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20:20: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场地调查中,土壤中经常含有多种半挥发性有机物,因其在常温下不挥发或挥发性弱,则无法在现场快速、定性的检测,导致不能为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提供现场的技术支持,现场采样布点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市面上的半挥发性有机物识别装置大多装置比较复杂不利于现场的快速识别,且没有通过加热实现对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快速识别,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包括外箱、内箱,其中:
5.所述外箱顶部设置卡台,所述卡台连接设置密封贴,所述卡台连接设置密封盖,所述外箱内部设置内箱。
6.优选的,所述内箱内部设置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下方设置若干个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呈线性阵列设置在导热板下方,所述加热管为石英加热管,且所述导热板填充设置若干个导热孔,所述内箱左右侧内壁设置滑轨,所述滑轨连接设置滑块,所述外箱外部设置控制装置与滑块电性连接,所述滑块连接设置疏松杆。
7.优选的,每两个所述内箱左右侧内壁的滑轨设置为一对,每对所述滑轨均连接设置滑块,且每对所述滑轨连接设置的滑块连接设置疏松杆,且所述滑轨设置为若干对。
8.优选的,所述内箱内部拐角处贴合内箱内壁设置测量柱,所述测量柱呈1/4圆柱状设置四个位于内箱的四个拐角处,所述测量柱表面设置刻度。
9.优选的,所述内箱与外箱间连接设置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内部填充岩棉。
10.优选的,所述卡台呈顶部面积小底部面积大的梯形结构,且所述卡台内侧及外侧贴合设置密封贴,所述密封盖底部对应卡台结构设置槽口。
11.优选的,所述外箱正面设置观察窗,所述观察窗右侧设置温度显示屏,所述内箱内部设置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分别与温度显示屏及加热管电性连接,所述外箱左侧设置pid接口,所述pid接口外接检测装置。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具有以下益处:
13.1、通过设置隔热层使得产品将外箱与内箱分割开,避免产品在内箱内部加热使得对外箱使用造成影响,通过在内箱内部设置加热管实现对内箱内部加热便于半挥发性气体
的检测,通过在加热管上方设置导热板及导热孔,使得产品在存放土壤的同时加速半挥发性气体的识别。
14.2、通过在导热板上方设置导轨及滑块连接设置疏松杆,使得产品通过疏松杆实现对土壤的疏松加速气体的挥发检测,通过在外箱顶部设置卡台使得产品通过卡台及槽口实现密封盖及外箱的密闭,提高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俯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盖仰视图。
19.图中:1-外箱,11-密封盖,12-槽口,13-卡台,14-密封贴,15-隔热层,16-观察窗,17-温度显示屏,18-pid接口,2-内箱,21-加热管,22-导热板,23-导热孔,24-测量柱,25-滑轨,26-滑块,27-疏松杆。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中所示的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包括外箱1、内箱2,其中:
22.所述外箱1顶部设置卡台13,所述卡台13连接设置密封贴14,所述卡台13连接设置密封盖11,所述外箱1内部设置内箱2。
23.具体的,通过在内箱2内部设置导热板22,所述导热板22下方设置若干个加热管21,且所述导热板22填充设置若干个导热孔23,使得产品通过加热管21实现对导热板22的加热及通过导热孔23实现对导热板22上方的土壤加热,从而使得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加速挥发,提高检测效率,所述内箱2左右侧内壁设置滑轨25,所述滑轨25连接设置滑块26,所述滑块26连接设置疏松杆27。
24.具体的,通过将每两个所述内箱2左右侧内壁的滑轨25设置为一对,每对所述滑轨25均连接设置滑块26,且每对所述滑轨25连接设置的滑块26连接设置疏松杆27,且所述滑轨25设置为若干对使得产品通过滑块26控制疏松杆27的移动实现土壤的输送便于气体的挥发检测。
