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03:04: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吊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2.吊装装置用于配合起吊设备对货物进行起吊和移载。目前,货物的脱钩操作主要由人工手动完成,人工脱钩费时费力,不仅严重影响到施工进度,也难以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在陡坡、水上、海洋等起吊场景中,操作人员难以到达吊装位置,从而不能顺利地完成对货物的脱钩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用以解决当前难以对吊装装置吊装的货物进行脱钩操作的问题。
4.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包括:吊装支架、脱钩控制单元、连动组件和吊钩组件;所述吊装支架设有卡口,所述脱钩控制单元设于所述吊装支架上;所述连动组件包括顶杆和释放钩;所述脱钩控制单元与所述顶杆连接,所述顶杆与所述释放钩活动连接,所述释放钩与所述吊装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脱钩控制单元可驱动所述顶杆移动,使得所述顶杆带动所述释放钩相对于所述吊装支架转动,以改变所述释放钩的钩头与所述卡口的配合状态;
5.在所述释放钩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形下,所述释放钩的钩头靠近所述卡口,以将至少部分所述吊钩组件锁止于所述卡口中;在所述释放钩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形下,所述释放钩的钩头远离所述卡口,以使得所述吊钩组件从所述卡口中脱离。
6.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所述吊装支架包括第一卡接部、吊装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脱钩控制单元设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连动组件包括第一连动组件和第二连动组件;
7.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吊装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均设有所述卡口;
8.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连动组件的顶杆连接,所述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与所述第一卡接部转动连接,所述释放钩的钩头与所述第一卡接部上的卡口配合,对所述吊钩组件的一端进行锁止或释放;
9.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连动组件的顶杆连接,所述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与所述第二卡接部转动连接,所述释放钩的钩头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上的卡口配合,对所述吊钩组件的另一端进行锁止或释放。
10.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在所述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处于第二状态,所述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形下,所述吊钩组件的一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卡接部上的卡口中脱离,所述吊钩组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卡接部上的卡口中;
11.在所述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形下,所述吊钩组件的一端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上的卡口中,所述吊钩组件的另一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二卡接部上的卡口中脱离;
12.在所述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与所述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形下,所述吊钩组件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所述吊装支架的卡口中脱离。
1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所述吊钩组件包括连接架和活动钩;所述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的钩头与所述第一卡接部上的卡口配合,以控制所述连接架的第一端的锁止或释放;所述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的钩头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上的卡口配合,以控制所述连接架的第二端的锁止或释放;
14.所述活动钩套设于所述连接架上,并可沿所述连接架的延伸方向移动。
15.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所述连接架包括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节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呈夹角设置;
16.在所述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与所述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形下,所述活动钩套设于所述第一节段和所述第二节段的连接部位。
17.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所述脱钩控制单元包括壳体、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
