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01:30: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性能参数逐年攀升,发热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果散热设计不当,容易导致使用过程中出现卡顿、延迟、耗电增加等现象,更严重出现无法使用、烫伤等事故。
3.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的系统级芯片通过导热凝胶接触到支架上,均热板通过双面胶与支架正面贴合,石墨散热膜贴到支架和均热板上。手机在运行时系统级芯片产生热量,热量首先传导到导热凝胶,然后传导到支架,一部分热量经过支架扩散开,另一部分热量经过正面的双面胶传导到均热板,均热板的蒸发端吸热使换热介质蒸发并运动到冷凝端,换热介质在冷凝端冷凝放热后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再回到蒸发端吸热,进而散除热量。但是,均热板在工作时,毛细力由毛细结构提供,由于毛细结构提供的毛细力偏弱,液体输运能力不强,而且在均热板工作过程中液体和气体相向运动存在阻碍,因此不能满足高负载下的散热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至少解决均热板不能满足高负载下的散热要求,以及主动液冷系统在低负载下无法兼顾散热需求和水泵的耗电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6.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发热器件;均热板,包括蒸发端和冷凝端,蒸发端对应发热器件设置,均热板内设有腔体,腔体用于容置换热介质,腔体上设有进口和出口,进口靠近蒸发端,出口靠近冷凝端;阀体,设于进口和出口,用于开启或关闭进口和出口;泵体,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与出口连通,出液口与进口连通,泵体用于驱动换热介质流动。
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发热器件、均热板、阀体和泵体,均热板包括蒸发端和冷凝端,蒸发端对应发热器件设置,在泵体关闭时,蒸发端处的换热介质吸收热量蒸发,蒸汽扩散到腔体的其他部分,然后在冷凝端释放热量冷凝后再次回到蒸发端,实现对发热器件的散热,满足低负载下的散热需求,通过关闭泵体节省耗电;在泵体开启时,驱动腔体内的换热介质在蒸发端吸热,然后在冷凝端冷凝释放热量,并由出口经泵体再次回到进口,使得换热介质循环流动,能够散除较多的热量,提升对发热器件的散热效果,满足高负载下的散热要求。
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9.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0.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之一;
11.图2是均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之二。
13.附图标记:
14.1均热板,12腔体,120进口,121出口,13换热结构,14第一盖体,15第二盖体,16毛细结构,17支撑柱,2阀体,3泵体,30进液口,32出液口,4气液分离器,5第一均热板,50第一进口,52第一出口,54第一阀体,6第二均热板,60第二进口,62第二出口,64第二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6.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8.下面结合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19.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发热器件;均热板1,包括蒸发端和冷凝端,蒸发端对应发热器件设置,均热板1内设有腔体12,腔体12用于容置换热介质,腔体12上设有进口120和出口121,进口120靠近蒸发端,出口靠近冷凝端;阀体2,设于进口120和出口121,用于开启或关闭进口120和出口121;泵体3,包括进液口30和出液口32,进液口30与出口121连通,出液口32与进口120连通,泵体3用于驱动换热介质流动。
2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发热器件、均热板1、阀体2和泵体3,均热板1包括蒸发端和冷凝端,蒸发端对应发热器件设置,在泵体3关闭时,蒸发端处的换热介质吸收热量蒸发,蒸汽扩散到腔体12的其他部分,然后在冷凝端释放热量冷凝后再次回到蒸发端,实现对发热器件的散热,满足低负载下的散热需求,通过关闭泵体3节省耗电;在泵体3开启时,泵体3驱动腔体12内的换热介质在蒸发端吸热,然后在冷凝端冷凝释放热量,并由出口121经泵体3再次回到进口120,使得换热介质循环流动,能够散除较多的热量,提升对发热器件的散热效果,满足高负载下的散热要求。
21.本技术提出的电子设备,将均热板1和泵体3结合,可满足高负载情况下的散热需
求,低负载情况下关闭泵体3,均热板1可单独发挥作用,节省低负载情况下的耗电。
