起始端和理管靠山一的末端正对设置。根据管长限制软管位置的理管靠山二。
11.进一步的,上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上设有理管变向靠山,所述理管靠山一和理管变向靠山位于一组软管输送槽的一侧,并且理管靠山一位于理管变向靠山靠近输送带主体起始端的一侧。为下一检测工位提供基准变化实现变换对焦的理管变向靠山。
12.进一步的,上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上设有出管变向靠山,所述出管变向靠山位于一组软管输送槽远离理管变向靠山的另一侧,所述理管靠山一、理管靠山二、理管变向靠山和出管变向靠山沿着输送带主体起始段至末端的方向依次设置。为装箱机的摆动上管平台提供同一取管位置的出管变向靠山。
13.进一步的,上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上设有理管靠山一的位置处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感应电眼,所述两个对称设置的感应电眼位于一组软管输送槽的两侧。其上料段增加了对射感应电眼进行有管检测,当有产品经过时才会触发后段的检测工位进行质量检测,否则不触发,此项增加意在延长检测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检测数据的有效性。
14.进一步的,上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所述输送带驱动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主动传动齿轮、传送皮带、感应齿轮、接近感应电眼、从动传动齿轮和皮带张紧轮,所述伺服电机的转轴和主动传动齿轮连接,所述主动传动齿轮通过传送皮带和从动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皮带张紧轮与传送皮带相接触,所述感应齿轮和从动传动齿轮通过同一转轴连接,所述接近感应电眼可接收感应齿轮的电信号,所述从动传动齿轮和输送传动装置连接。用于提供动力和位置控制的伺服电机、将伺服电机动力传递出去的主动传动齿轮、用于将传动齿轮的动力传递至下一段的传送皮带、将传送皮带固定,且便于拆卸的皮带涨紧轮、能够实现精准位置和速度控制的接近感应电眼、配合实现驱动实时监测及调控的感应齿轮、为将动力传递至输送带齿轮的从动传动齿轮、与输送带的同步带相连,且用于动力传递的同步带驱动齿轮。
15.进一步的,上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所述输送传动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同步带驱动齿轮和同步带,所述两个对称设置的同步带驱动齿轮的其中之一和从
动传动齿轮连接,所述同步带套设在两个对称设置的同步带驱动齿轮上,所述一组软管输送槽的端部与同步带连接。
16.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当已完成生产的软管经前端摆动机构放置在对应前端生产车速匀速运动的本发明的随形槽内,经可调节理管部分将软管进行位置固定,方便智能在线检测设备进行质量检验,检验过程中由于检验项目多样,检验设备分布于此输送带的不同区域,且对于检测视野有各自要求,所以需要软管在此输送带上实现3次不同定位点的理管动作,完成检测后,经后端摆动真空抓手将软管吸取并传递至后端的装箱机中,完成生产过程。
1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具有如下优点:
18.1、随形槽可点动,为检测的建模等准备工作提供基准操作面;
19.2、控制面板可调节此输送带的速度,实现与前端kmk240高速制管机的不同车速的动作匹配;
20.3、输送带采用同步带连接方式,增加了运行过程中的设备稳定性,以及速度和位置的可靠性;
21.4、质量检测前,输送带两侧具备两个对射电眼,可判断此输送带随形槽内是否存在软管产品,当有产品经过时后续检测工位对此随形槽进行拍照检测,无产品经过时,检测工位不拍照检测,延长检测工位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输送带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软管输送槽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感应电眼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输送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支撑框架1、输送带主体2、输送带支撑框架21、理管靠山一211、理管靠山二212、理管变向靠山213、出管变向靠山214、感应电眼215、输送带驱动装置22、伺服电机221、主动传动齿轮222、传送皮带223、感应齿轮224、接近感应电眼225、从动传动齿轮226和皮带张紧轮227、输送传动装置23、同步带驱动齿轮231、软管输送槽24、倾斜面一241、倾斜面二242、随形槽243、支撑座3、操控面板4。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