18.所述壳体与所述吊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旋转件的输出轴设于所述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一连动组件的顶杆通过螺纹接头和螺纹孔连接;所述第二旋转件的输出轴设于所述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二连动组件的顶杆通过螺纹接头和螺纹孔连接。
19.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所述脱钩控制单元还包括:无线接收模块、控制模块和第一电源模块;
20.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分别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用于与遥控器无线通讯,所述无线接收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连接。
21.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吊装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围成半封闭结构,以使得所述吊装支架具有容置空间;所述脱钩控制单元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2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所述壳体包括防水罩、底座和密封圈;所述防水罩具有罩口端,所述罩口端通过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防水罩和所述底座之间形成密闭的容纳腔,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
2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所述底座呈槽状结构,所述罩口端的外侧面与所述底座的槽壁面贴合,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罩口端的端面与所述底座的槽底面之间。
2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通过在吊装支架上设置脱钩控制单元、连动组件和吊钩组件,可通过脱钩控制单元驱动顶杆移动,由顶杆带动释放钩相对于吊装支架转动,以改变释放钩的钩头与卡口的配合状态,从而在需要脱钩的场景下,通过控制释
放钩的钩头远离卡口,可使得吊钩组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从卡口中脱离,从而实现对吊钩组件的释放。
25.由上可知,相比于人工脱钩操作而言,本发明确保了脱钩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可在陡坡、水上、海洋等人工不可达到的区域进行起吊作业,并自动完成脱钩操作。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脱钩控制单元的剖视示意图;
30.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的控制结构框图;
31.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在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和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均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在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处于第二状态,以及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均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
34.100、吊装支架;101、第一卡接部;102、吊装部;103、第二卡接部;111、卡口;112、容置空间;
35.200、脱钩控制单元;201、壳体;202、第一旋转件;203、第二旋转件;204、无线接收模块;205、控制模块;206、第一电源模块;21、防水罩;22、底座;23、密封圈;211、充电接口;
36.300、连动组件;301、顶杆;302、释放钩;3021、钩头;
37.400、吊钩组件;401、连接架;402、活动钩;
38.500、遥控器;501、无线发射模块;502、第二电源模块;503、输入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下面结合图1-图6描述本发明的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
4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脱钩的吊装装置,包括:吊装支架100、脱钩控制单元200、连动组件300和吊钩组件400;吊装支架100设有卡口111,脱钩控制单元200设于吊装支架100上;连动组件300包括顶杆301和释放钩302;脱钩控制单元200与顶杆301连接,顶杆301与释放钩302活动连接,释放钩302与吊装支架100转动连接。
42.脱钩控制单元200可驱动顶杆301移动,使得顶杆301带动释放钩302相对于吊装支架100转动,以改变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与卡口111的配合状态,从而对吊钩组件400进行
锁止或释放。
43.在释放钩302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形下,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靠近卡口111,以将至少部分吊钩组件400锁止于卡口111中;在释放钩302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形下,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远离卡口111,以使得吊钩组件400从卡口111中脱离。
44.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示的吊装支架100用于与起吊设备连接,在确保吊装支架100的机械强度,以使得吊装支架100能够承受一定载荷的同时,还可在吊装支架100上设置挂钩、挂接孔等挂接结构,以便基于挂接结构将吊装支架100挂接于起吊设备上。