22.在具体应用中,可根据发热器件的负载情况控制泵体3的开启和关闭。在泵体3开启时,阀体2开启,能够驱动换热介质由蒸发端吸热后向冷凝端流动,然后经过出口121、进液口30和出液口32流向进口120,再次回到腔体12内,实现对蒸发端热量的吸收,通过泵体3的设置,加快了换热介质的流动速度,使得换热介质能够充分吸热,避免因换热介质蒸发和冷凝后,液态换热介质和气态换热介质之间的相向运动存在阻碍而影响换热介质回流至蒸发端。也即,通过泵体3的开启,能够驱动换热介质流动,提升了换热效率,能够散除较多的热量,进而能够完成高负载下的散热需求。相应地,在泵体3关闭时,仅通过均热板1自身的特性就能完成对发热器件热量的散除,降低了耗电量。
23.可以理解的是,在进口120和出口121处分别设置有阀体2。
24.需要说明的是,蒸发端靠近发热器件设置,蒸发端吸收发热器件的热量后,使得腔体内的换热介质蒸发;冷凝端远离发热器件设置,使得冷凝端所处空间的温度低于蒸发端所处空间的温度,蒸发后的换热介质扩散到冷凝端后冷凝。
25.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电子设备还包括:气液分离器4,设于进液口30处,与进液口30和出口121连通。
26.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气液分离器4,气液分离器4设置在泵体3的进液口30处,气液分离器4与出口121连通,使得由出口121流出的换热介质实现气液分离,液态换热介质通过泵体3泵向进口120,避免泵体3关闭后,气态换热介质在均热板1中聚集,使得腔体12的真空度下降,导致液态换热介质无法蒸发。
2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电子设备还包括: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发热器件的参数值;控制装置,与检测单元、泵体3、阀体2连接,在参数值小于或等于参数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关闭泵体3和阀体2,在参数值大于参数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开启泵体3和阀体2。
28.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检测单元与控制装置,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发热器件的参数值,控制装置根据参数值控制泵体3与阀体2的开启或关闭。其中,在参数值大于参数阈值的情况下,说明发热器件的参数值较大,从而发热器件的温度较高,这样,控制装置控制泵体3和阀体2开启,驱动换热介质流动,提高均热板1的散热能力,进而对发热器件快速降温。在参数值小于参数阈值的情况下,说明发热器件的参数值较小,这样,控制装置控制泵体3和阀体2关闭,使得腔体12形成密闭空间,使得均热板1能够单独发挥散热作用,节省了低负载情况下的耗电。
29.在具体应用中,检测单元包括功率检测器和温度检测器,其中,功率检测器用于检测发热器件的运行功率,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发热器件的温度值,参数值包括运行功率和温度值。
30.发热器件包括电子设备的芯片。具体地,发热器件包括系统级芯片、电池的充电芯片等等。
31.需要说明的是,参数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3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泵体3包括水泵,在参数值大于参数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根据参数值调节水泵的转速。
33.在该实施例中,泵体3包括水泵,在参数值大于参数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根据参数值能够调节水泵的转速,进而调整均热板1的散热效率。
3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控制装置控制水泵的转速与参数值成正比关系。
35.在该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控制水泵的转速与参数值成正比关系,也即,水泵的转速随参数值的增大而增大,水泵的转速随参数值的减小而减小,从而调节均热板1的散热效率,既能够在参数值增大时增加均热板1的散热效率,又能够在参数值减小时,降低水泵的能耗。
36.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均热板1还包括:换热结构13,设于蒸发端,位于进口120和出口121之间,换热结构13靠近进口120设置。
37.在该实施例中,均热板1还包括换热结构13,换热结构13设置在蒸发端,使得换热结构13与发热器件对应设置,且换热结构13位于进口120和出口121之间,换热结构13靠近进口120设置,这样,换热结构13能够增加对发热器件热量的吸收,促进换热介质蒸发循环,加快水泵断电后均热板1启动能力。同时,在泵体3开启时,泵体3能够驱动换热介质由进口120向换热结构13流动,加快换热介质的蒸发,换热介质冷凝后,在泵体3的驱动下,由出口121经泵体3流向进口120,实现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提升换热效率。
38.具体地,换热结构13为强化换热件,进一步地,换热结构13可以为换热翅片。