25.具体的,通过在内箱2内部拐角处贴合内箱2内壁设置测量柱24,所述测量柱24表面设置刻度,使得产品通过测量柱24实现土壤高度的测量。
26.具体的,通过在内箱2与外箱1间连接设置隔热层15,所述隔热层15内部填充岩棉,避免产品内部加热对外箱1造成影响。
27.具体的,通过将卡台13呈顶部面积小底部面积大的梯形结构,且所述卡台13内侧及外侧贴合设置密封贴14,所述密封盖11底部对应卡台13结构设置槽口12,使得产品通过
将密封盖11的槽口12对准卡台13进行密闭连接。
28.具体的,通过在外箱1正面设置观察窗16,实现对内箱2内部的观察,通过在观察窗16右侧设置温度显示屏17,所述温度显示屏17连接设置温度控制器,通过温度控制器设定的温度,在内箱2温度达到设定的数值时pid接口18与外接连接的检测装置开启检测,所述外箱1左侧设置pid接口18。
29.工作原理:该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通过设置隔热层15使得产品将外箱1与内箱2分割开,避免产品在内箱2内部加热使得对外箱1使用造成影响,通过在内箱2内部设置加热管21实现对内箱2内部加热便于半挥发性气体的检测,通过在加热管21上方设置导热板22及导热孔23,使得产品在存放土壤的同时加速半挥发性气体的识别。
30.操作人员将需要检测的土壤放置在导热板22上后,通过密封盖11实现箱体的密闭环境,通过观察窗16观察内箱2内部情况,通过控制滑块226沿滑轨25前后移动带动疏松杆27的运动,从而实现土壤的疏松,通过加热管21实现导热板22的加热从而实现土壤的加热加速土壤中半挥发性气体的检测效率,当内箱2中温度达到设定的数值时,pid接口18连接的检测装置实现气体的快速检测。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包括外箱(1)、内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1)顶部设置卡台(13),所述卡台(13)连接设置密封贴(14),所述卡台(13)连接设置密封盖(11),所述外箱(1)内部设置内箱(2);所述内箱(2)内部设置导热板(22),所述导热板(22)下方设置若干个加热管(21),且所述导热板(22)填充设置若干个导热孔(23),所述内箱(2)左右侧内壁设置滑轨(25),所述滑轨(25)连接设置滑块(26),所述滑块(26)连接设置疏松杆(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所述内箱(2)左右侧内壁的滑轨(25)设置为一对,每对所述滑轨(25)均连接设置滑块(26),且每对所述滑轨(25)连接设置的滑块(26)连接设置疏松杆(27),且所述滑轨(25)设置为若干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箱(2)内部拐角处贴合内箱(2)内壁设置测量柱(24),所述测量柱(24)表面设置刻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箱(2)与外箱(1)间连接设置隔热层(15),所述隔热层(15)内部填充岩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台(13)呈顶部面积小底部面积大的梯形结构,且所述卡台(13)内侧及外侧贴合设置密封贴(14),所述密封盖(11)底部对应卡台(13)结构设置槽口(1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1)正面设置观察窗(16),所述观察窗(16)右侧设置温度显示屏(17),所述外箱(1)左侧设置pid接口(1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识别装置,包括外箱、内箱,其中:所述外箱顶部设置卡台,所述卡台连接设置密封贴,所述卡台连接设置密封盖,所述外箱内部设置内箱,所述内箱内部设置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下方设置若干个加热管,所述内箱左右侧内壁设置滑轨,所述滑轨连接设置滑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热管实现对内箱内部加热便于半挥发性气体的检测,通过在加热管上方设置导热板及导热孔,使得产品在存放土壤的同时加速半挥发性气体的识别,通过设置导轨及滑块连接设置疏松杆,使得产品通过疏松杆实现对土壤的疏松,通过设置卡台及槽口实现密封盖及外箱的密闭,提高检测效率。高检测效率。高检测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秦璜 吕慧峰 朱婷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宁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08
技术公布日:2022/11/1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