45.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所示的脱钩控制单元200可通过电动推杆、直线电机、旋转驱动件等驱动机构驱动顶杆301相对于吊装支架100移动,以使得释放钩302在顶杆301的带动下相对于吊装支架100转动。
46.在此应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可将脱钩控制单元200的输出端与顶杆301的一端连接,将顶杆301的另一端与释放钩302活动连接。脱钩控制单元200的输出端可驱动顶杆301沿直线路径或弧线路径相对于吊装支架100移动。
47.其中,本实施例可在释放钩302远离钩头3021的一端设置条形孔,在顶杆301的另一端设置连接销,连接销穿设于条形孔中,并可沿着条形孔的延伸方向移动,以实现将顶杆301的另一端与释放钩302活动连接。本实施例可将释放钩302靠近钩头3021的一端通过转轴与吊装支架100连接,以使得释放钩302可转动地安装于吊装支架100上。
48.进一步地,吊钩组件400用于与货物连接,吊装支架100可设置一个或至少两个卡口111,但是,应确保卡口111与连动组件300一一相对设置。显然,在卡口111设置多个的情形下,可基于多个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与多个卡口111一一对应地配合,以对吊钩组件400上的多个部位进行锁止或释放控制。
49.另外,在释放钩302处于第二状态时,为了确保吊钩组件400能够从卡口111中顺畅地脱离,本实施例可将卡口111设于吊装支架100的底端,以使得在对货物起吊的过程中,卡口111的开口端朝下布置。
50.由上可知,本发明通过在吊装支架100上设置脱钩控制单元200、连动组件300和吊钩组件400,可通过脱钩控制单元200驱动顶杆301移动,由顶杆301带动释放钩302相对于吊装支架100转动,以改变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与卡口111的配合状态,从而在需要脱钩的场景下,通过控制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远离卡口111,可使得吊钩组件400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从卡口111中脱离,从而实现对吊钩组件400的释放。
51.由上可知,相比于人工脱钩操作而言,本发明确保了脱钩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可在陡坡、水上、海洋等人工不可达到的区域进行起吊作业,并自动完成脱钩操作。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吊装支架100包括第一卡接部101、吊装部102和第二卡接部103。吊装部102的中部设有挂接孔,第一卡接部101与吊装部102的一端连接,第二卡接部103与吊装部10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卡接部101和第二卡接部103可相对于吊装部102的轴对称线呈对称设置。
53.如图1所示,第一卡接部101、吊装部102和第二卡接部103围成半封闭结构,以使得吊装支架100具有容置空间112;脱钩控制单元200安装于容置空间112中。
54.与此同时,本实施例可在第一卡接部101朝向第二卡接部103的一侧设置第一承托部,在第二卡接部103朝向第一卡接部101的一侧设置第二承托部,从而在将脱钩控制单元
200放置于第一承托部和第二承托部上的同时,可通过第一螺栓锁紧组件将第一卡接部101与脱钩控制单元200的一侧连接,并通过第二螺栓锁紧组件将第二卡接部103与脱钩控制单元200的另一侧连接。
55.进一步地,脱钩控制单元200设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连动组件300包括第一连动组件和第二连动组件。相应地,第一卡接部101的下端和第二卡接部103的下端均设有卡口111。
56.其中,脱钩控制单元200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连动组件的顶杆301连接,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与第一卡接部101转动连接,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与第一卡接部101上的卡口111配合,以控制吊钩组件400的一端的锁止或释放。
57.脱钩控制单元200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连动组件的顶杆301连接,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与第二卡接部103转动连接,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与第二卡接部103上的卡口111配合,以控制吊钩组件400的另一端的锁止或释放。
58.如图5所示,在对货物进行起吊和移载时,可控制脱钩控制单元200停止工作,也即确保第一连动组件的顶杆301和第二连动组件的顶杆301相对于吊装支架100处于静止状态,从而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与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均处于第一状态,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将吊钩组件400的一端锁止于第一卡接部101上的卡口111中,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将吊钩组件400的另一端锁止于第二卡接部103上的卡口111中,以实现对吊钩组件400的锁止,确保了吊钩组件400不会从吊装支架100上脱离。
59.如图6所示,在需要进行脱钩控制时,可选择对吊钩组件400的一端进行释放,其操作如下:通过脱钩控制单元200的第一输出端驱动第一连动组件的顶杆301移动,以使得该顶杆301带动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相对于吊装支架100做顺时针转动,直至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60.此时,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处于第二状态,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远离第一卡接部101上的卡口111,吊钩组件400的一端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一卡接部101上的卡口111中脱离,以实现对吊钩组件400的一端的释放。