39.如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均热板1还包括:第一盖体14,靠近发热器件设置;第二盖体15,位于第一盖体14远离发热器件的一侧,并与第一盖体14合围出腔体12;毛细结构16,位于腔体12内,毛细结构16覆盖腔体12远离第一盖体14的壁面;支撑柱17,位于腔体12内,支撑柱17设于第一盖体14并向第二盖体15延伸。
40.在该实施例中,均热板1还包括第一盖体14、第二盖体15、毛细结构16和支撑柱17,第一盖体14和第二盖体15相连接并合围出腔体12,毛细结构16和支撑柱17设置在腔体12内,换热介质在蒸发端蒸发后,在冷凝端冷凝释放热量,然后在毛细结构16的作用下流回到蒸发端,再次吸收蒸发端处的热量。支撑柱17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腔体12被挤压变形而影响换热介质的相变换热过程。
41.其中,毛细结构16覆盖腔体12远离第一盖体14的壁面,使得毛细结构16均布均热板1整体,增强毛细力,避免第一阀门和管路结构影响毛细结构16的毛细力,导致均热板1内的液体无法回到蒸发端。
42.具体地,第一盖体14与第二盖体15封边焊接。
43.如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均热板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均热板1通过管路串联连接,至少一个均热板1与发热器件对应设置,至少一个均热板1远离发热器件设置,其中,远离发热器件的均热板1的出口121与进液口30连通,对应发热器件的均热板1的进口120与出液口32连通。
44.在该实施例中,均热板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均热板1中的至少一个均热板1靠近发热器件设置,使得靠近发热器件的均热板1能够吸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两个均热板1中的至少一个均热板1远离发热器件设置,进而使得远离发热器件的均热板1处的温度较低,有利于换热介质在远离发热器件的均热板1内冷凝,从而充分释放热量,改善换热效果。
45.在具体应用中,如图3所示,至少两个均热板1具体包括第一均热板5和第二均热板6,第一均热板5对应发热器件设置,且第一均热板5上设有换热结构13,以提高对发热器件的热量的吸收效果。第二均热板6远离发热器件设置,使得第二均热板6处的温度较低,利于换热介质冷凝。
46.进一步地,第一均热板5包括第一进口50和第一出口52,以及设置在第一进口50和第一出口52处的第一阀体54,第二均热板6包括第二进口60和第二出口62,以及设置在第二进口60和第二出口62处的第二阀体64。其中,第一进口50与泵体3的出液口32连通,第一出口52与第二进口60连通,第二出口62与气液分离器4连通。
47.进一步地,控制装置根据发热器件的参数值控制第二阀体64和第一阀体54的开启和关闭,以调节对发热器件的散热效果。
48.在具体应用中,电子设备包括检测单元与控制装置,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发热器件的参数值,控制装置与检测单元、泵体3、第一阀体54和第二阀体64连接,在发热器件的参数值大于参数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开启泵体3、第一阀体54和第二阀体64,使得第一均热板5内的换热介质吸收蒸发端的热量,在第二均热板6内释放热量,再由管路在气液分离器4中气液分离后,液态换热介质经泵体3流回至第一进口50,如此循环,充分利用第二均热板6处的低温提升换热效率。
49.在参数值小于或等于参数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控制泵体3、第一阀体54和第二阀体64关闭,使得第一均热板5形成密闭空间,实现换热介质的相变换热。
5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电子设备还包括:壳体,壳体的底部具有低温区,远离发热器件的均热板对应低温区设置。
51.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壳体,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低温区,使得远离发热器件的均热板对应低温区设置,进而在泵体3和阀体2开启的情况下,换热介质在对应发热器件的均热板1的换热结构13处吸收热量,在远离发热器件的均热板内释放热量,充分利用了电子设备的低温区的温度实现换热介质的冷凝,进而提升冷凝率,保证了换热效果。
52.在具体应用中,第二均热板6对应低温区设置。
53.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的底部远离发热器件设置,使得壳体底部的温度较低以便于用户手持,将第二均热板6设置在壳体的底部附近,能够有效利用壳体底部部位的低温,提升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
5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发热器件包括电池芯片或中央处理器芯片。
55.在该实施例中,发热器件为电池芯片或中央处理器芯片,通过均热板1对电池芯片或中央处理器芯片进行散热,能够降低电池芯片或中央处理器芯片的温度,提升电子设备的性能。
