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06:38: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


背景技术:

2.静脉输液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耗材,经过无菌处理后用于临床输液,在给病人输液时,作用于输液瓶和病人静脉之间,是输液瓶与静脉之间药液的通道,通常情况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瓶内药液顺着较细的输液管流入滴斗,当滴斗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力时,瓶内的药液顺着输液管流入静脉。传统的输液方式需要陪护人员或医护人员抽出时间观察药液是否输完,并且需要人工手动操作换药装置切换输注药液,使得医护人员工作量较大,特别是需要快速大量补充同类型药液的病人,如果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没有及时发现瓶内药液已经输完,造成病人针头部分出现回血现象,不仅给病人造成疼痛,让病人出现一种恐慌心理,不利于对疾病的治疗,而且需要医护人员重新注射,增加了工作量。因此需要研制一种能够自动切换输注药液,无需人工切换,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能有效地防止回血,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切换输注药液,无需人工切换,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能有效地防止回血,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包括莫非氏滴管,莫非氏滴管的上部通过连接管连接有转换管,转换管内设置至少两根进液管,每根进液管的上端伸出转换管经药液过滤器连接穿刺针头,每根穿刺针头下方的一侧各自设置有进气管,进气管上安装有空气过滤器;每根进液管插入在转换管内的深度不一,插入深度最浅的进液管直接与转换管导通连接,其它进液管在出液口下方均各自设置有网兜,网兜内设置有锥形的第一浮球阀;莫非氏滴管的下方设置有自动排气止液装置,自动排气止液装置的出口连接输液管,输液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
5.进一步地,自动排气止液装置包括调节管,调节管设置在莫非氏滴管与输液管之间,在调节管与输液管连接处设置有滤网,滤网上方设置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浮球阀。
6.进一步地,进液管通过管卡固定设置。
7.进一步地,转换管与莫非氏滴管之间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的出口高于未设置第一浮球阀的那根进液管的出口。
8.进一步地,转换管顶部设置有单向排气管。
9.进一步地,连接管上设置有加药管。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能自动切换输注药液,整个过程完全自动进行,无需医护人员人工进行药液切换,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能有效地防止回血,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特别适用于需要快速大量补充同类型药液的
病人。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图1中ⅰ放大图;
13.图3为图1中ⅱ放大图;
14.图4为图3中b向视图;
15.图中:1-穿刺针头,2-进气管,3-空气过滤器,4-药液过滤器,5-管卡,6-进液管,7-转换管,8-连接管,9-排气管,10-莫非氏滴管,11-流量调节器,12-输液管,13-加药管,14-单向排气管,15-第一浮球阀,16-网兜,17-自动排气止液装置,18-调节管,19-滤网,20-弹簧,21-第二浮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包括莫非氏滴管10,莫非氏滴管10的上部通过连接管8连接有转换管7,转换管7内设置至少两根进液管6,每根进液管6的上端伸出转换管7经药液过滤器4连接穿刺针头1,每根穿刺针头1下方的一侧各自设置有进气管2,进气管2上安装有空气过滤器3;每根进液管6插入在转换管7内的深度不一,插入深度最浅的进液管6直接与转换管7导通连接,其它进液管6在出液口下方均各自设置有网兜16,网兜16内设置有锥形的第一浮球阀15;莫非氏滴管10的下方设置有自动排气止液装置17,自动排气止液装置17的出口连接输液管12,输液管12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11。
18.自动排气止液装置17包括调节管18,调节管18设置在莫非氏滴管10与输液管12之间,在调节管18与输液管12连接处设置有滤网19,滤网19上方设置有弹簧20,弹簧2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浮球阀21。
19.进液管6通过管卡5固定设置。
20.转换管7与莫非氏滴管10之间设置有排气管9,排气管9的出口高于未设置第一浮球阀15的那根进液管6的出口。