61.与此同时,由于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处于第一状态,吊钩组件400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设于第二卡接部103上的卡口111中,则吊钩组件400可以第二卡接部103上的卡口111所在的位置为中心进行逆时针转动。
62.其中,吊钩组件400包括连接架401和活动钩402;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与第一卡接部101上的卡口111配合,以对连接架401的第一端进行锁止或释放;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的钩头3021与第二卡接部103上的卡口111配合,以控制对连接架401的第二端的锁止状态;活动钩402套设于连接架401上,并可沿连接架401的延伸方向移动。
63.如此,在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处于第二状态,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处于第一状态时,连接架401的第一端从第一卡接部101上的卡口111中脱离,连接架401以第二卡接部103上的卡口111所在的位置为中心进行逆时针转动,以使得活动钩402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连接架401的延伸方向朝向连接架401的第一端移动,直至活动钩402从连接架401上脱离,从而实现活动钩402的脱钩。
64.在对吊钩组件400的一端的脱钩操作出现故障时,可选择对吊钩组件400的另一端
进行释放,参照如下操作:通过脱钩控制单元200的第二输出端驱动第二连动组件的顶杆301移动,以使得该顶杆301带动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相对于吊装支架100做逆时针转动,直至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65.此时,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保持于第一状态,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处于第二状态,吊钩组件400的一端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卡接部101上的卡口111中,吊钩组件400的另一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二卡接部103上的卡口111中脱离。也就是说,连接架401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卡接部101上的卡口111中,连接架401的第二端从第二卡接部103上的卡口111中脱离,则连接架401以第一卡接部101上的卡口111所在的位置为中心进行顺时针转动,以使得活动钩402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连接架401的延伸方向朝向连接架401的第二端移动,直至活动钩402从连接架401上脱离,从而实现活动钩402的脱钩。
66.当然,在对吊钩组件400的两端同时进行释放,可参照如下操作:在通过脱钩控制单元200的第一输出端驱动第一连动组件的顶杆301移动的同时,还通过脱钩控制单元200的第二输出端驱动第二连动组件的顶杆301移动,以使得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与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均处于第二状态,从而吊钩组件400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吊装支架100的卡口111中脱离,以实现对吊钩组件400的两端的释放。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连接架401包括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第一节段的一端和第二节段的一端连接,第一节段与第二节段呈夹角设置。在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与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形下,活动钩402套设于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的连接部位。
68.如此,在对货物进行吊装和移载的过程中,基于连接架401的设计,确保活动钩402套设于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的连接部位,使得活动钩402尽可能地稳定在连接架401的中部,以便基于活动钩402分布的位置确保整个吊装装置受力的均衡性和对货物吊装的稳定性。
69.在一个示例中,本实施例可通过折弯加工的方式对直线状的型材进行加工,以得到本实施例所示的连接架401,连接架401上的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的长度相等,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均呈直线状,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之间的夹角可以为60
°
~150
°

70.例如,本实施例可设置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的连接部位处于吊装支架100的轴对称线上,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之间的夹角为120
°
~150
°
。其中,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之间的夹角具体可以为120
°
、135
°
或150
°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脱钩控制单元200包括壳体201、第一旋转件202和第二旋转件203。其中,第一旋转件202和第二旋转件203均可以为本领域公知的伺服电机。
72.进一步地,壳体201与吊装支架100连接,第一旋转件202和第二旋转件203设于壳体201内,第一旋转件202的输出轴设于壳体201外,并与第一连动组件的顶杆301通过螺纹接头和螺纹孔连接;第二旋转件203的输出轴设于壳体201外,并与第二连动组件的顶杆301通过螺纹接头和螺纹孔连接。