56.在发热器件为电池芯片的情况下,泵体通过通用串行总线插孔与电源连接,进而在电子设备充电时,能够通过电源对泵体供电,进而实现对电池芯片的降温,提升充电效率,缩短电子设备的充电时长。
57.进一步地,泵体3与电池连接,以通过电池为泵体3的运行提供电力。
58.在具体应用中,通用串行总线插孔通过第一线路与电池连接,以实现为电池的充电;通用串行总线插孔通过第二线路与泵体3连接,从而在为电池充电的情况下,还能够通过泵体3和均热板1实现对电池的充电芯片的降温。
59.本技术在电子设备高负载情况下通过泵体3提供动力,泵体3驱动冷却工质在热端吸收热量,到冷端释放热量,提供高散热能力,并且可调节泵体3的转速来调节散热能力。在电子设备低负载情况下关闭泵体3和阀体2节省用电,形成独立的封闭腔,均热板1可利用毛细力单独发挥散热作用,热端吸热使冷却工质蒸发并运动到冷端,受热工质在冷端冷凝放
热后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再回到热端吸热。在电子设备充电场景时,利用单独的由type-c到泵体3的供电通路给泵体3供电,增强散热能力,降低充电芯片的温度,缩短充电时长。其中,type-c接口是一种可以正向和反向插入的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6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电子设备还包括:电路板,发热器件设于电路板;支架,发热器件通过导热凝胶粘接于支架的第一侧,均热板1的第一盖体14通过粘接件粘接于支架的第二侧。
61.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电路板和支架,发热器件一侧设置在电路板上,发热器件的另一侧通过导热凝胶粘接在支架的第一侧,均热板1的第一盖体14通过粘接件连接在支架的第二侧,这样,能够使得均热板1的蒸发端对应发热器件设置,实现均热板1与发热器件的对应设置。
62.其中,导热凝胶的设置能够使得发热器件的热量向支架传递,一部分热量通过支架扩散开,另一部分热量经过粘接件传递至均热板1,通过均热板1散除。
63.进一步地,粘接件包括双面胶。
64.具体地,泵体3为水泵,本技术将均热板1和水泵结合,可满足高负载情况下的散热需求,低负载情况下关闭水泵,均热板1可单独发挥作用,节省低负载情况下的耗电。在高负载情况下通过水泵提供动力,水泵驱动换热介质在蒸发端吸收热量,到冷凝端释放热量,提供高散热能力,并且可调节水泵的转速来调节散热能力。在低负载情况下关闭水泵和阀体2节省用电,腔体12形成独立的封闭腔,均热板1可利用毛细力单独发挥散热作用,蒸发端吸热使换热介质蒸发并运动到冷凝端,换热介质在冷凝端冷凝放热后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再回到蒸发端吸热。在充电场景时,利用单独的由通用串行总线插孔到水泵的供电通路给水泵供电,增强散热能力,降低充电芯片温度,缩短充电时长。
65.进一步地,在水泵的进液口30处增加了气液分离器4,避免关闭水泵后气体在均热板1中聚集真空度下降,液体沸点升高,导致液体无法蒸发,均热板1不能正常工作。在均热板1对应发热器件位置设有换热结构13,且毛细结构16均布均热板1整体,促进液体蒸发冷凝循环,保证均热板1独立正常工作。
66.进一步地,水泵和均热板1连接管路的阀体2是可控的,在通常情况下处于常闭状态,在高负载时打开水泵可控制阀体2打开。
67.进一步地,还可以增加第二均热板6,可充分利用手机底部的低温区提升散热性能。
6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1所示,水泵和均热板1通过管路连接,在均热板1两端设有阀体2,在水泵进液口30设有气液分离器4,在发热器件处有强化的换热结构13。在高负载情况下通过水泵提供动力,阀体2打开,水泵驱动换热介质在均热板1中的换热结构13中吸收热量,到冷凝端释放热量,再由管路在气液分离器4中分离后,液体换热介质经过水泵回到均热板1的蒸发端,如此循环,降低蒸发端温度,提供高散热能力。在低负载情况下水泵断电节省用电,阀体2关闭,形成独立的封闭腔,均热板1利用毛细力单独发挥散热作用,换热介质受热后蒸发形成蒸汽,吸收发热器件的热量,蒸汽扩散到均热板1的其他位置,遇冷会凝结成液态的换热介质,放出热量,液态的换热介质又会由于毛细结构16被吸回发热器件的位置,如此循环传热。
69.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技术提出的实施例也可适用于多均热板结构,如图3所
示,为双均热板系统,在电子设备底部的低温区布置第二均热板6。第一均热板5和第二均热板6通过管路连接,在第一均热板5两端设有第一阀体54,在第二均热板6两端设置有第二阀体64,在水泵入口设有气液分离器4。在低负载情况下水泵断电节省用电,第一阀体54和第二阀体64,第一均热板5单独工作。在高负载情况下通过水泵提供动力,第一阀体54和第二阀体64打开,水泵驱动换热介质在第一均热板5的强化换热结构13中吸收热量,到第二均热板6处释放热量,再由管路在气液分离器4中分离后,液态换热介质经过水泵回到第一均热板5的蒸发端,如此循环,可充分利用手机底部的低温区提升散热性能。
70.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可穿戴设备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7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