21.转换管7顶部设置有单向排气管14。
22.连接管8上设置有加药管13。
23.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将未设置第一浮球阀15的那根进液管6的穿刺针头7插入第一组输液瓶内,在药液重力的作用向下流动,自动排尽输液管12内的空气后,关闭流量调节器11即可进行静脉穿刺,而后进行正常输液。同时液面不断升高,当液面到达插入深度最深那根进液管6的出液口处时,由于液面的浮力使第一浮球阀15上升,堵住了该根进液管6的出液口;液面继续上升,当到达插入深度位于第二的那根进液管6的出液口处时,由于液面的浮力使得该处的第一浮球阀15上升,堵住了该根进液管6的出液口,以此类推,直到液
面上升到没有设置第一浮球阀15的那根进液管6的出液口时,进液量和出液量保持平衡,液面保持基本不变,此时按顺序接好第二、第三组药液,就这样直到这根进液管6所应对的那个输液瓶的药液全部输完,液面下降,降至插入深度第二浅的那个进液管6的出液口下方,由于浮力消失,第一浮球阀15下降,此时该进液管6不断向转换管7内进液,进液量和出液量保持平衡,液面保持不变,直到该进液管6对应的输液瓶内的药液输完,以此类推,最终将插入深度最深的进液管6所对应的输液瓶内的药液输完;该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能自动切换输注药液,整个过程完全自动进行,无需医护人员人工切换,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特别适用于需要快速大量补充同类型药液的病人。
24.自动排气止液装置的工作原理:药液进入莫非氏滴管10后,在药液重力的作用下使弹簧20压缩,弹簧20向下运动,第二浮球阀21打开,药液通过输液管12顺利进入患者静脉内,当输液瓶内药液输完时,此时没有药液重力的作用,弹簧4在回复力作用下带动第二浮球阀21向上运动,使第二浮球阀21与输液管12端口形成闭合状态,使静脉内的血液不能向上运动,从而达到防止回血的目的。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包括莫非氏滴管(10),其特征在于:莫非氏滴管(10)的上部通过连接管(8)连接有转换管(7),转换管(7)内设置至少两根进液管(6),每根进液管(6)的上端伸出转换管(7)经药液过滤器(4)连接穿刺针头(1),每根穿刺针头(1)下方的一侧各自设置有进气管(2),进气管(2)上安装有空气过滤器(3);每根进液管(6)插入在转换管(7)内的深度不一,插入深度最浅的进液管(6)直接与转换管(7)导通连接,其它进液管(6)在出液口下方均各自设置有网兜(16),网兜(16)内设置有锥形的第一浮球阀(15);莫非氏滴管(10)的下方设置有自动排气止液装置(17),自动排气止液装置(17)的出口连接输液管(12),输液管(12)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其特征在于:自动排气止液装置(17)包括调节管(18),调节管(18)设置在莫非氏滴管(10)与输液管(12)之间,在调节管(18)与输液管(12)连接处设置有滤网(19),滤网(19)上方设置有弹簧(20),弹簧(2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浮球阀(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其特征在于:进液管(6)通过管卡(5)固定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其特征在于:转换管(7)与莫非氏滴管(10)之间设置有排气管(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其特征在于:转换管(7)顶部设置有单向排气管(14)。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其特征在于:连接管(8)上设置有加药管(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多头全自动输液管,包括莫非氏滴管,莫非氏滴管的上部通过连接管连接有转换管,转换管内设置至少两根进液管,每根进液管的上端伸出转换管经药液过滤器连接穿刺针头,每根穿刺针头下方的一侧各自设置有进气管;每根进液管插入在转换管内的深度不一,插入深度最浅的进液管直接与转换管导通连接,其它进液管在出液口下方各自设置有第一浮球阀;莫非氏滴管的下方设置有自动排气止液装置,自动排气止液装置的出口连接输液管,输液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本实用新型能够自动切换输注药液,无需人工切换,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能有效地防止回血,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特别适用于需要快速大量补充同类型药液的病人。的病人。的病人。


技术研发人员:马云春 崔德花 毕静 王征 杨妮 自勤洁 李云华 李林雄 刘俊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技术研发日:2022.02.11
技术公布日:2022/11/1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