73.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可在第一旋转件202的输出轴上设置外螺纹以形成螺纹接头,在第一连动组件的顶杆301的一端构造螺纹孔,使得第一旋转件202上的螺纹接头与第一连动组件的顶杆301上的螺纹孔通过螺纹配合。其中,本实施例也可在第二旋转件
203的输出轴上设置螺纹接头,在第二连动组件的顶杆301的一端构造螺纹孔,使得第二旋转件203上的螺纹接头与第二连动组件的顶杆301上的螺纹孔通过螺纹配合。
74.由于顶杆301的另一端通过连接销与释放钩302上的条形孔配合,且顶杆301的轴线与连接销的轴线垂直,则本实施例可通过控制第一旋转件202的转动改变螺纹接头在螺纹孔内的安装深度,从而控制顶杆301相对于吊装支架100移动。
75.在一个示例中,本实施例可控制第一旋转件202的输出轴做顺时针转动,使得控制第一连动组件的顶杆301远离第一旋转件202,直至顶杆301与第一旋转件202的输出轴脱离。在此过程中,第一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以使得连接架401的第一端从第一卡接部101上的卡口111中脱离。
76.在另一个示例中,本实施例可控制第二旋转件203的输出轴做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二连动组件的顶杆301远离第二旋转件203,直至顶杆301与第二旋转件203的输出轴脱离。在此过程中,第二连动组件的释放钩302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以使得连接架401的第二端从第二卡接部103上的卡口111中脱离。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为便于实现对第一旋转件202和第二旋转件203的远程无线控制,脱钩控制单元200还包括:无线接收模块204、控制模块205和第一电源模块206。
78.其中,无线接收模块204可以为本领域公知的接收天线。控制模块205可以包括本领域公知的单片机或plc控制器。
79.与此同时,第一电源模块206可以包括电池组件,本实施例可针对第一旋转件202和第二旋转件203分别配置一套电池组件,并设置与每套电池组件相连接的充电接口211。其中,充电接口211的一端延伸至壳体201外,在充电接口211上及充电接口211与壳体201之间设置有防水密封结构,以确保充电接口211能够在有水的环境中使用。
80.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无线接收模块204、控制模块205和第一电源模块206分别设于壳体201内;无线接收模块204、控制模块205、第一旋转件202和第二旋转件203分别与第一电源模块206连接;无线接收模块204用于与遥控器500无线通讯,无线接收模块204与控制模块205连接,控制模块205分别与第一旋转件202和第二旋转件203连接。
81.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遥控器500可利用无线高频通讯,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稳定等特点。相应地,遥控器500包括无线发射模块501和第二电源模块502,第二电源模块502与无线发射模块501连接。
82.其中,无线发射模块501可采用脱钩控制单元200的无线接收模块204相适配的发射天线。当然,无线发射模块501和无线接收模块204也可采用能够实现无线通讯的蓝牙模块、zigbee模块、4g模块和5g模块当中的任一种,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83.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遥控器500还设置有输入模块503,输入模块503可包括触摸屏和键盘,输入模块503与无线发射模块501连接。如此,操作者可通过输入模块503输入控制指令,以控制第一旋转件202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及停止运行。操作者也可通过输入模块503输入控制指令,以控制第二旋转件203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及停止运行。
84.在此应指出的是,在恶劣工况下,为确保对吊装装置进行脱钩控制的可靠性,本实施例对脱钩控制单元200和遥控器500均进行备份设计。如图4所示,在脱钩控制单元200中,第一电源模块206包括第一电源单元和第二电源单元,控制模块205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
二控制单元。
85.其中,第一电源单元分别给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一旋转件202供电,第一控制单元可接收其中一个遥控器500的控制指令,以对第一旋转件202的转动状态进行控制。
86.相应地,第二电源单元分别给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二旋转件203供电,第二控制单元可接收另一个遥控器500的控制指令,以对第二旋转件203的转动状态进行控制。
8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实现对脱钩控制单元200的防水设计,本实施例所示的壳体201包括防水罩21、底座22和密封圈23;防水罩21具有罩口端,罩口端通过密封圈23与底座22连接;防水罩21和底座22之间形成密闭的容纳腔,第一旋转件202和第二旋转件203安装于容纳腔内。
88.如图3所示,第一旋转件202和第二旋转件203的机身分别与底座22连接,第一旋转件202的输出轴穿设于底座22上的第一穿孔中,第二旋转件203的输出轴穿设于底座22上的第二穿孔中。
89.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可在第一旋转件202的输出轴与第一穿孔之间设置第一接触密封,在第二旋转件203的输出轴与第二穿孔之间设置第二接触密封,以防止水从第一旋转件202的输出轴与第一穿孔之间的间隙或第一旋转件202的输出轴与第一穿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201内。
90.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底座22呈槽状结构,罩口端的外侧面与底座22的槽壁面贴合,密封圈23设于罩口端的端面与底座22的槽底面之间。
91.其中,本实施例可在罩口端的端面设置环形凹槽,在将密封圈23前入至环形凹槽内的同时,还将罩口端的端面与底座22的槽底面贴合,以确保防水罩21和底座22之间容纳腔的密封性。
9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