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33.如图1所示的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包括支撑框架1、输送带主体2、支撑座3和操控面板4,所述输送带主体2和支撑座3均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1上,并且支撑座3的横梁部分位于输送带主体2上方,所述操控面板4设置在支撑座3的横梁部分上,并且操控面板4位于输送带主体2的正上方,所述输送带主体2设有包装软管。
34.如图2所示的输送带主体2包括输送带支撑框架21、输送带驱动装置22、两个对称设置的输送传动装置23和一组软管输送槽24,所述输送带驱动装置22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输送传动装置23均设置在输送带支撑框架21上,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21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1上,所述输送带驱动装置22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输送传动装置23连接,所述一组软管输送槽24与两个对称设置的输送传动装置23连接,并且一组软管输送槽24依次排列。
35.如图3所示的软管输送槽24上设有倾斜面一241和倾斜面二242,所述倾斜面一241的坡面小于倾斜面二242的坡面,并且倾斜面一241和倾斜面二242呈v字形设置,所述倾斜面一241和倾斜面二242之间形成凹陷的随形槽243,且两个相邻的输送槽之间,倾斜面二242与倾斜面一241之间较紧密的相接,避免了相邻的输送槽之间出现连接间的缝隙,进而避免输送过程中产品跌落至两相邻输送槽间隙上导致后续检测无法拍摄及后端摆渡手取管时无法准确吸取的问题发生。
36.为了便于进行软管检测,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21上设有理管靠山一211。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21上设有理管靠山二212,所述理管靠山二212的起始端和理管靠山一211的末端正对设置。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21上设有理管变向靠山213,所述理管靠山一211和理管变向靠山213位于一组软管输送槽24的一侧,并且理管靠山一211位于理管变向靠山213靠近输送带主体2起始端的一侧。所述输送带支撑框架21上设有出管变向靠山214,所述出管
变向靠山214位于一组软管输送槽24远离理管变向靠山213的另一侧,所述理管靠山一211、理管靠山二212、理管变向靠山213和出管变向靠山214沿着输送带主体2起始段至末端的方向依次设置。
37.如图4所示的输送带支撑框架21上设有理管靠山一211的位置处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感应电眼215,所述两个对称设置的感应电眼215位于一组软管输送槽24的两侧。
38.如图5所示的输送带驱动装置22包括伺服电机221、主动传动齿轮222、传送皮带223、感应齿轮224、接近感应电眼225、从动传动齿轮226和皮带张紧轮227,所述伺服电机221的转轴和主动传动齿轮222连接,所述主动传动齿轮222通过传送皮带223和从动传动齿轮226连接,所述皮带张紧轮227与传送皮带223相接触,所述感应齿轮224和从动传动齿轮226通过同一转轴连接,所述接近感应电眼225可接收感应齿轮224的电信号,所述从动传动齿轮226和输送传动装置23连接。
39.另外,所述输送传动装置2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同步带驱动齿轮231和同步带(图中省略未示出),所述两个对称设置的同步带驱动齿轮231的其中之一和从动传动齿轮226连接,所述同步带套设在两个对称设置的同步带驱动齿轮231上,所述一组软管输送槽24的端部与同步带连接。
40.本实用新型包装软管的在线检测输送机构的工作原理为:
41.设备运行时,由前一阶段的与制管设备动态连接的摆渡取管装置将软管较平稳的放置在与车速相匹配的输送带接管槽随形槽中,软管在随形槽中可触发感应电眼,提前将信号传递给智能检测设备,检测设备提前做好检测准备,随后软管随输送带同步运动至理管靠山一及理管靠山二处,提前调至好位置的理管靠山二将软管限制在理管靠山一及理管靠山二中间,为下一步的检测提供稳定的对焦位置,第一检测项完成检测后软管在随形槽中随输送带传送至理管变向靠山处,向第二检测位置移动的同时为第二检测项提供固定的对焦位置,在完成所有检测项目及不良品在线剔除后,软管经出管变向靠山理管动作固定出管位置,由后端的出管抓手取走固定位置的软管产品,放置在后端的装箱机输送带上完成最后的装箱动作。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